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世纪三十年代,波兰逻辑学家塔斯基致力于“建立一种实质上适当和形式上正确的关于‘真句子’的定义”,丰富了人们对形式语言中的真、假命题的研究。本文主要探讨自然语言的假命题,把它归结为七类。(1) 事实的假命题。(2) 逻辑的假命题。(3) 参照的假命题:用形式语言来表述的理论系统,对客观事实只是一个抽象的、间接的反映,它本身是远离现实的。因此,这个系统内的命题也就难以直接与现实相对照,而只能与该系统内作为出发点的初始命题或者已假定为真的命题相照应。  相似文献   

2.
所谓复合命题是指本身包含了其它命题的一种命题,并且其真假决定于它所包含的命题的真假。这就是说,第一,复合命题的支命题不必有两个,可以只有一个,如负命题;第二、支命题不一定是简单命题。更不一定是直言命题;第三,所谓复合命题的真假决定于支命题的真假,更确切地说是:复合命题的真假由支命题的真假,通过命题联接词决定。因之,复合命题就是由支命题经命题联接词组合而成的命题。一、复合命题的形式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古代逻辑学中,形式逻辑矛盾律的理论概括是由后期墨家作出的(约在公元前4至3世纪)。后期墨家在《墨经》中把判明和争辩一对矛盾命题的真假值,叫做“争彼”。如针对一个动物,甲说“这是牛”,乙说“这不是牛”,这就是“争彼”。而矛盾命题的真假值规律是“不俱当,必或不当”,即不能同真,必有一假。假如这个动物被判明是狗,那么说“这是牛”就是假的,而说“这不是牛”就是真的。但是早在对矛盾律作出正式的理论概括以前,即在公元前5世纪,墨子(约前480至前420)已经朴  相似文献   

4.
<正>作为一个哲学问题,"真"与"假"的关系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加以考察。在认识论上,真假关乎知识与事实的关系,命题性知识,便被视为包含真假的陈述;在伦理或价值的层面,真假则常常与诚伪相涉,并具体表现为真诚与作假或伪善之间的关系。比较而言,中国哲学对后者更为关注,以中国哲学中的是非之辩而言,其中固然包含认识论意义上的真假问题,但更多地侧重于价值意义上的正当与不正当或善与恶,后者在广义上关乎真诚(正当、善)与伪善(不正当、恶)之别。  相似文献   

5.
一般认为,实质蕴涵是日常语言里的“如果,则”的逻辑抽象,二者的区别仅仅在于:日常语言里的“如果,则”往往要求前后件有更多的意义方面的联系,而实质蕴涵却不要求这一点,它只是从真假情况这个角度刻划了日常语言里的“如果,则”的真假关系;从真假值方面来考虑,实质蕴涵充分地,完全地表现了日常语言中那些相应的联接词的意义。这等于说,在真假关系上,二者不可能矛盾,日常思维认为真的,实质蕴涵也认为真,日常思维认为假的,实质蕴涵也认为假。只不过因为实质蕴涵舍弃了意义方面的联系,故而是一个更为宽广的概念,即它认为真的一些命题,日常思维并不认为  相似文献   

6.
逻辑矛盾妨碍着正确的思维。因此,不论在日常生活中或是在科学研究中,都不允许出现逻辑矛盾。所谓逻辑矛盾是命题间的一种逻辑上的真假关系,具体地说,是命题间的一种不可能都真的关系。所以,要判定两个命题是否为逻辑矛盾,唯一的依据就是要看这两个命题能否都真。假使不能都真,则为逻辑矛盾;假使可以都真,尽管形式上似乎有矛盾,也不能认为是逻辑矛盾。例如有这样两组命题,一组是:“上海是中国的最大城市;上海不是中国的最大城市。”另一组是:“实践标准是确定的;实践标准是不确定的。”  相似文献   

7.
何庸同志在自己的文章中认为,一个命题如果有了“或者”就可分析为“可兼析取”(即相容选言),决无例外。例如: 一、我认为一个命题是什么命题,决定于形式而不决定于有关事实。二、当语言形式上不好区分时,就取含意最少的,即取各种情况的“最大公约数”。不可兼的析取蕴含可兼的析取,后者是前者的“最大公约数”。故有了“或者”,就可分析为可兼析取,决无例外。三、为了表达不可兼之意,最好多说点话,不要省略,不要再让人家从事实方面去体会猜测说话者的原意。”(摘自《逻辑  相似文献   

8.
自然主义以及非自然主义都是认知论,就是说,他们认为陈述形式的道德言辞是断言某些道德事实存在因而或真或假的作陈述的言辞。但是,先在瑞典而后在英美,产生了一种迥然相异的叫做非认知论的元伦理学理论。按照这个理论看来,道德陈述并不断言道德事实;它们既不是可证实的也不是可否定的,不存在可由“道德直觉”了解的任何事物。甚至表示这个观点的特点就是,论证表征道德言辞真假是错误的或至少是令人误解的。  相似文献   

9.
金岳霖在《知识论》一书中认为有知识就是有真命题的发现。知识是以命题的形式表现的。命题是表达事实的方式。事实是知识的直接对象,知识是关于事实的知识。一命题如与相应的事实符合,它便是真的,它就是知识。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论知识就是论真,所  相似文献   

10.
伪科学错在研究方法而不在研究结论。伪科学问题实质是伪科学家问题。即搞研究的人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研究或论证。判定某“特异功能”为假可以直接认定,而判定为真只能间接推定。从人们不能看出魔术手段。可以推出人们没有能力仅看表演就判定某“特异功能”为真。因此,如果有人以不能看出“特异功能”表演中的破绽为由来证明“特异功能”为真,那就可以认定他是伪科学家。至于对“特异功能”本身,并不必着急去确定“信还是不信”,需要确定的是下一步做什么和做之前的各种准备。  相似文献   

11.
几乎所有的形式逻辑教科书,在叙述A、E、I、O的对当关系推理时,都没有讲解这种对当关系推理的规则,一而只是以经验的方法,归纳出各个对当关系的真假制约情况。诸如:反对关系可由真推假,不可由假推真,或者说A真则E假,E真则A假;A假E不定,E假A不定。从属关系(差等关系)可由真推真,由假推假,亦即A真则I真,I假则A假;A假I不定,I真A不定;量—O关系与此相同。还有下反对关系推理、矛盾关系推理,均采取此种经验归纳  相似文献   

12.
价值标准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衡量、判定价值之有无大小,必须符合价值的客观实际,或者说,必须以价值事实本身为依据。但价值本身不会自己量度自己,判定自己,又必须经过人们的感知、评价才能为人所认识、把握。这似乎形成了“我证我”的循环怪圈。人们并未因此陷入困境。因为人们实际上一直就是在自觉不自觉地通过某种“中介”,借助某种“参照系”,即所谓“价值标准”来进行价值评价,从而把握价值的。问题在于,如何正确理解、合理运用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13.
    
一、真之载体真或假之物是命题,这将得到普遍的赞同。但若不是因为“命题”有歧义,这是不会得到如此普遍赞同的。一些人把“命题”这个词理解为指符合一定规范的句子。另一些人却把它理解为指这样的句子的意义。因此,对这个问题,表面上好象是普遍赞同,实际上却分成两个思想流派:对于第一个流派来说,真和假的载体是句子,而对第二个流派来说,真和假的载体是句子的意义。第二种观点的一个弱点在于句子意义这个概念的空洞无力。如果人们相信我关于翻译的不确定性这一论题,这种空洞无力就达到极限。即使抛开这个论题,忽视可看见或可听…  相似文献   

14.
第一届亚洲大专辩论会的决赛由北京大学对香港中文大学,辩题是“发展旅游业利多于弊”,中大队是正方,就是要论证这个命题为真,北大队是反方,就是要论证这个命题为假。这是新加坡式的辩论,正方与反方,是在辩论的前几天由双方抽签确定的。按常识讲,发展旅游业是利多于弊的,这个命题大多数人凭直觉都能接受,但作为反方的北大队,必须反驳这个命题,显然,辩题对他们不利,正如他们自己所说:“要我们谈弊多  相似文献   

15.
领域问题是对传统真理一元论的诘难,为解决领域问题,产生了紧缩论和多元论两种途径。谢尔的真理论就是一种多元真理论,她反对紧缩主义,认为“真”是一种实质属性,其核心属性为“符合”,但符合的方式是多样的,具体的符合方式是由不同领域的情况以及人们的认知能力决定的。谢尔以数学为例展示了一种多重符合的方式。她的理论为实质真理论提供了凭证,又改良了赖特和林奇理论的不足,合理地解释了“真”的统一性和多元性的关系。但也面临着理论依据不足、理论不完善以及很多传统符合论的遗留问题有待解决。  相似文献   

16.
传统逻辑在介绍具有相同素材,即具有相同主项和谓项的A、E、I、O四种判断之间的真假关系及其推论时,往往会遇到这样的困惑:I与O的下反对关系,二者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而实际思维中存在的有的判断,却二者均为假,没有一真。例如: ①有的凤凰是美丽的①有的凤凰不是美丽的按照传统逻辑对当关系的理论,①是I判断,①是O判断,二者不能同假,必有—真。另一方面,由于二个判断的主项“凤凰”都是不存在的,它们指谓的对象是一个空类,因而根本就无所谓美丽与不美丽的问题。断定“有的凤凰是美丽的”和断定“有的凤凰不是美丽的”同样都是错误的,都是假判断。  相似文献   

17.
选言命题(或称“选言判断”)常用的逻辑联结项,一是“要么”,一是“或者”。用“要么”联结肢命题构成的选言命题,称为不相容选言命题。其逻辑形式是“要么P要么q”,其逻辑性质是当且仅当有一个肢命题为真,整个命题为真。就是说,不相容  相似文献   

18.
一、词项和命题亚里土多德在言语和思想这两个层次之间做出的区别为分别处理词项语义学和命题语义学提供了根据:名词和动词以及与之相应的思想层次,它们尚不包括任何形成可应用真和假这两个概念的组合(symplokecomplexic);由一类与真和假有关的组合所形成的表达式和思想层次。正象亚里士多德用真和假这两个概念作有关的组合种类的标准那样,中世纪关于言语和思想的复合单位(。omplexa)的语义学,集中在用于作出陈述,因而要么真要么假的语句——而逻辑主要考虑的正是这种语句。用于表述某种或真或假的东西的语词组合(。ratioverumhl…  相似文献   

19.
真之结构和内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如果没有思维动物,那么世界上就没有任何东西、没有任何对象或事件会是真的或假的。构成本文的这些讲座是为纪念约翰·杜威(John Dewey)所做。他得出过两个结论:达到真不能是哲学的一种特殊的特权,真必然与人类兴趣有本质的联系。他蔑视那种经验研究和一般实践所难以理解的、把真看作思想与现实相符合的哲学传统。他相信这幅关于真的图画是为下面这个论题服务而设计的:哲学家具备一种得天独厚的技能,可以获得一种与科学不同并且高于科学的知识。杜威在《经验和自然》(纽约,1958年)写到: ……大量证据表明,在哲学方面人们最热衷于真,这是引起怀疑的问题。因为这通常一直是为声称是一种专门达到最高的和终极的真的机构做准备工作。事实并非如此……真是一些真的聚集;这些构成真与关于事实的最现成的探究和检验方法相一致,而这些方法,若是在一个单一的名字下聚集起来,就是科学。因此,对于真而言,哲学并没有超群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论三值逻辑     
亚里士多德逻辑,由于假定每个命题或是真的或是假的,因而只区分出两种逻辑值:真和假。如果用1、0、=和<分别作为真、假、恒等和蕴涵的符号,我们可从下面的原则和定义,推出亚氏逻辑的全部规律。Ⅰ.值假的恒等原则、值真的恒等原则和真假值的非恒等原则:(0=0)=1,(1=1)=1,(0=1)=(1=0)=0。Ⅱ.蕴涵原则:(0<0)=(0<1)=(1<1)=1,(1<0)=0。Ⅲ.否定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