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时代思潮的回顾和前瞻——中国现代哲学研究会第五届年会记略郁振华(华东师大哲学系)1996年11月8日至11日,中国现代哲学会第五届年会暨冯契哲学思想讨论会在华东师大召开。中国现代哲学会、上海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会、《学术月刊》社和华东师大哲学系共同...  相似文献   

2.
中国逻辑史第六次年会和易经逻辑方法讨论会在中国逻辑史研究会成立十周年之际于1990年10月下旬在上海华东师大联合召开,这次会议得到了华东师大、上海社科院的热情关怀和大力资助。出席这两个会议的有50多位中国逻辑史工作者和易学专家。 这次中国逻辑史第六次年会的中心议题是:就现代语义学理论进一步探讨中国逻辑史的对象和范围问题。会上主要提出了三种不同论点: 第一种论点是:中国逻辑史实质上就是古汉语语义学史。他们强调:逻辑离不开语言,中国的古代逻辑更是离不开中国古代的  相似文献   

3.
19世纪以来的中国逻辑史研究,比照西方逻辑,仅仅将先秦的名辩学看成是中国逻辑史的主要部分。其间虽有对《周易》的涉及,但也是浅尝辄止。本文从《周易》经、传产生的年代,特别是《周易》经、传所蕴涵的逻辑内容与先秦名辩逻辑的代表人物孔子、惠施、邓析等人的思想对比,说明先秦易学逻辑对名辩逻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得出《周易》的经、传发轫了中国古代逻辑中的推类理论,而名辩学尤其是墨家辩学的推类理论则是对自《周易》以来的推类逻辑传统的总结和提高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由中国逻辑史研究会、复旦大学哲学系、华东师大政教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联合召开的中国逻辑史第四次学术讨论会,于1983年11月2日至10日在上海复旦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十多个省市的5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和资料30篇。会议首先进行了学术报告和学术交流。冯契教授在会上作了《我国古代的科学方法论问题》的学术报告,报告以丰富的史料介绍了墨子和荀子的方法论,说明了我国古代科学方法的发展与演变。李匡武教授作了题为《王充的〈论衡〉是一部重要的逻辑论著》的学术报告,肯定了王充的“疾虚妄”是贯穿〈论衡〉全书的中心思想,并归纳了王充  相似文献   

5.
《周易》是一部由思维决策的模式与解释模式的例题结集而成的书。中国数学的发展在《周易》思维模式的影响下也走上了模式化的道路。由于《周易》思维模式在一定时期具有某些先进性、合理性,因而曾使中国古代数学在早期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但在继续发展的道路上,因长期受控于《周易》模式,未能走上自身独立发展的模式化道路,终于导致中国近代数学的落后。中国古代数学的成就和近代数学的落后出于同一个原因:即由《周易》思维模式产生和长期影响下的模式化道路。成也于斯,败也于斯。它是“李约瑟之谜”在数学科学方面的部分谜底。  相似文献   

6.
《周易》思维方式及其偏向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思维方式及其偏向发展张其成《周易》是中国最早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的精髓表现在其独特的思维方式上。《周易》思维方式对中华文化有着重大的、多层面的影响。要恢复中华文明、振兴中华文化,唯有在完成以《周易》思维模式为...  相似文献   

7.
由中国哲学史学会、湖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及武汉《内经》研究会、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武汉分会、湖北省哲学史会《周易》研究会等单位发起的“《周易》与中医学学术研讨会”于1988年6月6日至8日在汉口召开。全国二十余省市的一百二十名代表参  相似文献   

8.
胡适的《先秦名学史》是1915至1917年用英文写的一篇博士论文,是我国第一部先秦逻辑史专著,它系统地提出了先秦逻辑思想的基本内容和独立体系,对研究先秦逻辑思想的发展有重要参考价值。在中国逻辑史第二次学术讨论会上,大家建议把它翻译出版。中国逻辑史研究会接受了这一建议,并组织人员翻译。中国逻辑史研究会副会长、  相似文献   

9.
由中国逻辑史研究会和山东省哲学学会联合组织的中国逻辑史第三次全国学术讨论会于1982年9月上旬在山东泰安举行。来自全国十多个省、市的中国逻辑史教学和研究工作者三十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集中讨论了《墨辩》逻辑以及与《墨辩》逻辑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逻辑方法论的源头——《周易》逻辑方法论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易》的卦爻符号系统及其语义说明,已经使用了一定的逻辑方法.建立在阴阳两爻这种初始语言上的符号系统,有一套自定的格式语言和规则.《周易》中的其他逻辑方法,如关于“象”的方法,关于“辞”的方法,关于“取象比类”的方法,都有其正确、合理的方面,但也都有随意性的缺憾.这些逻辑方法,奠定了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源头基础,应当成为中国古代逻辑思想史研究领域的一个课题.  相似文献   

11.
1988年8月26日至31日,贵州省易经研究会受中国周易研究会筹备委员会委托,在贵阳市委党校召开我国首届全国《易经》多学科研究学术研讨会。大会先后收到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理事长暨中国边缘科学研究会会长张震寰同志;中国周易研  相似文献   

12.
《周易》是我国古代一部以阴阳八卦形式推测自然和社会变化的重要著作,包含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也是我国创立象数推演逻辑的重要著作。西汉杨雄和宋代邵雍都曾对《周易》的象数推演法作了一定的研究和发挥。但长期以来,人们主要注重于《周易》朴素辩证法思想的研究,对于《周易》及后来扬雄、邵雍的象数推演逻辑却很少作认真的探讨。1983年11月,中国逻辑史第四次学术讨论会上,温公颐先生和陈正英同志分别写出了《扬雄的数的演绎逻辑》和《试论邵雍的象数推演逻辑》,第一次比较深入地探讨了中国古代的象数推演法,陈正英提出了“象数推知法是古老的中国式的数理逻辑”的重要论点。  相似文献   

13.
周山 《周易研究》2007,(6):57-61
中国古代无逻辑的观点源自逻辑一元论。本文认为,人类思维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逻辑的多元性。人类对思维形式的认识,还处于初期阶段;随着人类认识活动的不断发展,新的思维形式还会层出不穷。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不同地区的人对思维形式的选择不尽相同。西方人注重演绎,中国人注重类比。《周易》就是一个属于类比性质的符号推理系统,一直规范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活动。华夏民族将象形文字发展为象意文字,决定了"以象尽意"的《周易》符号推理系统的形成。中国人注重体悟自然、追寻智慧的求道精神,是《周易》推理系统得以千年传承的哲学基础。类比推理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文化继往开来的主要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4.
中国周易研究会副会长、上海易经学会会长、上海道教协会副会长、上海宗教学会理事、上海华东师大古籍研究所哲学研究室主任潘雨廷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1991年12月24日凌晨零时十分逝世,享年67岁。潘雨廷教授的逝世,是中国易学界的一大损失。  相似文献   

15.
由中国逻辑学会形式逻辑研究会、西方逻辑史研究会和湖北大学联合召开的全国笫五次形式逻辑讨论会和第六次西方逻辑史讨论会于1990年10月16日至21日在武汉市湖北大学召开。共收到论文、资料70件。在开幕式上,中国逻辑学会会长周礼全先生致  相似文献   

16.
鉴于目前古书出版迟缓,中国逻辑史的资料尤为缺乏的情况,为把中国逻辑史的研究工作进一步开展起来,中国逻辑史研究会根据杨芾荪教授的建议,决定编辑出版《中国逻辑史料选》该《史料选》所面向的对象是以从事中国逻辑史、哲学史和其它方面的逻辑教学、科研工作者为主,兼顾到大专院校哲学系和中文系的学生以及部分中学教师。选编的内容是以大家认识比较一致的以有关普通逻辑的基本原理、逻辑思维的形式及其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7.
《周易》的形成出于占筮,古人以此来求知国之兴衰、人之穷通,具有一种“通古今之变”的思维倾向。所以它有别于其他类型的迷信,那蕴含其中的某种逻辑推演和理智分析的因素,被后来的易学及其哲学发展出一套《周易》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历史观。这些观点集中到一点就是:以阴阳变异的法则说明一切事物。本文主要从《周易》的特有思维模式及其古奥的言词来探讨其中所蕴含的历史观。并规约出两点:第一,《周易》所体现的历史演变方式;第二,《周易》史观中的历史动力。  相似文献   

18.
鉴于近年来在《周易》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和不健康的现象,中国哲学史学会和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联合主办了“《周易》问题学术讨论会”。这次会议于1991年12月8日至9日在北京图书馆举行。40多位专家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学者出席了会议。与会者认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工作者在一  相似文献   

19.
中国逻辑史第一次学术讨论会于一九八○年十二月一日至八日在广州举行。这次会议是由广东省哲学学会逻辑研究会筹备组和中国逻辑学会中国逻辑史研究会筹备组联合召开的,与会者来自全国十三个省市近四十个单位,共四十余人。大会选举了以杨芾  相似文献   

20.
《周易》思维与象棋起源及其设计思想宋会群《周易》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以讲哲理为主的典籍。《周易》思维指的是其中高度抽象和凝聚的整体思维、辩证思维、象数思维等基本的思维模式。这种稳定的思维结构模式,以极强的渗透性沉缅于人们的心理层次中,形成一种思维习惯和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