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5.
6.
“羽民”、“裸民”与良渚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苏史学》(内部刊物)1988年9月第1期,曾刊载了拙文《“羽人”与良渚文化》。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初步探索了古代南方“羽人”即“羽民”与浙江余杭县反山和瑶山良渚文化遗存的关系,说明这里的良渚文化遗存应是“羽人”即“羽民”的文化遗存,是吴越先民的文化遗存。近两年 相似文献
7.
8.
"公民"与"道德"之间的同一性及其生成的"公民道德",有待由"发生"到"诞生"的理念革命。"公民"是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承认,"公民道德"的真谛是通过道德生命的生长诞生真正意义上的"公"之"民"或"道德之‘民’"。道德之"民"的诞生经历了"伦理上的造诣"—"道德世界观"—"道德主体"的辩证过程,展现为"伦理人"—"道德人"—"成人"的有机生命进程。"德"或道德在本性上是一种伦理上的造诣,伦理是人类的家园,伦理家园的守望迎来"精神"的日出。伦理造诣—伦理家园—伦理精神是"伦理人"诞生的三部曲。"道德世界观"是道德世界的自我意识,以道德与自然、义务与现实即中国传统道德哲学的义与利、理与欲、归根结底公与私的对立及其自觉为前提;但是道德世界观的本质是二者之间"被预定的和谐",关键在于必须透过道德行动实现二者之间的和谐。现实中对立—信念中预定和谐—通过行动实现和谐,是"道德人"诞生的生命节律。"道德人"的发展,是道德主体的生成。道德主体经过"良心—善—道德世界"的诞生过程,良心扬弃道德世界观的"二律背反",但内在"一个人的心"与"所有人的心"的矛盾;"善"是特殊意志与普遍意志的统一,但具有抽象性;道德主体扬弃良心与善中的矛盾与分裂,"收拾精神,自作主宰",追求并达到"成人"境界。"公民道德"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既是"公民"与"道德"同一的道德主体的创造,更是伦理世界与道德世界同一的人的世界的创造。 相似文献
9.
10.
由于圣工的需要,笔者常应邀去南通地区的部分堂点主持圣礼。在接触过程中,发现“不论断”三个字使用的次数不少于“谢谢主”,而且有流行的趋势。“不论断”不但弟兄姊妹在交通中挂在嘴边,传道人在处理热点难点等具体问题时也常使用。这三个字似乎成为一条不成文的处理事务的“原则”,办教会的“方法”,同工同道间和睦相处的“准则”了。 相似文献
11.
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中有一个特殊的名称“种民”,这是以前未曾出现过的概念。何谓“种民”?如果从字面意思看,“种民”应当是民的一种分类,属于民的一种称呼。《太平经》关于“民”的说法有很多,如人民、万民、兆民、生民、国民、凡民等,这些关于民的称呼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孙立人,1900年生,安徽舒城人。早年入美国弗吉尼亚军校学习,回国后先后任税警团团长、支队长,新38师师长,新1军军长,陆军总司令,台湾“总统府参军长”,衔至陆军二级上将。1955年因涉嫌屏东“兵变”案,遭解职,被长期软禁,成为第二个张学良。孙案至今仍充满神秘色彩,其真相朴朔迷离。本文拟根据有限资料,对孙案的由来、疑点、结局与发生原因,作一粗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在历来关于《大学》之亲民与新民的争论中,朱王两家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朱子改亲为新的主要动机在于适应将《大学》义理理学化的需要,但其对于经文的诠释并不符合《大学》文本的思想内容;王阳明主张恢复《大学》古本而复新为亲,突出了亲民的实践品格,更为贴近《大学》文本的原意,却忽视了《大学》古本中客观存在的新民问题。本文主张跳出宋明理学的思维模式,直接返回到《大学》思想的古代源头去探寻新民与亲民的本来意蕴,并对于新民的内涵做出了新的解释。笔者通过考察《尚书》、《诗经》和《孟子》中的相关文献,发现在原始儒家的思想语境中,所谓新民是相对于新命而言,是新朝子民之意,并不具有性理学的意义。它作为上古思想的遗存被纳入到《大学》内圣外王新的思想体系中,但在《大学》新的思想脉络中,早期儒家经典中关于亲民、新命、新民三者关系的思想线索却变得黯而不彰了,于是导致了后来的种种不同解读,唯有回到亲民和新民思想的发源处,才能真正搞清它们自身的涵义,进而理清二者关系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4.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仍,先秦各学派对战争这一社会现象无不给予重视。主张以仁义治天下的儒家也不例外。但相对而言,孔、孟议兵的言论较少。议论较多并形成较为系统的军事思想的是苟子。《苟子》书中,《富国》、《王霸》、《夏道》,《议兵》、《强国》等篇在一定意义上说都是军事著作。苟子军事思想的核心是“一民”。对苟子的“一民”思想,有必要加以认真探讨。一、“凡用兵攻战之本,在乎一民”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因素是什么?这是谈兵论战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战国末楚将临武君与苟子在赵孝成王面前谈论军事时,临武君说:“上得天时… 相似文献
15.
很高兴看到欧阳卫民同志关于“侈靡”问题和我商榷的文章——《侈靡就是奢侈》(《管子学刊》1991年第2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使我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为了问题讨论得更加深入,再对一些问题提些看法,以就教于欧阳同志。首先谈一谈方法论的问题。有些问题常常是这样情况:从理论上,或者说从道理上讲,应该是这样,可是事实偏偏不是这样。这在处理上便会发生困难,依谁为好,我的意见是不 相似文献
16.
17.
本刊今年第一期刊登“治好教会大家谈”征文后事后,收到十分踊跃的来稿,充分说明大家对主的教会的热爱以及对治好教会的迫切心情。本刊将分几期发表具有代表性观点的来稿,但须声明的是,发表的文章并不一定代表本刊的观点,只望读者能从中得着供养或引起思考。 本期专栏内有三篇是议“民主办教”的,我们已经说过,民主办教是治理教会的一条可探讨的路,但“民主”既不是由人意代表神意,也不是迁就不当的意见,“民主”乃是调动并发挥信徒的参与。《中国教会的型态初探》一文从历史的回顾中探讨今日中国教会的治理方式(型态),值得一读。文章较长,我们将分三次刊出。 相似文献
18.
《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这本小说和电视剧相继问世后,群众反映热烈,这类说老百姓的话,叙老百姓之情的著作,已经与老百姓久违了。书中、剧中的张大民,对于我们来说,太平常不过了。他机智活泼,幽默风趣,微笑着承受那么多的生活苦难,叫人感到心酸,但也更叫人可亲,可爱,可敬。刻画出这样的生活,塑造出这样的人物,作家刘恒和电视剧的编导、演员们应该受到赞扬和欢迎。然而,在看过之后,不少群众产生了疑问:什么叫幸福?大民真的幸福吗?有人甚至于认为,大民是痛苦的典型,他幼年丧父,经济困难,住房拥挤,中年下岗,老母痴呆,妹妹病死,可以说什么倒霉… 相似文献
19.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8,(5)
将断舍离引入全科医生培养过程,通过分析与该过程密切相关的五方,得出:政府应断绝低端且无效的供给、舍弃脱节或失效的文件、与控制欲和主导权保持距离;参与全科医生学历教育的院校应断开与专科相同的培养路径、舍弃不合需求的课程设置、脱离多多益善的培养观;为全科医生提供实践的社区健康中心应中断侧重疾病管理的模式、处理掉多余的服务功能、暂离功能齐备的发展观;社会公众应减少对医疗资源的假设性需求、舍弃传统对全科医生的误读、远离患者是上帝的消费观,全科医生自身应了断不值得之事,舍弃多方发展目标、剥离盲从心理。 相似文献
20.
诤,顾名思义是以言相争。有人一听到“相争”两字,就条件反射地说:不好,教会里不宜争吵。但这里的相争,不是那种伤感情的争,也不是争吵而是争论。善意的争论能争出民主,争出真理。以言相争,意思指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把一个问题从多方面考虑,对解决问题只有好处。教会不是搞一言堂的地方,但却是容易搞一言堂的地方。所以,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