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系词浅说     
事物本身具有的性质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事物的属性。因此反映到人的思维中就有了性质概念和关系概念(概念是反映事物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又由于  相似文献   

2.
论共生现象     
这里所说的共生现象,是指同一过程出现的两件以上的事物,这些事物不可分离地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统一体,或者同一事物必然具有的不同属性,这些属性与该事物同生同灭。共生现象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及社会中。如天麻和蜜环菌的共生,固氮菌和豆科植物的共生。共生也是矿物的基本形态之一,共生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词典》)对“性质”和“属性”分别作了如下定义: 性质: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属性:事物所具有的性质、特点(1)。在日常生活中,“性质”一词固然有时被用如“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这一意义,例如: “这个问题是个什么性质的问题?”“人性,即人的性质。”两例中的“性质”都如此解。但是,“性质”一词还有一常用义,即统称“个别事物形状、颜色、气味、动作以及其他的较复杂的运动形态”,如苹果具有“红的、圆的、香的”等等性质,而这些性质  相似文献   

4.
斯坎伦在其著作《我们彼此负有什么义务》中提出了"推卸责任的解释",对事物具有的自然属性、有价值的属性以及我们对事物采取某种行为的理由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新的解释。根据这个解释,价值不能为我们提供行动的理由,理由是由事物的其他低阶属性提供的。这一观点受到了"双重条件"、"取消主义"、"错误理由"的三重挑战。  相似文献   

5.
不同于概念论基于概念能力对知觉的解释,一些现象学家们认为知觉经验具有基于身体运动的非概念的组织形式。本文将论证:与这种组织形式相对应,任何知觉经验需要满足一种独立于知觉因果机制的形式条件。在对事物及其属性的知觉中,事物知觉预设被感知事物的统一性,属性知觉预设被感知属性及其所属事物在变化的知觉条件下的存在。对于知觉者来说,知觉经验内容首先为其身体运动提供一种可利用的结构;知觉中被预设的事物及其属性的存在是相对于其身体运动的一种预设。在感知-运动过程中,知觉者自身被预设的统一性和同一性体现为其身体的统一性和同一性;其身体的统一性构成其任何知觉经验和身体运动的一个初始的形式条件。  相似文献   

6.
道德语词所描述的是怎样一类事物,道德语词自身的含义是什么?有没有一种有别于自然属性的道德属性存在?如果道德属性不是自然属性,那与自然属性是怎样的关系?通过对道德语词定义与属性的考察,可以让人们重新审视道德语言的特殊性,从容地面对并使用道德语言。  相似文献   

7.
美的范畴最初是从人对事物的肯定判断中产生出来的。但美既不是一种对象,也并非对象的某一特定性状。美的表示的是事物一种非实有的属性,这种属性来自主体作为评价者的一种价值判断。作为价值的美之概念,其逻辑发展的顺序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8.
隐喻与美学现实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根据美学现实主义,审美观念和审美经验反映的是一系列鲜明的美的事物和生活情状。真正的审美判断所表现的美的事物和生活情状也是真实的。一种美的事物或生活情状就是一种具有真正审美属性的事物或事件的有机存在。所以我们说一种审美判断是真实的,就是因为这种事物或事件如同  相似文献   

9.
要搞清本质是否是多方面的,首先必须明确本质的自身规定性。所谓本质就是事物的内部联系。黑格尔说:“联系则是本质自己特有的规定”(《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40页)。构成某一事物的诸方面要素和属性,正是在特定的联系中,构成了事物的存在。所以黑格尔又说:“就本质作为单纯的和它自身相联系来说,它才是存在。”(同上书第241页)本质规定所特有的这种联系,决定了在事物的本质规定中,事物的各方面属性不是各自独立存在,而是在联系中形成了一个整体,即“作为本质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世界上的各种事物可以分成实体、关系这样两大类。实体是由多因素、多侧面构成的系统。系统有要素属性,结构属性和功能属性,有多层次的属性,离开这些属性,就无系统存在,也无什么实体。所以,实体和属性的关系问题,在系统观里,已为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这对范畴取代。  相似文献   

11.
动允性是指环境提供给有机体的行动可能性。1977年,生态心理学家吉布森首次提出了“动允性”概念。这一概念有着深刻的方法论含义。首先,动允性超越了传统二元论思维的束缚。它既不是环境方面的物理属性,也不是动物方面的主观属性,而是环境与动物交互作用中的一个关系属性。其次,动允性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和意义与动允性的关系属性是一致的。它主张意义既不外显于事物的外部,也不隐藏于事物的内部,而是嵌入于有机体和环境的互动互补关系之中。最后,这种关系属性使它免于被归结为物理的或心理的性质,从而超越了还原论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2.
在事物的运动过程中,若有人的能动活动参于,则该事物可以看作为人化物,它的存在有主体性。而在天文观测中看到的天体,只有在认识论的范围内才能谈主体性;就这类自然物自身存在的属性来说,是谈不到什么主体性的。也就是说,不能把认识的主体性混同于客观事物自身的属性。相对论和量力力学等现代科学的成就也只能证明这个论断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3.
论腧穴特异性研究中的思维方法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们研究一个问题,无非就是要弄清楚问题的实质或本质,也就是要弄清规律的东西.问题或事物的本质用语言概括后的表述,就形成了概念的内涵.在我们所研究的问题当中,有相当一些问题是关于事物属性的归属研究.要判断某个事物是什么,的是要看这个事物的本质是否被某个概念的内涵所反映,如果这个事物的本质能被这个概念的内涵所映,那么该事物就可判断为这个概念所描绘的事物中的一员.  相似文献   

14.
在大卫像与大理石以及心与身之间的关系问题上,传统观点不是陷入同一论,就是沦落为某种形式的二元论。物质构成范畴作为一种"非同一的统一"关系,有望走出一条非还原的物理主义路线。一方面,根据模态论证,被构成的事物不是必然地同一于构成它的事物,在被构成的事物的本质上,构成观坚持了外在主义。另一方面,具有构成关系的两个事物,通过"双向"借入或派生,能够彼此共享模态属性以外的绝大部分属性,故不是二元分离而是相互统一的。物质构成作为一种新的哲学范畴有重要的形而上学和心灵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论创新实践的生成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新已经成为反映当代时代精神的重要范畴。根据质的规定性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实践划分为常规实践和创新实践。所谓常规实践,是指那些运用事物已被发现了的规律、属性和关系,按照先前的规则重复进行的实践。而创新实践,则是指那些通过对事物规律、属性和关系的新发现或新运用,能够比先前的实践更有效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创新实践在实践的目的、手段、方式、  相似文献   

16.
《逻辑与语言学习》1983年第3期刊栽的《概念的限制与语词的修饰》一文,将“毫不利已、专门利人”说成是雷锋所具备的本质属性(见该文第28至29行),这个问题我有些不清楚,现提出来求教于广大逻辑工作者。各本逻辑书关于本质属性的阐述,文字表达上虽然不完全相同,但基本意思却是一致的。所谓本质属性,就是决定该事物之所以成为该事物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属性。这就是说,一个事物的本质属性,是那些不仅对该事物  相似文献   

17.
集合概念是反映集合体(有的教材称之为群体)的概念。非集合概念是不以集合体为反映对象的概念,即反映非集合体的概念。要正确辨析一个概念是集合概念还是非集合概念,自然应先搞清什么是集合体,什么是非集合体。而要正确区分集合体与非集合体,就应首先把握类与分子的关系、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集合体与个体的关系这三种不同关系的区别。类是许多具有相同属性事物的综合。组成类的单独事物我们称之为分子。类(用A表示)与分子(用a表示)的关系有如下两个基本特征;(-)组成类的分子必须是具有相同属性的同一种事物,每个分子都是能…  相似文献   

18.
事物发展的动力问题,是唯物辩证法同形而上学长期斗争的一个根本问题。“四人帮”形而上学猖獗,竭力鼓吹“斗争哲学”,把这一问题歪曲、篡改得不成样子。为了彻底批判“四人帮”的谬论,拨乱反正,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对这一问题作出正确的回答。 一、矛盾的同一性是事物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任何矛盾都具有的两种根本属性。这两种属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的本质联系。同一性是包含着对立面的差别和斗争的同一性,斗争性是在对立面同  相似文献   

19.
论时间引入形而上学之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古希腊亚里斯多德的形而上学统治欧洲哲学思想两千多年,却在近代受到猛烈的攻击。亚里斯多德的形而上学探讨“猪存在”后面、上面、外面的最根本、最原始、最本质的“存在”,似乎这个“存在”是事物的一种特别的属性,加到任何事物中去,就会使该事物“存在”,像现在的味精加到任何菜肴中去都能提味一样。康德对此大加批评,指出“存在”是一综合判断,并非事物之任何属性。将“存在”加到事物中去,不能对事物增加任何东西。于是,如此理解下的“存在”只是毫无内容的一个抽象概念。言之凿凿。于是康德以后,西方哲学侧重于知识论,而…  相似文献   

20.
论文学价值是一个流动的范畴余逊涛文学价值问题是文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对文学价值的认识,多年来一直停留在“价值是文本的属性,作为事物的客观属性是一成不变的”这一静态层面上。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同一作品的价值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环境氛围里,对不同的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