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宋山水画"边角之景"的成因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地域环境以及艺术本身的发展规律有关。局部特写、边角构图、大幅空白是"边角之景"的最主要特点。在主要代表画家中,李唐完成了从"全景山水"到"边角之景"的转变,刘松年将山水发展成为小景山水,马远、夏圭将"边角之景"推至南宋时期的主流风格,使山水画完全成熟,达到了南宋山水史上的又一高峰。四位画家在构图样式、笔墨以及意境等方面皆有共性,同时也存在差异,体现了"边角之景"的发展过程。"边角之景"所呈现的形式美和诗意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远播东瀛。  相似文献   

2.
杨泉煜 《美与时代》2023,(7):123-125
中国山水画与书法密切相关,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独特艺术风貌。通过分析书法技法在山水画中的应用,可以发现书法技法不仅在山水画构图、线条和墨色运用上产生影响,还在山水画情感表达与艺术意境的营造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此,简要概述书法技法与中国山水画,从线条的运用、墨色的表现、字体的选用、笔画的变化等方面指出中国山水画笔墨中书法技法的体现,并从山水画崇尚书法之美、丰富山水画表现形式、传达山水画情感与意境等方面重点分析书法技法对中国山水画笔墨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意境是中国山水画创作的前提,也是山水画创作的核心。山水画的审美意境是由构图与笔墨这两种基本要素组成的,艺术家在意境表达的同时还要关注创作与鉴赏之间的关系,即要考虑到鉴赏者的审美能力、审美需要以及审美的积极性,又要在画面中充分展现山水画的意境。  相似文献   

4.
作为明四家之首、吴门画派的创始人,沈周享有"绘事为当代第一"之美誉。沈周在山水画的创作中重视师古,也注重师法造化,这赋予其作品独特的艺术风格。无论是笔墨语言,还是图式经营、意境抒发,抑或设色点景,沈周的山水画均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文章分别从朴实苍润的笔法墨韵、不拘一格的构图造型、随类赋彩的设色渲染三个方面,探讨沈周山水画的艺术风格,以促进传统中国画研究中若干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5.
文人画始于唐代,至宋代苏轼提出"士夫画"而发展,到明朝董其昌提出文人画而盛行,绘画的收藏、品评也在文人士大夫中蔚然成风。"文人画"的发展可谓是创作理论与当时画家的艺术实践相互影响或促动,在绘画创作的实践中文人画家逐渐形成了丰富的绘画观并建立了一套独特的品评理论体系。儒道禅思想对文人画品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绘画的整个过程中,而且具体反映在画家对造形、笔墨、构图等方面的独特追求上。文人画以抒发性灵、彰显个性为旨归,不求形似、重神甚于重形,以逸笔抒写逸气,重在写意、力求表达意境。文人画家认为笔墨具有不依附于表现对象的独立的形式美,并能表达人的主观精神,因此具有独特的笔墨语言。文人画在色彩表现上重主观性,重水墨轻彩色,色彩表现追求意尽不求颜色似。文人画的画面构图崇尚简洁和留白,并打破时空的限制,依据主观感受经营画面,又注重画外功夫的修炼,融诗书画印为一体。从风格的整体倾向性而言,文人画呈现出淡、雅、拙和荒寒的意境。  相似文献   

6.
李唐是南宋山水画四大家之首,李唐的山水绘画在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李唐的山水绘画对南宋画院及以后的绘画产生了极大影响。文章对李唐的作品《万壑松风图》进行个案的研究,从构图特色、创作背景、表现手法、艺术内涵和艺术风格等方面,来阐述从"崇古"到"苍劲有力"山水风格转变的开端和创新性研究,用笔墨语言来表述对山川自然的亲身领悟,进而表达自己对本真的精神追求。通过对其笔墨表现和艺术内涵的研究,结合李唐的绘画技法更深地了解《万壑松风图》鲜明的情感特色和时代价值,深入了解李唐绘画的精神表现,探讨李唐的绘画风格对其后世的影响,以便运用到自身的绘画学习中来。  相似文献   

7.
在明末清初动荡不安的社会情境下,文化碰撞、政权变更带来强烈的民族意识,画坛百花争鸣,各放异彩。龚贤作为明朝遗民画家,有着不同寻常的生活经历,有意或无意地在其山水画作品中流露出来"文人"的情怀。龚贤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地思考并研发出一套独特的绘画审美形态,用独特的笔墨形成了前无古人的"黑龚"绘画风格,与当时盛行的绘画思想发生碰撞。正是这种与当时画风相左的画风使得龚贤山水画作品苍润雅致,加之清奇的构图,其整个画面沉浑厚重,别有一番"文人"意趣。  相似文献   

8.
山水画作为中国艺术的杰出代表,其根植于中国传统哲学的意境表达,含蓄而深远。而当代建筑和构图等现代绘画语言又为传统的山水画赋予了新的时代特征,创造了可以"神游"的当代"心象",衍生出"笔墨随当代"的"新古意",进一步丰富了山水画的表现内容,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9.
山水画在北宋达到成熟的写实风格后,南宋画家试图创新技巧,以抒情为目的.马远、夏圭为南宋院体山水的典型代表,二人发展了李唐刚劲苍猛的画风,开创了"偏角山水"的新意境,构图多取局部,常画山之一角、水之一涯、故有"马一角"、"夏半边"之称.本文试从分析马远、夏圭的绘画风格来探究文人画对院体画的影响和渗透.  相似文献   

10.
正一禅画是中国画最为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也是中国化的佛教绘画艺术的典型表征。禅画笔墨简洁而意境深远,以笔墨来表达禅道,体现了中国禅宗"不立文字、直指本心"的直观、简约的核心思想,开创了唐宋以来中国绘画的新纪元。禅画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艺术史上,通常将禅画的开端追溯到文人画之祖、唐代的"诗佛"王维。他最早将禅宗的"自性论"和"意境说"融进山水画,以"澄心观照"的审美态度进行创作,其画作具有意境、画境、诗境、禅境融为一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画的笔墨是架构于东方传统文化的民族意识和历史积淀之上,有别于西方绘画里的重写实、重透视、重明暗等艺术特点,是中国画高度精炼的审美体现.山水画笔墨具有独特的形式美感和丰厚的审美情趣,笔墨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它既是画家对自然山水的体悟摹写,也是山水画家人文精神与品格的无限外化.  相似文献   

12.
以广西"红色革命"为主题对山水画在意境与章法、笔墨、设色、材质等方面进行题材研究,梳理"红色革命"与山水画的关系,丰富和完善山水画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题材。建立以广西为代表的"红色革命"题材山水画在表现语汇在笔墨、用色、材料等方面探索新的研究模式,"红色革命"精神与山水画结合所产生的文化自信和崇高信念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自然观作为古代中国美学思想重要的组成部分,体现出古人对自然的崇敬和对"天人合一"的向往。中国山水画从诞生至发展与自然有着密切关系,从地域特征视角研究山水画写生,梳理地域特征与山水画的历史脉络,论证地域特征对学习山水画写生的作用,有助于山水画的历史研究和探究山水画表现的新形式。通过对桂北山区和村寨实地调研与山水画写生,对桂北地区山水画写生的笔墨、构图、意境进行归纳总结,探讨地域特征与山水画写生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后学者研习山水画提供有益帮助。研究表明,地域特征与山水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地域特征影响山水画写生的发展,丰富山水画写生的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14.
马欢 《美与时代》2023,(4):48-50
浙派绘画与明代宫廷绘画同宗南宋,浙派更是直取马远、夏圭,并在不断的摸索发展中带入了一些北宋的绘画构图风格。在糅合了多家绘画长处之后,浙派绘画显然在画面的呈现上变得更加完整和丰富,其打破了早期因模仿南宋院体绘画所表现出来的生硬刻板的用笔,使画面更加生动、充满活力。浙派绘画发展的中期应该是其艺术的顶峰时期,经过了不断的摸索和创作,逐渐以其潇洒恣意,而且收放自如的绘画风格走入大众视野,在绘画发展的高潮期,也反映出了逐渐区别于宋院体绘画的审美倾向,尤其是在绘画构图、笔墨、线条等的审美倾向上有了相应的改变。  相似文献   

15.
写意花鸟画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描绘花卉、禽鸟为主体的绘画。它以意造型,笔墨简练,画法粗放,有着浓厚的装饰韵味和独特的审美意境。从构图、意境和技法上看,它都呈现出独特的装饰美。  相似文献   

16.
马远作为南宋画院最具有代表性的画家之一,与李唐、刘松年、夏圭并称为南宋四大家。马远作品独特的艺术风格,尤其是边角构图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为后来绘画的构图与布局带来了新的审美思潮。以马远山水画中点景人物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马远的生平经历、山水画发展的历史,简述点景人物,归纳马远山水画中点景人物的类型,以进一步探讨马远山水画中点景人物的艺术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李可染先生是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画家,其绘画作品对后世的意义,可以从其笔墨、构图等几个方面论述,但是从审美层面上研究其绘画艺术,则不能忽视其作品的境界。他的山水画是一种壮美,表现祖国山河的博大、崇高、雄浑。是"为祖国山河立传"的一种具体的表现,正是这种追求,使得李可染最终确立其独树一帜的中国山水画。  相似文献   

18.
中国画画家张尔闻对贺兰山水情有独钟,其山水画在情感表达、地域表现、绘画语言方面独具特点。张先生创作注重写生的作用,其笔墨运用、情感表达重视发扬写意精神。从传统与现代、意趣、表现视角等方面对张尔闻的山水画风格进行探析,对其形成独特的贺兰山山水表现风格作初步探究。  相似文献   

19.
书法作为一种根植于中国文化中的传统艺术形式,无论其形式、内容、风格、意趣等各个方面,均带有中国文化理念中的伦理特质。它不仅关注艺术表面的笔墨审美形式,也在笔情墨趣的阐扬中深入追寻艺术的精神内蕴。因此,我们在评判书法的质量与水准时,既要注重它的艺术形体、笔墨中的表现形式,同时也要重视它的意境、个性等丰富的文化品质。  相似文献   

20.
董继宁是我国当代山水画艺术的集大成者,他的山水画作品充满了艺术美感与艺术情致,他把对生命的体验和生活的情感赋形于艺术作品之上,彰显了艺术来源于生活的创作追求。他作品的艺术语言和艺术形式都有其独特的个性特点,他的笔墨趣味既是艺术手段,又是精神气韵;他的色彩既是随类赋彩,又是随情赋彩;他的意境表达是艺术精神的揭示与阐释,更是文化涵养的因心造境。著名画家、美术评论家周韶华评其画曰:"大地性、宇宙性、再造大千世界的当代性,是董继宁的山水画神韵之所在。"因此文章通过参考多部关于董继宁的书籍和作品梳理分析其情致在意境、笔墨、色彩方面的表现,读懂他在创作中的情致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