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机械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这两个概念,在我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史的有关论著中,几乎是等价的,常常互相代换。持这个观点的理由,归纳起来,大  相似文献   

2.
形而上学能否被终结是长期存在于哲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充满争议的问题。欧洲传统形而上学是一种实体论的思维本体论,康德颠覆了这种传统的形而上学,但并没有颠覆形而上学本身。他通过纯粹理性批判为人的自由本质奠定了认识论基础,同时又在他的实践哲学中为形而上学找到了栖身之处,即以人的自由本质为依据,确认普遍的道德法则和权利法则只能来自人的纯粹理性,而不是来自经验。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以人的感性活动为本体论原则完成了对以往旧哲学的总体超越,从人的生命活动(劳动)出发确认人的自由本质,并将"改变世界"确立为实践哲学的主题。人类改变世界的活动必然要面对实践的普遍法则和价值理念。这些普遍法则和价值理念不可能直接出自于对经验世界的归纳和概括,而必然是以人的自由本质为前提性依据,通过人们的理性思维推导出与人的自由本质根本一致的普遍法则和价值理念。而依靠我们的理性能力来探讨实践的普遍法则和价值理念,正是形而上学在实践哲学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3.
“人”的概念是西方哲学中的最中心概念之一,但是毫无疑问,它并不是一个人们具有统一意见并且得到明确定义的对象。这个概念的出现乃是由于人(不论是个人还是人类这一物种)的一种需要:把他们自己理解为一种特殊的和与众不同的东西。并且,这种不同的性质既是形而上学的又是伦理学的。关于人格(personhood)的形而上学的问题乃是何种特质和属性从本质上把人同所有其他类型的实体区分开来的问题;伦理学的问题乃是人的何种东西使得他们既具有道德价值(因此不应该以某些方式对待他们)又具有道德责任(因此对他们的行动能合理地进行褒、贬、奖、罚)的问题。人的形而上学的概念同伦理学概念之间的关系并不总是清楚的:它们是否是相同的概念、相同的实体概念、抑或一个是另一个的充分必要  相似文献   

4.
"存在"(实存)与"本质"是形而上学的一对重要概念。阿维森纳综合了柏拉图的理念论、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阿尔法拉比的存在学说以及伊斯兰神学教理,首次明晰而且系统地区分并界定了两者。《治疗论》尤其体现了他对存在和本质的独特理解。这种划分紧密结合了他的形而上学和神学理论。由此,他确立的存在—本质模式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存在论哲学。  相似文献   

5.
朱刚 《哲学动态》2004,(4):24-29
一西方形而上学中的本原问题与德里达"文字学"的哲学意义 说到德里达的"文字学",国内学界一般认为它是对西方传统语言学的解构:它颠覆了传统语言学中言语与文字的等级关系,解构了传统语音中心主义和逻各斯中心主义,因此也解构了在场形而上学.[1]这当然是对的,但还不够.因为这种理解没有抓住德里达的文字学与整个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之间更深刻的关系,即它本质上乃是对整个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本原(origin,arche)问题的解构.它对语音中心论和在场形而上学的批判,也应当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才能显示出其更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莱布尼兹的哲学体系,通常被称为“单子论”,他自己常称之为“前定和谐系统”。这是一个客观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体系,是在和当时西欧资本主义发展较先进国家新兴资产阶级的机械唯物主义作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新系统》一文中,他概述了自己思想发展的过  相似文献   

7.
无底的棋盘上的游戏──德里达解构哲学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尼采到海德格尔,一直企图颠覆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传统。这种形而上学,就是追求一种脱离时间和历史的永恒的东西,比如本质、存在、真理、上帝等等。但是,尼采由于把权力意志作为世界的本源,而被海德格尔称为“最后的形而上学家”。海德格尔本人也在对存在的终极追求中,最终又返回形而上学的故里。德里达认为,所谓形而上学,就是依赖一种无懈可击的基础,一种第一原则或不可怀疑的根据,来建造整个意义等级的思想体系。在这个等级中,“所有与基本原理、原则或中心有关的词,如本质、存在、实体、主体。超越、意识或良知、上帝、人,…  相似文献   

8.
辩证法就本来的意义讲,是研究事物本质自身中的矛盾。事物的本质只是对于人的思维而言具有意义。事物的本质自身在人的思维中表现为思维的活动或概念的活动。思维活动处于永不停歇的变化中,事物的本质在永不停歇的思维活动中呈现着永不停歇的自我运动或自我否定。辩证法即是这种运动本身也是认识这种运动本身的方法。形而上学与辩证法常常表现为辩证统一的两种思维方式,形而上学的方式有助于辩证法的发展,但并不能代替辩证法,辩证法居于更高阶段。  相似文献   

9.
何博超 《世界哲学》2017,(4):109-116
阿维森纳的模态理论在他的形而上学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通过将可能性和必然性确立为"存在/是"的固有属性,他区分了存在与本质,历史性地深刻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存在理论。本文首先论述阿氏对存在与本质的划分,其次分析阿氏的模态体系与这种划分的关联,从而阐明他如何用模态联结了逻辑学和形而上学,并发展了亚氏的潜能理论。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本质形而上学、存在形而上学与道德形而上学三个层面对莱布尼兹正义理论进行剖析。就本质形而上学而言,作为本质、理念的正义是一种爱别人的习惯,是心灵钓天赋观念,每个人基于内在、自我圆满之缘由而追求正义;就存在形而上学而言,存在形态的正义体现为自然秩序之有机和谐、人及其共同体秩序之仁爱和谐、宇宙秩序之普遍和谐;就道德形而上学而言,考察正义的前提和根源必然要追溯形式、灵魂与精神之来源,承认形式、灵魂与精神之不死。  相似文献   

11.
隶属法兰克福学派批判传统的索恩-雷特尔认为,康德先验哲学和现代自然科学背后存在一种"永恒的""普遍的"知识论逻辑,只要这种非历史思维不能被历史地理解,知识的有效性无异于成了唯心主义的信念。他在取法政治经济学批判路径,特别是在聚焦于马克思对商品交换关系的形式分析基础上,揭示出纯粹知性范畴起源于交换社会的现实,它们本质上不过是资产阶级脑力劳动拜物教的经典表现。尽管索恩-雷特尔误判了现实抽象的真正来源,但他创造性提出的"资本主义的本质不是形而上学,形而上学的本质是资本主义"却极具启发性。  相似文献   

12.
德国的浪漫主义运动,从费希特、谢林的哲学和民族文化中汲取了营养,推崇个人主义,宣扬个性解放,本质上是对启蒙运动机械唯物主义和早期工业化社会的反抗,在文艺、宗教、历史以及自然科学研究各领域开创了一个新纪元。  相似文献   

13.
达米特认为实在论是一种语义学说,语义是形而上学的基础,语义先于形而上学。达维特则持有相反的立场。本文认为实在论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学说,不存在独特的实在论语义,形而上学和语义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并没有本质上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是一个长期引起人们争论和困惑的问题.本文从对<形而上学>T卷开始的一段话的分析入手,在澄清了人们的种种误解之后,表明了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的以一类特殊的实体亦即不动的动者为研究对象的根本特征.在此基础上,本文从亚里士多德的实体理论出发,通过分析这个理论的本质主义的、功能主义的、目的论的内涵,最终说明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体系是一个自然目的论的体系.  相似文献   

15.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是一个长期引起人们争论和困惑的问题.本文从对<形而上学>T卷开始的一段话的分析入手,在澄清了人们的种种误解之后,表明了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的以一类特殊的实体亦即不动的动者为研究对象的根本特征.在此基础上,本文从亚里士多德的实体理论出发,通过分析这个理论的本质主义的、功能主义的、目的论的内涵,最终说明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体系是一个自然目的论的体系.  相似文献   

16.
近代,尤其是康德以来,对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采取完全肯定态度的哲学家几乎越来越少。改造或拒斥形而上学已经成为当代西方哲学的一个基本倾向。这种倾向无论是在以语言分析为突破口进行的哲学逻辑化、技术化的改造过程中,还是在以直接揭示生活世界,高扬人本主义为目的的现象学、存在主义运动中,都首先表现为对传统哲学中那种先验固定的普遍本质,最终基础的抛弃。在这方面,海德格尔的深刻之处在于,他在审视了全部存在问题讨论的基础上,把世界看作既无根据也无理由即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从而使形而上学最终在传统理性主义整体主义思…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美学的全息性研究是把现代全息学引入中国古代美学研究的一种尝试,对于传统美学研究方法也可谓一种突破与创新。在目前美本质问题陷入"本质主义"悖论怪圈的现状下,此种尝试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应该说从全息学角度研究美本质问题必将有助于克服几千年来美本质问题上所笼罩的形而上学阴影。  相似文献   

18.
根据晚期海德格尔的核心观点,西方形而上学的本质在于存在论—神学的二重性进路,这种进路表明形而上学乃是本真的虚无主义,并且塑造了西方历史的虚无主义形态,即以技术方式组织一切活动领域。而当前的时代作为形而上学的终结阶段,亦即其蕴含的的可能性正在充分实现的时代,也预示着有机会走向存在历史的另一开端。但是,面对我们中国人身处缺乏形而上学之源头但又承受着其当前后果的两难境地,当代中国哲学发展方式在策略选择上既要深入研究形而上学,又要努力从我们自身的典籍文化传统与现实日常生活中提炼、发掘出能够交流和理解而又具有实质内涵的概念、范畴与叙述框架,从而为历史时代和生存命运的转化积蓄力量、准备道路。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斯特劳森《个体》一书中的"描述的形而上学"的分析,本文在揭示它与亚里士多德的以可感实体为基本存在者的形而上学体系的内在一致性的同时,也揭示了这种在日常经验中复活形而上学的现代哲学企图的内在思想问题。文章联系培根的"四假象"和康德的"先验幻相"对这种经验意义上的形而上学进行了批判,并由此论及分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尤其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在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上的共同特征,说明了当代分析哲学家经常诉诸于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文本进行哲学史编纂的方法论根源。  相似文献   

20.
在思考存在的过程中,海德格尔持续关注人的本质问题。针对传统形而上学对人的定义,海德格尔直言人无本质。而他同时又说明,人的本质在于绽出的生存。前期的他力图重新定义"主体性"以替代传统形而上学的主体性。这一做法后来被他自己质疑,最终导致了他的"转向"。本文以真理为线索,试图揭示海德格尔前期对人的规定之得失,并考察他在后期如何通过存在的真理为人的本质奠基。最后试图说明,海德格尔提出的使人成其本质的方式对具体实践缺乏普遍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