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势"为中国古代画论重要的美学范畴,郭熙在《早春图》中以"三远"法来把控画面的整体与局部空间层次的关系,以求达到整体和局部的和谐统一。"三远"的布局方法,很好地将画面的"势"由有限上升到了无限,从画面表现的雄浑磅礴的浩大之势,让人联想到画外深邃幽远的虚静之势。"夫观张公之势,非画也,真道也。"笔者认为,郭熙"三远"出自于道,道即自然,势亦为自然,故笔者认为"三远"法在山水画中的运用,也就是画家悟道之后融合自身审美体验来表现"势"的过程。《早春图》画中与画外之"势"源自画家匠心,是画家通过自身修养在面对客观物象时由艺术思维创造的。  相似文献   

2.
郭熙针对山水画构图所提出的"三远法"影响极大。"三远"即"高远"、"深远"和"平远",这其中的透视与表现不仅是构图上的要求,也是画家心性境界的体现。范宽为宋代北派山水画大家之一,在其留世的山水画作品中,无不浸透着由画家自身品性所引发的"三远"之境界。仔细品读范宽的山水,不仅可以对宋人提倡的"三远法"有一个具象而深入的了解,也可以从中读出"三远"之高深,即当其作为一种境界来理解时,是根源于画家的心胸与心性的。  相似文献   

3.
绘画的魅力在于在有限的平面上表现出广阔的艺术空间。西洋画通过形体、光线、色彩、透视等表现二维或者三维的画面,中国画则讲究意境,以"远"为核心,通过虚实变化来表现画面效果和心里境界。文章简单说明了"三远"的理论渊源,主要通过举例分析了郭熙"三远法"的美学理论思想,使我们对"三远法"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对创作作品有了全面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
郭熙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山水画家,他不仅创造和观察能力非常强,而且画法高超,受人敬仰。郭熙主张在观察山水时要通过"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在"远望趋势"方面,首次提出"三远法",即山水风景的山下到山顶的高远、近处移动到远处的平远、山前到山后的深远这三种观察方式。郭熙将儒道佛的生命哲学思想渗透在山水画创作中,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总结出独有的一套山水画创作方法体系,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派别,在宋代山水画的发展中扮演了先锋的角色,为山水画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开启了山水画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5.
《林泉高致集》是一部山水画理论的集成。它集中体现了郭熙的山水画创作观,其中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观点,如饱游饫看,身即山川而取之以及三远等。郭熙的山水画创作方法一是主张集众家之长,反对专摹一家;二是要神闲气定,反复修改;三是提倡写生,注重取舍,讲究气韵。其创作心理一是心境要宽快、悦适;二是心态要注精、严格、恪勤;三是要创造意境。  相似文献   

6.
郭熙是宋代院体山水画的重要代表,其《林泉高致》蕴含着丰富的自然审美思想。郭熙认为自然是人之本性,人人皆有林泉之心,这是自然审美得以进行的根源。林泉之心作为超功利的审美之心,是自然审美所必需的主观态度和必要前提。郭熙认为自然审美的对象是真山水,其根本特性是自然性。自然美具有多样性和节律性,其本质是一种生命之美。郭熙认为身即山川是对自然进行审美观照的恰当方式。在远望和近看中,郭熙重视远望,提出了三远说。在三远之中,平远是最主要的观照方式,最能体现自然审美的特征,最易达到至高的天地境界。  相似文献   

7.
宋代山水画审美标准经历了以真为尚;"三远"塑真情;"韵味"天下;"涵泳"内心,"老"境外显四个发展阶段。对景写生以真为尚展现出宋初画家对于真实自然山水的关注。郭熙创造的"三远"法逼真地再现自然山水的同时,将创作者的主体情思也熔铸到山水画作品中,开启了以我观物的美学新境界。随着北宋中期文人集团掌握艺术创作话语权之后,倡导韵味为艺术创作的核心理念,受此影响,工拙相伴的山水画创作手法成为新的批评标准。南宋时期通过"涵泳式"的审美方式来酝酿审美情感,提炼审美物象,以苍老、荒率、雄健的笔法刻画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8.
"三远法"论述了山水画创作中空间构造的三种不同视觉感受及所传达出的意境之美,是以老庄"游"的美学思想为基础而形成的审美观照方式。"远"是山水画家对自然万物客观物象的表现手段及主观意象的体悟方式,最终实现人文精神的表达。  相似文献   

9.
南宋理学家林希逸注解了《老子》《庄子》《列子》三部道家经典,其在注解时对如何阅读这三部经典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别具一只眼。这一阅读方法指导了阅读"三子"的两个层面。其一是以"三子"文本的字义、章法、文脉等为切入点,从文章学的角度来理解"三子"文本的意涵,让读者更加准确地把握文本的文意,同时也让读者明朗地感受"三子"文辞之美。其二是从思想体认的层面指出领会《老》《庄》精神的不同路径。这一层面所反映的阅读方法论对我们阅读不同文化的经典、领会不同文明的精神、融汇不同思想的意涵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岚 《美与时代》2023,(2):48-50
郭熙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创作的作品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技法,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和政治。现以郭熙的山水画《早春图》为研究对象,分析《早春图》中各图像元素所表现出的“远”的意境,通过解读《早春图》的内涵和山水观,揭示郭熙山水画中图像和意象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北宋中后期的郭熙是继五代以来全景山水画创作的集大成者。他总结了前人绘画创作经验和自己的绘画实践后,在理论上创立了"三远论"。它不仅概括了中国山水画的透视法则对空间关系的处理,而且还体现了中国画家独特的空间审美意识。郭熙以其卓越的成就把五代以来相对成熟的山水画论推向了极致。  相似文献   

12.
中国山水画以“远”见长,自山水画诞生以来,对“远”的要求,向“远”的发展即成为一种重要趋势。不过远的形式不一,针对这种情形,宋代画家郭熙总结为“三远”,即“高远、平远和深远”。具体说就是“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  相似文献   

13.
纵观艺术史,许多艺术大师都有成熟的美学思想和哲学思想,如东晋顾恺之的"以形写神"说,北宋郭熙的"三远"法,意大利达芬奇"镜子"说,英国雷诺兹的"中心形式"说。在三大油画中《宫娥》的作者委拉斯贵支也不例外,他带给观者的是"视线观"的神秘皇室故事。文章试图通过十七世纪的宫廷画家委拉斯贵支的著名油画作品《宫娥》来阐述作品里的巧妙构图和特殊故事性,旨在表达一定的美学思想和潜在的社会构成关系。  相似文献   

14.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认为,画有"三远",说出了画面中蕴含的仰视的"高远"、俯视的"深远"、平视的"平远"三种视角的空间关系,同时也指出了人欣赏山水画的三种境界。这表明,在对画面空间的处理上,中国传统绘画不同于西方传统绘画以固定视点的焦点透视,而是选择了通过画面物象近大远小比例的变化、画面线的疏密以及山石肌理的变化、画面物体的线条的掩映叠压关系、墨色的对比以及画面的空白来表现画面的空间,这种更为适合于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画面空间观,即无固定视点的透视观,从而达到更自由地表达艺术家思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郭熙是北宋著名画家、绘画理论家,他的山水画论基于儒家文化,同时蕴含了明显的道家思想,道家文化色彩极为显著。通过探究《林泉高致》中对后世影响较为深远的绘画理论,将郭熙提出的“林泉之心”审美心胸命题、“三远”创作手法以及“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山水画价值理论作为研究基础,分析其思想理论源头,阐述郭熙美学思想与道家思想的联系,并试图挖掘以山水画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艺术所体现的深层意蕴,让当代人更好地理解传统艺术之美。  相似文献   

16.
中国早期的书法和绘画是通过一体二用的方式介入到远古人们的生活当中。汉以来,书法和绘画在功用上是存在一致性的。汉代衰亡以后,书法和绘画开始分家。唐代张彦远"书画同笔"的提出,宋代郭熙在结字和转腕上的运用,元代赵孟頫、柯九思的"以书入画"论到钱选"士气"说的提出,让"以书入画"进入盛行时期。"以书入画"从原来的人物画和山水画论证发展到了竹石花卉画中。赵孟頫将书画用笔结合到了具体事物。明清画家对"以书入画"的纷纷效仿和持续探索让"以书入画"成了普遍性的学习和效仿的理论实践,具有代表性的有八大山人和石涛。及至近代,又以南黄北齐等为代表。对于前代的"以书入画",石涛通过强调书法运腕进行绘画创作,使"以书入画"更加具体化。而近现代的黄宾虹又在石涛的基础上将运腕发展成了手臂的运用,通过控制手臂进行"运气",并做出论述。到了当代,吴冠中和刘海粟一致认同书法的重要性以及和国画的关联。书法中的线性、韵律等融入在这些当代创新型国画家的画里。无论是外在方面,还是内在方面"以书入画"为现当代人们做出了全面的理论借鉴及创作指导。  相似文献   

17.
严复将现代自由的要旨归结为"群己权界",由于其论述的"群"实质指代国群、市民社会、政治国家三个不同的概念,因此相应存在着三个不同层面的"群己权界"。其中,国群层面的"群己权界"是通则,需要通过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层面的"群己权界"来具体落实;而后两个层面的"群己权界"既相对独立,不能互相取代,又密切相关,互有交叠。然而,不论严复,还是当前的相关讨论,都未从学理上澄清不同层面"群己权界"的内容,因此造成了研究阐述中的淆乱和认识的偏误,有必要加以明辨。  相似文献   

18.
毛国民 《现代哲学》2016,(4):103-108
"墓祭"是儒家文化中一项重要的礼仪,但"古"代是否有"墓祭"一直存在争议,需要进一步厘清。究其缘由,主要有三:一是"墓祭"概念界定不清,二是"古无墓祭"之"古"的时间节点不清,三是墓祭"非礼"与"有无"因不属于同一层次的话题而纠缠不清。"非礼"属于价值层面的话题,而"有无"属于事实层面的问题。从价值上看,狭义墓祭乃"非礼"勿容置疑;从事实层面看,广义墓祭在秦汉之后已经"成俗"。  相似文献   

19.
"德性"或"道德"是康德伦理学的核心概念,但在论述中,康德交替使用了Tugend、Sittlichkeit、Moralitt这三个相近的术语,并未加以明确的区分和说明。所以一直以来,它们的中英文译名都相当混乱,给读者正确理解"德性"概念的含义增加了困难,因此有必要厘清康德"德性"概念的不同层次、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实际上,它们分别代表了"德性""伦理性"和"道德性"这三个德性层次,并且彼此之间存在内在的关联——处于由经验到超验逐渐递进的不同层面上。所以康德的"德性"概念还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德性"包含所有这三个层面的含义,"狭义的德性"只包含第一个层面。  相似文献   

20.
在老子那里,"德"的含义不只是停留在伦理范畴之中,而且是通达道的一种途径。老子在阐释"德"的意蕴的论述中包含三个不同的向度,简单来说,就是从"有"而至"无有",进而达到"无无",也就是道的本来样态。这是"德"的形上层面的路径。落实在实践层面,则由初始的"有言之教"到"无言之教",最高的德要引发个体自身的创造性,这是老子对至德的独到理解。这三层思想是由老子对"德"的层层上升的理解所构成的。如此把握老子"德"的含义,才能将其道德观念落实到当前时代背景下的伦理生活之中,使人们能够实现自我栽培,觉察自己的本心,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老子道德观念的根本要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