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实体(ousia)是什么?——从术语解析看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如巴门尼德使存在成为哲学中一个主导性概念一样 ,亚里士多德使得实体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哲学词汇。《形而上学》中有一个著名的论断 :那个很久以前直至如今永远在被追问却永远令人疑惑的问题“存在 (toon )是什么” ,不过是在问“实体 (ousia)是什么” (《形》 10  相似文献   

2.
施璇 《现代哲学》2023,(1):102-110
在笛卡尔的哲学中,物体是实体吗?这个初看似乎极容易回答的问题其实相当棘手,棘手之处不在于实体概念而在于物体概念,因为笛卡尔对物体有两种不同的用法——“一般物体”与“个别物体”。两者的含义以及形而上学地位并不相同,难道它们同样都是实体吗?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会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解读——对笛卡尔物质性实体的一元论解读与非一元论解读,前者主张在笛卡尔哲学中唯有“一般物体”是实体,而后者主张在笛卡尔哲学中“个别物体”是实体。这两种解读严格说来都不成功,它们要么有着不可弥补的文本漏洞,要么有着难以回答的理论难题。两种解读之间的冲突其实源于笛卡尔物质性实体概念的不自洽,一元论解读与非一元论解读之争恰好揭示出他的物理学与形而上学之间的裂痕。笛卡尔所设想并提出的“普遍科学”彻底颠覆了亚里士多德主义物理学,但他为之打造的形而上学仍然沿用了部分旧术语,并部分采纳了这些术语所蕴含的本体论框架与原则,造成其物理学与形而上学的不适配。为当代科学尤其是物理学打造适配的形而上学,仍然是哲学一直为之努力但尚未完成的重任之一。这从来就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本文所揭示的笛卡尔物质性实体概念的不融贯就是一则示例。  相似文献   

3.
Ⅰ亚里士多德在其《形而上学》第6卷一开头,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存在是什么?按他所说,这个问题一直是并将继续是永恒的哲学问题。确可毫不夸张地说,对于这一问题,直到今天仍然争论不休。原因之一是很难说清它究竟问的是什么。近2500年来的哲学思考已把我们同亚里士多德隔离开来,这实际上已使我们不  相似文献   

4.
实体(substance)概念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从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因,到近代哲学家斯宾诺莎的实体即神和自然,直至黑格尔的实体即主体的实体观,实体概念  相似文献   

5.
“是本身”与“上帝是”--“是”的存在涵义探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路 《世界哲学》2003,3(1):81-94
亚里士多德提出研究“是本身”(或“作为是的是”),开创了形而上学的研究。“存在”是一个与“是”不同的概念,却是在“是”的研究过程中发展产生的。有关存在问题的许多思想是在现代产生形成的,但是作为一个概念,它却是在中世纪被明确提出并确定下来。我们可以简单地说,中世纪哲学(1)继承了亚里士多德传统,发展出关于存在的论述。但是实际上,这里存在着  相似文献   

6.
中西形而上学的异通发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哲学属于境界形态的形而上学 ,它与西方的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实体形态的形而上学不同。亚氏的形而上学是由对是的逻辑分析开始的 ,即由对逻辑命题的分析而寻找不变的实体存在。亚氏的思维方式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哲学则不然 ,它是由“省身”、“尽心、知性、知天”、“思诚”、“静观”、“玄览”、觉悟而去认识世界的本体 ,这种形而上学固然是境界形态的。至于现代 ,西方哲学出现了转向 ,存在主义者海德格尔对存在 (是 )作了新的诠释 ,海氏的诠释在某种意义上与中国传统哲学有契合之处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传统哲学所潜含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7.
亚里士多德在《论灵魂》第三卷第5章中提出了“主动理性”的概念。关于“主动理性是什么”以及“主动理性与人的理性是何种关系”的争论从古代的漫步学派延续至当代,从未停歇。以托马斯·阿奎那为代表的解释认为主动理性是人的理性灵魂的内在部分,以阿芙罗蒂西亚的亚历山大为代表的解释认为主动理性是与人的灵魂和身体相分离的神圣实体,而当代的物理主义者认为主动理性仅仅是亚里士多德解释理性活动的理论预设。本文支持一种经过更新的“主动理性是神圣实体”的解释。它表明,《形而上学》十二卷第6—9章补充了《论灵魂》第三卷第5章的内容;主动理性不是形式和知识的全体,也不是理性活动的普遍动力原则,而是在作为宇宙的“原初动力因”和“最终目的因”的意义上“制造”了可思对象和人的理性活动。  相似文献   

8.
苏峻 《世界哲学》2020,(1):64-72
亚里士多德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如果X能够独立于Y而存在,而Y不能独立于X存在,那么X便“在实体上优先于”Y。本文充分考查亚里士多德关于此话题的种种论述,旨在指出主流观点的不足。根据本文的解读,如果X解释了Y的“存在”或者Y的“本质”,而Y不能解释X的“存在”或者X的“本质”,那么X便“在实体上优先于”Y。与主流观点相对照,本文的解读有如下特点:主流观点是“非解释性的”,即,X并不解释Y的“存在”;而本文的解读是“解释性的”,即,X解释了Y的“存在”或者Y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哈:心灵哲学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心灵哲学和诸如神经科学、认知科学以及心理学等学科有什么区别? 普:象哲学的所有其他分支一样,心灵哲学是对一大堆松散的问题的讨论,这些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加(有时也会减少)。“心灵”概念本身,几千年来,变化极大,使事情更为复杂。例如,亚里士多德并没有与我们的“心灵”概念确切对应的概念。赛克(Psyche),或灵魂,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和我们的“心灵”并不等同,因为它包括诸如消化生殖等一些‘非精神”的功能。(其所以如此,是由于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灵魂”就是生命有机体的形式。这一概念明显地不如我们目前的“心灵”概念吗?)而且,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奴斯(nous),或理性,排除了许多我们认为是精神的功能(这些功能中的一部分被萨姆斯[thumos]取代,它是亚里士多德认为存在于心中的整合中心)。  相似文献   

10.
一、哲学的新维度:从自然的态度到哲学的态度自从康德哲学的“哥白尼式革命”以来,西方哲学实现了一种所谓“先验的转向”,西方哲学家对于问题的提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先验的转向”突出地表现在这样一个问题之中:认识是如何可能的。正是在这一反身性的追问中,认识的对象转换成对象的认识。具体地说,以往哲学家们总是以各种各样的非反思性的方式执著于对对象的探讨,其提问方式为:“对象是什么”。“什么”一经带出,则“对象”成为一个“实体”,对象(什么)走到明处,而认识(是)不得不隐于暗处,最终使认识迷失在对象之中。这就是实体主义思…  相似文献   

11.
在理性形上学那里,实体范畴具有超验性质。超验实体不仅是一种语言上的概念建构,进而为语词寻找一个逻辑支点;而且是一种形上的对象存在,它要形成一个永恒的超验世界。理性形上学的实体范畴具有观念论立场、本质独断、理论演绎三个特征。马克思哲学在批判超验实体范畴之后,以关系的视角分析了个人、社会和历史的关系存在,进而在经济学分析中提出了基于经验的商品、价值和劳动实体的新用法。  相似文献   

12.
精神、意识有无实体历来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神经科学家从“心网”与“脑网”的关系出发,在这个问题上形成了片面的认识。由于精神、意识依赖于人脑,因而他们就把精神、意识与实体的关系等同于“心网”与“脑网”的关系。我们的基本观点是:首先,精神、意识与实体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哲学上的主观与客观的关系;第二,意识作为哲学范畴还有人类意识与个体意识之分,并认为“三个世界”的理论能够较完满地解决这一争端。要揭示意识的本质不能仅仅依赖神经科学家。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证了如下观点:第一,存在是个体的一个真正的谓词.尽管说每一样东西存在可能是不足道的,但很多东西只具有偶然的存在.第二,虚构实质上是一种假装,虚构名称不具有普通名称的功能,它们只是在假装进行指称,关于虚构对象的陈述也只是假装表达了命题,而不是真的表达命题.第三,“虚构的”一词可以叠置,虚构实体是由于人们的活动才得以存在的一种特定类型的抽象实体,它们的存在取决于虚构作品是否被创造出来,因而虚构实体的存在是一个诉诸经验便可解决的问题,在日常语言中,我们完全可以对虚构实体进行量化并建立同一性.  相似文献   

14.
实体(Substsance)和属性这两个概念,居于许多哲学问题的中心地位,这些问题源于古希腊哲学,尤其是亚里士多德哲学。当然,这两个概念近似于前哲学阶段的常识。然而,尽管我们已经熟识事物及其特性之间的差异,尽管同一事物在不同时候以不同现象出现时我们依然能够认出它们来,但是当我们准备对这些熟识的事物作详细研究时,这些常识性的概念又会引起一大堆问题。例如,我们说,  相似文献   

15.
<正>一、引言首先介绍一下理解本文的背景思想。我们知道,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Ζ卷讨论的中心问题是 "什么是实体 ( ousia) ",而关于亚里士多德在此对 "什么是实体"这个问题的答案,自古以来就  相似文献   

16.
楼巍 《哲学研究》2022,(11):112-119
对于《逻辑哲学论》的语义学而言,对象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作为世界的实体,对象保证了“命题的意义先于真假”这一语言哲学的重要原则。但是,目前学界似乎并未明确给出对象的任何一个例子。一些学者认为对象只是一种逻辑的预设,即使维特根斯坦自己也无法给出任何例子。本文反对这种看法,主张维特根斯坦很清楚《逻辑哲学论》中对象的例子是什么。对象是一种抽象的实体,它的三种类型分别是颜色、形状和时间。这就立刻解决了引起较多争议的“为什么对象是无色的”和“为什么对象像链条的环节那样在事态中彼此衔接”这两个问题。此外,在涉及对象和名称的关系时,汉译本均将名称的“Bedeutung”译成名称的“指称”或“所指”,都将其视为一个专门术语,但情况也许未必如此,这个词可能仍然应被译成“含义”。  相似文献   

17.
物理实体是物理经验的理论抽象,它的实在性从来是哲学争论的焦点之一。为求得这个问题的合理解决,本文倡导一种寓于正常人思维习惯与科学家正常研究程序之中的进化哲学。这种哲学寓本体哲学、认识哲学与语言哲学于一体,强调思维关于经验的“形下”操作与关于实体本性把握的“形上”操作之间的交替作用,对于常识实体观念的形成所起的关键作用。在物理实体的实在性问题上表现出来的认识论与本体论之间的冲突,可以而且只能在无穷的认知序列中解决。一、三种实在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实在这个词的朴素含义就是“存在着的东西”。然而,在不同境…  相似文献   

18.
中医的"证"与人体"状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在证的研究中 ,像“机体反应状态”、“机体宏观状态”、“整体功能态”、“异常机能状态”、“综合性的功能态”、“应变态势”等等一些类似的语词常被用来说明证的内涵。这些来自不同角度的称谓之间虽然有些细微差异 ,但大都认为证是人体的一种异常状态。甚至有人干脆说中医学就是状态医学[1] 。那么什么是状态 ?证为什么能够称作状态 ?把证看成状态又有什么意义呢 ?对这些问题目前尚缺乏一个通盘的论证。1 状态是什么状态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具有相当老的资格 ,在亚里士多德的“十范畴表”中它就占了一席 ,他指出 :“状态则是一种很…  相似文献   

19.
高晓红 《学海》2007,(3):42-45
“伦理实体”是黑格尔学说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范畴。在黑格尔那里,伦理实体是作为价值合理性的根据而出现的。按照他的有关思想,伦理实体指的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相统一的社会关系体系,是包含着差别的社会共体,是个人的偶然存在。本文借用黑格尔的这一范畴用以确证:政府不仅是一个政治、行政组织,而且是一个伦理实体,政府的存在具有价值合理性。从“应然”角度说,政府是一种普遍和一种本质,是国家从绠实体外化而形成的社会共体,而且是社会共体的灵魂。所谓的外化,指的是现象化,把自己实现出来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过程哲学在当代越来越成为一种显学,它所强调的"过程"为解决传统形而上学的弊端提供了新的视角。过程哲学从现代哲学的向度出发,超越了最初奠基的形而上学样式的理解,将宇宙看作是处于生生不息的运动过程之中。这与传统形而上学,尤其是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极力探寻永恒、不动的"神"有着根本的区别。然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体系中同样也有着生长着的宇宙论思想,而过程哲学的创始人怀特海之所以提出过程哲学的基本思想,与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实体"思想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本文试图通过对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质料"和"形式"以及"神"的概念分析,揭示以其为核心概念的宇宙过程性思想与怀特海以"现实实有"、"永恒客体"以及"上帝"概念为核心的宇宙过程论之间的某种对应的关联,以从新的侧面上揭示怀特海的宇宙论与亚里士多德宇宙论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