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究不同卷入情境下儿童基于资源价值的分配行为特点以及内群体偏爱在其中的作用, 呈现给儿童两种实验情境:实验1, 134名5~8岁儿童在第一方情境下与来自内、外群体的一名儿童分配不同价值的物品, 结果发现7~8岁儿童公平分配比例与5~6岁儿童无显著差异; 实验2, 130名5~8岁儿童在第三方情境下给来自特定群体的两名儿童分配资源, 结果发现7~8岁儿童公平分配比例显著高于5~6岁儿童。两个实验均发现儿童的分配行为表现出内群体偏爱, 5~6岁儿童比7~8岁儿童更明显。并且, 5~6岁女生比男生有更明显的内群体偏爱, 但在7~8岁组无性别差异。此外, 只有7~8岁儿童的公平分配行为表现出卷入情境上的差异, 他们在第三方情境比第一方情境下更能做出公平分配, 但5~6岁儿童的公平分配行为并无情境差异。综上可见, 比起年幼儿童, 年长儿童基于资源价值的公平行为发展得更好, 并且在两种卷入情境下受内群体偏爱的影响均更小。  相似文献   

2.
操纵资源价值与数量的比例关系,形成互不影响的数量平等与价值平等,考察5~10岁儿童在不同卷入情境中公平分配发展的特点。结果发现:(1)6岁以后儿童公平分配发展存在数量平等“消”和价值平等“长”的特点;(2)与第一方卷入情境相比,在第三方卷入情境中9~10岁儿童公平行为发展存在差异,而公平认知不受卷入情境影响;(3)儿童公平认知发展能正向指导公平行为表现,但会受卷入情境、年龄和性别影响。  相似文献   

3.
运用故事情境的临床访谈方法,考察了不同匹配情境对4-6岁儿童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的影响.结果表明(1)当行为意图与行为结果匹配时,即便4岁幼儿也能做出正确的道德和情绪判断;当两者非匹配时,儿童的道德判断和情绪判断都不稳定;(2)在情绪归因过程中,年幼儿童以结果定向为主,年长儿童以意图定向为主;(3)4-6岁儿童在情绪判断任务中不存在年龄差异;(4)道德情境的冲突性因素影响了幼儿的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  相似文献   

4.
实验呈现了最后通牒博弈的3种分配情境:匿名者分配情境中, 匿名者提出方案, 且与被试分享资源, 故成熟的回应者需考虑意图、相对收益和绝对收益; 随机数生成器(RNG)分配情境中, 无关的匿名他人与被试分享资源, 故需考虑相对收益与绝对收益; 计算机分配情境中, 因计算机不能带走资源, 故只需考虑绝对收益。实验通过分析3种分配情境下回应者对同一分配方案的拒绝情况, 探讨意图、相对收益、绝对收益对公平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1)年幼儿童(4~5岁)倾向于接受绝大多数分配方案; (2)年长儿童(9~11岁)在3种分配情境和多数分配方案上的拒绝率均高于其他组; (3)青少年(16~18岁)在方案2/8上的拒绝次数存在显著差异, 且匿名者分配情境显著多于RNG分配情境, 计算机分配情境显著多于零; 在3/7方案上的拒绝次数存在显著差异, 且计算机分配情境显著多于零; (4)成年人(21~24岁)在1/9和2/8方案上的拒绝次数存在显著差异, 且RNG分配情境显著多于计算机分配情境, 计算机分配情境显著多于零; 在 3/7方案上的拒绝次数具有显著差异, 且匿名者分配情境显著多于RNG分配情境, 计算机分配情境显著多于零。结果表明, (1)年幼儿童很难抵制绝对收益的吸引, 表现最为自利; (2)年长儿童更多考虑了相对收益, 能够抵制绝对收益的吸引, 并开始关注提议者的意图; (3)青少年处于关注提议者意图的重要时期, 主要基于意图与绝对收益进行决策; (4)成人的决策是意图、相对收益、绝对收益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10~12岁儿童社会价值取向与第三方利他行为的关系,实验1采用第三方惩罚范式,招募233名儿童被试,实验2采用第三方补偿范式,招募238名儿童被试,考察三种分配(高度不公平、中度不公平和公平)情境下社会价值取向、情绪对第三方利他行为的影响,并对比两个实验的结果。结果显示:(1)在第三方惩罚任务中亲社会儿童(相比亲自我)在高度不公平情境下拿出更多金币用于惩罚分配者;(2)在第三方补偿任务中亲社会儿童(相比亲自我)在两种不公平情境下都拿出更多金币用于补偿接受者;(3)情绪只在高度不公平情境下在社会价值取向与第三方利他行为之间发挥中介作用;(4)采用第三方补偿(相比第三方惩罚)的儿童面对不同分配时情绪波动更小,在中度不公平情境下有更多利他行为。这些结果从发展的角度为社会价值取向对第三方利他行为的影响机制提供证据,强调了亲社会取向对维护社会公平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运用故事情境的临床访谈方法,本研究考察了4岁和6岁儿童在亲社会情境的道德情绪判断及其归因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在亲社会道德情境中,年幼儿童倾向于判断行为者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年长儿童则作出积极的情绪判断;(2)在归因定向中,4岁儿童以结果定向为主,6岁儿童出现了由结果定向到道德定向的过渡;(3)亲社会情境的类型不影响儿童的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4)在观点采择任务中,甚至4岁儿童也能对自己的情绪体验作出合乎道德准则的判断和归因。  相似文献   

7.
为了考察分配对象和分配情境对4~6岁儿童分配行为的影响,向儿童呈现合作和竞争两种分配情境,对150名4~6岁儿童在合作和竞争情境中面向不同分配对象的分配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发现:(1)5~6岁儿童比4~5岁儿童能够主动分配给他人更多的资源;(2)分配对象和分配情境对4~6岁儿童分配行为具有显著影响;(3)分配情境和分配对象具有交互效应,即相比竞争情境,儿童在合作情境中表现出了更强的朋友偏向效应;(4)在不同的分配情境中,儿童的分配行为理由具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刘文  朱琳  张雪  张玉  刘颖 《心理学报》2015,47(11):1341-1348
公平敏感性是指个体对感知到的公平和不公平的稳定而个性化的反应, 其表现为个体对公平的不同偏好。本研究旨在考察2~3岁儿童公平敏感性发展特点, 并进一步探究分配情境、分配数量和分配结果等因素对儿童公平敏感性的影响。实验1采用VOE范式, 在第三方任务情境下, 考察130名2~3岁儿童公平敏感性的发展特点, 结果发现在VOE范式下, 2~3岁儿童公平敏感性随着年龄增长而上升, 3岁~3岁3个月儿童的公平敏感性发展最明显。实验2, 选取60名处于公平敏感性发展最明显的3岁~3岁3个月的儿童比较其在不同分配情境、分配数量以及分配结果下的注视时间差异。结果表明, 在有接受者情境下儿童公平敏感性显著高于无接受者情境下的公平敏感性, 并且公平敏感性受分配数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该文运用临床访谈法研究了小学儿童在亲社会情境中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状况。结果表明:在亲社会情境中,儿童的道德情绪判断经由消极到积极的发展趋势,年幼儿童倾向于判断助人者会体验到消极的情绪,年长儿童则认为助人者会体验到高兴等积极情绪,并且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情绪体验愈加复杂。在道德情绪归因中,年幼儿童倾向于结果定向的归因,一年级儿童中大部分以道德定向为主,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归因定向逐渐多样化。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根据不同属性细化资源价值,创新定义资源客观价值,探究4~9岁儿童基于数量、客观价值和主观价值的公平规范执行行为发展特点。结果发现:儿童公平规范执行行为会因资源分配情境和不公平提议存在发展差异。具体表现为:(1)儿童数量公平规范执行行为出现早于价值公平规范执行行为;(2)在基于主观价值的资源分配情境中,儿童更难以表现出公平规范执行行为;(3)儿童对绝对不公平提议更容易表现出公平规范执行行为。这些发现不但具体阐述儿童公平规范执行行为发展特点,而且为保障个体之间合作活动的持续性以及进行公平规范教育提供了既全面又具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研究选取3~4岁、5~6岁和7~8岁儿童,考察儿童在分配资源时对贡献、努力和能力因素的权衡,采用资源分配范式和在以上三维度上不同的人物故事情境。结果发现,各年龄儿童均最偏爱平等分配,相比之下,3~4岁儿童倾向分给贡献最大的个体最多的资源,7~8岁儿童则分给最努力的个体更多资源。儿童均较少按能力进行分配。随着年龄发展,儿童对贡献原则赋予的权重逐渐减弱,对个体努力的认可度逐渐增强,显示出儿童分配原则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2.
采用实验室观察, 对7岁儿童(中国160人, 加拿大133人)在潜在冲突情境下的资源获得行为进行考察, 旨在比较中西文化背景下, 儿童资源获得行为上的差异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结果表明:中国儿童的求助成人和给予行为显著多于加拿大儿童; 加拿大儿童的资源获得失败和为自己获得资源的频率显著高于中国儿童。果敢行为和轮流规则都是有效的资源获得方式; 请求行为则是无效的。求助成人是中国男孩获得资源的一种有效方式; 对加拿大儿童来说, 则是无效的。  相似文献   

13.
张野  张珊珊  刘兰馨 《心理科学》2018,(5):1151-1157
为探讨社会排斥和社会接纳情境下儿童奖惩分配公平性,研究采用个体-偶然排斥范式和第三方奖惩分配范式,对8~9岁儿童奖惩分配公平性行为和奖惩分配公平性判断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社会排斥组被试的奖惩分配公平性行为显著多于社会接纳组,奖惩分配不公平性行为显著少于社会接纳组。9岁组被试的奖惩分配公平性行为显著多于8岁组,奖惩分配不公平性行为显著少于8岁组;(2)社会排斥组被试的奖惩分配公平性判断显著高于社会接纳组,9岁组被试的奖惩分配公平性判断显著高于8岁组,奖惩分配不公平性判断显著低于8岁组。结论:社会情境影响儿童的奖惩分配公平性,在排斥情境下,8~9岁儿童的奖惩分配公平性明显提升;8~9岁儿童的奖惩分配公平性随年龄增长有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4.
温国旗  刘文 《心理科学》2015,(6):1391-1397
目的:探究幼儿不公平厌恶是自动化反应还是理性行为。方法:采用最后通牒博弈游戏变式和认知资源消耗任务,考察104名4~6岁儿童的不公平厌恶。结果:(1)4~6岁儿童的不利不公平厌恶随年龄发展增多;有利不公平厌恶出现较晚,表现较少;二者发展不平衡;(2)4~6岁儿童的不公平厌恶是依赖于认知资源的理性行为;(3)4~6岁儿童不利不公平厌恶受认知资源影响更大;认知资源不足导致5岁儿童不公平厌恶行为减少更多。结论:4~6岁儿童的不公平厌恶是依赖于认知资源的理性行为。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儿童道德义愤的发展及其对第三方公正行为的影响,实验1考察106名幼儿园大班、小学2年级和4年级儿童的道德义愤在年级以及数目和价值不公平分配上的差异;实验2考察57名小学儿童在有无代价条件下,其道德义愤对第三方公正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儿童的道德义愤呈现随年级增长而不断增强的趋势;儿童由数目不公平分配引发的道德义愤得分显著高于价值不公平分配;幼儿园大班和2年级儿童在数目不公平分配中的道德义愤得分均显著高于价值不公平分配,而4年级儿童在数目和价值不公平分配中的道德义愤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诱发道德义愤的儿童更多地做出第三方公正行为,并且更愿意选择补偿受害者;在不同诱发道德义愤条件下,是否需要付出代价都不会影响儿童的第三方公正行为。研究说明儿童的道德义愤随年级增长而发展,并影响第三方公正行为。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儿童在不同利益对比情境以及与己利益无关情境中的公平行为,研究呈现了自我任务的劣势博弈、优势博弈、冲突博弈以及第三方任务博弈四种分配情境。自我任务中儿童需要为自己与另一名匿名儿童迫选方案,第三方任务中则需为两名匿名儿童迫选方案。结果发现:(1)劣势博弈中所有年龄组均倾向于选择公平方案,而非劣势方案;(2)优势博弈中,8岁、10岁组选择公平方案的人显著多于优势方案,而4岁、6岁组均无显著差异;(3)冲突博弈中,4岁、6岁组选择优势方案的人显著多于劣势方案,而8岁、10岁组均无显著差异;(4)第三方博弈中, 8岁、10岁组选择公平方案的人显著多于不公平方案,而4岁、6岁组均无显著差异。这表明,4岁~6岁儿童尚未真正获得公平观念,且以获得个人利益为主;而8岁是真正获得公平观念的转折年龄,8~10岁儿童对人对己均坚持公平原则,且表现出利他倾向。  相似文献   

17.
采用现场情境实验探究社会信号作用下,6~8岁儿童表现公平行为的发展,实验1选取270名6~8岁儿童,采用资源分配任务考察儿童在结果公平情境下表现公平行为的发展,实验2选取300名6~8岁儿童,采用抛硬币任务考察儿童在结果不公平情境下表现公平行为的发展。结果显示:儿童表现公平行为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有无社会信号条件对儿童公平行为存在显著影响。结论:社会信号作用下儿童会更多地做出表现公平行为而非本质公平。  相似文献   

18.
张雪  刘文  支焕 《心理科学》2018,(2):324-329
公平行为是个体对自己或别人不偏不倚的行为,存在本质公平与表现公平。本质公平,即个体本身渴望公平,能够依据某种公平原则做出公平行为;表现公平,即个体在行为上做出公平的表现而实质并非来自本身的意愿。研究1选取270名6~8岁儿童,采用资源分配任务考察儿童在有无社会信号作用下表现公平行为的发展特点,研究2选取300名6~8岁儿童,采用抛硬币任务来考察儿童是否会用公平程序来掩盖其不公平行为。结果表明:(1)有无社会信号条件对儿童公平行为存在显著影响,并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有社会信号条件下,儿童更多选择公平行为,无社会信号条件下,儿童更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不公平分配。(2)儿童选择通过抛硬币的方式来获取奖品的人数随着年龄增长显著上升,抛硬币的儿童报告自己得到好的奖品的概率显著多于得到不好奖品的概率。结论:社会信号作用下儿童更多会做出表现公平而非本质公平。  相似文献   

19.
李婷玉  刘黎  李宜霖  朱莉琪 《心理学报》2018,50(12):1390-1399
幼儿如何选择性地采信他人提供的信息、获取知识, 是幼儿社会认知发展研究的重要问题。除客观的信息内容外, 信息传递者的特征也影响幼儿的选择性信任。另外, 在不确定情境下, 他人证言与幼儿已有信念可能存在冲突, 在二者冲突的情境下, 幼儿是否可以采信他人的证言, 并最终改变幼儿的已有判断是以往研究忽略的问题。本研究考察了当母亲证言与幼儿已有信念冲突时, 不同程度的冲突情境(面对不同比例的合成动物时)对幼儿选择性信任和信念修正的影响。研究采用冲突信息源范式, 向74名4~6岁幼儿呈现对不同比例合成动物(50%-50%任务 vs 75%-25%任务)命名的证言, 考察幼儿对信息提供者的询问意愿、对证言的信任情况和在证言前后对合成动物的判断(信念修正)。信息提供的一方为母亲(提供相似度低的动物名称), 另一方为陌生人(提供相似度高的动物名称)。结果发现, 幼儿的选择性信任和信念修正受到母亲证言与已有信念冲突程度的影响。在低冲突情境下, 幼儿对母亲证言的询问意愿和外显信任均高于高冲突情境。幼儿的信念修正存在年龄差异, 在低冲突情境下, 年长幼儿比年幼幼儿更倾向于改变已有信念, 在高冲突情境下, 年长的幼儿比年幼幼儿更不愿意改变已有信念。本研究结果表明, 当母亲的证言与幼儿已有信念冲突时, 中国幼儿可以区分不同程度的冲突情境, 并且可以根据冲突的程度进行选择性信任和信念修正。  相似文献   

20.
幼儿二级错误信念认知、亲社会行为与同伴接纳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了113名3~6岁儿童的二级错误信念认知、亲社会行为与同伴接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总体上,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是其同伴接纳的最佳预测变量;二级错误信念认知和亲社会行为对儿童同伴接纳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年龄效应,二级错误信念认知是年幼组儿童同伴接纳的最佳预测变量,而亲社会行为则是年长组儿童同伴接纳的最佳预测变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