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月称撰写的《清净句》是注解龙树《中论》的一部重要的佛学著作,该著作不仅是简单意义上的文字注释,而且月称力求在他这部著作中,回应、展现论主龙树的思想线索。本文疏理了月称《清净句》解释《中论》第25品的思想要点,并且据此对龙树中观学名著《中论》第25品的思想线索做了分析、探索,希望藉此能够推动学界的龙树研究、《中论》研究以及月称研究。  相似文献   

2.
《中论》(Mādhyamika■āstra)是印度大乘佛教著名哲学家龙树(Nāgārjuna)阐述中观哲学思想的基本著作,历来被认为是龙树最重要的著作。龙树在《中论》一书中扣紧缘起讨论性空,提出八不缘起、中道实相等思想,对初期大乘佛教经典《般若》系统的性空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月称《清净句》龙树《中论》第22品注疏做了一个较为细致的考察。根据月称《中论》传本,重新翻译了龙树此品颂文;对《中论》此品四家传本之异同进行了比勘;详细解说了月称此品注疏的要点;并对中国三论宗祖师吉藏关于《中论》第22品分章问题,给予重新检讨和分析。希望藉此研究,推动龙树研究、《中论》研究以及中观学派思想史研究走向新的层次。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运用理性思辩与哲学反思的方法,探析与反思关于鸠摩罗什汉译的《中论颂》里,印度佛教哲学家龙树的几个论证。对此,笔者将仔细探研与反思龙树的两个"两难论证",即考察龙树《中论颂》第二章《观去来品》鸠摩罗什汉译关于"不去"的论证、第十八章《观法品》中龙树破除"(神)我"的论证,以及鸠摩罗什汉译的龙树《中论颂·观四谛品》第二十四章中关于"一切皆空"之论证。本文希冀能通过理性思辩与论证,仔细地进行探析及反思商榷。但需要注意的是理性思辩与信仰教说之间的张力,无论笔者考察龙树这些理性的论证是否值得进一步仔细探析与商榷讨论,我们或许都应该体认到龙树进行这些精彩的理性论证的目的,即要驳斥他的论敌或外道的主张,并且支持与拥护佛陀的教说,为佛陀的教说进行理性的论证与辩护。  相似文献   

5.
杜海涛 《法音》2014,(3):7-11
正一、自性见和空的含义龙树的中观哲学系统,采取遍破一切的论证方式,如《中论》品品皆破,时空、因果乃至涅槃一往破尽,很容易使人产生这样一种误解,即他是一个彻底的否定主义者。如果说"法尔如是",又怎能够一番破斥就否定得了呢?龙树中观哲学系统遍破一切的意义何在呢?一般的见解是,龙树并不破一法,他所破的乃是执持万法有实在性的见解,即自性见。熊十力先生云:空宗"以其空诸执故,遂有  相似文献   

6.
龙树的《中论》是印度古代哲学及佛教哲学的名著,是深刻影响古代中国佛教哲学思维的经典性著作。因此,对这部著作的原语及义理展开深入的探讨,仍然是今后汉语佛学界值得重视的课题。本文以第七世纪中观著名论师月称疏释《中论》的梵语佛学名著《清净句》为依据,对《中论》第24品第18颂的梵本原义,作了精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7.
体恒 《法音》2004,(11):32-41
“涅槃”是佛教修行所要达到的最高目的,是佛学的基本观念。龙树菩萨倡扬毕竟性空的究竟实相义,有学者就以为大乘中观学派对于“涅槃”很不感兴趣[1]。其实这种认识有待商榷的。本文就以《中论》为主要依据,对龙树菩萨的“涅槃”思想进行探析,以明其真义。一、“涅槃”的名义涅  相似文献   

8.
月称(Candrakirti)是印度第7世纪中观学派有代表性的哲学家。他撰写的《清净句》是解释印度佛学家、哲学家、著名中观学者龙树之《中论》的一部重要著作。本文是对此书第20品的研究,我们根据月称所传龙树《中论》梵本,重新翻译了龙树该著作第20品的颂文;深入地比勘了《中论》第20品四家传本之异同;详细地解说了月称此品注疏的要点;并据以对三论宗祖师中国隋唐时期著名佛教哲学家吉藏关于本品“总别十双”的分段科判思想给与了简略的讨论。  相似文献   

9.
龙树的名著《中论》第15品有如下一个颂文:佛能灭有无,如化迦旃延。经中之所说,离有亦离无。此颂在《中论》此品中是第7颂,因颂文中有化迦旃延经一句,所以为行文方便,我们暂称此颂为化迦旃延经颂。《中论》是龙树系统阐述其中观哲学思想的著作,这部著作不仅吸取了《般若经》等大乘经典的智慧,也吸取了原始佛  相似文献   

10.
《法音》1992,(9)
通过学习《入中论》,对大乘中观宗有点滴认识,兹将几个中心问题,试述如下。概说印度之佛教,略分为四部(我国藏地承之):小乘之有部与经部、大乘之中观与唯识。唯识是弥勒菩萨教派,着重般若广行;中观是文殊菩萨教派,着重弘扬般若深见,基本著作是《中论》、《入中论》,藏地称之为二大车。龙树菩萨作《中论》二十七品,决择二无我,然文字非简即繁,后人不堪领  相似文献   

11.
王丽洁 《法音》2004,(3):7-14
佛陀寂灭后,佛教与外道护法和毁法的斗争以及僧团内部的论争都非常激烈,争论的展开是方方面面的。而由此形成的各个宗派学说从不同的角度深化了佛学理论,丰富了佛学思想,其中以龙树(公元150—250年)的贡献为最巨,他因著述之宏号称千部论主,成为中观思想的开创者,大乘佛教哲学的奠基人。龙树的著述汉译本现存20种,藏译本118种,梵文本极少,而考证下来真正属于他的汉译作品据说有17种,其他梵、藏本则均可作为我们研究的佐证。最能代表龙树的思想和成就、并被确认为是他的作品的是《中论》,《中论》本颂的异文、异译甚多,一般汉学研究者多参照鸠…  相似文献   

12.
叶少勇 《世界哲学》2017,(2):148-159
本文基于龙树的《中论颂》等著作,考察其哲学体系中"缘起"、"中道"、"不立自宗"和"二谛"几个关键概念,指出这些理论皆拱卫其认识论虚无主义立场,即一切概念唯是空名而无所指对象。龙树的缘起观否定了缘生法的存在,而将"缘起"等同于空性的无生之理。其中道观是由彻底否定以远离二边,而非调和二谛。其不立自宗的声明有助于避免虚无主义悖论,破尽一切概念而不确立任何概念。其二谛理论只是为了教化权便,而不是对空观做重新布局。因此,龙树的思想与后世中观论师以二谛为框架的理论体系有巨大差异。  相似文献   

13.
三论宗是最早形成的中国佛教宗派之一,该宗以印度大乘中观学派创始人龙树、提婆的代表作《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为主要立宗依据,故名。三论宗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从三论学到三论宗的转变,到隋吉藏时三论宗正式成为宗派,所以,吉藏是该宗的实际  相似文献   

14.
程恭让 《哲学研究》2012,(1):119-125
一、引言吉藏(公元549—623年),隋唐时期著名中观学者,中国佛教三论宗创始人。吉藏是中国古代中观学家的杰出代表,所著《中观论疏》是古代汉语学界诠释印度佛教思想家龙树(Nāgārjuna,约公元150—250年)佛学名著《中论》最系统、最权威的著作。  相似文献   

15.
三论宗是以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的《百论》为所依,宣扬空、无相、八不中道等义理的宗派。由姚秦时罗什传来的三论学,谓古三论;而由僧朗、僧诠、吉藏所传的三论学,称为新三论。新、古之分,不仅因其在传承和时间上,就是在产生的背景、思想和影响上均有差别。  相似文献   

16.
慧光 《法音》2001,(8):1-9
绪 论  龙树中观学说在提婆之后,由于唯识学的兴起而衰落。六世纪,佛护(Buddhap,lita,470—540)和清辨(Bh,vaviveka,500—570)虽然都弘扬中观,为《中论》作注,与唯识学派展开了“空有之争”[1],但他们由于对空的认识和所依方法论的不同,分裂为中观应成派(Pr,sangika,或归谬论证派)和中观自续派(Sv,tantrika或独立论证派),相互之间多有批评。中观应成派的佛护认为龙树的空是“唯破不立,只遮非表”,所以他在做《中论注》时,提出以归谬论证法(Prasang,num,na)来论证空的思想,但遭到中观自续派清辨的反对。据观誓…  相似文献   

17.
《法音》1989,(12)
讲中观学,主要介绍龙树菩萨的思想。因为,龙树菩萨是中观学的集大成者,亦是大乘学派的开山祖师。现在就从他的一部重要著作《中论》谈起。首先,把“中”字跟大家讲一下,“中”即不偏之义,偏就不对,偏左边不对,偏右边不对;偏说有也不对,偏说无也不对。具体说:“中”就是佛教所说的“缘起”理论,即缘起中道观。大家都知道“缘起”是佛教最基本的学说,是佛教与其他宗教所不同之处,也是与其他哲学所不同的地方。其他宗教、哲学有时也提到缘起的道理,但  相似文献   

18.
叶少勇 《世界哲学》2016,(2):150-159
本文抛开后世中观论师的理论阐释,基于龙树的《中论颂》等著作考察其所批判的自性的含义,进而明确无自性而空的意义。以认识论怀疑主义为前提,龙树指出一切概念都同时含示着固定不变的存在主体及其必须参与的变化和观待,从而导致自相矛盾而不能有所指向。其语境中的自性即是概念的预设指示对象。由此龙树主张众生的一切概念皆无所指对象,也就是一切唯是空名而无自性,这一意义的空即是所知世界的彻底不存在,与后世论师所主张的"缘起有自性空"有方向性的差别。  相似文献   

19.
《中论》广说诸法不成以显无生之义,其理路有二:一是通过展示各种边见所造成的两难困局来说诸法不成;二是直接向缘起开刀,在世间共许的缘起法上显示诸法不成。若按吉藏"三中说"判定,第一种理路只得"尽偏中",未达"绝待中",尚不是中道究竟义。龙树依世间共许的"此有故彼有"说"彼此俱无",以大乘"无生"义重说因缘相,开显缘起甚深之义。  相似文献   

20.
研究一切思想和学说,都要掌握它的基本定律。佛教的基本定律是什么?龙树在《中论》里已有答复:“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学佛者懂得这一道理,即可上成佛道,下化众生。现在就这个问题谈点看法,请海内的善知识指教。一、性空无我律一切事物,山河大地,森罗万象,情与无情,都是缘生缘灭,无有自性,无有实我(我是主宰义,自在义),故曰性空无我。它是佛教探讨宇宙真相的基本原则,也是佛教的本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