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世峥 《天风》2013,(9):24-25
《诗篇》第1篇以“有福”为主题,用简洁利落的笔触勾勒出基督徒的幸福人生,让读者不得不心驰神往:“他要像一棵树栽在溪水旁,按时候结果子,叶子也不枯干。凡他所作的尽都顺利。”  相似文献   

2.
陈志华 《天风》2013,(11):53-53
“在前的,将要在后;在后的,将要在前”是一句基督徒耳熟能详的经文,常在信仰生活或日常对话中被引用。这句经文在福音书中出现了四次,《马太福音》19章30节和《马可福音》10章3i节经文是:“有许多在前的,将要在后;  相似文献   

3.
张文良 《哲学研究》2023,(10):48-55+128-129
《敦煌秘笈》中的“不知题佛经义记”中频出的“体义”一词构成“体用”概念的重要过渡概念。而这一概念之所以被“体用”概念所取代,与“体一义异”的命题不如“体用相即”命题更适合表达概念之间的辩证关系有关。“体相用”概念的直接来源虽然是6世纪前半叶问世的《宝性论》和《金刚仙论》,但自5世纪末开始,佛教文献中出现的“体-功-德”“体-用-义”等三字一组的范畴显示出,中国思想界已经力图超出“体用”二元思维的限制,创立一种三元思维的概念框架来更深刻地界定客体的内在属性和动态机制。“体相用”概念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思想和印度佛教这种外来思想交涉互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最近公布的《中央及北京市报纸科技报道科普宣传情况统计》结果,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忧虑。黄天祥、王学锋在《科技报道及科普宣传的现状不容乐观》这篇文章中,列举了该项目对《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京华时报》、《新京报》等十几家中央和北京市报纸,进行调查的一些发人深思的数据和信息。一、无论是北京地区的都市报,还是中央级报纸,其科技新闻在全部新闻总量中的比例都明显偏低,平均值为3%~4%。其中比例最低的都市报,如《新京报》仅占2.05%;中央级报纸,如《工人日报》仅为1.6%。而同期监测的美国《纽约时报》、《今日…  相似文献   

5.
6.
郜喆 《现代哲学》2023,(3):133-140
两汉时期,《春秋》被视为孔子所作的“一王之法”,是学术与政治的核心。“三统”是《春秋》学中的重要理论。它滥觞于西汉初期董仲舒的“三统说”,影响到西汉中期以眭弘为代表的革命思潮。西汉末年,刘歆将“三统说”改易为“三统术”的历法技术,并引入五行相生说,论证了新莽及东汉王朝的历史正当性。从“三统说”到“三统术”的变化,昭示了西汉“三统”理论的转折。  相似文献   

7.
说“安”     
许慎《说文解字》对“安”的解释是:“安,静也。”《尔雅》曰:“安,定也。”《周书·谥法》中说:“好和不争日安。”按照古人的解释,“安”就是“静”,就是“定”,就是“好和不争”。一个人能够做到“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需要长期的修炼。当然我这里所说的修炼,不是躲到深山古刹去修行,而是一种对自己心灵的历练,“安”是需要磨练的,就像雏鹰需要在风雨中磨练自己的翅膀一样,我们的心灵,也需要在苦难中磨练,直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这样就自然达到了“安”的境界了。  相似文献   

8.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源头,其中占总数四分之一的婚恋诗更是对后代的有关爱情题材的文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些婚恋诗中最特别最感人的当属“弃妇诗”.  相似文献   

9.
孔子所说的"无为而治",是指舜通过"任贤授能"的执政方式使他自己达到了一种"优游自逸"的状态。孔子之言重在赞叹舜的执政才能,而非对舜治国原则的概括和总结,这一点《左传》、《国语》中的诸多事例足以证明。因此,"无为而治"是孔子对舜执政风格的一种独特体悟,随后成为儒家的一种治道理想,但它并非春秋知识界的普遍看法,与《老子》哲学中的"无为而治"也存在着根本的差异。同时,历史传说中的"垂拱之治"或"垂衣裳之治"出现甚晚,不能当做"无为而治"的思想来源。如果我们把《老子》的"无为"思想追溯至舜的"无为而治",至少忽略了孔子言说舜"无为而治"的真正含义。  相似文献   

10.
孙志蓬 《天风》2014,(4):26-27
“温籍70后科学家喜捧国家自然科学奖”、“34岁温州人喜摘国家科技奖”、“陈智勇获自然科学二等奖”;20l1年1月14日至15日,《温州晚报》、《温州都市报》、《温州日报》都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了这一消息。  相似文献   

11.
邢馨月 《美与时代》2023,(3):129-131
《海岳名言》是米芾书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其中,“变态贵形不贵苦,苦生怒,怒生怪;贵形不贵作,作入画,画入俗,皆字病也”一句更是对后世学书者影响深远。而清代学者倪涛编撰的《六艺之一录》中有两种不同的表述,即“贵形”与“贵和”。通过借助对《六艺之一录》编纂过程的考辨,证明两种不同表述存在的可能原因,由此进一步分析“贵形”与“贵和”各自的合理之处,以期对米芾的创作思想、以味论书、儒家的中和观有进一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李世峥 《天风》2013,(1):54-55
《传道书》说:“事情的终局强如事情的起头;存心忍耐的,胜过居心骄傲的。”(传7:8)这是圣灵感动所罗门写下的劝世良言。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西谚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但所罗门认为,“终局”比“起头”更为重要,这不是信口开河的无稽之谈,而是现身说法的肺腑之言。所罗门出身皇室,养尊处优;  相似文献   

13.
现在说起杨丽萍,都知道她是我国著名的舞蹈艺术家,她的《雀之灵》《孔雀公主》《两棵树》《云南映象》《云南的响声》等享誉世界,成为舞蹈经典之作,是中国第一个举办个人舞蹈晚会的舞蹈家。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杨丽萍成名背后所经历的辛苦,而她对自己的辛苦又另有一番认识。在一次电视采访节目中,杨丽萍为观众展示了她独特的辛苦观。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能够在人们的思想道德领域中确立根深蒂固的统治地位,除了它本身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和一般民众的心理、习俗外,对它的着力宣扬传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隋书·经籍志》的编撰者说:“儒者,所以助人君明教化者也。圣人之教,非家至而户说,故有儒者宣而明之。”(中华书局二十四史点校本《隋书》卷三四《经籍三》)这话说得很正确,说明了他对于这种宣传作用的高度重视。但所谓“儒者宣而明之”,主要指的是那些经学博士的解经之说以及儒学门徒们的论著之类。  相似文献   

15.
龚武 《管子学刊》2016,(2):13-17
学界奉行宋代以来的"管书非管著"论,使得今本《管子》各种正式出版物均仅署校注者或译者之名,而不署"管仲撰"。早于西汉初年,著名政治家贾谊即作《新书》,以"管子曰"引用《管子》原文,全书共4次,均存于今本《管子》相关篇目。贾谊不仅阅读、效法管子,其"《管子》体"著述《新书》具有承前启后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今本《管子》虽成书于刘向编修,但其文本主干为管仲撰,而管书最早可上推到姜齐桓公时代或稍后,至少应在"田氏代姜"之前。《新书》与《韩非子》《史记》及《管子》构成密切的互文关系,从而形成管仲是《管子》主要"责任者"或"著者"的系列证据链,证伪了宋代以来的"管书非管著"论。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逌"在文献中的用法以及《保训》篇有关文句的上下文文义,可知《保训》中的"逌"应读为"迪",意思是至。"逌"的这种用法常见于《尚书》。另外,《尚书.金縢》"兹攸俟"的"攸"在上海图书馆藏日本写本八行本里写作"逌"。从上下文文义来看,《金縢》的"攸"也应该读为"迪",训为至。《保训》的"其有所逌矣"和《金縢》篇的"兹攸俟"都是在叙述一种主观判断的结果,说的都是天命的降临。  相似文献   

17.
《管子》中提出“夫霸王之所以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当代,中国共产党提出:“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管子》中的“以人为本”与当代的“以人为本”虽然时间距离几千年,但是都有强调顺民心、对人民“诚心”、富民、关注人民谋利益的共同之处。但是《管子》的“以人为本”目的是为了稳固统治,治理人民。即所谓的“必先富民,然后治之”。而当代的“以人为本”则是为了人民,不断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并且《管子》中的“以人为本”与当代的“以人为本”视野不同;当代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是对《管子》“以人为本”的继承和超越。  相似文献   

18.
《周易》“持盈有道”中的德性意识水质上积淀着一种对存在的关怀。《周易》从盈极生亏、满则把损、盛则入衰的“无道”法则中深刻领悟到“人道”有盈而持盈的存在辩识,以“不失其正”命题勾勒出在进退存亡之间以中道而持盈的持盈路径,其基本格调是持盈于德性之中的。在《周易》把这种存在关怀转向一种对待盈的关怀使得持盈于德性之中深深地契入在先后关怀、忧乐关怀、生死关怀之中,令我们看到《简易》“持盈有道”中的德性既是一种生存因又最一种本体因;在与《老子》持盈路径的比较中,更令我们看到《简易》“持盈有道”中的德性本体理念的哲蕴。  相似文献   

19.
《文心雕龙》中有“诗言志,歌咏言”的说法,然而有一种诗的写法是先俗后雅,由俗不可耐,到雅可登堂,雅俗之间形成极大的反差,这种诗叫“逆挽诗”。逆挽诗是采用“逆挽”的手法,于浅显平常的开头之后掉转笔头,翻出新意,达到奇峰突起,石破天惊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说“和”     
《广雅》曰,“和,谐也。”和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的终极结果和最佳状态,也是人类孜孜追求的理想境界。和是一种普遍存在。日月星辰,由混沌到有序,谓之和;寒来暑往,从秋冬到春夏,谓之和;花草树木,企春华而求秋实,谓之和;飞禽走兽,羡蓝天而慕绿林,谓之和。万物之灵的人类,从未放弃和的梦想与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