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周冬雨自踏入演艺界以来,外界除了给其贴上"谋女郎"的标签外,对其清纯女郎形象更是大加追捧。在性感大行其道的今天,周冬雨银幕形象的出现似乎让人们找到了新的稀缺女性形象资源并对其价值进行大肆挖掘。但是,周冬雨没能改变女性在屏幕上的被"观看"的事实,没有改变"女低男高"的屏幕地位。在消费社会的今天,清纯女郎和其他女郎一道,成为了符号化的标签。  相似文献   

2.
陈璟 《美与时代》2014,(8):105-106
川端康成以塑造女性形象著称,长久以来,人们对其笔下的男性形象关注甚少。川端康成在成功塑造女性形象的同时,也塑造了一系列具有个人特质的男性形象。通过根据男性的年龄分段,参照其突出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精神特征的表现,将男性形象分为少年、中年和老年男性,并探讨不同年龄阶段男性形象特点的成因,以期对川端康成笔下的男性形象进行较为全面的解读。  相似文献   

3.
在父权文化语境下,动画作品中的大部分女性角色是由男性创造的,在主流动画中,面临着男女角色失衡的困境。女权主义作为一种全新的批评方法,把动画看作一种符号体系,以此来审视女性作为符号在动画作品中的再现——在魔幻与科幻的童话中,女性形象被忽略;在后宫动漫中,女性形象被消费;在浪漫爱情童话中,女性形象被刻板化。我们揭示主流动画中男女角色的失衡,以期社会给予引导与关注,最终实现动画角色的重新塑造。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男性身体意象失调越来越普遍,大众媒体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影响因素。大量研究证实了媒体对男性身体意象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对身体意象的认知、情绪情感和行为调控等方面。研究者基于社会文化理论提出三重影响模型(Thompson,Heinberg,Altabe,Tantleff-Dunn,1999),用以解释媒体影响男性身体意象的作用机制。该模型假设社会文化因素,即家庭、同伴、媒体是身体意象失调的三个最初影响源;外貌比较和"瘦理想"或"肌肉理想"内化是社会文化和身体意象失调之间的中介变量。未来研究应关注被试群体的多样化,将实验室研究和纵向研究相结合,并考虑其他变量的影响作用,对三重影响模型进行丰富和拓展,同时运用脑科学技术探究其神经机制。此外,还应从干预的角度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内消费水平的迅速提高,消费问题日渐成为一个热点,引起了政府、学界和大众的密切关注。消费伦理作为一个新兴的重大研究课题,也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6.
从14岁主演《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开始,张震的名字便被电影人所津津乐道,极具荧屏魅力的他在电影圈开创了一种独特的"张震"现象。在他塑造的多面银幕形象背后,其被赋予了一种亦正亦邪、具有不同文化表征的独特男性气质,即对抗中的自我构建、异化中的欲望奇观和情欲中的同性认同。如今,在媒体的层级传播下,张震及其银幕形象所特有的男性气质被进一步塑形和扩展。  相似文献   

7.
邱杰 《道德与文明》2018,(1):122-126
在道德恐慌现象发生的过程中,作为事件的"生产者""传播者"以及"利益诉求者"的大众媒介起到关键作用。恐慌事件被媒介"生产"成"符号",为道德恐慌的形成提供了认同基础。在受到不同利益群体的博弈过程中,恐慌事件最终被社会公众所"消费"。治理道德恐慌,需要厘清媒介与社会道德恐慌之间的关系,构建政府、社会和民众多元共治的社会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8.
责任消费是联合国确立的人类可持续发展目标之一。消费者除积极维护消费中的道德权利外,还应自觉承担消费中的道德责任。责任消费理念针对消费主义的弊端而兴起,显示出助推人的全面发展、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的进步、生态环境的保护等伦理价值,内含人类美好生活所要求的新型消费模式的方向。应该通过理念阐释、制度安排、宣传教育及消费者行为自觉等多个路径,使责任消费这一"善"的理念成为人们现实生活中"活的善"和广大消费者"个体的美德"。  相似文献   

9.
在疾病情境中,身体成为具有冲击力的视觉符号,疾病的隐喻在日常生活中被放大,身体作为原初性媒介代表个体与外界社会进行表述、感知和互动,个体患病后的体验构成了叙事的主体。以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为例,探讨个体患病后的身体如何构成叙事的主体,继而发现患者自我形象的管理和重塑已经跳脱了身体的生物属性,转而成为社会文化情境中需要的身体形象与象征。身体作为自我表现的载体,构成权力关系的产物,亦为我们延伸出对于身体在场性的讨论和身体研究重要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10.
消费时代的到来颠覆了传统乡村文化的既定形态,使得传统的乡村文化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消费化"转向。文化表征的"非中心化"、大众媒介的主流化、乡村现代闲暇文化的生成以及文化引领与现实文化形态的相对脱节都是消费语境介入乡村文化发展机制的审美表征。乡村文化的"消费化"不仅催生了乡村文化的"现代性",同时对当下的文化建设也带来更为深入的审美思考。  相似文献   

11.
身体作为整个时尚活动的中心,在消费时代受到时尚系统的深刻影响。在对时尚的追逐中,身体的"被解放"只是一种表象,而根植于这一现象中的是关于身体的悖论:一方面主动引领时尚又被时尚所塑造,另一方面主动进行着身体美学实践又被欲望所驱使、被商品逻辑所规定,这是一个主动和被动相结合的身体;一方面光鲜动人、被无限爱怜,另一方面只是作为物品、符号和资本,这是一个外在和内在相矛盾的身体。因此,时尚消费中它是一个表面被"解放"、其实被异化了的身体。  相似文献   

12.
从进化心理学生命史理论视角探究童年环境和典型消费行为的关系。通过专项问卷调查收集1028个有效样本进行实证研究,证实童年环境的核心变量——童年社会经济地位显著影响成年后的绿色消费和炫耀性消费行为,生命史策略和"团结和谐"的传统价值观维度在其中分别起显著的中介和调节作用。研究有助于理解炫耀攀比、奢侈浪费等非理性消费的深层原因,并从生命史和价值观角度提供可能的解决思路,为大众培养健康理性消费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女性主义艺术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艺术思潮.许多女性艺术家和女性理论家开始思考并致力于改变社会中以男性为主导的、性别不平等的现象,重新思考女性的自身价值、社会地位以及与男性之间的关系.美国女性主义艺术家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1954-)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她的作品将后现代艺术和摄影融于一体,在后现代领域中独树一帜,可以说她的作品从整体上成功地触摸到当代文化的敏感神经.她不拘于一般女性艺术那种纤细、精致的传统,冲破女性艺术追求坦诚,实在及修养的外观束缚,创造了其独特的具有自述性和女性主义特点的艺术形象,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就全球而言,在广告艺术领域,近二十多年来,以女性为主打目标群体的品牌纷纷选用男性代言人,纵观广告的发展,以身体、形象、着装、广告语等物质形式塑造出来的男性消费符号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中国的大众文化从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沿着大众文化发展的脉络,以中国广告艺术中出现的男性代言为例,可以分析探讨"男色消费"中男性符号发生的变化背后的原因、社会机制和逻辑话语。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新闻娱乐化成为席卷世界的一股风潮.在内容上,它偏向"软"新闻(西方媒介称之为"大众新闻")或尽力使新闻"软"化;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从最初强调"硬"新闻写作中适当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衍变为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文学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消费方式生态化的价值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消费方式生态化是生态文明对消费方式的要求,其价值诉求是要实现消费的经济合理性、生态合理性与伦理合理性,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新型消费方式。为此,要变革消费主义张扬的过度消费与短缺消费、非生态消费、奢靡消费与低俗消费等反伦理、反生态的消费方式,使消费方式"合度"、"合宜"、"合道",大力倡导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和文明消费。只有生态化的消费方式才是可持续的消费方式。  相似文献   

17.
消费是市场经济的必然逻辑。为了实现经济的持久繁荣,市场就必然要通过广告等现代营销术去激发人们的消费,以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如若人们对这些营销术不假思索地回应甚至被牵制,就必然会投入到为消费而消费的活动中,从而丧失人的主体性。消费是人的消费,人的现实消费行为应将“以人为本”作为价值依据,使消费成为一种有意义的、有创造性的,充实人的本质力量的活动。在广告的“循循善诱”下,我们应当科学、文明、健康地消费,使人之为人的规定性不断得到强化和升华。  相似文献   

18.
谭苑芳 《法音》2009,(3):40-43
"和谐消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消费和谐"是指在社会再生产的环节中,与生产、交换、分配相匹配的消费。狭义"和谐消费"主要是指在消费均衡的条件下,不存在外部不经济或者尽可能地减少外部不经济的个人消费过程和消费行为,简而言之,是合理而科学的消费。本文谈论的是狭义的"消费和谐"。  相似文献   

19.
从近年来热播电视剧中抽取女性形象随机样本,引入“女性形象建构指标体系”对其进行内容分析后发现,在主流意识形态和商业他律共同作用之下,近年来电视剧中女性形象的社会、经济地位虽有大幅度提升,但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对女性形象的刻板印象、污名化、“被看”等情况.对于已然存在于女性形象之上的传播偏向,外在地位的提升并不足以遏制这一趋势.反之,强化女性的内在性别意识和性别认同,避免被男性同化成为“男性化的主体”,确立女性形象自觉的主体存在,或许是应对电视剧中女性形象传播偏向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0.
从言情小说的读写转向耽美小说的读写,实际反映了"同人女"对传统女性形象的不认同,以及她们面对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不一致时的焦虑。为了从原有的性别认同中突围,她们选择在耽美文本中用"受"这一男性形象取代原有的女性形象,并将女性从文本内容中心驱逐出去,以回避这一社会符号。并转而对"受"这一形象新鲜的性别气质、社会身份和社会情境内涵产生了认同,文本本身的媒介特性也在这一认同突围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