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谭和平  昝飞 《心理科学》2006,29(6):1456-1459
本研究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对听障学生和正常学生进行了性别角色识别的比较研究,旨在探究性别角色识别的内隐认知特点及群体差异性。实验表明,听障学生的相容辨别和不相容辨别的反应时都显著高于正常学生,而准确率都低于正常学生,这说明听障学生性别角色识别的认知发展滞后于正常学生。本文认为,性别角色识别是一种内隐社会认知,是各类学生性意识发展的认知基础,教育者应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保证各类学生从小时候起就正确地进行性别角色的识别和扮演,以促进其性心理和性道德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2.
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特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庞丽娟  田瑞清 《心理科学》2002,25(2):144-147
社会认知是个体对社会性客体和社会现象及其关系的感知和理解活动。综合分析国内外已有研究,我们认为儿童社会认知发展具有如下主要特点:(1)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是一个逐步区分认识社会性客体的过程;(2)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核心体现是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3)儿童社会认知各方面的发展是非同步、不等速的;(4)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具有认知发展的普遍规律.但不完全受认知发展的影响;(5)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与社会交往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考察听障大学生社会支持、心理韧性及适应之间的作用机制,并探讨心理韧性在社会支持对适应的影响中是否起到中介作用。采用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和聋人大学生适应量表,对天津市214名听障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社会支持对听障大学生适应具有正向预测作用;(2)社会支持对听障大学生心理韧性具有正向预测作用;(3)心理韧性对听障大学生适应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心理韧性在社会支持对听障大学生适应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因此,社会支持既可以直接影响听障大学生的适应,也可以通过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适应。  相似文献   

4.
听觉障碍学生的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毅平  谭千保  方柳 《心理科学》2005,28(2):308-310,280
以中国寓言图画故事为刺激材料,采用个别测验的方式,考察了特殊学校小学三、四、五、六年级及初中一、三年级共122名听觉障碍学生的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及其发展,结果发现:(1)听觉障碍学生的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2)听觉障碍学生的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发展不存在性别差异;(3)听觉障碍学生的社会观点采择能力明显地受父母文化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探讨了感恩与听障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并检验生活满意度的中介效应以及性别对中介效应的调节作用。采用青少年感恩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以及长处和困难量表对392名听障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感恩显著正向预测听障学生的亲社会行为;(2)生活满意度在感恩与听障学生亲社会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该中介作用受到性别的调节,即生活满意度只在听障男生的感恩和亲社会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运用杭州大学心理系所编的《儿童认知能力诊断量表》,测试了小学一、三、五年级中的学习不良生(简称差生)和正常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思维推理能力,并对差生和正常生的认知能力的发展特点作了比较,以资鉴别差生及了解造成差生学习成绩落后的原因提供某些实验依据。在本研究的取样范围内,我们得到以下结论:1.小学儿童中正常生和差生的认知能力都是随着年级的升高而不断发展的,但各种认知能力的发展是不平衡的。2.在量表成绩上,相同年级的差生与正常生相比,在某些认知能力上显著地落后,且在各种认知能力的发展进程上也各有其特点。3.在认知能力质的特点上,差生的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同年级的正常生,但就总的发展趋势而言,差生与正常生并无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7.
采用问卷法,随机选取河北省三类中学(重点、普通、私立)324名高三考生为被试,考察了学生对高考的认知评价、心理控制感、社会支持与高考压力的关系.结果表明:(1)重点中学、普通中学学生心理控制感显著高于私立中学学生,女生在社会支持的寻求上显著高于男生;(2)积极认知评价、心理控制感和社会支持与高考压力有显著负相关,而消极认知评价与高考压力有显著的正相关;(3)消极认知评价、心理控制感和社会支持对高考压力有直接影响;而积极认知评价通过心理控制感和社会支持间接影响高考压力.  相似文献   

8.
采用内群体认同问卷、主观幸福感问卷和听障朋友支持问卷对366名特殊教育学校的听障青少年(10~12年级)进行问卷调查,探讨听障青少年群体认同中的不同维度(满意度、团结性和中心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以及听障朋友支持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群体认同的满意度、团结性、中心性与主观幸福感、听障朋友支持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2)听障朋友支持仅在群体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幼儿的情绪认知发展及其与社会行为发展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通过采用家庭情绪表露问卷、表情辨识程序和幼儿社会行为教师评估问卷,对82名3~4岁幼儿的家庭情绪表露气氛、情绪认知和社会行为表现进行测查,并分析三者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幼儿的情绪认知与其亲社会行为和退缩行为显著相关;(2)家庭情绪表露与幼儿情绪认知发展显著相关;(3)家庭情绪表露可能通过影响幼儿的情绪认知发展,进而影响幼儿的社会行为表现。  相似文献   

10.
以西北民族地区甘南藏族自治州的1所多民族混合学校、1所单一少数民族学校以及兰州市1所普通中学的521名中学生为被试,采用心理地位量表和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问卷,探讨不同学校类型中学生心理地位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关系。结果表明:(1)西北民族地区藏汉混合学校学生的心理地位显著高于单一民族中学的学生,但与普通中学的学生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2)西北民族地区藏汉混合学校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得分显著高于单一民族中学的学生,但与普通中学学生之间差异不显著;(3)西北民族地区中学生的心理地位与人际交往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相关;(4)西北民族地区中学生的心理地位特征能够较好地预测其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1.
Visual cognitive differences between hearing (N = 16) and deaf (N = 32) high-school and middle-school students were studied. Visual tasks were presented on a microcomputer and response latencies were collec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noted between the deaf and normal groups but not between total communication deaf and oral deaf students. These differences support the hypothesis that deaf students prefer a visual cognitive strategy. Implications for educating the deaf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2.
听障者阅读时是否激活语音信息是听障者阅读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本研究使用眼动技术,采用绕口令材料,考察口语经验和阅读能力对听障大学生汉语阅读中语音激活的影响。结果发现,口语经验较多且阅读能力较高(OHRH)的听障大学生的绕口令效应大于口语经验较少但阅读能力较高(OLRH)的听障大学生,OLRH组的绕口令效应大于口语经验较少且阅读能力较低(OLRL)的听障大学生。局部指标分析发现OHRH和OLRH组在早期和晚期指标上均存在绕口令效应,OLRL组只在晚期指标上才出现绕口令效应。结果表明,口语经验和阅读能力影响听障大学生汉语阅读中的语音激活。  相似文献   

13.
王娟  薛梦  魏千惠 《心理科学》2019,(1):230-236
以小学3-5年级的汉语聋生为被试,考察其口语叙事与书面叙事的发展特征,并与健听生比较,揭示聋生叙事发展特征的特异性。结果发现:(1)无论口语叙事还是书面叙事,聋生和健听生在宏观结构上表现相当,但聋生在微观结构上表现较差。(2)在宏观结构和平均句长上,无论健听生还是聋生,书面叙事得分均显著好于口语叙事;(3)在词汇密度上,健听生在口语叙事和书面叙事上的表现相当,但聋生的词汇密度在口语叙事下表现较差。(4)在词汇丰富性和词汇密度指标上,聋生和健听生存在年级间发展特征的差异。研究结果对聋生的叙事教学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4.
学业成绩是衡量学生掌握知识水平的重要指标,受到认知能力、社会支持和学习动机等多重因素的显著影响,而这多重因素间的关系及其对学业成绩的共同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采用标准化的认知能力测验、社会支持量表、学习动机量表对4,973名初中生进行测试,并以各科测验成绩总分的平均值作为学业成绩指标。结果表明:(1)认知能力、社会支持、学习动机均与学业成绩正相关;(2)社会支持在认知能力对学业成绩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学生感受到的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学业成绩表现越好,且其认知能力对学业成绩的预测作用越强;(3)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部分通过学习动机这一中介变量实现。本研究构建了一个基于个体因素(认知能力和学习动机)和环境因素(社会支持)共同影响学业成绩的理论模型,有利于人们深入理解认知能力影响学业成绩的内在机制和边界条件,为提升学生学业成绩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15.
昝飞  谭和平 《心理科学》2004,27(1):80-83
本研究为考察聋生在接受不同感觉通道词汇时的汉字加工特点和听觉编码所起的作用,采用听觉词汇、视觉词汇和其他感觉词汇等三类词汇为实验材料,对手语聋生组、口语聋生组以及大学生进行了新旧词汇判断、包含与排除两个实验。实验表明,聋生在汉字加工中不仅使用视觉编码,而且无意识地、自动地使用了听觉编码,这在内隐测验中可表现出来。由此可推断,聋生汉字加工困难的原因在于有意识地使用听觉编码的能力较低。  相似文献   

16.
张锋  高旭 《心理科学》2022,45(6):1375-1382
本研究采用同时判断任务和时距二分任务,探讨了听觉丧失对听障学生视觉通道的时间知觉的影响及其机制。两个系列实验结果表明,听觉丧失损伤了听障学生视觉通道的时序知觉准确性、敏感性以及时距知觉的敏感性,支持了普遍缺陷假设;但是,听障学生视觉通道的时距知觉的准确性却未受到听觉丧失的显著影响,支持了知觉补偿假设。因此,听觉丧失对听障学生视觉通道的时间知觉的影响可能是基于选择性的机制,这主要取决于不同的时间任务以及知觉属性等因素。  相似文献   

17.
采用时距二分任务,探讨聋生在视觉通道的1s以下和1s以上时距知觉的特点。结果发现,在1s以下条件下,聋生时距判断准确性低于普通学生;聋生CNV峰值与LPCt波幅低于普通学生,CNV潜伏期短于普通学生,LPCt峰值潜伏期长于普通学生。在1s以上条件下,聋生时距判断准确性高于普通学生;聋生N1、P2、CNV与LPCt成分各项指标与普通学生均没有显著差异。这说明,听觉丧失损伤了聋生1s以下的时距记忆与决策过程,支持了普遍缺陷假设;但听觉丧失未对聋生1s以上时距加工产生显著影响,支持了感觉补偿机制。因此,时距长度在听觉丧失对视觉时距知觉的影响中具有调节作用,为时间认知的分段综合模型提供了新的支持证据。  相似文献   

18.
聋儿的心理理论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探究聋儿的心理理论(TheoryofMind,ToM)发展特点多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分析聋儿与正常儿童及自闭症儿童ToM水平的差异;二是比较聋父母聋儿、口语聋儿及正常父母聋儿的ToM发展差异;三是分析聋儿对不同心理状态的理解水平。此外,对聋儿ToM发展影响因素的讨论,多是从聋儿交往、语言、训练等角度进行的  相似文献   

19.
Recent research using theory‐of‐mind tasks has rekindled interest in the possibility that social interaction makes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cognitive development. It is proposed here that this contribution may be most pronounced with phenomena that, like belief or affective states, are internal and abstract. A more modest contribution is envisaged with phenomena that are overt and perceptible. The proposal is explored via comparison of deaf and hearing children's ability to engage in affective and perceptual role‐taking, since the aspects of social interaction that have been implicated in cognitive development are known to be problematic for deaf children. Therefore, the proposal of more marked consequences for internal and abstract phenomena leads to the hypothesis that deaf children should lag behind hearing children on affective role‐taking, while showing little or no difference on perceptual role‐taking. The hypothesis was tested in two studies, one involving 10 deaf children and 10 hearing children aged 6.94– 8.93 years and the other involving 25 deaf children and 20 hearing children aged 5.08– 11.58 years. In both studies, affective role‐taking was examined using a task developed from Chandler (1973), while perceptual role‐taking was examined via an extension of Hughes and Donaldson's (1979) hiding task. The results provide consistent support for the hypothesis, and patterns of correlation between age, affective performance and perceptual performance give clues to the relevant developmental mechanis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