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体在反映过程中的作用问题,是意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事实证明,这一论断从根本上说明了意识的本质。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在同样的实践基础上,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为什么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必然是:人的反映活动受主体作用的影响。那么,这种主体作用是怎样的呢?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由于迄今对人脑具体活动机制和过程的了解还很有限,由于意识不能简单地还原为  相似文献   

2.
特殊的政治与文化生态、激烈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使元代士人的避世思想愈发强烈,并使个体意识从社会群体中逐渐凸显出来。在中国古代,官方艺术侧重历史、宗教或意识形态题材,而个人艺术侧重燕居、正身清心或者退而归隐于乡野。官方与个人艺术的分野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趋势相关,朝廷的集权可能引发个体艺术探索的相应加强。文章从特殊时期语境中的社会思潮、画家自身的文人品格与时代洪流冲击下的家族巨变三个角度分析元人绘画创作的审美取向与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3.
清初画家石涛的《苦瓜和尚画语录》一经出世,便引人侧目。这部集大成立有新意的画论的理论核心"一画论"概括总结出了中国画最高笔墨法则为"我法"亦即"无法",揭示了画家作画时不从门入、顺应我心、自性进化、体察妙悟的主体意识法则,这种创作观也藉由此达到了中国画论的顶峰。受多重文化熏陶及出佛入道经历的影响,石涛在自己的画论体系中也形成了独特的精神面貌——使"万物见性"。"见性"既是画家的创作理念,也是其个人的哲学思维的呈现。文章试从石涛之前中国画论的重要发展节点演进来引出石涛画论中主体意识创作观的合逻辑性,并从《石涛画语录》的主要章节内容对应分析画家的主体意识和"见性"精神,努力呈现石涛的绘画追求和人文理念。  相似文献   

4.
论主体意识     
所谓主体意识,就是人们对自身作为主体在主客体关系中的地位,作用的反映和认识。因此,主体意识应该是自我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最积极、最能动的部分。应该是自觉地意识到人在现实世界中作为主体的特别优越的支配地位的理性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5.
父母意识的结构与内涵初探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桑标  唐剑 《心理科学》2000,23(3):279-284
本研究尝试性地提出了父母意识的概念,运用自行设计的母性意识、父性意识调查表对300对父母作评估与分析,来探讨父母意识的结构与内涵.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母性意识可归为13种主要因子,累积解释率为59.6%,其中最突出的是自我丧失感和亲子一体感;父性意识可归为9种主要因子,累积解释率为51.2%,最为突出的是对家庭的接纳感和责任感.父母意识的结构与内涵丰富而复杂,且父性意识与母性意识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6.
作为社会历史主体的人及其自觉能动活动,是社会中各种要素、关系、组织等得以  相似文献   

7.
唯识学所建立的重视主体意识的反观与整合的认识论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成果。它的产生与中观学派的认识有着重要联系。唯识学在强调精神因素决定事物意义的前提下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另外,它所论述的主体因素对认识过程及认识结果的影响,以及以阿赖耶识为中心的认知结构,...  相似文献   

8.
<正> 主体意识集中体现在吕坤的心性论中。它讨论的中心是“人是什么”这个中心课题。具体地说,也就是要解决人的本质(即道德性命之源)、本性(即人本性的善恶)和自我价值等内在主体性问题。一、吕坤的“心论”  相似文献   

9.
主体意识不等于自我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自我意识与主体意识在产生的时间上有先后之分。自我意识是人对自身的状态以及自身与外界关系的意识,即以自身为对象的意识。主体意识则是人自立为主体并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主体自主性和能动性的观念表现。从时间的序列看,主体意识是后  相似文献   

10.
患者主体意识在现代医学语境中出现了话语权的失落和自证困难,这可能引起患者的不满。对主客二分的生物医学模式教条和僵化的运用是这一困境产生的主要原因。临床医生仍习惯于将疾病作狭义的生物学理解,造成了对患者主观陈述的轻视。若想突破困境,需要认识到医学具有科学和治疗手段的不同属性,在临床中加强医生对患者的理解与尊重,回归病人的真实世界,构建医患的共同决策环境,借鉴传统中医学身心一体的哲学思想,积极转换理念,探索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患者主体意识在现代医学语境中出现了话语权的失落和自证困难,这可能引起患者的不满。对主客二分的生物医学模式教条和僵化的运用是这一困境产生的主要原因。临床医生仍习惯于将疾病作狭义的生物学理解,造成了对患者主观陈述的轻视。若想突破困境,需要认识到医学具有科学和治疗手段的不同属性,在临床中加强医生对患者的理解与尊重,回归病人的真实世界,构建医患的共同决策环境,借鉴传统中医学身心一体的哲学思想,积极转换理念,探索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自主的经济,要求其主体是独立自主的人。作者通过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束缚,现代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消极影响,旧经济政治体制对人独立性的压抑,提出主体意识的觉醒是时代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3.
网络主体的道德意识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保证网络社会的健康运行 ,网络道德建设已成为无法回避重要的课题。在网络道德建设中 ,我们必须注重培养网络主体的道德意识 ;在培养网络道德意识的过程中 ,我们既要坚持对网络主体的道德灌输、提高其道德认识能力 ,又要锻炼其道德意志并加强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孕育进程中,工人阶级主体意识呈现弱化状态。这种弱化状态将会危及到我们社会制度的根基,危及到现代化事业成敗,危及到整个民族精神风貌。要改变这种弱化状态,必须保护和培养工人阶级的整体意识,加强工人阶级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保护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对企业施以正确的价值导向,突出社会主义的整体利益。  相似文献   

15.
道德作为社会治理的一种重要方式,其有效性的获得依靠社会成员在道德认知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道德认同感与责任感,而这种感性认同与理性认知均诉诸于道德主体意识的建构和完善。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深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道德主体意识也处于动态的历史生成与发展过程之中。现实境遇促使我们从主体意识与道德意识相互作用的角度反思当下道德主体意识的时代局限,重塑其应然状态,这不仅是道德治理有效性获得的理论基础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人的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主体、主体结构和主体功能的一些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性是主体的本质规定性,即主体所具有的特殊本质及其外部表现。因此,要正确理解主体性,首先就要正确把握主体这个范畴。主体,作为与客体相互依存、相互规定的范畴,其内涵是指对象性活动的发动者秘作用者。在哲学史上,从与客体相互依存、相互规定的意义来理解主体是自康德开始的。自康德到黑格尔,所有唯心主义的德国古典哲学大师都把人理解为有理性的理论活动和有道德的实践活动的主体,强调作为主体的人的主体性。但是,由于他们不懂得感性活  相似文献   

17.
<正> 这几年,史学理论的研究气氛相当浓厚,这是史学研究不断深化的表现。论者往往多从西方近代史学观点的评介中得到启示,从而展开自己的理论阐述,这是改革开放的国策给史界带来的盎然生机。不过,在史学理论的研究中,从中国传统史学的探讨中做出理论概括者却为数不多。我并非坚持中国事事皆“古已有之”的观点,但绝不应该忘记我们自己的优良传统。也许我们的史学理论家不屑于光顾我国传统史学的理论,也许我们的史学家不善于做理论的探讨,或者是别的什么原因。但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对中国传统史学理论进行深入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人们道德品质的磨炼、道德观念的转变和社会道德进步的实现,都离不开每个社会成员主动、自觉的道德活动,社会主义的职业道德建设也是如此,它必须以增强每个职业人员在认识和对待各种职业道德关系中的主体意识为条件。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使职业道德建设收到迅速、稳定的实际效果,更要注重于提高每个职业人员主体性。具体地说,就是要注重发挥每个职业人员在职业道德建设上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能在马克思主义职业道德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独立地、富有创造性地进行道德思考和道德判断,自主地、自信地进行道德选择和职业道德决定,勇敢地、坚定地  相似文献   

19.
孔子的仁爱思想深刻体现出了对一般社会民众命运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关切.仁爱思想的内在规定性,投注了孔子的主体意识;仁爱思想的外在实践,彰显了孔子的主体意识;仁爱之"道"的执着追求,张扬了孔子的主体意识.故而说,孔子写下了我国先秦时期精神启蒙的"仁爱"经典篇章.  相似文献   

20.
在道德领域里,意志自由的真正含义首先是指道德主体对道德规范必然性的认识。“善”以“真”为前提,道德主体的意志自由只有认识和把握了道德规范的必然性才是可能的。从认识论角度,可以把道德主体意识划分为如下三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