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转型时期,传统乡村生活和秩序观念受现代性等因素冲击而日益呈现出"个体化"特征,与之相悖的是,村落宗教信仰并未完全退居私人生活领域,其在公共领域的作用甚至有所增强。以信仰为核心的集体仪式既为村民制作共享的历史记忆提供叙事场合,又为村民打破世俗规则挑战世俗权威提供狂欢情境,同时还为村民积累社会资本提供生活场域。本文立足田野作业及日常生活整体研究视角,尝试解读集体仪式生产村落公共精神的过程及具体表现,进而理解集体仪式的社会意义及其存续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2.
在日常话语中,伪善大多是呈现负面道德评价的现象,但近年来有学者认为某些类型的伪善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容忍,比如露丝·格兰特在《伪善与正直:马基雅维利、卢梭与政治的伦理》中为政治中的"伪善"所做的颇有影响力的辩护。但格兰特认为,非政治维度的社会生活中,除了公共生活中的某些礼仪之外,伪善无法容忍,尤其是友谊、家庭等私人生活领域。借助于细化非政治维度社会生活中的伪善类型,以及对生活的复杂和脆弱的说明,可以论证即便是私人生活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伪善且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宽容。  相似文献   

3.
公共秩序——人类德性与理性之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人类社会诞生以来,人类即开始了社会公共生活,经过千万年的衍生和发展,各社会群体均形成了自我特定的公共秩序规范体系,表现人类特有的德性与理性之美,维系着社会的和谐与秩序。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之际,社会现代化的飞速发展,社会流动的急剧变化,新旧秩序的交融与裂变,迫切需要新的社会公共秩序规约人们的行为,使社会公共生活保持在秩序之中。本文从分析传统到现代,从公共秩序是人类德性之美、人类理性之维、社会和谐之基、人类文明之要几个方面揭示了加强社会公共秩序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和主要途径,希望引起人们对公共秩序的高度关注,养成良好的公共生活秩序习惯,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4.
《学海》2017,(1):93-101
合作治理要求多元治理主体具有与治理复杂公共事务相应的治理能力,而道德能力则是治理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后工业社会复杂性的日益增长以及服务关系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内在地要求唤醒原本处于休眠状态的公共管理者的道德能力。这就需要公共管理者在处理日益复杂的公共事务时,要有相应的道德认知能力、道德判断能力、道德选择能力及道德行动能力。公共管理者的道德能力必须通过制度重构来实现,这即是说,通过道德的制度设置使得公共管理者的道德能力及道德感得以唤醒,并成为其普遍的行动范式,这就要通过制度安排从根本上改变其生活秩序与心灵秩序,而制度重构对公共管理者来说是一个生活秩序与心灵秩序同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张康之  张乾友 《学海》2008,1(1):73-81
近代以来的领域分化是由家庭发端的.家庭功能的分化,现代家庭对传统家庭的取代,为近代社会的出现做好了准备.在此基础上,日常生活、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才得以各自生成.对这一过程,乌托邦思想家有着高度的敏觉,看到了"公"与"私"开始出现的矛盾,因此,他们多有废除家庭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公"与"私"的矛盾最终是在现代政治建构中得到化解的,是在"代议制"中得以调和的.当人们找到了"公共利益"形成的途径时,实际上也找到了建构公共生活的方式.但是,今天的公共生活还流于形式,只是朝着实质性公共生活过渡的准备.  相似文献   

6.
1990年3月15日,湖北省襄樊市精神文明办公室和市伦理学会联合召开了全市社会公德建设理论研讨会。现将这次理论讨论会的观点综述如下。 一、关于社会公德的特点和基本规范 许多同志认为,社会公德是一个社会全体成员都必须遵守的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秩序的最起码  相似文献   

7.
以往有关区分萨满与祭司的研究有两大模式:一是将萨满与祭司分别与小规模社会与复杂社会对应,二是将二者分别与私人仪式与公共仪式对应。经过对两种模式如何区分萨满与祭司的分析并对照民族学田野资料,本文不仅对两种模式的合理性提出质疑,还进一步对萨满/祭司二分理论的必要性提出了否定意见。本文认为,独立的祭司在萨满社会中是不存在的,献祭和仪式不过是萨满职业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现代语境中的伦理学和伦理学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语境中的伦理学面临着科技理性主义和市场商业化的双重挤压,致使伦理学原有的知识边界和学理方法均被突破.现代社会之公共生活领域与私人生活领域的日趋分化以及前者对后者日益增强的压迫,又使得伦理学在不得不承受双重挤压的同时,还经历着自身知识结构的急剧转型.凡此种种都给现代社会的伦理学和伦理学家提出了诸多新的理论课题,如何应对和处理这些课题,将不仅关系到作为一门经典人文科学的伦理学之未来发展,而且也将考验当代伦理学家承诺自身学术道义和理论责任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评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自 1 6、 1 7世纪始 ,西方思想家就以各种理论言路表达社会与国家相区分的观念。这一观念的基本含义是 :社会是一个由私人生活构成的独立领域 ,它在本质上不同于政治国家所代表的公共权力 ,是一种具有独立身份和生命的自主存在。这一观念就是当今人们广泛讨论的市民社会问题的最早理论形式。但是 ,近代早期思想家所表达的这一观念并不十分明确 ,还只是包含在诸如“自然状态”、“自然法”、“社会契约”等理论中的隐含观念。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 (下引此书仅注页码 )一书中明确界分了国家与市民社会 ,并详细论述了市民社会的构成、性质、…  相似文献   

10.
谢军 《道德与文明》2008,4(3):46-49
"公共文明"是中国特有的一个概念,特指公共生活领域的非野蛮秩序状态,属于秩序文明范畴。这个概念的出现反映了中国人对社会结构变化的敏锐把握与道德建设的自觉。从伦理类型角度看,公共文明属于行为论伦理范畴而非品德论伦理范畴。它的价值原则是正义,形式原则是法治,本质则是对他人的、自己的尊严与权利的平等尊重与维护。  相似文献   

11.
一定社会,一定阶级的道德不仅要通过婚姻家庭生活表现出来,而且要通过各种职业生活表现出来,并扩展到整个社会的公共生活领域。职业道德、婚姻家庭道德和社会公德,各有自己的不同特征,那么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 第一,职业道德内容上的相对稳定性。 各种职业作为社会的分工形式,各自都有着特殊的利益和义务,特殊的活动对象和任务,特殊的活动内容和形式,特殊的职业环境和职业关系,特殊的职业培养方式。职业道德正是产生于这种特殊的职业生活实践之中。因此,长期从事某种职业的人们适应这诸多特殊的职业生活内容,形成某种特  相似文献   

12.
空间是所有存在者应该共享的先验条件。无论是作为宇宙而存在,还是作为自然界而存在,空间都具有共享性。每一个存在者在空间中的存在实质上就是在宇宙或自然界中占据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人类不仅像其他存在者一样占有空间位置,而且知道它的重要性和象征意义,因此,我们甚至会有意识地在宇宙或自然界中争夺自己的位置。人类在自然界或宇宙空间的发展历程表现为一个生态扩张主义过程。生态危机实质上是人类破坏自然界的空间共享性、抢占自然界空间的必然结果。人类生活于其中的社会也是一个空间。它可以区分为公共生活空间和私人生活空间。这两种生活空间有着根本区别,但它们都受到社会道德规范的制约。人类通过建造和占有房屋的方式将自然界空间私有化,这既是一个生态伦理问题,也是一个人际伦理问题。空间国有化不仅导致自然界空间四分五裂的结果,而且导致空间政治化、伦理化的结果。进入有国家的社会状态之后,空间就不再仅仅作为一种自然实体而存在,而是变成了政治实体、伦理实体。空间伦理是人类为了维护空间的共享性而建构的一个伦理价值体系,其核心问题是空间是否应该共享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道德冷漠是当代社会的一种典型伦理病症。从道德主体的角度看,道德冷漠表现为道德情感上的麻木淡漠、道德判断上的是非不分和道德行为上的勇气缺失,它们构成了道德冷漠的主要形态。工具理性的泛滥、道德认同的危机、道德相对主义的盛行和犬儒主义道德态度的影响是造成道德冷漠的主要原因。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生活秩序、培育良善的公共生活伦理和提升公民遵守基本行为规则的意识是化解道德冷漠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4.
探讨不同职业认同水平教师在对职业生活事件的编码、再认和启动阶段是否具有不同的社会认知加工特点。采用Tversky的社会认知实验范式对高、低职业认同水平教师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1)高职业认同教师更多将正性条目编码为正性,更少将正性和中性条目编码为负性;高职业认同教师在正性和中性条目的编码正偏向上显著高于低职业认同教师;(2)高职业认同教师能够再认更多原有正性和中性条目,低职业认同教师将更多新加的中性和负性条目判断为阅读材料中的原有条目;(3)高职业认同教师的正性启动量和启动正偏向都显著高于低职业认同教师。结论:不同职业认同水平的教师对职业生活事件存在不同的社会认知加工特征,高职业认同教师的社会认知加工更积极有效。  相似文献   

15.
苏北农村的公共空间经过解放战争之前和之后的演变,空间秩序发生了巨大变化。以淮海战役为时间节点,对比分析战前和战后苏北农村公共空间的特点以及空间秩序的前后变化,可以看出这一地区公共空间的演变过程,并由此提出了公共空间的演变对秩序重构的意义及秩序重构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清代道德生活经历了从磨合时期到稳定时期再到裂变时期三个阶段.其磨合时期所要处理的主要社会关系是民族关系,所要解决的主要社会矛盾是民族之间的道德生活冲突.其道德生活的磨合,在其根本上并不是对私人生活领域道德生活的整合,而是对公共生活领域道德生活的整合.其稳定时期所要处理的主要社会关系是经济关系,所要解决的主要社会矛盾是利益矛盾.在全社会都关注和集中力量发展经济的条件下,此时期的思想文化被强势地赋予了同质性,且清代人在各有其风俗习惯和道德观念的基础上达成了一定的道德共识.清代道德生活的裂变是稳定时期道德生活日积月累的结果,它表现在观念上是道德认同乃至整个社会认同的危机,在行为上则是伪善的流行甚至公开背离清朝政府所提倡的道德标准和道德规范.腐败和贫富差距是造成这一裂变的主要原因,它们使利益矛盾转化为阶级矛盾,使社会危机不断深化,也使清朝政府的统治能力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7.
加强首都市民公共文明行为规范体系建设,不仅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广大市民日常工作生活,使之内化于心、外践于行的重要途径,也是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推动解决"城市病"的迫切任务。首都市民公共文明行为规范体系以"爱国、诚信、节约、友善、守法、环保"等理念为内核,突出礼仪、环境、秩序、服务、观赏、网络六大领域。当前形势下,应以《首都市民文明公约》的贯彻落实为统领,进一步推进道德实践活动和制度文明建设,积极培养首都市民公共文明行为养成的良好风尚。  相似文献   

18.
鲁芳 《哲学动态》2012,(1):81-85
理想的道德生活能否建立,不仅仅在于理想的道德理论的建构,更为重要的是理想的道德理论能否转化为现实的生活秩序。因此,道德是否得到充分重视,道德在社会生活中能否发挥现实的作用,将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生活的品质。不良生活秩序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会消解生活的道德意义,使我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19.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一项伦理化的制度,有着自身的伦理动因:人道主义、社会公正及公民权利,但在运行各环节中出现许多伦理失范:观念扭曲异化、多重标准纠结及私人生活世界被无理干涉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矫治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伦理失范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儒家政治哲学的内在理路及其限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公共秩序是以公共权力运作为枢纽的行为规范体系。作为源于社会又高居于社会之上的强制性力量,公共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其有效运作是公共秩序得以维系的前提,而其不当运作又往往导致公共秩序的崩溃解体。因此,如何有效地规范公共权力的运作就成为政治秩序建构和维系的关键,成为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