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诚信观的特点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本文分析了中国传统诚信观中关于“诚信”的基本内涵和要求。“诚信”是一个伦理学意义上的完整范畴 ;同时“诚”与“信”又是两个分别有着不同含义、相对独立的范畴。中国传统诚信观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 ,形成了重视和要求实事求是的精神 ;重视诚对信的根本制约关系 ;重视和要求对善的不懈追求 ,寻求诚信的正当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它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仍然具有重要的继承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何建华 《伦理学研究》2012,(5):42-46,58
构建与我国社会发展进程相一致的公平正义观,是我国现阶段面临的重要课题.社会主义公平正义观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资本主义形式公正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旨在实现形式公正与实质公正的统一.在西方,公平正义观经历了一个由形式公正走向实质公正进而追求形式公正与实质公正相统一的过程.借鉴西方公正观演进的逻辑,把握公平正义发展的规律,构建市场与政府良性互动的公平正义实现机制,逐步实现形式公正与实质公正的统一,对于构建和实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观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中西诚信观的比较及其启迪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诚信在中西方都得到普遍的重视 ,其内涵也基本相近 ,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既有社会历史方面的根源 ,也有思想文化上的原因。中西诚信观各有长短 ,新型诚信观的建构和我国诚信社会的建设 ,应将二者结合起来 ,吸取中国传统诚信观重自律、重人格信任与西方诚信观重他律、重契约信任的合理因素 ,从建立完善的企业信用机制和个人信用机制、加强现代诚信观的宣传和诚信意识的养成教育等方面入手 ,打造“诚信中国”。  相似文献   

4.
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的理想是“哲学王”,建立理想国。大约与相拉图同时的孟子(公元前%5一前804)则向往“道德王”,实现仁政。西方人追求智慧与幸福的统一,中国人追求道德与幸福的一致。西方人关注认知主体,中国人则重视道德主体。从东西方同时代的哲人对不同“王”的设计中,也能窥见出中西两大思想主流的分野。孟子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是承上启下的思想家。他上承孔子思想之统绪,下启宋明理学之端倪,直接从人之内在心性出发,发掘他所理解的道德主体的价值源泉和实现方式。如果说孔子所确立的更多地表现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相似文献   

5.
本文考察了孔子“论政”和孟子“仁政”、荀子“礼治”以及儒家经典《大学》、《礼运》、《祭义》篇与《孝经》等所体现的政治与伦理相贯通的伦理政治思想,并从理论上分析了政治与伦理的区别和联系,以及评述了西方一些著名哲学家、伦理学家对政治与伦理相互关联的认识和论述。认为对先秦儒家政治伦理相贯通的伦理政治思想应给予历史主义的科学评价,肯定其所包含的民本、民主、贵民等积极因素,借鉴其德治与法治统一、个性完善与社会完善统一、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统一、理性主义与人文精神统一的安邦治国的慧识,为建设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  相似文献   

6.
中江兆民初识西方政治及哲学思想时深有“欲究泰西之政法家 ,泛泛乎不知所归 ,徒兴望洋之叹”的感受 ,后来才逐渐领悟“谛观”、“中国君子式的政治道德”与“伴随欧美议院的道德”,“只因时势稍异其迹”,而其中的“大权略”与“大作用”并无二致。 (《中江兆民集》,第 1 1 8页 )事实上 ,中江兆民的早期思想中已确认仁义忠信的普遍意义 ,他正是按照自己已有的儒学修养来选择接受与之能相融通的西方思想的。下面我们分别从本末、体用、天人、心性、理气等相关范畴来分析他的“东洋式的”自由主义思想的特点。一中国传统的本末体用关系是兆民…  相似文献   

7.
孔子言语观与现代公关言语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言语观与现代公关言语研究张冠湘在古代,无论中国或西方,都是重视书面语,忽视口头语的。孔子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同时又是一位难得的杰出的言语大师。他在盛大的私学教育中,“言语”科目与“德行”、“政事”、“文学”并重,在言语时机的掌握、对象的区分...  相似文献   

8.
欧阳竟无在《唯识抉择谈·抉择体用谈用义》中给出三重四种体用观。第一重“粗言”体用,第二重“细别”体用,第三重“以相明体用”;其中第二重又区别“体中”与“用中”,提出两种体用观:这样就有四种体用观。其中,第一种照应了中国传统体用理论框架;第二种将“体用”与“唯识”联系起来;第三种“种子为体,现行为用”是欧阳的创见;但最能代表欧阳思想精神的是第三重也即第四种体用观,因为在这里欧阳其实已经扬弃了体用概念于“相”的思想中。正是出于对“相”的重视,欧阳不但越出,而且批判传统体用观,拒绝一往而谈“体用”。  相似文献   

9.
《周易》阴阳观与和合文化之间的关联应该得到系统揭示。《周易》阴阳观由阴阳交易观、阴阳分判观和尊阳抑阴观三部分有机构成,和合文化的特点可概括为同一性、差异性和主导性。《周易》阴阳交易观与"和合文化"强调交流互鉴的内涵相契合,阴阳分判观与"和合文化"尊重差异性的内涵相契合,尊阳抑阴观则与"和合文化"的主导性内涵相契合。植根于《易》学文化基因的和合文化欲在世界文化发展潮流中起到其应有的重要作用,须立足于中国古代逻辑的本土特点,而《周易》阴阳观作为中国传统推类逻辑的基本前提之一,对基于广义论证的中国古代逻辑将是深度的揭示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儒家传统教育理念的现代合理性及其限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文化叙述的基础上,以传统的意义阐释方式和跨文化比较的视角,概要地追溯了以孔子原创模式为核心的中国儒家教育文化传统,在中西比照、古今出入的多向透视间,梳理儒家教育文化的基本理念,解析其现代意义。文章认为,以德主教、智德合一是自孔子以降两千年儒家教育理念系统的核心结构。这种教化传统不仅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主要特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之“实用理性”的典范表达,而且也是人类古代文明构成中一个为多种文化传统所共享的教化方式。在现代社会情势下,理解儒家教育理念的全部关键,在于解读作为其核心的智德理念结构,从中读解出其“智”、“德”内涵的历史意味和现代价值以及其与西方相应观念的内涵和潜力之差异。于此,儒家传统教育理念不仅可以获得较充分的理解,而且有可能成为现代文化和教育的有益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