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灵与肉 世俗生活不能沉溺太深太久,否则,你思想的触须即会钝化,而要保持它的敏锐,须与世俗拉开距离。如同品酒师之于饮酒,不可贪多,只有细细品尝回味,方得其妙。  相似文献   

2.
亵渎神祇的行为在欧洲从古至今都可能被评价为是犯罪,所不同的是渎神在古代和中世纪被视为是针对上帝的行为,而从近代以来被理解为针对他人信仰的行为。在基督教内部,对渎神行为的刑法规制经历了(天主教)逐渐法典化的过程;在刑罚后果上,从最初对资格、权利的剥夺到中世纪发展出更为残酷的刑罚形式,在现代又重归文明。在世俗层面,渎神罪的罪名从中世纪才出现,但惩治渎神行为的实践却贯穿古今,同时世俗权力还一直作为教会刑法的支持力量。经过启蒙运动洗礼,欧洲国家以保护宗教和平、宗教自由等视角设计了其世俗刑法中的相关罪名,世俗刑法与教会刑法对渎神行为的规制自此各不相干、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3.
在希腊化时代最初两百年间,以多比雅家族为代表的犹太世俗贵族迅速崛起.伴随着犹太世俗贵族的兴起,犹太社会迎来了第一次希腊化浪潮.本文通过分析希腊化时期犹太世俗贵族兴起的历史条件以及犹太世俗贵族与世袭祭司贵族的夺权策略,揭示了这个时期犹太世俗贵族对犹太社会希腊化所发挥的作用及其对犹太民族认同造成的影响,并总结了这次希腊化尝试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曾说:"宗教世界只不过是现实世界的反映.""即使在宗教教条占主要影响的时代和社会结构中的文化,也存在着世俗精神."[1]从宗教的目的与要求来看,宗教总是把天国的神圣与现实的世俗看作是对立的,追求灭绝世俗的享受,宣扬天国的神圣与美好.  相似文献   

5.
张载的鬼神观念,是一种全新的,在最大程度上摆脱了世俗迷信信仰的鬼神理论。但是,张载鬼神观念的义理化转向.并非是一种对传统超验意义鬼神的替代。而是立足于传统原始本质的鬼神.并在此基础上赋予了义理化的内涵,从而发明了义理与祭祀相统一的鬼神观念。由于他的创造有力地抨击了传统社会的世俗鬼神迷信信仰,所以他在无神论史上也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相似文献   

6.
当下如何复兴儒学?通过对儒学三次复兴历史的分析与总结,说明当代(当下生活的时代)循宗教的、哲学的、生活的路向复兴儒学都不足取,"儒学世俗化"应是当下复兴儒学所应遵循的路向。儒学世俗化,是祛儒学精神贵族化之魅,使之重归原始儒学之世俗情怀与世俗关切,而不是使儒学化为庸俗。为求儒学世俗化,儒学在当代迫切需要实现三大转变:(1)改变立场,由重"士"转向重"民";(2)改变观念,由不能容忍世俗价值转向重视民众的世俗愿望与世俗要求;(3)改变导向,由专注正面指导人生转向积极关注人生的负面问题。  相似文献   

7.
乔戈 《现代哲学》2023,(1):28-36
马克思的宗教批判包含了对黑格尔理性宗教与青年黑格尔派彻底“祛魅”观念的双重反思。针对黑格尔的理性宗教方案,马克思认为其架通无限与有限的“中介”无法克服两个世界的割裂,反而导致了“泛神论”在世俗领域的“复魅”。此后,青年黑格尔派尤其是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属于当代学者泰勒所刻画的“化减论证”与宗教祛魅的世俗化延伸。然而,马克思主张宗教祛魅与世俗祛魅并非相互重叠的同一过程,并在《资本论》中进一步引申,对资本主义及其拜物教批判尚不能够等同于一般宗教批判意义上的“复魅”批判。“复魅”批判实质上作为“祛魅主义”的逻辑延伸,并不足以理解资产阶级社会“物象化”关系所映现的社会关系本质。最终,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蕴含了对启蒙理性及其批判限度在不同层次的反思:既反思了宗教祛魅与世俗祛魅分别在启蒙逻辑中的运用,也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澄清了18世纪启蒙方法论在批判现代“复魅形式”时的缺失。  相似文献   

8.
如果有人仍然因循着传统观点,认为东正教对于近代历史的作用只是一片空白的话,萨弗罗尼神父随俄罗斯军方征战车臣的事实一定会让这一观点得到极大的修正。我们根本无需探讨东正教在俄罗斯乃至世界范畴的宏观作用,仅就神父将圣坛移至战场这一个案例分析,就足以对传统看法发出诘难。或许我们析解出的远不止是东正教与俄罗斯,而是宗教信仰与世俗生活的一种纠葛。不管宗教自身的初衷怎样,宗教与世俗之间的“窄门”终于在战场上被叩开了。 萨弗罗尼神父在白雪皑皑的车臣前线显得十分惹眼。尽管他的着装与普通士兵并无差别——一身迷彩服,…  相似文献   

9.
美国著名伦理学家、纽约州立大学哲学教授、国际人文主义和伦理学学会主席库尔茨于2012年10月20日逝世,今年是他逝世一周年。他长期致力于世俗人文主义研究、传播和教育工作;坚决捍卫科学理性,孜孜以求的追求真理和正义,为推动世界世俗人文主义运动贡献了他全部的智慧。他一生著作颇丰、获奖多多,为人类文明宝库,留下巨大财富。  相似文献   

10.
赵琦 《现代哲学》2015,(3):83-90
随着德性伦理学的复兴,友谊问题重新得到哲学家的重视。当代学术界对友谊的讨论深受亚里士多德的"世俗的友谊"影响,阿奎那在亚里士多德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仁爱的友谊",成为扬弃亚里士多德式的世俗友谊的一般友谊。仁爱的友谊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和意义,为全人类所向往。由于两种友谊观在理论和思想背景方面的巨大差异,世俗的友谊似乎阻碍"仁爱的友谊"成为一般的友谊。然而,以仁爱诠释友谊的做法并不是对亚里士多德世俗友谊观的简单否定,它能包容并完善世俗友谊的主要特质。而且,由于仁爱的友谊能处理好"爱朋友"与"爱其价值"之间的关系,从而对当代探讨友谊问题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慢慢走     
与友三人行,共赴一渔村。华灯初上,我们暂且远离那个无限热闹着的车水马龙流线图,躲避那些程序化的脸谱和言语。晚餐,点几碟没有人工催熟的蔬果,聊一些不经世俗包装的心事。不必推杯换盏,不必客套计较。朋友的意义,从来不论得意与失意。  相似文献   

12.
南宋时期寺院两税的缴纳是政府控制寺院经济过分膨胀的重要手段,这一手段使寺院特权在一定范围内有所限定,对于此时期佛教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作用,同时亦体现出佛教自身的发展对于世俗王道秩序的遵守。然而有些寺院还享受着一定田税蠲免的特权,这即是来源于世俗政权的"恩赐",体现其对寺院管理政策的灵活性,同时又是世俗政权对佛教经济强化行政干预的重要表现,一定程度上使政府加强了对佛教的管理与控制,寺院的发展亦因此更为依赖于世俗政权。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为四个方面探讨了儒学世俗化的现代意义:首先,指出儒学在现代所遭遇的最严重的困境,当是现代民众在“情感上拒斥儒学”;其次,分析了儒学被冷落的原因,认为就儒学自身找原因的话,这只能归咎于儒学后来的精神发展在价值取向上坚持“贵族化”倾向,越来越背离原始儒学重“世俗”的精神蕲向;再次,以方东美与牟宗三为例,说明现代新儒家不但没有改变以往儒学的精神方向,反而更以现代理性的方式,把原始儒学原本十分明白易懂的说教变成了只有少数知识分子才能体悟的“绝学”;最后,就如何改变现代新儒家发展儒学的路数,以求实现儒学世俗化谈三点具体意见:1.须改变立场,由重“士”转向重“民”;2.须改变观念,由不能容忍世俗价值转向重视民众的世俗要求;3.须改变导向,由专注正面指导人生转向积极关注人生的负面。  相似文献   

14.
平和     
马德 《佛教文化》2011,(5):58-58
平和的人,放得下,看得开,想得明白,过得洒脱。一个人,若思想通透了,行事就会通达,内心就会通泰。世俗的名与利,他们不是不要了,而是无论得到得不到,得到的多还是得到的少,都不再计较了。  相似文献   

15.
我是被世俗遗弃的诗人,唯有笔下的文字才能收容我的孤寂。  相似文献   

16.
黄裕生 《世界哲学》2009,(2):104-114
两性之爱,是人类个体间激发起来的一种最为激情澎湃的情感。它在实质上是两个异性个体追求作为全位格而全身心地相互投入与相互担当,直至互为唯一地共在。因为作为全位格出场而淡化、隐去了各种功能角色与社会身份;因为相互全身心的投入与承担而进入“革新了”的自己,也就是所谓“第三位格”。作为第三位格存在,不仅是与看得见的唯一者即心上人共在,而且也是与看不见的绝对唯一者共在。因此,爱情并不只是一种特殊的人与人间的关系,而且也是人与绝对者的关系。爱情之所以能够超越世俗功利与世俗关系,就在于爱情能够打开一个神圣维度而具有超越一解放的力量。这也是爱情的神圣性所在。而爱情的危险也就在于忘却了看不见的唯一者而关闭了神圣维度。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美国世俗人文主义者意欲恢复科学理性的视角,将第十二届探索中心世界大会上部分发言人的观点呈现出来。主要涉及对美国布什8年执政进行了反思,分析了当前国际上科学阻力与非理性运动发展,发出了对科学理性与世俗人文主义的呼唤。这些有助于我们了解当代国际非宗教运动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国际社会对国际宗教非政府组织在发展援助中的作用关注日甚。该类组织兼具非政府组织和宗教性双重特征。文章采用开放系统的分析框架,从世俗环境和宗教环境两方面对其国际发展援助行为进行探讨。在相同的世俗环境的作用下,在援助内容和方式等方面,国际宗教非政府组织与世俗非政府组织表现出一定的趋同。在宗教环境的影响下,与世俗组织不同,国际宗教非政府组织多将发展援助置于其信仰框架内,奉行"救世与救心"并举的原则,但其强调的重点不尽相同:在基督宗教内部,福音派或基要派背景的组织侧重于将国际援助视为福音传播途径式的"救心",在此方面,美国背景的组织更甚于西欧;而自由派或主流教会则更倾向于宏观的社会结构变革,其活动方式更接近与世俗组织,其"救心"表现为受本宗教教义所指引,体现人之尊严。  相似文献   

19.
《中国宗教》2004,(7):61-61
近期,孙振玉在其主编的《回族社会经济文化研究》一书中提到,回族文化是一个具有世俗与宗教双重属性的文化,而且宗教属性在民族精神生活方面已超过了其世俗属性。对回族群众而言,伊斯兰教代表着他们的根本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是他们的精神生活、道德生活的源泉。  相似文献   

20.
张涌泉 《天风》1994,(2):38-39
在椎各那个时期,教会已出现不少问题,有些世俗化了.所以,雅各写信劝勉他们,特别强调指出“与世俗为友,就是与神为敌”。可见世俗的危害之严重性。与神为敌的教会,不能荣耀神,只会阻碍主的救恩。雅各被圣灵默示,告诫他们,也是告诫我们今日的教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