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皮亚杰有关同化和顺应及其平衡的图式学说是对智慧机制的一种结构主义的共时性分析,但是他更重视对智慧机制进行建构主义的历时性研究。主体关于客体的知识以及主体自身的认识图式都不仅仅是一种状态体系,而首先是一个不断构成和重新组织的转变过程,这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表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对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学和发生认识论的研究,已从一般性介绍进入较具体、较细致和较深入的探讨,兹将探讨情况,概述于后。一、关于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中的“活动”范畴“活动”(或“动作”)是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逻辑起点和核心范畴,有关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认知的本质、主体认识与客体结构的一致性等问题的思考,都是建立在对活动范畴  相似文献   

3.
活动范畴是皮亚杰赖以建立动态体系的关键,也是皮亚杰理论中最复杂、最不易把握的环节之一。国内的许多学者敏锐地抓住了这个关键,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做出了中肯的评价。 1、对活动范畴的理解如果从总体上分类,对活动范畴的理解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意见认为,在皮亚杰看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主张的实践只能说明高级水平的认识,不能说明认识的原始发生。而他所说的活动是比实践更为原始、宽泛的认识发生和发展的起点与源头。这种活动是指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其内容十分广泛,它不仅包括人的有意识的活动,也包括本能的活动,不仅包括主体能动地改造客体的活动,也包括客体对主体的强制引起的活动。就其作用  相似文献   

4.
动作→经验→理论→动作,有关认识发展的具体过程,皮亚杰提出了一种颇为独特而且相当系统的学说,它是整个发生认识论体系中一个容易引起争议但又富有启发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在内容组成以及时间和逻辑上的顺序关系,历来是认识论研究中最重要的问题,也是经验论和唯理论长期斗争的焦点所在。经验论认为,一切知识发源于感性经验,“凡是存在于理性之中的,都已先存在于感觉之中”,唯理论则认为,普遍必然的知识来自理性,感觉只起触发作用,“理论先于观察”。皮亚杰既反对经验论,也反对唯理论,主张知识发源于实际动作,在这一点上他是与马克思主义相接近的,但是他又提出知觉和概念是同一动作基础之上的旁系关系而非派生因果关系,并明确否认从感觉到理智的线性发展程序,这是本文要特别加以介绍和说明的。一、象思维与运算(逻辑)思维皮亚杰认识理论的独特之处首先在于,他把实践与认识作为一个整体划为分形象思维与运算思维两方面。形象思维指再现而不求转变现实的主体活动,它是对客体瞬间状态的模仿,包括知觉、动作、模仿和精神表象等。运算思维指转变现实的主体活动,包括外部实物动作体系(模仿动作除外)和内化到头脑中的概念运算,它不研究客体的瞬间状态,而是在  相似文献   

5.
历史选择活动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活动方式。它表现为历史主体按照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的统一,能动地对客体(自然、社会乃至自身)进行判别、取舍、作用和创造的过程。它并非如人们通常所理解的那样,仅仅是一种主观性的认识活动,而是包含了目的、活动和可能性空间三个基本要素的总体性活动。只有从实践出发,并在自然与社会、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的辩证关系中,才能科学地揭示出历史选择活动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一在认识活动的系统结构中,人作为主体的存在是一种对象性存在,人站在主体地位所从事的活动是一种对象性活动。因此,人作为活动的主体总是同客体相关联的。同客体相关联,表明人作为主体在活动中有被动、受动的一面,但又总是具有某种主体势,表现出某种主体性。所谓主体势是主体相对于客体所具有的一种主动的、能动的、自觉自为的态势、状态;所谓主体性是主体在同客体发生关系的活动过程中的一种功能表现(亦即主体势作用)。很明  相似文献   

7.
《正常与病态》一书通过对正常与病态关系的研究,提出病态并不是正常的量变,所谓科学地区分正常与病态的方法是不存在的,只有通过病态才能认识正常,才能认识生命的本质。病态不仅仅具有负性的价值,亦有积极的创造性价值,生命通过病态的创造性价值主动适应变化的环境。从本体论上看,生命个体是一种关系的存在;从认识论上看,生命具有创造性;从价值论上看,生命亦是一种规范性的存在,生命本质即个体性。医学治疗应尊重生命的个体性。  相似文献   

8.
僧肇将认识主体分为人与圣人,二者都有能动的构造观念的能力,他们的差别在于对客体的认识程度,常人只能认识“相”,而圣人却能认识到“实相”。“相”相当于现象,“实相”相当于本质,它们是一物之两面。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随认识层次的深入可分为三个阶段:主客二分、主客统一、主客同一。在主客同一阶段主体与客体的差别消失了,人达到了“物我俱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9.
论坛荟萃     
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但又是非目的论的。实践是一种“对象性的活动”(马克思语),是对象化和非对象化的辩证统一。对象化是指人的本质力量从主体的存在方式转化为客观对象的存在,主体在客体中实现自已的目的;非对象化是指客体从客观对象(包括前人的活动成果)的存在转化为主体活动的形式,以其固有的客观属性规定着主体活动内容和方式,赋予活动以客观性质。对象化表明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是自觉能动的力量;非对象化则表明人只有服从客体的客观属性及其规律性才能实现自己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0.
四、皮亚杰的图式学说皮亚杰的图式学说,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和自我调节等基本概念。在对皮亚杰的图式与同化概念的评价上,学术界分歧颇大。关于认识结构概念第一种意见认为,在皮亚杰看来,每一个认识活动都含有一定的认识结构,而图式则是认识结构的核心。儿童最初的图式是“遗传性的图式”,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外界事物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作用组合到“遗传性的图式”中去,构造出新的图式。所以经验的客观性是同化和顺应作用协调的结果,知识则是把客体组合到图式之中去。  相似文献   

11.
适应是心理学中用来表示对环境变化做出的反映,如对光等物理刺激变化的适应和人的社会行为的变化适应等。J.皮亚杰认为,智慧的本质从生物学来说是一种适应。它既可以是一个过程,也可以是一种状态。由于人是社会的人,因此个体不仅要适应自然环境,更重要的是适应社会环境;由于人有意识,因此人不仅要适应外部环境、与外部世界取得平衡,而且要取得内部心理世界的平衡,实现良好的自我适应。  相似文献   

12.
认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它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但是,现实的认识活动,并非主体与客体简单的二项式构成和直接的两极对峙,而是一个由主体、客体、中介三大要素组成的动态复合系统。显然,认识的本质和规律也就只能存在于三者相互联系的结构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撇开其中任何一项,要真实地、完整地把握认识活动的本质和规律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应该在对认识活动中主体和客体的研究取得一定成果的基础上,加强对认识中介的研究。什么是认识中介?其内涵规定和外延结构怎样?这需要从一般的中介概念谈起。众所周知,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而普遍联系的形式却是千差  相似文献   

13.
就主体对客体的观念认识关系来说,主体主要是运用概念性的思维工具来实现对客体的观念的或理论的掌握,把客体转变为主体的意识的内容,从而使之成为主体的思想、观念的一部分。这种通过观念认识所实现的掌握和转变,与通过实践所实现的掌握和转交不同,它并不改变和影响客体在现实的时间空间中的客观现实存在,而只是掌握关于客体的信息,通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以前的哲学家们,大都把认识的结构看作是主、客体直接对峙的二项式结构。唯心主义是从主体到客体,旧唯物主义是从客体到主体。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明,认识活动由主体、客体和实践三要素所构成。在这种三项式结构中主体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社会化了的人;客体是由于主体的能动地实践活动而获得对象性的客观事物;实践是联系主体与客体的中介和桥梁。在认识的三项式结构中,认识不仅是一个不断发展、深化的辩证过程,而且是客体主体化、主体客体化的双向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15.
一、皮亚杰的客体永久性概念及有关争论客体永久性(objectpermanence)是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皮亚杰认为,感觉运动阶段的儿童获得的一个主要认知成就就是客体永久性。客体永久性是最初的守恒形式,又是以后具体运算期儿童物质、重量、容积等守恒的基础。正如胡士襄先生所指出:“它在感知运动期的作用是帮助儿童解除自我中心倾向,使主客体分化,使儿童认识到自己是客观存在世界中的一员。世界并不依存于他,不是以他为中心,反而是他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皮亚杰认为这是儿童认识发展上的一次哥白尼式的  相似文献   

16.
一、主体性概念的丰富蕴含 我们认为,把主体性说成“实际上就是主观性”是不妥的。我们也不同意把主体性简单地归结为“就是实践的特性”。主体概念具有更多的规定性,蕴含十分丰富。 主体性就是主体在主客体关系中使自己处于主体地位,发挥主体作用,从而区别于客体的那种本质特性。所谓主体地位,就是对象性活动的承担者、发动者的地位,所谓主体作用,就是把对象性活动施加于客体,使客体按照主体的需要和目的发生改变的主导作用。可以给主体性概念作一简要定义:主体性是主体凭借和发挥其本质力量,通过对象性活动,按照为我目的,为我倾向去把握客体这样一种特性。  相似文献   

17.
杰出的瑞士学者让·皮亚杰(Jean Piaget),一生致力于儿童智慧发展的研究。他所创立的发生认识论体系深受国际学术界的推崇,已成为当代儿童智慧发展理论中的主要学派。本文试对皮亚杰的结构论思想作一概略的评述。一、结构论是一种研究方法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从一般方法论的角度分析,乃是一种发展的结构论。儿童智慧(思维)的发展是通过儿童主体的认知结构(从低级的不完善的行动格式到高级完善的形式运算结构)与从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经验之间的同化和顺化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因此,皮亚  相似文献   

18.
对主体性问题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主体性问题应当结合主体和客体理论来研究所谓主体性,是主体的特征,是主体区别于客体并使主体之所以成为主客体关系中的主体的特殊本质。主体性是主体的特性、特殊本质,所以,不能离开主体来谈主体性。而主体这个概念,在哲学史上和现实生活中,都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属性、状态、变化、关系的承担者。如亚里士多德认为,主体就是本体,是属性、状态和作用的承担者。在霍布斯那里,“物质是一  相似文献   

19.
移情的发生机理、活动主体及其认识论含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庞卓恒  王京春 《学海》2006,4(2):140-145
“移情”具有两层含义,即主体对客体的情感投射和主体通过“将心比心”实现对客体的认识理解。朱光潜的“宇宙人情化”、里普斯的美学移情说、皮亚杰的“同化”概念以及柯林武德的移情领悟方法,均从不同侧面说明了移情不仅是一种审美心理,而且还是一种普遍的认识活动。这正是马克思所说的将“自然”加以“人化”的过程。我们的一切认识,包括对自然界、社会和历史的认识,实际上都是一种“移情”认识。神经生理学家和相关学科的学者的实验研究只是停留在“移情”发生的大脑生理机制这个层面上,只有实践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才揭示出“移情”发生的真正驱动力是来自于审美—认识主体自身。由此决定,人们的移情认识所反映的认识对象的真实度或失真度,最终取决于作为实践—认识主体的人自身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20.
实践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核心与基石,是人类独具的一种对象性活动,构成人类的生存方式,因而,完整准确地理解实践的本质,就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所谓实践本质,即实践之为人之活动的内在全体规定。在实践主体与实践客体双向运作结构中,内在地包含着实践主体对实践客体的改造与认同,改造实现人之目的性,认同确认客体之自存性,改造意味主体规定客体,认同意味客体限定主体,前者表明人之实践为创价活动,后者显示人之实践为责任活动,这种创价与责任合一之实践,使人之活动与动物之活动作全面的本质的划界。传统的观点认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