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加坡佛教     
《法音》1991,(9)
19世纪新加坡城成为重要的贸易转口岸和商埠,大量移民进入城区定居。一些华人和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的侨民在此谋生之际,同时带去了传统的佛教信仰,大乘佛教和南传上座部佛教同时并举。早期的新加坡大乘僧人主要是中国广东、福建一带的禅宗和净土宗僧侣。1989年中国僧人贤慧、会辉和转道等人在新加坡建造了第一座寺院——莲山双林禅寺。稍晚,爱尔兰和尚达磨卢迦创立了第一个佛教组织——新加坡佛教传统教会。  相似文献   

2.
李楠 《中国宗教》2023,(6):76-77
<正>佛教音乐是古代丝绸之路文化传播的重要内容。一方面,丝路僧人将佛教音乐传入中国,逐步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佛教音乐。另一方面,中国佛教音乐也成为古代丝绸之路上不同地域文化交流的纽带,是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平台。传承发展好佛教音乐,有助于“一带一路”建设。  相似文献   

3.
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高僧立传,在中国史学界和佛学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以史学界而论,自北齐魏收《魏书》开正史立“释老传”之先河,在历代正史、方志中,僧侣传为不可或缺的内容。从佛学界来看,由僧人编修的高僧传也屡见不鲜,如梁释慧皎《梁高僧传》、唐释道宣《唐高僧传》、宋释赞宁《宋高僧传》、明释如惺《明高僧传》,合称《四朝高僧传》,此外,还有《补续高僧传》、《新续高僧传》等。这些由史家和僧侣完成的高僧传记,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史学和佛学研究的宝库。不过,要撰写一部成功的高僧传也殊非易事…  相似文献   

4.
提倡素食、禁断酒肉是梁武帝针对当时佛教僧团存在的问题所颁定的佛教僧制,也是一种影响至今的生活方式。虽然原始佛教也提倡戒杀、素食,但由于当时多以行乞为生,因此允许僧人食用三种净肉。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由于文化背景、民族心理、生活习俗等多种因素,佛教不断与中国传统文化调适、融合,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国佛教素食观念的形成,正体现了这种调适与融合。  相似文献   

5.
正在中国与斯里兰卡逾越千年的文化交流史中,佛教交流始终占据着主要地位。两国僧人频繁往来,或师子国僧侣入华持戒、传法,或中土僧侣西去求经,为两国交流史书写了许多动人的篇章。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为当代学人拓展了视域,足以窥见海洋文化观照下的中斯佛教交流,以及其中鲜明的海洋人文因素。  相似文献   

6.
正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华传统文化相融合,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佛教。贵州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佛教发展历程与其他地区也有所不同,体现出佛教中国化的地域性特色。回顾这段历史,可以得到一些特别的启示。一、贵州佛教的历史由于地理原因,佛教传入贵州的时间较晚。最早有据可考的是在西晋末期。当时正值八王之乱,许多南方地区的僧人选择从四川经由贵州、云  相似文献   

7.
近代以来,日本军国主义的蚕食鲸吞和烧杀淫掠,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中铭刻下最为沉痛的一页,也激起了全体中国人民的英勇反抗。在亿万人的浴血抗战中,偶尔会闪现出几缕袈裟影,这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国佛教,中华儿女的重要成员——中国僧侣,也加入到了可歌可泣的民族战争中。研究近代中国佛教的著作多矣,但大都将“抗日战争时期”作为一个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8.
随着佛教的传播,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化也随之互相交融与影响,中国与周边国家在佛教交流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通过回顾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佛教历史渊源和传播途径、分析其现状并展望未来,力求更好地推进亚洲地区佛教文化间的相互理解,以期为亚洲各地区的文化融合和交流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佛教是公元前6世纪由印度释迦牟尼佛创立,公元前后传入中国,距今有两千多年历史。在这两千多年中,佛教与儒家文化和道教文化相融合。在融合过程中,佛教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对佛教的发展也起到了包容、增上的作用。以下我从三个方面来介绍一下中华传统文化对佛教文化的浸润。第一个方面是礼敬君主。印度佛教认为僧人不应受世俗伦理的约束,甚至于见了君王都可以不行跪拜之  相似文献   

10.
一按照佛教戒律的规定,比丘可以拥有3种僧服(三衣)、比丘尼拥有5种僧服(五衣),佛陀为使僧人与外道有所区别,以及避免僧人对所穿着的衣服生起欲染心,于是规定僧衣应染成"坏色"(颜色不用上色或纯色,所有新衣必须有一处点上另一种颜色),称为"袈裟"。此外,在制作上,僧服要由破碎衣片修补缝缀而成,所以称为"衲衣",寓意少欲知足,远离世间的荣显。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僧服最初也是沿袭印度的传统。但是中国很多地区气候寒冷,单是三衣(或者五衣)显然不足以御寒。  相似文献   

11.
“佛教”的“佛”是正遍知之义,“教”是教育教化之义。以诸佛所证之究竟真理教育和启发众生,使一切众生获得正智,摆脱愚暗,达到人格精神圆满的佛菩萨境界———这就是佛教的根本宗旨。藏传佛教忠实地继承了印度大乘佛教的显密学修传统,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独具特色的佛教教育制度。一千多年来,以寺院为中心、僧人为主体的藏传佛教教育,在藏区和信仰藏传佛教的各少数民族地区,扮演着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继承发扬佛教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角色,在培养造就宗教和社会各类人才,缔造藏传佛教文化,提高本民族思想道德素质,为人…  相似文献   

12.
佛教源远流长,约在公元前六世纪至前五世纪诞生于印度,公元一世纪左右传入中国内地。由于传入各地的派别、时间、途径不同,加之民族文件.及社会历史背景的差异,形成了中国佛教的三大系列:汉语系的汉地佛教、藏语系的藏传佛教和巴利语系的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期冲突和融合,日益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影响,对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作用。佛教在汉地流传、发展,在历史上出现了两次高潮:一是东晋南北朝时期(公元317~589年)。在这近三百年的时间里,…  相似文献   

13.
正近现代佛教中,以印光为代表的传统派僧人和以太虚为代表的革新派僧人尽管对待一些具体问题的理念和实践方式有所不同,但他们对中国佛教的主旨把握是相同的;他们都以发菩提心为本,在民族危难之际,心系国家、志在苍生,为救国救民挺身而出,不顾个人安危;他们无论是坚守传统,还是主张革新,其目的都是为了弘扬佛教真实之义,重树佛教良好形象。巨赞则是将传统佛教思想与佛教革新理念有机结合的践行者。他认为,坚持佛教的传统思想和推行佛教的革新理念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14.
张燕 《中国宗教》2021,(2):56-57
中唐以后,随着中国化的佛教宗派——禅宗的影响逐渐扩大,"悦禅之风"不但在佛教僧人中广为盛行,在文人士大夫阶层也流传甚广。到了宋代,禅宗和净土宗更是成为当时佛教的主流宗派。在此阶段,佛教与中国传统的儒家、道教文化进一步融合,极大推进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僧侣教育亦称僧伽教育或寺院教育,是指以佛教的理论与实践为主要教学诉求的公共性育人行为或授课活动。不丹僧侣教育既是印度、中国西藏、不丹文明交流互鉴的成果,也是不丹王国发展史的重要体现和见证。长期以来,佛教作为不丹的主流文化,不仅塑造了不丹宗教价值体系,而且逐渐演化为不丹社会情感基础的有机组成部分。僧侣教育与佛教在不丹的传播和普及同步展开,深植于不丹国民的思想和文化之中,影响深远。随着时代发展,现代世俗教育的引入非但没有致使传统僧侣教育衰亡,反而促使其推陈出新、扬弃利弊、应时而变、顺势而为、稳步发展,至今依然焕发着蓬勃生机。不丹僧侣教育与国家建构和民族认同同步,与“幸福教育”同频,成为不丹民众幸福的心理来源和国家确立其民族认同和身份政治的重要根基。  相似文献   

16.
正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佛教历史悠久,早在东汉永平十一年(68)就建有佛寺。五台山青黄庙并居,是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道场,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五台山,不同民族的佛教僧人之间进行广泛文化交流,形成极具融合特色的五台山佛教文化,突出表现在佛教文学、佛教美术、佛教音乐和佛教建筑等各个方面。这些成果在促进五台山佛教文化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思想文化的传播、创新和发展,而且对于传承农耕和游牧融合的特色文化乃至山西的文学艺术、民居建筑、民间雕塑艺术等,也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7.
元明之际江南地区的寺院、僧众遭受兵火打击,寺院损毁严重,僧众逃离,僧人觅地自藏之行为反映出不同的人生选择。元朝皇室的崇佛政策,使得江南佛教和僧众成为受益者,故而在战乱之初僧众表现出依赖乃至投靠元政权的倾向,而战乱后期一些僧人出于民族上、文化上、情感上与反元势力相近的缘故,选择了接受反元势力的庇护。元末江南佛教生态环境的变化,既受政局嬗替和思想变迁的影响,也为明初佛教政策的转变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正位于湖南省衡阳市的南岳衡山,不仅是风景秀美的中华五岳之一,上古火神祝融的享祀之地,更是一座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红色文化基因的佛教名山。灵魂:爱国爱教爱国爱教,自古即为南岳佛教的优良传统。社会的兴衰、众生的苦乐,深深铭刻在南岳僧侣的心中。近百年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一直在这方名山薪火相传。1899年,正值辛亥革命前夕,南岳上封寺僧人印心书写反清檄文,  相似文献   

19.
大千世界     
《佛教文化》2012,(6):10-17
洛阳白马寺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官办寺院”,在中国佛教传播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时至今日,白马寺依旧保留着“农禅并举”的传统,寺院僧人们自耕自种黄豆等农作物。今年黄豆丰收,僧侣们不得不分出场地来晾晒黄豆,并贴出告示,请大家谅解因此带来的不便。  相似文献   

20.
<正>一中国佛教寺庙经济现象是佛教组织形式随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原始佛教时期,佛教僧团将得道解脱作为唯一目标,将物质生活要求降到最简最低的状态。据《阿含经》及《僧祇律》等记载,僧人行止依照的"四依法"——粪扫衣、乞食、树下坐、陈弃药,可见当时佛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