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圣经启示、信仰传统和教会历史实践来看,中国教会的"三自原则"都具有很强的教会性、教义性和神学性。这表现在:三自原则是上帝的启示和教会历史实践的统一,是教会地方性与普世性的统一,是教会现实性与终极性的统一,是办好教会与教会性的统一,是爱国与爱教的统一。只有坚持三自原则,中国教会才能迈向荣耀的教会。  相似文献   

2.
三自原则是建设中国教会的基本原则,具有丰富的教会性。它不是外加于教会的,暂时的权宜之计,而是内在于教会,是神的启示和教会历史实践的统一,是教会的地方性与宇宙性的统一,是教会现实性与终极性的统一,是办好教会与教会性的统一。坚持三自原则的中国教会正在神的引领下,逐步成长为满有基督长成身量的荣耀的教会。三自原则是建设好中国教会的基本原则,具有很强的教会性,但少数同工认为三自是政治的,非宗教的,外在于教会,是外加的,暂时的权宜之计,本文以《三自原则与教会建设》为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三自原则的教会性进行较为系统的论述,和同工同道们分享和思考,以期在以后的探讨中使三自的理论进一步地深入和完善,使中国教会能始终如一地按三自原则建设好中国教会,坚实地跨出每一步,向荣耀的教会迈进。  相似文献   

3.
三自原则是建设中国教会的基本原则,具有丰富的教会性。它不是外加于教会的,暂时的权宜之计,而是内在于教会,是神的启示和教会历史实践的统一,是教会的地方性与宇宙性的统一,是教会现实性与终极性的统一,是办好教会与教会性的统一。坚持三自原则的中国教会正在神的引领下,逐步成长为满有基督长成身量的荣耀的教会。三自原则是建设好中国教会的基本原则,具有很强的教会性,但少数同工认为三自是政治的,非宗教的,外在于教会,是外加的,暂时的权宜之计,本文以《三自原则与教会建设》为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三自原则的教会性进行较为系统的论述,和同工同道们分享和思考,以期在以后的探讨中使三自的理论进一步地深入和完善,使中国教会能始终如一地按三自原则建设好中国教会,坚实地跨出每一步,向荣耀的教会迈进。  相似文献   

4.
季剑虹 《天风》2006,(13):32-35
三自原则是建设中国教会的基本原则,具有丰富的教会性。它不是外加于教会的,暂时的权宜之计,而是内在于教会,是神的启示和教会历史实践的统一,是教会的地方性与宇宙性的统一,是教会现实性与终极性的统一,是办好教会与教会性的统一。坚持三自原则的中国教会正在神的引领下,逐步成长为满有基督长成身量的荣耀的教会。三自原则是建设好中国教会的基本原则,具有很强的教会性,但少数同工认为三自是政治的,非宗教的, 外在于教会,是外加的,暂时的权宜之计,本文以《三自原则与教会建设》为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三自原则的教会性进行较为系统的论述,和同工同道们分享和思考,以期在以后的探讨中使三自的理论进一步地深入和完善,使中国教会能始终如一地按三自原则建设好中国教会,坚实地跨出每一步,向荣耀的教会迈进。  相似文献   

5.
季剑虹 《天风》2006,(7S):32-35
三自原则是建设中国教会的基本原则,具有丰富的教会性。它不是外加于教会的,暂时的权宜之计,而是内在于教会,是神的启示和教会历史实践的统一,是教会的地方性与宇宙性的统一,是教会现实性与终极性的统一,是办好教会与教会性的统一。坚持三自原则的中国教会正在神的引领下,逐步成长为满有基督长成身量的荣耀的教会。三自原则是建设好中国教会的基本原则,具有很强的教会性,但少数同工认为三自是政治的,非宗教的, 外在于教会,是外加的,暂时的权宜之计,本文以《三自原则与教会建设》为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三自原则的教会性进行较为系统的论述,和同工同道们分享和思考,以期在以后的探讨中使三自的理论进一步地深入和完善,使中国教会能始终如一地按三自原则建设好中国教会,坚实地跨出每一步,向荣耀的教会迈进。  相似文献   

6.
季剑虹 《天风》2006,(9S):30-33
三自原则是建设中国教会的基本原则,具有丰富的教会性。它不是外加于教会的,暂时的权宜之计,而是内在于教会,是神的启示和教会历史实践的统一,是教会的地方性与宇宙性的统一,是教会现实性与终极性的统一,是办好教会与教会性的统一。坚持三自原则的中国教会正在神的引领下,逐步成长为满有基督长成身量的荣耀的教会。三自原则是建设好中国教会的基本原则,具有很强的教会性,但少数同工认为三自是政治的,非宗教的,外在于教会,是外加的,暂时的权宜之计,本文以《三自原则与教会建设》为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三自原则的教会性进行较为系统的论述,和同工同道们分享和思考,以期在以后的探讨中使三自的理论进一步地深入和完善,使中国教会能始终如一地按三自原则建设好中国教会,坚实地跨出每一步,向荣耀的教会迈进。  相似文献   

7.
《天风》2011,(8):37-37
中国教会在进入后宗派时期之后,其教会管理因城市与乡村之差异、东部与西部之不同、传统与现代之博弈、社会与法律之影响而出现了并不一致的管理模式。各地基督教两会在对教会管理方面提供了不少积极的协调和服务,但总体上说,中国教会的管理还很不成熟,还有较远的路要走。目前因教会管理不善而带出来的问题也层出不穷。因此,亟需我们为此付上祷告的代价!虽然在各教会处境不一、问题各异,但很显然在管理上也有一些共通的问题需要予以正视。例如:  相似文献   

8.
《天风》2003,(7):54-54
随着中国教会对外交往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海餐及香港地区教会友好团体和人士前来访问。我们在互相尊重、平等友好的基础上与海外及香港地区教会和基督徒分享和团契。既促进彼此间的友谊,增进相互了解,又结识了不少新朋友。海外及香港地区教会同工、同道表示:回去后要将中国教会的真实情况向更多的人介绍。 尽管,“非典型肺炎”疫情的影响,海外及香港地区教会一些团体、个人推迟了访问计划,但今年上半年全国两会仍接待  相似文献   

9.
西方传教士把福音传给中国时,也把他们不同的教制带到了中国。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教会结束了过去宗派林立的格局,实行联合礼拜,但同时教制缺失的弊端也随之出现。自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对教会体制探讨的文章便散见于《金陵神学志》等刊物,从建章立制以加强教会行政管理、要求打倒"教霸"主张民主办教的层面,上升到从理论上对问题的探本索源,从而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教会现存的巨大的体制上的痼疾,也认识到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教制的迫切性和艰难性。本文认为有两方面值得重视,一是要采取多种研究方法,二是未来的教制的可行性必须涵盖和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教会的四个基本属性,即合一性、圣洁性、大公性和使徒性;2、圣职人员的治理权威和属灵权威;3、保留主教圣职,以继承历史教会的使徒统绪性;4、理顺教会与三自的关系;5、理顺与政府的关系;6、考虑到少数民族教会的特殊性。祈望通过加强神学思想建设,早日实现中国教会教制的建立,以利教会健康有序地成长。  相似文献   

10.
本文较为详细地论述了以色列民、初期教会和此后历代教会历史中教会管理的重要性,指出今天的中国教会的管理观念必须与时俱进,在管理组织、管理制度、管理人才等方面加强自身建设,以利于教会的自治、自养、自传。  相似文献   

11.
张汉强 《天风》1996,(11):16-16
自从八年多前赴北京教会学习访问之后,就一直关注着中国教会的发展情况;也是从那时起,我一直期望能到上海的教会看一下。今年盛夏。  相似文献   

12.
晨风 《天风》2003,(4):48-49
一、引言 《尼西亚信经》的第九句:“我信独一圣神大公使徒的教会”。精练地阐述了教会的四个特性,即:合一性、圣神性、大公性和使徒性。这四性是教会沦中很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每个在建设和发展中的教会时时来衡量自己身量的主要尺度。深刻地理解和应用其中所蕴涵的真理,对每个教会来说都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对正在蓬勃发展的中国教会而言更是如此。本文欲从浅析教会的圣洁出发,来看教会的圣洁性给中国教会的启发。  相似文献   

13.
季剑虹 《天风》2003,(9):28-29
·50年代后期起,中国教会走上了联合、团结和合一的道路,结束了宗派林立的分裂局面,进入了后宗旅时期。但由于极左路线的干扰,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破坏,教会被迫停止了活动,也就谈不上如何建立中国教会的管理模式。 ·教会的管理是教会建设的重要一环,是对神事奉的重要内容。神学思想建设与教会自身管理建设必须双管齐下,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在管理活动中又分为两个层次:把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提高集体中成员的士气,积极性和热情之类的活动,通常被称之为管理人的活动,而把对某一种工作的计划、控制、监督、检查等类直接与事有关的行为被称为管理事的活动。  相似文献   

14.
捍道 《天风》2008,(20):34-35
初期教会在兴旺发展的同时也隐藏着不少令人担忧的危机。行走在灯台中间的人子耶稣基督眼目如同火焰.洞察教会一切的内情.圣灵根据当时教会存在各种不同问题,对众教会给予及时的提醒和劝勉.责备和警告。纵观当前中国教会,尽管“硬件”方面有了令人欣喜的改善.但教会内部的“软件”建设却大有需要弥补的空间。出现在农村教会的一些危机,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和反思。  相似文献   

15.
《天风》2003,(12):57-57
<正> 美国基督会年会于2003年10月17日至21日在夏洛特召开,据称有八千人参加了会议。中国基督教访问北美教会代表团的九位代表应邀参加了大会,季剑虹长老代表中国教会向大会致词,受到全体代表的热烈欢迎。William Chris Hobgood博士在会上被选为新一届的美国基督会主席。美国基督会与美国联合基督教会共同为中国基督教访问北美教会代表团举行了欢迎早餐会,会上播放了《今日中国基督教》纪录片,季长老与曹牧师介绍了中国教会的情  相似文献   

16.
张远来 《天风》2015,(3):16-17
<正>堂委应该成为牧者的左右手,以圣经的真理为根基,顺服上帝所设立的教会权柄,顺服教牧带领,执行教牧团队的决定,协助教会做好牧养工作。以"堂委"的形式管理教会是中国教会本色化的一种表现。教会传统和当代世界其他教会都鲜有这种教会管理模式。它贴近中国教会处境。实际上,我们不难发现,教会中存在的某些矛盾往往不是来自平信徒,而是来自那些在教会中兼任某些侍奉职位的同工、义工,或者说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的堂委。把不正确的人放在了不正确的位置,矛盾就会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以来,基督教在华发展路向发生了重要变化:"社会福音"神学思潮在欧美广泛传播并开始对中国教会产生影响;中国国内民族主义兴起,"本色教会"建设步伐加快,超越宗派的全国性教会组织开始建立;加之教会改变以往福音传播区域局限之认知日渐明确,这一切,促成了中国基督教会全国总会边疆服务运动的兴起.  相似文献   

18.
基督教会的责任不应限于教会之内,这是基于惠及普世的基督之爱。在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的背景下,中国教会的社会服务事工迎来了新的机遇。这些年来,伴随着中国教会的成长,教会已经从过去只关注个人得救转  相似文献   

19.
中国教会的"后宗派时期",对"合一而多样"的理想是机遇,也是挑战。而中国文化中"和"的思想,则为教会的合一理想奠定深厚的文化基础。丁主教的"宇宙的基督"理论是促进教会合一事工的恰当神学理解,中国教会在这样的神学理解下,应该作出"与人和好" 的见证、宗教和睦与民族团结的见证、妇女事工的见证、求同存异的见证。  相似文献   

20.
《天风》2003,(7):F004-F004
就中国教会而论,道成肉身不只是理论上所讨论的题目,而是使教会生活复兴的活泼因素。正是在道成肉身的鼓舞之下,原先与其人民相脱离的中国教会开始清醒过来,过去总是阻挠教会对他人尽责的障碍开始被打破,教会开始投身于她所必须爱护与服务的人群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分担他们的忧愁。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非信徒与其他宗教信仰者,不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