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中国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问卷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侠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07,30(3):672-675
网络成瘾是一种对互联网络的心理依赖,包括网络关系成瘾、网络娱乐成瘾、信息搜集成瘾三种类型。被试为中国重庆三所高校的大学生675人。对其中随机抽取的390份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出初步的因素结构为:网络关系成瘾倾向包括了问题、依附、认知偏差和失控四种倾向;网络娱乐成瘾倾向和信息搜集成瘾倾向包括问题、依附和失控倾向。得到较好的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半信度、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对余下285份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得到较好的模型拟合指数。相关关系检验发现三类网络成瘾倾向与使用频率都有显著相关.与使用时间都无显著相关。T检验发现女生在网络关系成瘾倾向的依附倾向得分显著高于男生,男生在网络娱乐成瘾倾向和信息搜集成瘾倾向的问题倾向得分显著高于女生。  相似文献   

2.
从心理本能的视角审视网络成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成瘾是伴随社会高速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已引起很多学者对其成瘾机制的关注与研究。以心理本能为审视视角,从精神分析的本能、个性、感觉寻求、生物本能等对网络成瘾进行成因分析,深入探讨网络成瘾的内在机制,为应对防治成瘾行为提出有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对于网瘾成瘾的研究已经很广泛,包括网络成瘾的成瘾机制,网络成瘾的心理原因以及如何预防网络成瘾等方面,涉及网络成瘾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那么关于网络成瘾与自尊的研究众多,但主要涉及到外显自尊。本文从网络成瘾与自尊的研究出发,归纳总结网络成瘾的相关研究以及自尊的相关研究,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4.
对于网瘾成瘾的研究已经很广泛,包括网络成瘾的成瘾机制,网络成瘾的心理原因以及如何预防网络成瘾等方面,涉及网络成瘾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那么关于网络成瘾与自尊的研究众多,但主要涉及到外显自尊。本文从网络成瘾与自尊的研究出发,归纳总结网络成瘾的相关研究以及自尊的相关研究,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从北京、重庆和石家庄选取三所初中学校1038名初一到初三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探讨青少年的家庭环境、亲子依恋对其网络成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以检验“人-情境交互作用理论”和“过程-个人-情境-时间”模型提出的理论观点。结果表明:(1)家庭环境和亲子依恋均与青少年的网络成瘾成显著负相关;(2)家庭环境中家庭亲密度对青少年网络成瘾有显著预测作用,父子依恋中的父子信任能显著负向预测青少年网络成瘾,母子依恋中的母子疏离能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网络成瘾;(3)家庭亲密度不仅直接影响青少年的网络成瘾,而且还通过母子疏离和父子信任间接影响青少年的网络成瘾,但母子疏离和父子信任所起的中介作用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不仅说明了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行为发展的重要性,同时支持了“人-情境交互作用理论”和“过程-个人-情境-时间”模型提出的相应理论观点。  相似文献   

6.
网络成瘾的社会-心理-生理模型及研究展望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对于网络成瘾,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诊断量表,相应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也不够成熟,有关的理论解释更有待于进一步探讨。以众多实验和理论研究成果为基础提出的“社会-心理-生理”整合模型也许能更好地解释这一现象。网络成瘾者的大脑活动变化规律,网络虚拟情境的特征及其与上网行为、个性特征等的交互影响,以及网络交互过程中的情感交流和情感识别等问题,将是今后网络成瘾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王健  张芝 《应用心理学》2007,13(3):279-285
随着人们对互联网的广泛使用,网络成瘾成为近年来日益突出的一个社会问题,引起了广大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本文根据十多年来国内外对网络成瘾的研究,首先介绍了网络成瘾的概念及其鉴别的主要标准和方法,然后对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网络成瘾者的心理特征、生理机制及其干预和治疗的相关研究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综述。最后,本文提出了网络成瘾研究未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对1222名青少年进行六个月的追踪测查,以探讨父母自主支持、父母心理控制和青少年网络成瘾之间的相互预测关系。结果表明:(1)前、后测父母自主支持均与网络成瘾呈负相关。(2)前、后测父母心理控制均与网络成瘾呈正相关。(3)前测父母自主支持可以预测后测网络成瘾,前测网络成瘾也可以预测后测父母自主支持。(4)前测父母心理控制可以预测后测网络成瘾,但前测网络成瘾不能显著预测后测父母心理控制。本研究揭示了父母因素与青少年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这对改善青少年网络成瘾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元认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宁  梁宁建 《心理科学》2004,27(6):1356-1359
本研究分析了大学生网络行为元认知的特点.从元认知的角度揭示网络成瘾行为的心理机制。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元认知水平包含有七个因素,并且其总水平与网络成瘾有显着的相关。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心理需求网络满足问卷的编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大学生网络使用可满足的心理需求出发,通过对网络成瘾者的深入访谈发展出与大学生网络使用有关的心理需求结构,编制了大学生心理需求网络满足问卷,分别选取418名和1183名大学生对问卷进行预试和正式施测,结果表明:(1)大学生心理需求网络满足问卷由权力、认同、迎接挑战、人际交往、逃避现实、自主、认知和成就等8种需求构成,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和信度;(2)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需求网络满足问卷的结构合理,模型拟合较好;(3)大学生网络使用的心理需求问卷和心理需求现实满足问卷与心理需求网络满足问卷具有相同的结构,其信度和效度达到了心理测量学的要求;(4)网络成瘾大学生和非成瘾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并不存在显著差异,但网络成瘾大学生心理需求的现实满足程度显著低于非成瘾大学生,而网络满足程度显著高于非成瘾大学生,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区分效度。这一结果同时提示在大学生网络成瘾中可能存在心理需求网络满足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1.
网络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大学生对网络的认识水平,应用技能及自控能力会影响其上网行为,进而影响其学习和生活。本研究自编大学生网络元认知量表、网络学习行为调查问卷并应用网络成瘾诊断量表调查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偏好、网络元认知和网络成瘾的现状,并进一步分析网络元认知与网络成瘾等相关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网络行为总体健康良好;大学生网络花费时间存在性别差异和时间段差异;大学生网络元认知水平分布呈正偏态,大学生网络元认知水平不存在性别差异,年级差异及专业差异;大学生网络成瘾比例较低,大学生网络成瘾性别差异显著;网络成瘾与网络元认知得分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随着研究的深入,认知神经科学的技术和方法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网络成瘾的研究中.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网络成瘾者的认知加工功能受损、注意偏向、认知加工倾向、抑制控制和感觉寻求以及网络成瘾的神经通路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这些研究结果在探究网络成瘾的机制和实际应用中的价值,并提出未来的研究应该明确网络成瘾与高级认知功能损害的关系,整合现有的研究方法,扩大研究对象和研究指标,突出研究成果在网络成瘾鉴别和干预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神经质人格、互联网服务偏好与网络成瘾的关系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雷雳  杨洋  柳铭心 《心理学报》2006,38(3):375-381
采用问卷法,以339名中学生为被试,通过无拘束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探讨了神经质人格特征与互联网服务偏好的交互作用对网络成瘾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对网络成瘾的影响上,神经质人格与互联网社交、娱乐和信息使用偏好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但与互联网交易服务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1)从平均影响来看,互联网社交、娱乐和交易使用偏好以及神经质人格对网络成瘾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互联网信息使用偏好对网络成瘾没有显著影响;(2)在神经质高分组中,互联网社交、娱乐和信息服务偏好与PIU的正向关系都是最强的;在神经质低分组中,互联网社交服务偏好与PIU的正向关系最弱,而互联网娱乐和信息服务偏好与PIU甚至呈现出微弱的反向关系;(3)即便是高神经质人格类型的青少年,对信息服务的偏好也不容易使其卷入PIU;而对于低神经质人格类型的青少年来说,即便是偏好社交和娱乐服务,也不容易卷入PIU  相似文献   

14.
该研究采用问卷法,以481名中学生为被试,通过无约束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探讨了外向性、宜人性人格特征与互联网服务偏好的交互作用对网络成瘾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对网络成瘾的影响上,青少年宜人性人格特征与互联网社交服务偏好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但与互联网娱乐、信息和交易服务偏好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外向性人格特征与互联服务偏好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1)从平均影响来看,外向性、宜人性、互联网社交、娱乐和交易使用偏好能够正向预测网络成瘾,互联网信息使用偏好对网络成瘾没有显著的预测效果;(2)在宜人性高分组中,互联网社交服务偏好与PIU的正向关系要强于宜人性低分组。斜率检验表明对于低宜人性人格的青少年来说,互联网社交服务偏好不易导致其成瘾,而对高宜人性人格的青少年而言,互联网社交服务偏好反而容易导致其成瘾。  相似文献   

15.
用安戈夫方法对网络成瘾与网络游戏成瘾的界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崔丽娟 《应用心理学》2006,12(2):142-147
旨在探讨网络成瘾与网络游戏成瘾的界定问题。采用标准设定中最为广泛使用的安戈夫方法对网络成瘾和网络游戏成瘾分别进行评定,最终得到的网络成瘾的界定量表,共有12个项目,界定分数为8,即受试者在12个项目中有8项作出肯定回答即被界定为网络成瘾;网络游戏成瘾的界定量表,共有10个项目,界定分数为7,即受试者在10个项目中有7项作出肯定回答即被界定为网络游戏成瘾。  相似文献   

16.
该研究采用问卷法,以481名中学生为被试,通过无约束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探讨了外向性、宜人性人格特征与互联网服务偏好的交互作用对网络成瘾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对网络成瘾的影响上,青少年宜人性人格特征与互联网社交服务偏好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但与互联网娱乐、信息和交易服务偏好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外向性人格特征与互联服务偏好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1)从平均影响来看,外向性、宜人性、互联网社交、娱乐和交易使用偏好能够正向预测网络成瘾,互联网信息使用偏好对网络成瘾没有显著的预测效果;(2)在宜人性高分组中,互联网社交服务偏好与PIU的正向关系要强于宜人性低分组。斜率检验表明对于低宜人性人格的青少年来说,互联网社交服务偏好不易导致其成瘾,而对高宜人性人格的青少年而言,互联网社交服务偏好反而容易导致其成瘾。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人格特质、社会适应能力与网络成瘾倾向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问卷调查法探讨了人格特质、社会适应能力和网络成瘾倾向的关系。对211位大学生(男120人,女91人)的调查结果表明:(1)精神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对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有直接影响;(2)精神质还通过社会适应能力间接影响网络成瘾倾向。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基于资源保存理论和社会角色理论,选取武汉市492名大学生为被试,以问卷方式测量了大学生中庸思维、同伴冲突以及网络成瘾。结果显示:(1)中庸思维与同伴冲突、网络成瘾呈显著负相关;同伴冲突与网络成瘾呈显著正相关;(2)同伴冲突在中庸思维与网络成瘾的关系之中起中介作用;(3)性别对中介路径“中庸思维→同伴冲突→网络成瘾”的前半段路径有显著的调节效应。对于男性,中庸思维可以负向预测同伴冲突;对于女性,中庸思维不能预测同伴冲突。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同伴冲突中介中庸思维与网络成瘾的关系;但是,中庸思维与同伴冲突的负向联系只存在于男性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