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作者首先指出,目前苏联哲学界对这两个概念持有不同的理解,而且其中有些定义是辯証唯物主义所不能接受的。关于絕对眞理概念,苏联大多数哲学家把它理解为对现实的完滿的、詳尽无遺的反映,少数哲学家把它理解为部分的、具体的、将来也不会被駁倒的知識。有些作者时而采用前一个概念,时而采用后一个概念,把前者称为就广义而言的絕对眞理,把后者称为就狹义而言的絕对眞理。作者反对把絕对眞理理解为对现实的完滿的、詳尽无遺的反映。他认为这种理解是与客观眞理的含义——客覌眞理是人关于客覌世界的覌念的內容——不一致的,而且与辯証唯物主义关于客覌世界对于人的认識来說是不可穷尽的原理相矛盾的。作者还反駁了И.Д.安德烈也夫关于絕对眞理是对于事物和现象的本质之完滿的、全面的知識的覌点。作者认为对于对象的本质的认識并不是对于对象的完滿的、詳尽无遺的认識,而且脫离对非本质的东西就不可能实现对本质的认識。作者还反駁了Г.А.庫尔沙諾夫等人的下述覌点:絕对眞理是认識的目的、理想,是用詳尽无遺的方式去认識世界的可能性。作者认为这种覌点是把絕对眞理与相对眞理的相互关系問題和在认識論上把认識評价为过程的問題混为一談。作者支持А.А.斯塔欽柯的观点:絕对眞理是部分的、具体的、将来也不会被駁倒的知識。絕对眞理的标准就在于它的不可反駁性。作者认为在給絕对眞理和相对眞理下定义时,不应該以它們內容的完滿性这个特征为出发点,而应該以对眞理与现实的一致的評价为出发点。关于相对眞理,作者不同意Ν.С.納尔斯基关于相对眞理中不包含謬誤因素的覌点,而认为相对眞理就其內容的某一部分来說是可以改变的、补充的或者甚至可以駁倒的,因此相对眞理才能变化和发展。相对眞理中之所以存在着謬誤因素,是由于人对现实的认識不可能是純粹的认識,而眞理从其开始形成之时起就只能是純粹的眞理。作者最后联系到审訊中的眞理問題,攻击了А.Я.維辛斯基,說后者正是利用絕对眞理概念的多意义性和不确定性,来为法庭的任意专断作辯护。  相似文献   

2.
科学的哲学     
科学的哲学是一个思辨的探究領域,需要深入研究它。不能以某一旣定的哲学来解释科学,也不能在科学的理解中排除哲学。哲学是比任何其他观念系統都更一般的一种观念系統。哲学的理論提供选择科学理論的背景。科学底形而上学前提的探索,科学方法的邏輯,科学家的认識論,科学結論的伦理学都属于科学哲学。为了表明科学与其他学科的区別,科学可以定义为文化的一部分,它通过观察、假設和实驗的方法,指导人們在探索实体时获得趋向、規律和原因,导致对事件的預見和对現象的控制,在发展的高級阶段上包括用数学陈述的重言式,用工具发現的材料,导致取得自然規律的知識。当人們考察了事实的世界和邏輯的限制而且表明了它們是怎样相适应地連結在一起时,就已发現了一种研究科学的哲学。那就是事实之間的关系,以及由之所喚起的邏輯所包含的东西。哲学不是我們所理解的某种东西,而是我們借助于它而进行理解的某种东西。知識的获得只有两个起点:归納和演繹。方法所依賴的公理并不是为研究者以一种自觉的方法作为前提而审慎地提出的,而毋宁是为他所实行的方法所认定的。科学分为三个部分:領域、方法和規律。科学本身就是一种方法,它研究領域以发現規律。这里考察的科学的哲学公理有:領域的形而上学的前提;方法的邏輯公理;科学家的认識論的假定以及規律的伦理原則。 領域的形而上学的前提是从方法的研究中得出的那种前提。有以下的公理:自然即同一的諸实体;实体的相似、差异是无限的;因果关系依賴于整体的层次;因果律是說明性的。方法的邏輯公理来自事件的邏輯。观察是察看事物之間区別的方法。它导致槪念的形成。归納是构成理論的。检驗假設符合的标准是工具性的。检驗理論一致的标准是数学的。检驗規律应用的标准是有条件的。科学家的认識論的假定有三个主要部分。(一)可知对象的认識論上的假定:外部世界是不依賴于认識者的;不齐一性构成了认識中的干扰;精神和外部世界是相似的。(二)认識过程的认識論上的假定:随着知識的增长,可知的东西远离着主体;发現的秩序不同于自然的秩序;感觉是能在实驗上計划的;結构是制造感觉的結果。(三)知識的认識論上的假定:关系的知識的增多快于质的知識;知識为在其获得中所应用的技术所限制;語言从来不能完全胜任地代表世界。科学的伦理原則:就其为应用而言,科学力求为要在这个世界上过美好生活而作准备;科学力图提供的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科学在社会中的首要效果是加强科学之外的社会行为,次要效果是使社会趋向科学。  相似文献   

3.
尽管威尔德教授有过可以理解的勉为其难,他毕竟已成功地把海德格尔从《存在与时間》到《林中迷路》(1946)时期的思想主題作出了一个很令人明了的概括。不过,据我看来,海德格尔的主张还要比威尔德所說的更有缺点,也有更值得辯护的地方。威尔德在討論《存在与时間》时給听者留下的印象是:海德格尔拒絕笛卡儿式的均一空間(homogeneous space)和钟表时間的概念,却又沒有說明我們怎么竟会設想这样錯誤和危险的概念之可应用而有效。然而重要的是必須指出海德格尔并未簡单地拒絕哲学家們照实际样子描写空間和时間的传統意图,把时間和空間当作不依賴我們自我中心的生  相似文献   

4.
怀德海底《符号論,它的意义和效果》一书是他于1927年在阜吉尼亚大学的演讲集。全书共有三章,这是第一章的譯文。本文共分十三节。在第一节里作者提到三种符号論:(i)宗教所用的象征,(ii)写出和說出的語言,(iii)純是书写的代数符号。在第二节中他特別强調說,从感觉符号表象达到物体,此中的符号論乃是一切符号使用方式中最自然而广泛的方式。第三节是討論方法。关于方法的一般原則是:低級特征最好先和相应的低級有机体(怀德海用‘有机体’这个名詞和通常不同,他认为一个电子也是低級有机体——譯者)联系起来研究,高級特性应先和最初具备充分完善的高級特性的有机体联系起来研究。第四节說明符号論之所以易于犯錯是因为它可以引出对一些事物的行动、威情、情緒和信念,而这些事物純是观念,在世界中并沒有这符号論引导我們所設想的那些事物。第五节把符号使用下了一个定义說:当人心經驗中某些组成部分引出意識、信念、情緒与习慣而关涉到心灵經驗其他組成部分时,人的心灵就发生符号式的作用。前一套組成部分是“符号”,后一套就构成符号的“意义”。从符号到意义的过渡中所有的有机作用就叫作“符号的指示”。第六节說明符号指示的知觉所包括的全部活动是知觉者产生他自己的經驗的一种活动。在第七节討論語言中,作者說,語言使用是有双重符号指示:在說話人方面是从事物指示字眼,在听話人方面是从字眼反轉过来指示事物。作者认为人对外界的知觉有两种內容,在第八节中他只提到关于同时世界习用的直接表象,这是应用我們直接感觉向外投射而有的,它替我們决定了同时的物质东西的特征。这就是近代哲学中所說的感觉材料或素材。在第九节中作者认为知觉的經驗方式有两种,概念分析的方式只有一种。两种知觉經驗方式中的一种是叫作“表象的直接性”或“直接的表象”,另外一种叫作“因果效力”。第十节說,这两种方式的作用都是把实在的事物“客体化”。把这种方式混合为一个知觉的綜合活动就是“符号指示”。在第十一节中作者說物质的和心智的东西在經驗中是糾纏在一块的,因此沒有明显的界綫可划。第十二节是研究感觉資料和空間在直接表象中的作用。作者举出三个重要事实:(i)感觉材料如色、声、触等是依靠能知觉的有机体和它对所知觉的有机体的空間关系;(ii)同时的世界是显现为有扩延的和充满着有机体的;(iii)直接的表象只是少数高級有机体經驗中的重要因素。第十三节說,“客体化”本身就是一种抽象,因为沒有实在的东西在它的形式方面完全“客体化”了。  相似文献   

5.
我是一个普通的回民青年,对于我們伊斯兰教本身和回族各方面的知識了解很差,甚至没有。虽然这样,我却有着强烈的民族感情和倔强的民族自尊心,(这也許由于血统的关系,或者是我們少数民族的一个特点吧)那就是維护本民族的不受侮辱和本民族正确利益的不受侵犯。說到这里,可能有人說这种感情  相似文献   

6.
主体对客体的关系問題是认識論的一个基本問題。任何一种这样或那样涉及认識問題和科学方法論的哲学覌点,都不能不以对此問題的一定的解决为出发点。主体-客体的认識論問題包括两类問題。本文只討論其中的一类問題:从主体对客体的关系方面来探討主体本性的理論认識問題。无論內省心理学或者行为主义都不能解决主体-客体問題。此二者虽然是心理学的两个流派,但其理論覌点却是带有哲学性质的。在哲学上,內省心理学与现象学相似;而行为主义則与现代邏輯实証主义接近。 馬克思主义哲学在解决主体-客体問題上有两个出发点:第一,认識关系是从主体对客体的实践关系中派生出来的;第二,认識任何时候也不是由个別的、孤立的个体来实现的,而只是由包括在集体的实践活动中的那种主体来实现的。人,就其自然存在来說,还不是认識主体。人类之意識到主体与客体的区別,是很晚的事情,晚于他意識到自己作为自然界的物体而区別于其它物体。从严格意义上来說,认識論主体乃是存在于諸个体的活动之中的社会。社会主体才是眞正的认識論主体。社会是通过历史上創造了的认識活动的方式和积累的知識系統而成为认識主体的。个体之成为认識主体,要看他掌握社会在其历史过程中創造的认識手段的程度如何。个別个人只有通过与其它人的关系才能认識自己。主体意識自己,即意識自己与客体的区别,首先是通过个別主体的启我意識。然后主体才理解到一切知識与客体的区別,而这只是在哲学已經形成和科学知識的最初因素已經出现的情况下才达到的。  相似文献   

7.
我們对內心世界的认識 当罗素在1914年发表他的《我們对外部世界的认識》一书的时候,这个标題毫无使人感到奇怪之处;但現在它却使人觉得有点奇怪,而且可能是錯誤的。这事标志着哲学上的某种发展。这个标題之所以使人觉得奇怪,部分的原因是,它使人想到应該还有另一本书叫做《我們对內心世界的认識》。事实上,很可能有另外一本书,但不一定恰好就是这个标  相似文献   

8.
唯物辯证法是关于客观世界及认識的发展法則的科学,是无产阶級的宇宙观和方法論。而对立統一的法則則是唯物辯证法最根本的法則。运用辯证法的这一法則,对我們认識和把握事物,以及解决当前实践中的問题,具有很大的意义。因此,毛主席教导我們說:“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学会这个方法,才能正确地分析中国革命的历史和現状,并推断革命的将来。”又說:“辯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因此,具体地了解事物矛盾这一个法則,对于我们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作者宣称:这篇文章試图确定科学研究邏輯的基本对象,并且闡明其主要槪念。科学研究邏輯不是某个現代邏輯体系的部分或分枝,而是一个新的、正在形成中的知識領域,是各种把认識过程作为科学研究来研究的邏輯体系的綜合。作者认为:科学研究是直接为了在思想中获得对一般主体来說是新的結果的认識过程。科学研究邏輯是以分析科学研究过程的規律为对象的。这种邏輯运用唯物辯证法和現代形式邏輯的一切手段来制定自己的范疇,其中包括:問題、事实、体系、科学探索、直觉、假設、理論、观念、等等。因此,作为邏輯和认識論的唯物辯证法可能有两个范疇体系。其中的一个体系,从一般哲学方面来說明认識过程的特点;另一个体系把认識过程着重作为科学研究的过程来說明。当然,第一个体系的一切范疇是为理解科学研究邏輯的范疇所必需的,但是人們不能把另一堆范疇归結为第一个体系的范疇,而应当对它們进行特殊的分析。作者认为:科学研究邏輯应当研究的基本对象,簡单地說,就是“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形式以及构成它的要素”;科学研究邏輯的任务是要分析知識的起源,即分析新知識在現代科学中是如何产生的。作者还說:光是分析科学研究邏輯的基本概念,是不够的;必須在某个体系中表現它們,否則就得不到邏輯;这个体系目前可能是最最初步的,但是討論它的基本原則却是很有益的。  相似文献   

10.
张增慧 《心理学报》1962,7(1):53-58
一、前言 几年来临床工作的实践使我們认識到記忆障碍給神經衰弱患者带来莫大的痛苦,因而确定患者記忆障碍的类型和程度并为解除其痛苦給以必要的帮助,以及从实践中发展記忆的理論都是急待解决的問題。 法国Ribot曾对神經衰弱患者的記忆問題进行过研究。苏联心理学家們一向着重研究健康人有意識記的形成、意义識記的发展以及詞和直观形象在記忆过程中的相互关系等問題。如陈千科对健康人进行的无意識記与有意識記的实驗研究。結果表  相似文献   

11.
这篇論文旨在辯明一个不幸为人久已忘記的哲学的功用。我是为哲学工作中无所依傍、独抒己見的解釋辯护。坦白說,我的論辯是一个打破偶象崇拜的解釋者的論辯,而不是現象論的經驗主义者的論辯。要为事物和理論作解釋,不能仅仅提出有关它們的、可以由公众证实的知識,还必須宣布它們对你个人独有的特殊的內在意义。当哲学家作为解釋者时,他的解釋是以客观真理为基础的,但他也要重视“存在于他內心的真理”。換句話說,进行解釋的哲学家只有当他在个人的兴趣、灼見及理想的烛照之下能評价、吸取他所知道的东西的时候,  相似文献   

12.
作者在本文开头說,列宁早已指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是在同机会主义和左傾敎条主义这两条陣綫的斗爭中前进的,从而企图反駁我們《陶里亚蒂同志同我們的分歧》一文中的一句話:“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从来就是在战胜改良主义、机会主义和修正主义的斗爭中不断前进的”,然后,他給敎条主义下定义說,它不仅是“頑固地保卫旧的过时的观点”,而且还“肆无忌憚地……宣布和規定种种任意的新論点”。接着,他在全文中引申其教条主义定义的第二个含义。在通过一大堆认識論方面的論证之后,他說:“仍有这样一种彻头彻尾的敎条主义,它以主观为依据而不加严肃分析地提出这样一个新的論点,說什么今天的世界上基本矛盾不再是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間的矛盾,而是帝国主义和民族解放运动之間的矛盾……这就是修正主义敎条主义的典型例子”。接着,他說斯大林的敎条主义最突出之点,乃是任意的革新,因而他分离了辯证法規律与历史的关系,否认否定之否定,无視斗爭中对立的統一等。这种任意的革新亦即修正,在斯大林那里,从哲学上一直发展到政治上,“例如在整个社会主义建設时期阶級斗爭不可避免的尖銳化这个論点”。紧接着,作者就歪曲与誣蔑說:“現在如果相信中国共产党領导人,那末連共产主义建設时期也是这样了”。最后,他作結論說:“教条主义不仅表現为厌惡或者无力修正应当修正的东西,……而且还表現为……任意修正毫无实际根据可修正的东西”。  相似文献   

13.
丁祖蔭 《心理学报》1964,9(2):51-59
目的儿童在积极的实践活动中,认識客观事物,影响周围世界,同时发展了自己的认識能力和个性品貭。而认識能力的发展、又为深入认識事物及进一步掌握知識創造了条件。心理学家曾从各种途径研究儿童认識能力的发展規律。其中有一些研究是从分析儿童对图画的感知理解入手,从而概括出儿童认識能力的发展特点和規律。  相似文献   

14.
本文是英国新黑格尔主义者G.R.G.謬尔所著《黑格尔邏輯研究》(牛津大学出版社,1959)一书的第二十一章。作者在根本上是站在与黑格尔相同的唯心主义立場来看待辯证法的,他认为“辯证法在本质上就是絕对精神在人的經驗中的自我表現”,认为哲学的基本任务就是“辯证地表述这种精神活动”。但他又批評黑格尔和克罗齐,說他們蔑視經驗的东西,提出所謂“經驗的二重性”,认为这是“任何辯证哲学唯一可能的基础”。他认为哲学不能完全超越經驗,这种經驗的二重性就是加于辯证哲学的限度。作者在本文中又攻击馬克思主义的唯物辯证法,称之为“坦率的經驗辯证法观念”,“是彊死的东西”,說馬克思把黑格尔顛倒过来,因而“否定了黑格尔关于辯证法本质的观点”。他歪曲馬克思主义的决定論,說馬克思“使用三段式公式給于运动以一种頗为虛假的严格必然性的外貌”。本文原有一些脚注,譯时均从略。  相似文献   

15.
《心理学报》1964,9(3):74-80
在教学过程中,比較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要使学生正确认識每一个事物,正确理解每一个科学概念,就需要了解各个事物的本貭,而要正确认識事物的本貭,不但需要找出事物的共同点,也要找出事物的不同点。毛主席曾指出:“对于物貭的每一种运动形式,必須注意它和其他各种运动形式的共同点。但是尤其重要的,成为我們认識事物的基础的东西,则是必須注意它的特殊点,就是說,注意它和其他运动形式的貭的区别。只有注  相似文献   

16.
朱光潜先生在《哲学研究》今年第二期发表了《美学中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爭》一文,总括地說明了自己对于美的本质問題的理解所依据的哲学基础。我們不打算在这里和朱先生直接地討論关于美的性质問題,而着重于朱先生在論证美是主客观統一时,对于那些哲学基本原則的认識和运用問題。因而我們不是从某种既定的对于美的性质的看法来討論問題,只是为了弄清楚探索美的性质问题时究竟应該怎样认識和运用那些哲学基本原則。  相似文献   

17.
对于百家爭鳴的道理,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和体会,“見仁见智”,有所不同,我願意談談我个人粗淺的意見。大家知道,战國时代,百家爭鳴,是我國学术最(?)明的时代。自汉武帝罢黜百家,表彰六經,以儒家学說为正統以后,著書立說的人大半是引經据典,代聖人立言,成了十足的教条主义,甚至有人說只要半部論語就可以治天下。这种教条主义阻碍了中国学術的發展。我们在学習苏联的先進經驗中發生了不少的教条主义,党号召我們百家爭鳴,就是为了反对教条主义的。这个号召給我們科学工作者以很大的鼓舞。党在發出向科学進軍的指示之后,接着又發出百家爭鳴的号召,是很及吋的。  相似文献   

18.
心理学以意識为研究对象。“世界上存在着观念的現象与物貭的現象”(斯大林,无政府主义还是社会主义)。这两种現象的关系如何,是哲学研究的根本問題。对这个問題,不同陣营的哲学家給过三种不同的回答。二元主义者认为物貭和观念(意識)有不同的起  相似文献   

19.
唯物辯证法的基本范疇,例如,本质和現象、必然性和偶然性等等通常是当作成对的和相互关联的范疇来研究的。在我們看来,这涉及到統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識是辯证法的实质这一原理。范疇是我們认識客观世界的过程中的一些小阶段。整个认識过程是通过揭露現象和过程的对立面来进行的,其中最一般的对立面正是借助相互关联的辯证法范疇  相似文献   

20.
一 儿童在入学后,經过教学的影响,不但逐漸掌握了一些知識,而且在掌握方式上也发生着变化,这点在思維活动的特点上表現得特别明显。在学前儿童的心理活动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感性认識,如果說感性认識也包合着低級思維,即所謂具体的、形象的思維,那么到学龄期,儿童开始能从对事物的外部現象的认識逐漸过渡到对事物內部联系的认識,即所謂抽象的、邏輯的思維。这一变化影响着儿童整个心理活动,使之发生一些质变。儿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