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总结了愉快和痛苦、兴趣和惧怕、愤怒和无怒三对情绪对智力操作影响的三个实验.结果显示:(1)中强愉快水平比过高或过低水平导致更好的智力操作效果.(2)痛苦、惧怕和愤怒均导致较差的操作效果。(3)兴趣和愉快的相互作用为智力活动提供最佳情绪背景。(4)在新异刺激作用下,情绪在兴趣和惧怕之间流动,分别显示探索或回避行为。(5)愤怒的强度变化与操作效果之间未显示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面部反馈假设”的检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该研究让被试做人为表现的面部表情并填写情绪分化量表,对“面部反馈假设”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愤怒表情显著地增强了被试怒体验的强度;(2)面部表情的反馈具有两重性:即既有分化性的反馈效果,它能增强与其相应的情绪体验的强度,而且又有加强或减弱“愉快—不愉快”维度上相反极的情绪体验;(3)面部表情反馈的发生无需以“自我知觉”作为中介。  相似文献   

3.
焦虑情绪与启动情绪两种状态下的记忆信息处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郑希付 《心理科学》2005,28(2):351-355
通过2个实验,研究了焦虑情绪和暂时启动情绪状态下被试的记忆信息的处理。实验一,选取100名大学生,研究高焦虑、中焦虑和低焦虑状态下的记忆操作,结果发现,焦虑情绪的水平与积极词语的记忆呈负相关,与消极和中性词语的相关不显著。实验二,选取86名大学生,随机将他们分成愉快启动组、悲伤启动组和对照组,研究启动情绪状态的记忆操作,结果表明,在启动的愉快和悲伤情绪状态,被试对不同类型的词语的记忆没有显著差异。但是2个实验都表明,人们对积极词语和中性词语的记忆数量都显著大于对消极词语的记忆。  相似文献   

4.
不同情绪模式的图片刺激启动效应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郑希付 《心理学报》2003,35(3):352-357
探讨了不同情绪模式的图片启动效应。选取大学生被试240名,将其分成4组,一个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实验组组分别施加愉快、悲伤和恐惧情绪刺激,控制组施加中性刺激,然后检测4个组的情绪变化情况。结果发现,通过图片产生的情绪启动效应是明显的,实验组的情绪强度都超过控制组,尤其是愉快情绪和悲伤情绪,与控制组差异显著。研究还发现了情绪启动效果随时间而发生变化的趋势,消极情绪(悲伤情绪和恐惧情绪)随着时间的推移,强度锐减,在3分钟内基本恢复正常;但是,在短时间内(5分钟),积极情绪(愉快情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了增长的趋势,这种趋势可能是由于人的心理促进作用造成的  相似文献   

5.
孟昭兰  邓惠 《心理学报》2000,32(1):49-53
研究旨在证明;实验1.实验室人工诱发婴儿被试愤怒情绪被划分为爆发怒与潜在怒两种愤怒表现形式,它们在婴儿进行的“迂回”作业操作中显示了不同的功能作用:爆发怒被试的操作效果显著优于潜在怒被试。实验2.以实验1同样的方法诱发婴儿被试愤怒情况下,在另一项“寻找”作业中验证了爆发怒与潜在怒两种愤怒形式确实具有不同的功能作用,实验2以心率水平测量作为验证指标。  相似文献   

6.
索涛  冯廷勇  顾本柏  王会丽  李红 《心理学报》2011,43(12):1430-1440
“做效应(action effect)”是指决策中由“做(action)”与“不做(inaction)”行为引起的相同决策后果, 却诱发了不同强度的情绪体验。本研究使用ANSIE量表筛选了责任归因不同倾向的两类被试(极端内控者、极端外控者), 运用ERP技术, 在一项简单赌博实验任务中考察了这两类被试的“做效应”差异及其电生理证据, 旨在探讨责任归因对“做效应”的调控作用。行为结果表明, 无论结果输赢, 极端内控被试的“做”与“不做”行为结果诱发的情绪强度和责任感强度都没有差异, 而极端外控被试的“做”行为诱发的情绪强度和责任感强度都比“不做”行为诱发的明显大; 脑电结果表明, 在FRN和P300上, 极端内控被试的“做”与“不做”行为诱发的FRN和P300波幅之间都没有差异, 而极端外控被试的“做”行为诱发的这两种脑电成分波幅都比“不做”诱发的较大。简言之, “做效应”在极端内控被试身上表现不明显, 而在极端外控被试身上表现明显。“做效应”很可能是由于个体对不同行为导致的相同决策后果的责任归因不同引起的。  相似文献   

7.
建立一套基于中国人相同面孔的同一类型情绪的愉悦度渐变序列的表情图组系统,为中国人情绪障碍研究提供一套本土化的情绪面孔微渐变的标准刺激材料。方法:要求20名被试表演7种基本情绪(开心、悲伤、厌恶、恐惧、愤怒、惊奇、平静),且每种基本情绪要表现出高、中、低3个强度等级,拍摄每个被试每种情绪不同强度的面部表情图片。另选84名评定者对这些图片进行情绪类型的判断和唤醒度、愉悦度、优势度评分,然后将同一面孔的同类情绪图片分在同一组内,再按愉悦度高低排序。结果:获得相同面孔的不同情绪类型图组共78组,每组包含同一个人从平静表情到不同愉悦度某类情绪的序列表情图片,其中开心表情20组、愤怒表情15组、悲伤表情18组、厌恶表情10组、惊奇表情14组、恐惧表情1组,共计图片603张,每张图片都有对应的认同率及情绪唤醒度、愉悦度、优势度评分。结论:中国人情绪面孔微渐变图组系统为情绪认知研究提供了更灵敏的标准化的表情刺激材料。  相似文献   

8.
情绪对不同智力水平学生推理操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试图探讨三种情绪状态(喜悦、中性、悲伤)对13岁不同智力水平学生思维推理操作(简单、一般、复杂)的影响及相互关系。研究表明,在简单和中等推理中,喜悦对优等、中等智力组的推理起更大的促进作用;在较高难度推理中,优等智力组受喜悦情绪的干扰,悲伤对不同智力组都产生干扰作用。对优等智力组而言,情绪强度(由负到正的变化)与智能操作活动效果之间的关系符合耶尔克斯—道森定律,即优等智力组在完成较复杂推理中以中性情绪为最佳;中等智力组和中下等智力组的操作效果不符合该定律。  相似文献   

9.
以往研究表明,认知对情绪感染具有调节作用,那么被试的先前情绪对情绪感染是否同样具有调节作用?研究分为攻击性消极前情绪和消沉性消极前情绪对快乐情绪感染的反向调节和降阈调节,两个实验均采用被试内设计,使用BioNeuro八通道生物反馈仪记录被试在模拟教学情境下观看视频时的生理指标。在反向调节实验中,通过组织被试观看南京大屠杀视频来唤醒仇恨情绪,之后播放两段东方人的生活搞笑视频,通过不同的指导语,考察仇恨情绪对快乐情绪感染的反向调节效应;在降阈调节实验中,通过屡次失败唤起被试的烦躁情绪,再比较烦躁情绪唤醒前后被试观看两段搞笑视频时的情绪感染的差异性。实验结果表明:(1)在反向调节实验中,被试观看"日本"搞笑视频时与观看《南京大屠杀》视频时生理指标的变化趋势相同,且程度更甚;(2)在降阈调节实验中,被试在体验烦躁情绪后观看搞笑视频时的生理唤醒程度要强于体验前。实验结果表明,被试的仇恨前情绪反向调节了"日本人"的快乐情绪感染;被试的烦躁前情绪让被试对他人的快乐情绪产生易感性。  相似文献   

10.
情绪对时间知觉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情绪唤醒度和愉悦度对时间知觉的影响及其机制.以53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中国情绪图片系统为情绪诱发材料,使用时间两分法和泛化法考察唤醒和注意机制对时间知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短时距下,(1)唤醒度和愉悦度对时间知觉的影响可能是独立的,两个实验中交互作用都不显著;(2)情绪主要通过唤醒机制影响时间知觉,被试在高唤醒情绪下知觉到的时间显著长于在低唤醒情绪下知觉到的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