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哲学堂》2004,(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本质上和内容上是基本一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具有现实可能性和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最初是以列宁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为中介经由斯大林主义和苏联模式来完成的。迄今为止,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共有三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毛泽东不愧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毛泽东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杰出代表,邓小平哲学思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是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当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并非一帆风顺,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历史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将伴随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始终。它要求我们要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发展的规律,科学地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传统中国哲学、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以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等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的关系,本着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各流派的精神,以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不断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更新其内容改变其形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传统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传统哲学(即古代哲学)的关系,是个范围广泛的问题。本文仅从思想文化的角度进行探讨。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西哲学的合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中西哲学的合流。在近代,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已落后于西方文化,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就发生了贯串于整个近代的古今中西之争:如何学习西方文化,反省  相似文献   

3.
哲学与哲学史是密切相关的。恩格斯曾说:进行理论思维的锻炼,“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手段”。研究哲学必须通晓哲学史。作为一个中国的哲学工作者,更必须通晓中国哲学史。当然同时亦必须对外国哲学史有较深的了解。西方英美德法各国的哲学家都尊重本国的哲学传统。这种精神是值得注意的。以前西方学者写西方哲学史,书名就称为“哲学史”,意谓西方哲学就是哲学的全部。这是西方中心论的表现,罗素比较谦虚,他所写的哲学史书题为“西方哲学史”,晚年又著“西方的智慧”,表示西方以外东方也有哲学,这是客观的态度。近十年来,国内出版了多种“中国哲学史”著作,这是好现象。但因受日丹诺  相似文献   

4.
2016年7月22—24日在辽宁丹东举行,由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和辽宁省哲学学会联合主办。共有70余名学者参加会议,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哲学发展”为主题,围绕发展和创新、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化与当代中国现实重大问题等议题展开讨论。会议认为,哲学发展的生命力在于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适应时代要求基础上用发展的理念对世界、人生、历史进行崭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需要建构与当代中国发展的客观逻辑相印证的形而上学样式;中国特色哲学体系的创建要处理好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以及理论、实践、文化之间的关联;哲学的创新发展应当回到生活世界去寻找意义的前提;《资本论》是21世纪的“政治经济学”。  相似文献   

5.
新世纪以来,中国的马克思哲学研究比较集中地讨论了一些具有研究范式和创新路径意义的问题。这包括:马克思哲学的当代价值以及当代解释力;从本体论的根基看马克思哲学变革的性质;对马克思哲学观的探讨;“回到马克思”与“马克思是我们同时代人”的争论;文本学和解释学引发的马克思哲学的学术性与现实性的批评性话语;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话与会通;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和学术走向;马克思哲学与中国的现代性建构,等等。这些问题构成了一种前提性的批判,为提出建构中国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创造了条件,而建构中…  相似文献   

6.
今日哲学应如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治中国哲学、西方哲学或印度哲学的人必须从固有的束缚中挣扎出来。我们提议 ,对孔子思想的重新认识应从孔子不思、不研究、故意或被迫留出的空白处开始 ;从孔子的下意识开始。孔子再生于今日肯定也是舍此路而无从。只有从这条路开始 ,我们才会了解为什么我们是那么地被孔子实践的“仁”、孟子的“义”所感动 ,和“行”、“义”的真正内容。它决不是几个什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天、地、君、亲、师”、“修、齐、治、平”的观念能够说清楚的。它能用在中国 ,同样能用在西方。西方哲学的束缚其实并不比中国古代哲…  相似文献   

7.
1923年发生的“科学与人生观论战”(亦叫“科学与玄学”之争),是中国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营垒中不同派别之间的论争,也是中国现代资产阶级哲学思想发展史上的极其重大的事件。在这场论战中,张君劢以西方生命哲学特别是柏格森哲学为武器,宣传自己的“人生观”思想,建立了援洋入儒的文化思想体系,为他以后成为中国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奠定了基础。研究中国现代新儒家就不能不考虑当时西方思潮的影响,同样,研究“科学与人生观论战”中的张君劢就必须注重考察柏格森哲学在其思想中的地位。如果从广阔的文化背景来探讨张君劢在“科学与玄学”之争的“人生观”,便可发现张君劢的“人生观”与柏格森哲学有着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学界倾向以“代”的概念划分现代新儒家的众多人物,但是,以时间先后为序的划分方法却掩盖了中国哲学的现代发展中的逻辑线索问题。其一,以“代”来划分人物是从外延上来进行。这样就使“第一代”、“第二代”等概念缺乏内涵,所包罗的人物纷繁,思想驳杂;其二,缺乏清晰的逻辑线索,无法使人洞悉中国哲学的发展方向,因而中国哲学也始终是一个封闭系统并以现代新儒学为终结。本文尝试以将中国哲学的现代发展与西方哲学史的发展历程相类比的方式来考察这个问题。当然这个类比并不是随意的。我们发现,现代新儒家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是要以西方哲学为参照重建中国哲学。由于他们所参照的西方哲学往往是其历史上某一发展阶段上的某一流派,因此西方哲学的重大变革必然影响到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从哲学史上看,人类的哲学思维是不断深化的,中国哲学在其现代发展中,受西方哲学的影响,也是不断深化的。因而也是存在着一个内在的逻辑规律。  相似文献   

9.
李泽厚同志的著作《批判哲学的批判》,是近年来难得的一本研究西方哲学史的专门学术著作,是我国西方哲学史研究中的一个可喜的成果,值得哲学工作者一读。 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在近代哲学的发展上“是起过很重要的作用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21页),不了解康德的哲学就不可能理解西方哲学的过去与现状,也不可能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渊源。解放以来,我国哲学工作者曾经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写过不少论文和小册子介绍和评论康德的哲学思想,但写得如此系统、全面、详尽,这还是第一本。特别  相似文献   

10.
生活哲学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在"学术性"诉求的强力刺激下发生 了许多变化,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当是以现代西方哲学的某些概念甚至观念重新阐 释或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现代西方哲学装饰马克思主义哲学几乎成为一种时尚。 在许多论著之中,人们见到最多的与其说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阐释,不如说是关 于西方哲学的某种评介。以西方哲学阐释马思主义哲学并不仅仅是研究手段的变 化,它所揭示的问题的尖锐性在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当是中国实践的理论形 态还是西方哲学的一个样态?答案是不言自明的。因此,从生活哲学的角度,总结马 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经验和教训,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无法回避的问题。这既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基础,同时也是研究者不可推卸的责任。这里刊发华侨大 学社会科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哲学重点学科的一些研究成果,以期引起研究者对此 作进一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Philosophy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systems, i.e. the vertical and the horizontal. Characterized with the creation of spirit and the logical evolution of concepts, the vertical system expresses historical reflections on the achievements of human culture. Meanwhile, the horizontal system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cognitive activities to explore the nature of subject and object, the elements of knowledge, and the basis of its certainty. Chinese philosophers, such as Hu Shih, Fung Yulan, Zhang Dainian, Mou Zongsan and Zhang Shiying, have previously explored the various definitions of philosophy. Their explorations manifest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philosophy during different eras. This paper defines philosophy as human beings’ awareness of their environment and systematical reflections on their activities and ensuing consequences. As part of world philosophy, Chinese philosophy encapsulates the essence of Chinese culture, as the thinking method of Chinese people, and as a set of thought systems possessing a unique style.  相似文献   

12.
13.
14.
这是<哲学的哲学>一书的导言部分,作者指出了该书的基本思想是:第一,认为哲学不同于自然科学研究的例外论假定是错误的,甚至先验与后验之间的区分最终遮蔽了内在的相似性.第二,哲学与其他科学之间在主题上的差异,也不如我们通常认为的那样深.第三,当前的哲学主流未能清楚地阐明一种适当的哲学方法论,部分地是由于它陷入了对数据的心理学化的传统认识论错误.本书对哲学方法论的再思考,包含了在一种恰当的抽象水平上理解如何做哲学.  相似文献   

15.
16.
In this paper I trace the dialogical and narrative dimensions of the philosophical tradition and explore how they are reconfigured in the notion of community of philosophical inquiry (CPI), the mainstay of the collection of novels and discussion plans known as Philosophy for Children. After considering the ontology and epistemology of dialogue, I argue that narrative has replaced exposition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philosophical discourse and that CPI represents a narrative context in which truth comes to represent the best story, in a discursive location in which there are always multiple stories. Finally, I raise the issue of children's philosophical voice. Can children philosophize, and if they can, do they do so in a voice different from adults'? If so, what are 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that voice? I assert that it is children's historical marginalization in the Western construction of rationality that now – as that rationality undergoes its crisis – makes of them, like women and other “natives,” privileged strangers to the tradition, who are, through CPI, enabled to enter it through dialogue and narrative.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代西方哲学面临从意识哲学向后意识的身体哲学的理论转型之际,其也为我们重新认识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论范式提供了契机。一种对中西传统哲学的深入比较将使我们发现,与传统西方哲学不同,中国传统哲学与其说是坚持一种“反思”的取向,不如说是坚持一种“反身”的取向;与其说是具有一种“祛性”的特征,不如说是具有一种“尊性”的特征;与其说是以“还原论”为其原则,不如说是以“系谱学”为其原则。凡此种种,都使中国传统哲学在其理论范式上,更多地体现为一种身体性哲学而非意识性哲学。故我们看到,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古人不仅坚持“即身而道在”把身体提升到“道”的高度,而且还使该“身道”一以贯之地贯彻在诸如宇宙论、伦理学以及宗教观等中国古代的理论之中,使之成为通向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精神的真正的不二法门。  相似文献   

18.
19.
In this essay, I propose a novel way of thinking about Kant’s philosophical methodology during the critical period. According to this interpretation, the critical Kant can generally be understood as operating within a “capacities-first” philosophical framework – that is, within a framework in which our basic rational or cognitive capacities play both an explanatorily and epistemically fundamental role in philosophy – or, at least, in the sort of philosophy that limited creatures like us are capable of. In discussing this idea, I consider the complicate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xplanatory and epistemic roles that such capacities play in Kant. I also sketch how this way of thinking about Kant’s methodology can illuminate the foundations of both his theoretical and his practical philosophy, before discussing some of Kant’s reasons for finding this approach to philosophy attractive. I close with a brief discussion of the contemporary relevance of this approach.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