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囚徒困境博弈的囚徒策略选择发现,中国被试的囚徒策略选择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义的影响:在一次囚徒博弈中,并不像传统博弈论预测的那样被试选择坦白为最优策略,而是有一半多的被试选择了不坦白策略;在进行囚徒选择时大多数被试都意识到了囚徒之间的熟悉关系。囚徒关系被激活后,选择不坦白策略的被试与选择坦白策略的被试之间有显著差异,但性别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义”以及相应的人际信任是导致被试选择不坦白策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甲乙两人又辩论起“爸爸和儿子到底谁聪明?”甲:爸爸比儿子聪明。因为提出相对论的是爱因斯坦,而不是爱因斯坦的儿子。乙:儿子当然比爸爸聪明。因为提出相对论的是爱因斯坦,而不是爱因斯坦的爸爸。难道他们互相对立的观点都正确吗?如果不是,问题出在哪里?多家刊物...  相似文献   

3.
    
正人这一生,不可能一直站着、走着,站或走久了总是累,累了总要坐一坐:你也坐,我也坐,他也坐;早也坐,午也坐,晚也坐……其实人天天都少不了坐,世上没有一个人一生从未坐过,也无一人能说清自己一生总共坐过多少次、坐了多长时间。毛主席纪念堂、中山陵都塑有伟人坐像,看来,不仅平民百姓要坐,伟人累了一生,也需要坐坐。累  相似文献   

4.
有一位名叫罗森塔尔(Robert Rosenthal)的人,在1966年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研究变态心理学的人,可能为研究者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把研究结果“污染”了。他设计了一些实验,试图证明实验者的偏见会影响研究结果。其中有一项实验是这样按排的:他让大学生用两组大白鼠做实验,主持实验的人告诉大学生们说,这两种大白鼠品种不一样,一组是十分聪明的,另一组特别笨。事实上这两组大白鼠没有什麽差别,而大学生们都相信,实验结果肯定是不一样的。学生们让这两组大白鼠学习走迷宫,看看哪一组学得快。结果他们发现,“聪明”的那一组大白鼠比“笨”的那一组学得快。  相似文献   

5.
看了“‘坦白’是‘从宽’的充分条件吗”一文(载《逻辑与语言学习》一九八七年第六期,下简称《王文》)后,我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坦白”是“从宽”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王文》说:坦白是否从宽,“这要由犯罪的性质决定。”又说:“某些较轻的罪行,犯罪分子主动坦白,是可能得到从宽处理的;但某些犯罪分子由于罪大恶极,不杀不足以平民愤,虽然犯罪分子在犯罪后能够坦白犯罪事实,也是不能从宽处理  相似文献   

6.
有的人,看一眼,会觉得他挺聪明;有的人,看来看去,都觉得他生来就与“聪明”二字无缘。但他并非不聪明,只是他的聪明被一种外在的傻劲掩盖着,你无法一下子看出来。这种聪明就是人们常说的“大智若愚”。  相似文献   

7.
学会等待     
梵高在成为画家之前,曾在一个矿区当牧师。有一次他和工人一起下井。在升降机中,梵高陷入了巨大的恐惧之中。颤巍巍的铁索轧轧作响,条板左右摇摆,所有的人都默不作声。听凭这机器把他们运进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这是一种进地狱的感觉。事后,梵高问一位神态自若的老工人:“你们是不是习惯,不再感到恐惧?”这位坐了几十年升降机的老工人答道:”不,  相似文献   

8.
刃x,玄刀兮月,兮月甲刀,析、月,月,价月月、月、月男,万下月,,月亨月寸刀,,、刃戈,、月t刃、月, 普在天童,随公步月, 妙喻如珠,一花五叶。 一廿年弹指,遗言常新, 破除迷信,坦白光明。 ,一九五三年师与余同在天童寺月下谈禅,为余举一花五叶之喻。 师昔在上海崇德会讲《心地观经》,命人大书于左右徽桂云:“破除迷信,坦白光明”。昔年传座执巾瓶,听得晋唐三译经。只履炎悲人寂寞,一篇常记语叮叶。西方原不殊华藏,北斗今犹仰德星。此日拈花重一会,千枝万叶共芳馨。佛门者宿仰应公,德重道高四众崇。一片丹心爱祖国,大悲去愿护禅宗。经谈般若真空…  相似文献   

9.
老师在黑板写个“或”字,问:你们懂得它吗?全班都投以疑惑的眼光。一学生自言自语:简单的小学生问题,却用来问大学生!师:你懂得它吗?生不置可否。师:人们都轻视它,但每天都用上它。虽然不少时候用对了,但不时仍会产生误解。我们稍作分析,以后一辈子可省却许多麻烦。设甲、乙两句,如果甲真、乙假,那么,“甲或乙”是真呢?还是假呢?生:我从没上过逻辑课或读过这类书!师:也应该懂得啊!你刚好用上“或”呢!你有小弟弟吗。生:有。师:你曾否对他说过:明天我送你一支笔或一本书。生;当然有。师;那正好又是“甲或乙”。当…  相似文献   

10.
八七年三月三日,盗窃银行二十七万元巨款的罪犯张勇武被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了死刑。对此,有人认为罪犯在被捉拿归案后,认罪态度好,退回了绝大部分款项,根据‘坦白从宽’的原则,应受到从宽处理,不应被判处死刑。我认为这种看法是错误的,错误在于把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只有坦白,才能从宽’当成了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如果坦白,就能从宽’。‘只有坦白,才能从宽’。‘坦白’是‘从宽’的必要条件,这就是说,罪犯不交待犯罪事实,就一定不会受到法院的从宽处理,但坦白  相似文献   

11.
渊声 《天风》2018,(11):52-54
甲:一今天是‘“圣诞节”,我们大伙都很高兴·…”(乙唱歌打断甲说话) 乙:(唱)平安夜,圣菩夜……(互相看看、停一下、待甲讲话、乙又唱) 甲:知道吗?全天全世界有二十亿的人在欢庆圣诞节。 乙:(唱)“平安夜、圣善夜……”(停一下、互看)  相似文献   

12.
能力与道义     
正曾有人说:聪明与狡猾没有区别。二者都说明人的智商高、思维敏捷,脑瓜转得快,但却因着"道义"上的分歧,便有了优劣高下之不同。因此也有人非常风趣地说:"聪明是正道上的向导,狡猾是邪路上的领跑。"由此则不难看出,一个人的心思念虑如果总是光明磊落为着公众利益筹措谋划,则可成为聪明;但若只把心眼用到损人利己等不正当的方面,那就成了名副其实的狡猾。由此类推,如果一个人的能力违背了"道义",  相似文献   

13.
人的一生,就是一个储蓄的过程。在奋斗的时候,你储蓄了一个希望;在耕耘的时候,你储蓄了一粒种子;在旅行的时候,你储蓄了一片风景;在微笑的时候,你储蓄了一个快乐。聪明的人,常常是善于储蓄的人。他们知道什么是值得储蓄的,什么绝不能留在心里。他们所储蓄下的,都是有  相似文献   

14.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做事都有自己的想法,也就是说有自己的目的。 据说,比尔,盖茨是不坐头等舱的。有人在经济舱看见他,便问他为什么不坐头等舱,他说:“头等舱比经济舱飞得快吗?”由此可见,这个世界首富是一个很实际的人,他看中的不是头等舱带来的虚荣,而更注重结果。毫无意义的支出,又有什么意义呢?就是对富可敌国者来说,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5.
我们研究思维科学,除了发现其自身规律外,我们追求的则是普遍的功利目标──聪明。从“聪明”的词意来说,“聪是听得清,“明”是看得见。“听”和“见”是人们同信息打交道的基本形式和内容。因此,聪明的实质是信息处理正确。聪明问题既然是与信息的关系问题,这就决定使人聪明的速往有两个:一是多方获取信息,在足够的信息量的条件下,人们不难做出聪明的决断.二是对知之不多的信息正确加工。我们知道,每个正常人的行动.都是基于对已有信息的把握作出的。都是对已有信息的处理产生某一趋向认识并采取趋向行为的,对相关信息的全面…  相似文献   

16.
聪明是个好东西,人人都怕不聪明,但俗话又说了:不看开场看收场。人生这出戏,收场悲惨的,竟有太多的是聪明人。  相似文献   

17.
●“晕轮效应”。美国心理学家阿希曾做过一个实验:他给被试者一张列有五种品质的表格(聪明、灵巧、勤奋、坚定、热情)要求被试者想象一个具有这五种品质的人,结果被试者普遍把具有这五种品质的人想象为一个友善的人。然而,他把这张表格中“热情”换为“冷酷”。再要求被试者根据这五种品质(聪明、灵巧、勤奋、坚定、冷酷)想象出一  相似文献   

18.
男女的智能差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男的聪明还是女的聪明(一)一次调查诧摩武俊曾让东京都内的中学二、三年级学生自己来回答“男的聪明还是女的聪明”、结果如下表:  相似文献   

19.
王倩 《思维与智慧》2022,(10):52-53
<正>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几乎每个人都是聪明的,只是聪明的范畴和性质呈现出差异。小学语文课程在新课改的大形势下,更加提倡学生全面发展,就要将语文和现实世界相连接,让学生走进大自然,接触社会,通过社会现象了解社会本质,从而养成自己的特有思维方式,去学会与世界和社会他人相处。多元智能理论倡导发掘孩子多方面的潜力,而美育教育的主张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实现途径。一、多元智能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语文学科是一门应用学科,  相似文献   

20.
单渭祥 《天风》2023,(9):37-38
<正>2.大智若愚“我愿意你们在善上聪明,在恶上愚拙。”(参罗16∶19)人人都喜欢聪明,没有人喜欢愚笨,更不喜欢被人看为愚笨。问题是,为何世间常常会发生“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事?也就是说,那些“聪明”并不是真聪明,至少并不是一种“智慧”。俗话说“大智若愚”,就是说,真正的大智慧看上去像一种“不聪明”,即世俗眼里的“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