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中国宗教信仰与社会经济地位的初步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社会学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是,什么样的人、出于什么原因会信仰宗教?基于中国宗教信仰较为弥散的特征,通过对中国宗教调查的数据分析,本研究选取了因果报应信仰作为入手点,通过对信仰者的社会经济地位的考察,表明在农村地区,收入和受教育水平与相信因果报应有正相关关系,从而支持了宗教信仰可以为人们提供积极的现实的补偿的观点。作者还强调,在研究中国宗教时,要将宗教信仰的"意义"探究与当代的社会科学研究的分析方法加以结合。  相似文献   

2.
宗教信仰是历代许多政治家维护政权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具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巨大潜力。宗教可以通过其精神信仰以及仁慈博爱、自我约束、维护和谐稳定等教义主张或伦理要求为社会提供精神信仰、价值伦理、凝聚力和整合约束力,进而最有效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我国社会宗教信仰包容融合的传统优势,因势利导促成各宗教和合共生的宗教共同体,运用其巨大潜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并化解各种社会问题,是可供选择的积极进路。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民间信仰(宗教)具有制度化程度低、分散性强等特点,且与其他宗教的界限不清晰,因此学术研究中很难对其进行社会学意义上的统计和测量.这也是中国学术界对中国民间信仰及其研究存在许多争议的原因之一.本文通过对美国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Center) 2012年发布的全世界宗教信仰人口数据的分析,并通过观察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民间(传统)宗教信仰,尝试通过"他山之石"认识中国的民间信仰,并关照其相关研究.本文所言之"世界宗教”视野,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从"世界宗教格局”定位中国民间信仰;其二,从非洲宗教的变迁,从作为世界第三大宗教的印度教的角度,审视中国的民间信仰的变迁,思考中国民间信仰的持续兴盛的动因,并认识中国民间信仰的"中国性”.  相似文献   

4.
<正>近些年来,受当前中国社会宗教信仰者日渐增多和宗教文化热逐步升温等大环境的影响,有些部队出现了个别军人热衷宗教信仰、痴迷宗教思想、参与宗教活动的现象。与此同时,学界围绕"共产党员不能信仰宗教"、"无神论研究宣传教育与宗教信仰自由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一些学者不负责任的观点和言论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  相似文献   

5.
"礼"是整个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前现代中国社会人们思想、行为的最高规范,是维系社会生活的纽带.在早期儒家"礼"的体系中,充满了浓重的宗教信仰的思想.其信仰形态和过程,是由信仰天地、鬼神而推衍社会、人事的,並由此建构起一套完整的信仰系统,来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三代"礼"学,表现出自发宗教的崇拜特征,春秋战国,人为宗教信仰贯穿到了"礼"学,形成了"神道设教"的"礼教",使得宗教与宗法、信仰与道德、神性与理性、理想与实践,趋向于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6.
《中国宗教》2012,(10):10-13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宗教工作,提出并全面贯彻宗教工作基本方针,颁布实施《宗教事务条例》,着力促进宗教关系和谐,维护宗教领域的团结稳定,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宗教工作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全面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切实维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10年来,在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各级政府宗教工作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公民信仰或者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权利得到有力保障,信教公民的宗教信仰得到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大学生宗教信仰基本现状,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提供参考。使用自编调查问卷,随机对101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837份,调查发现大学生有宗教信仰者64人,占被试的7.65%;其中大学生的信仰宗教排名依次为佛教、道教、基督教:信教学生最初接触宗教的原因主要是:承袭家庭传统占37.5%,寻求心灵寄托占35.94%,受信仰群体的感染26.56%;大学生去宗教场所的主要原因从高到低依次为(1)祈福占51.73%;(2)参观浏览,占49.34%;(3)陪同他人参观,占44.68%;(4)好奇,占32.38%;在对待宗教的态度上,92%的信教学生对不同宗教信仰者持好感和理解态度.另有89%的无宗教信仰学生对宗教信徒持好感和理解态度;无宗教信仰的学生中有8.12%A-有皈依某种宗教的想法.有10.51%人没有参加宗教的原因是由于时间的限制,他们有可能成为潜在的宗教信仰人群。因此,需要加强对大学生共产主义信仰的教育及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理论的教育。  相似文献   

8.
张弩 《中国宗教》2021,(3):50-51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第二十四条重申"尊重和保护公民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坚持政教分离。"这一表述是对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四句话中"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进一步阐述。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中国共产党对待宗教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它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经典论述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长期实践,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基本原理的运用,完善于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宗教工作实践,明确于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制定的法律法规之中,体现在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文件和具体工作之中。  相似文献   

9.
信仰与世俗化科学之间的对立统一是自启蒙运动以来许多传统宗教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在当前的宗教心理学实证研究中,宗教信仰与科学理性的关系也日渐成为科学研究感兴趣的话题。同时在学科内部,宗教和科学关系的研究由于总是单向度的进行着,阻碍了对这一话题的深入探析。本文在相关宗教与理性关系的实证研究基础上,以美国基督徒、伊朗穆斯林、印度教徒等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宗教开放性假设进行跨文化的研究和探讨。同时采用意识形态模型(Ideological Surround Model,ISM)研究范式中的对话方式对相关实证研究结果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鼓励跨文化的宗教信仰与科学理性的对话以及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对话,希望在理论上能够对国内宗教心理学的研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0.
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宗教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中国宗教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对宗教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提出宗教具有有神论的世界观、群众性的信仰和文化内容的本质特征,具有自身起源、演化及其消亡的发展规律,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和双重性的社会作用;宗教在新中国将长期存在,必须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宗教应在一定范围内活动,要发挥其积极作用,为此,必须要改革与新中国不相适应的宗教制度;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坚持宗教信仰自由、与宗教界结成统一战线的原则,也要明确共产主义信仰与宗教信仰的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