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存《云笈七籤》版本中"七部语要"下所注"凡连珠65首"实则所列"59首"。依据连珠的文体特征,发现其中存有误分误合的现象。通过对其溯源与考证,进一步确认65首连珠中存在误分误合现象,又知其内容上也存在错误。与此同时,借助溯源材料,又知"七部语要"中还存有法藏敦煌西域文献中残卷《道经》的完整引文和新的《妙真经》佚文。  相似文献   

2.
陆机《文赋》首次探讨了文学构思活动,而学界对这一思想的来源研究尚不充分。西晋浓厚的道教文化与陆机本人精通书法和文学创作的因素,是他能成功把书法艺术构思理论运用于文学构思理论的原因。书法艺术构思活动的提出,实则又与早期道教思想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治中国逻辑史的先贤们都是把因明三支与墨家的故、理、类或者把墨家逻辑理解成为三段论式进行比较研究,这种研究其实是对中国逻辑史研究的一种误读,就如同要把墨家逻辑和亚里士多德三段论进行比较研究一样,难免比附之嫌。因明三支的正确比较对象不是墨经的说和经,也不是故、理、类,而应该是中国传统的连珠体。从论式上、推理机制上看,因明三支和连珠体都有内在联系和区别。  相似文献   

4.
余铁城 《心理学报》1988,21(4):82-87
陆机《文赋》的贡献是将我国古代文论侧重对美的本质及其社会意义的探讨引向对创作过程中个体心理活动、主观体验的研究。它对创作的心理活动及其主观体验的描写相当精致,也揭示出一些规律性东西,因而颇具心理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创作源远流长.从古代歌谣到四言诗、楚辞体、乐府诗、古代诗到唐代成熟的近代诗,一直延续到清代.同时,中国也是一个诗论的大国,从先秦的典籍谈论,到汉代的<毛诗序>,到魏晋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序>,唐代司空图的<诗品>,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到明代叶燮的<原诗>,以至清代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等诗论大著,都曾或论述过诗歌体裁的艺术特征,或论述过诗歌创作的艺术规律,或品评历代诗人的创作得失,构成中国诗论的大观,丰富多姿、别具特色.  相似文献   

6.
狗之趣     
今年是丙戌狗年,特选录一束有关狗的趣闻。狗邮——我国西晋时期的文学家陆机,曾驯养一犬专门送信。大规模地用狗送信,则在元、明时期。当时,在黑龙江下游设有“狗站”达24处,用狗来传送官方文件和书信。  相似文献   

7.
王丽心 《法音》2008,(7):55-55
本刊讯中国佛学院第一位"佛教文物"专业研究生觉真法师著《佛语连珠》于最近出版。该书是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发行出版的丛书之一,以"佛珠的品类与鉴赏"为专题。这部专著将佛教徒手奉的器物,演化成一项文化工程。从把玩角度看,该书是"古董·佛珠类"欣赏的参考书,特别是质料方面的介绍,也为古玩鉴定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文心雕龙.神思篇》为基础,从“神与物游”、“言意之辩”的命题出发,同时综合陆机的《文赋》、钟嵘的《诗品》以及叶燮的《原诗》等篇目,对其进行基本的阐释与理解。从而对文学的创作理论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9.
刘宗周《五子连珠》《圣学宗要》的案语,后被黄宗羲、黄百家父子收录于《宋元学案》并作了补充论证。《濂溪学案》不收朱子的两种"解"并对朱子多有批评,提出《通书》以"诚"翻新《中庸》道理、强调《通书》之颜子学为周、程授受张本,刘、黄等人对濂溪学的重新诠释与定位,走出了朱子学的影响并带有和会朱陆的色彩。  相似文献   

10.
人们崇尚灵感,渴望它的君临.因为灵感是创造力的爆发、思维力的升华和表现力的高涨.君不见,灵感来的,“思如风发,言若泉流,摇笔挥洒,骏利无状.”(陆机《文赋》)郑板桥也赋诗描述过灵感的有无对创作的影响,“十日不能下一笔,闭门静坐秋萧瑟.忽然兴至风雨来,笔飞墨走精灵出.”灵感是人的高度积极的精神力量,是一种思维加工的高层次功能,是用脑艺术的最高境界.普希金说,灵感是“一种敏捷地感受印象的情绪”.它是思维云层的闪电,能够照彻幽冥的思维穹宇,接通“短路”的思维导线,高度激活思维的创造活性.所以,灵感便因其令人惊异的创造魅力,赢得了人们的神往和赞叹.  相似文献   

11.
陆机《文赋》首先对文艺创作的心理过程和主观体验作了细致的心理学描写,刘勰《文心雕龙》在这一基础上对文艺现象作了系统理论概括,其中不少思想具有相当深刻的心理学意义。本文着重评介(1)“物以貌求,心以理应”这一论断,认为他明确指出了文艺反映的特点;(2)“神用象通,情变所孕”,认为这概括地揭示了艺术想象的心理过程;(3)“本性异区,文体繁诡”,则较好地阐明了作家个性和作品风格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个性形成也有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2.
钟嵘以九品制为参照将五言诗人分为上、中、下三品。在评价太康诗人时,钟嵘提出陆机当为"太康之英",但在重视"神韵"的严羽和沈德潜看来,这一评价是有失偏颇的,他们认为左思当为太康文学之执牛耳者。钟嵘如此标举陆机,与他崇尚《国风》、注重"物感说",偏好文气和谐的诗文理想有关。也与不同时期评论家产生的时代风气、存留的文本数量有关,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文学批评,不能以今格古。  相似文献   

13.
正拿自己和别人比,是许多人所擅长的,而且易上瘾,一旦掉进这个心理陷阱,凡事都要比一比。比过了,舒坦;比不过,窝心。有人善于自我安慰,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有人不开窍,直叹"人比人气死人"。也就有了"孩子与起跑线"的争论,"起跑线"在哪里?与别人家的孩子比出来的线。这条线就刻在每个家长的心里,为此整日焦躁不安。这还不算,还要推己及人,拿别人跟别人比,比个什么劲?东晋郭澄之著《郭子》,其中一篇是把名门之后陆机、陆云  相似文献   

14.
文学的物象表层是由言辞构成的光色美,陆机倡导辞意双美,即文学是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结合;刘勰追求衔华佩实,即文学兼有动人文采和充实内容.文学的物象深层是在儒家思想的教化之风运动中产生的意象美,《文赋》标举“颐情志于典坟”,即文学在古籍中涵养情志;《文心雕龙》崇尚“宗经”“趣新”,即文学在尊崇儒家经典的前提下创造新情趣.两部文论著作的哲学心理是:陆机在华亭鹤唳中与“寻找本真”的海德格尔哲学契合,刘勰在雕琢文心中与“乘物以游心”的道家哲学契合.  相似文献   

15.
太白山为秦岭主峰 ,山体横贯陕西省眉县、太白、周至三县 ,海拔 376 7. 2米 ,为我国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一高峰。东西走向 ,北坡陡峭 ,南坡舒缓 ,是不对称的鱼脊山地 ,渭水和汉江的分水岭。山东西长约 6 1公里、南北宽约 39公里 ,边界全长14 1公里 ,总面积为 5 410 3公顷。太白山山高谷陡 ,重峦叠嶂 ,自然资源丰富 ,生物群落典型。远在太古时期 ,这里曾是一片汪洋 ,经由吕梁运动、燕山运动、喜玛拉雅山运动的造山作用 ,而形成雄伟突兀 ,绵延广袤的太白山地。由于第四纪古冰川的侵蚀作用 ,留下了冰斗、角峰、刃脊、槽谷及连珠状的冰川湖遗地。太…  相似文献   

16.
发掘创造性     
开发天赋或者说创造性只要求人们具备一样东西:勇气。摆脱常规去尝试不熟悉的新事物,好象天真无邪的孩童般,初生牛犊不怕虎。畅销书“艺术家之路”的作者卡梅伦说:这是一种体现人的意念的行为。要写小说吗?要绘画吗?要古风琴演奏巴赫的乐曲吗?要在某一方面有所成就吗?你可遵循以下几条思路尝试开发自己的天赋。 思 路 流 畅开发创造性大可不必绞尽脑汁冥思苦索,那会使思路受阻。阿尔伯达大学教育学教授埃利斯说:譬如文学创作,一些连珠妙语往往产生于直觉,超越了逻辑推理。人们经常在开车时洗澡时清扫房间时甚至入厕和睡梦时闪出称为…  相似文献   

17.
“谢朝花之已披,启夕秀之未振。”陆机在《文赋》中写下的这两句话是说,应辞谢早晨已开过的花朵,而去开放晚上尚未绽开的花蕾。他用这生动的譬喻,道出了忌因袭、重独创的主张。独创,历来为人们所倡导;模仿,从来被人们所鄙弃。我国清代诗坛名家指出,诗文之“第一着”为“出新意”,而“依样葫芦”则如“小儿学语”。英国启蒙时期作家杨格说,独创性的作品能“扩大文艺王国”的“版图”,而因袭之作“所增加的不过是书籍的残渣”;鲁迅说:“依傍和模仿,决不能产生真艺术”。写作贵在“独创”。论写作而不强调独创性,则无异于否定其本身。那么,怎样才能写出独有独特性的作品呢?  相似文献   

18.
伦理学的意义伦理学(ethics,或译为道德——译者)不仅表示哲学研究的一个分支,而且表示这一分支学科研究的对象或主题。伦理学和伦理学的(ethical)常被当作道德(morals或morality)和道德的(moral)之同义词,例如当一般地谈到某个人或某个团体的道德、德行或道德品质时就是这样的情况。这一对同义词的词源学根据是很清楚的:伦  相似文献   

19.
6.是其之所是与表示但与此先于原初的这个关系不还是一种收回(r啨cup啨ration)吗?①让我们将此更仔细地察看一下。应承者之应并不把这不同时话题化,就好像这不同时是被留下来的、被记住的或被历史地重构出来的一样。此应不能进行话题化或进行把握。但这不是出于软弱无力;对不能被容纳者而言就无所谓容纳能力。此一非现在之为不可把握是由于其无比巨大,或由于其“无比(superlative)”卑微,或由于其———例如———善,而善即无比(lesuperlatif)本身。此一非现在在这里是不可见的,是被分开的(或神圣的),并因此而是一非起源(non-origine),是无…  相似文献   

20.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反比关系,是在具有属种关系的概念互相比较时表现出来的一种关系。《普通逻辑》在阐述反比关系时写道:“一个概念的外延愈大,则它的内涵愈少,反之,一个概念的外延愈小,则它的内涵愈多。”我认为,这样表述反比关系是不全面的,也是不确切的。当一个概念的外延扩大(或缩小),而它的内涵减少(或增加)时,这个概念已经不是原来的概念了。实际上,在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互相制约的情况下已经形成了它的属概念(或种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已经是属种(或种属)两个概念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反比关系,是在并且只有在属种(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