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有其自身的理论根源."以人为本"不同于"以民为本",因为"民"是"人"的大多数,但"民"并不等同于"人",不能以以民为本代替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比以民为本更宽泛.与以人为本相反的原则是以物为本.以人为本最初本来是为了反对以物为本的管理原则提出来的.因此,以人为本的提法有其确切的含义,不能用别的提法笼统地加以取代.提出并肯定以人为本,同提出并肯定人道主义、人性、人权、人权的普遍性、人学等概念一样是理论上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2.
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叙事及其超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2001年以来,由郑家栋、陈来等学者提出的关于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讨论,触动了不少学者的思想神经和文化情感,众多研究中国哲学的学者一时间都或者兴致盎然或者义不容辞地参与到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中来.一些眼光敏锐的学术期刊则不失时机地连续推出多组这方面的专题文章,国内学术界也召开了多次以"合法性"问题为中心议题的研讨会.  相似文献   

3.
与资产阶级学者不同的是,马克思首先用"异化"概念来说明人与劳动的关系,进而深入到对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分析。异化劳动概念的提出,不仅为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找到了一个切入点和理论武器,而且为创立以人为本的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和伦理学奠定了基础。马克思通过异化劳动所揭示的人与人的关系,不仅包括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而且包括伦理关系。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实践第一。坚持实践第一,就意味着对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承认和尊重。因此,坚持实践第一与坚持以人为本和弘扬人文精神是统一的;坚持以人为本的实践唯物主义与坚持事实求是的思想路线及实现科学发展观也是统一的。由此可见,只有以人为本的社会实践才能作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出发点。这正是马克思"异化劳动"概念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这个思想实际上就是要从社会发展理论的角度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可以说,"以人为本"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的具体化.  相似文献   

5.
儒家的"万物一体"的思想,以天道自然、宇宙一体、一体归仁、生命感通、生生和谐与天下大同为其基本内容,以其内在心性的感通性、类推性、扩充性作为其证成为"一体之仁"的思维方式.它不仅代表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也为笔者所着力建构的现代共生哲学理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笔者倡导的的共生哲学的实质,就是藉以阐明大道或存有是如何在宇宙及其现实世界中彼此共同相处与和谐共进的.因此从共生哲学的意义来看,儒家"万物一体"的思想,在道德形上学的层面上,含蕴着现代共生哲学的基本内涵,它的现代价值就在于,它为人类走出当下的天-人、人-自然、人-我和人-人的对立与两橛,提供了无尽的传统智慧与现代明鉴.  相似文献   

6.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哲学含义主要有强调人的全面发展,重视历史规律和社会发展中人民群众的主体性的统一性.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这是对历史唯物主义规范性维度的重视和发展,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解的重要推进.历史唯物主义的规范维度主要强调理解社会历史过程中,规范性角度、价值设定、应然的重要性.从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历史看,这也与现代和当代国外学者对历史唯物主义中的规范性问题重视有逻辑上的联系.以人为本对理解当代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思想的现代叙述方式正在经历着一场严肃的拷问和危机中的变革. 从19世纪末"哲学"一语传人我国,严复、梁启超、蔡元培、王国维等人尝试将中国传统思想与西方哲学相联通;到五四时代(1915-1928),经西学全盘输人之暴风骤雨般的洗礼,胡适写出<中国哲学史大纲>,冯友兰完成<中国哲学史>之后,"中国哲学"就渐成为中国思想之现代叙述的通行表达方式,"中国哲学史"也在现代中国制度化的学术体系和学科建构当中确立了不摇之地位.这一切的发生都显得是那么的顺"理"成章,含具了相当充分的历史合理性.但是,就在我们早已经习以为常、鯈然其间而浑不自知之时,被公认是当代最大"哲学家"之一的德里达(Jacques Derrida)发话了:"说中国的思想、中国的历史、中国的科学等等没有问题,但显然去谈这些中国思想、中国文化穿越欧洲模式之前的中国‘哲学',对我来说则是一个问题."他解释说:"哲学本质上不是一般的思想,哲学与一种有限的历史相联,与一种语言、一种古希腊的发明相联:它首先是一种古希腊的发明,其次经历了拉丁语与德语‘翻译'的转化等等,它是一种欧洲形态的东西,在西欧文化之外存在着同样具有尊严的各种思想与知识,但将它们叫做哲学是不合理的."因此,中国仅可以说有思想,而绝无严格意义上的"哲学".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与黑格尔哲学的关系问题,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中最为核心的问题.与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等通过激活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否定性动力,以反对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路径不同,西方思想界在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先后兴起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与"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潮,却一致强调马克思哲学作为"科学"的唯物主义之维.这两种解读视角似乎形成了某种"拉锯"之势,而其中所蕴含的问题恰恰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本文仅简要考察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意大利学者科莱蒂在<马克思主义与黑格尔>中对黑格尔式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视角,由此管窥西方马克思主义演变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9.
论《管子》的"以人为本"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思想史上,《管子》一书最早明确地提出了“以人为本”的观念。《管子》中的“以人为本”包含着“人本”和“民本”两层含义,并且着重点在后一层意义上。在《管子》一书的作者看来,人民对于政权稳定、国家富强、战争胜利和称霸天下都是决定性的力量,因此统治者必须做到“顺民”、“富民”和“爱民”。《管子》中的“以人为本”思想尽管还不是近代意义上的人本主义思想,并且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和落后的东西,但在许多内容上,都达到了同时代的著作所没有达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0.
如何做哲学     
"做哲学"的方式在哲学发展过程中呈现多重形态。在实质的层面,哲学之思展开为对智慧的追求,后者体现为以人观之和以道观之的统一。以人观之意味着从人的现实存在境域和背景出发,以进入人的知行之域为研究和追问的对象;以道观之则意味着跨越知识的界限,贯通存在的不同方面,把握世界的整体,并追问人和世界中的本源性问题。在形式的层面,哲学之思作为以理论思维方式来把握世界的过程,又表现为"运用概念"的思维活动。哲学思想凝结在概念之中,新的哲学思想的形成也通过新概念的提出而实现。今天的哲学思考还需要回到存在本身。所谓回到存在本身,意味着既要扬弃囿于语言逻辑的分析哲学,又要扬弃囿于意识领域的现象学,进而回到具体的、现实的存在本身。哲学之思同时涉及理论与经验、知识与智慧的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