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孔子思想与“全球伦理”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孔子时代是一个存在着严重“道德危机”的时代 ,我们今天的人类社会 ,文化道德问题更多、更复杂。孔子思想对于建立“全球伦理”可以提供极其有意义的资源 ,如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是可以为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和国家所共同接受的伦理准则 ;“和而不同”应是寻求“全球伦理”的原则 ,等等  相似文献   

2.
<正> 中国文化史上存在普遍而强烈的崇古意识,这是一个不该被忽视的现象。所谓崇古意识,就是以古风、古言为真、善、美的价值标准,以“先王”、“古圣”为最高人格理想,以古代社会为理想社会,以远古圣人为礼仪、法度、技术和器具的创始人、发明者。崇古意识几乎渗透到中国文化的每一领域。无论在哲学、历史、伦理、宗教,还是在医学、历法等学科,我们都可以感受到这种文化底蕴和民族心理。这一观念如此之盛,以至历史的回复意识成了中国文化的强大潜流。崇古意识的文化涵义是什么?滋生这种价值观念和民族心理的根源是什么?这是本文所感兴趣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商业伦理文化对现代商业经营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商业伦理文化对现代商业经营的价值徐少锦东亚传统伦理,虽然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各有其特色,但其核心内容或价值观则是儒家伦理。德国社会学家韦伯(1864—1920)曾断言基督教“新教伦理”之“入世苦行”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中国的儒家伦...  相似文献   

4.
“伦理”话语及其传统是“活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社会的“文化传统”,其深刻影响着中国式现代化。“伦理”话语及其传统的核心范式在于“伦理地思考”,在考察“伦理”话语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中,必然走向“伦理地看待”中国式现代化,其要义包含了三维结构:从“实体性”出发的“伦”意识,“在一起”的“理”智慧,以及居“伦”由“理”的伦理情怀。值此之故,中国式现代化完成了从“伦”出发而辩证复归于“伦理实体”的精神之旅,成为弥合“分裂的世界”的重要精神力量,以“伦理”为标识区别于其他现代化形态。  相似文献   

5.
论朱熹对孔子《春秋》的认识和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孔子整理而成的《春秋》,自它问世后,便激起人们的持久兴趣。孟子率先揭示出孔子《春秋》的精神实质,经过司马迁、董仲舒等的进一步发挥,遂使《春秋》不仅荣居“六经”之位,而且被奉为史学之圭桌。随后,不同的时代,产生了各种不同的“《春秋》学”,《春秋》对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和学术思想有着深刻的影响。经过五代十国社会动乱而建立起来的宋朝,所面临的问题是:亟须加强王权统治、抵御“夷狄”入侵、重建纲常伦理。孔子《春秋》再次成为时代学术的一个热点。上自统治者下及一般儒生,都希冀从《春秋》中阐发出“奖王室,尊君道”…  相似文献   

6.
“忠”与“信”作为传统的政治伦理范畴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赋予特定的内涵 ,对整个民族精神的塑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信”作为一种道德之德 ,在古代的道德体系中 ,从属于作为伦理之德的“忠”。要实现二者的当代转换 ,根本的途径是既要保持二者的核心价值 ,同时将作为伦理之德的“忠”转换为个体的道德之德 ,而将作为道德之德的“信”普遍化、制度化为全社会的伦理之德 ,赋予“忠”、“信”新的内涵从而使其具有恒久的道德价值。  相似文献   

7.
樊浩 《哲学动态》2023,(2):13-22+127
当今世界,“文明的冲突”根本上是文明观的冲突。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疫情和重大自然灾害、高新技术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宣示人类世界从诸文化实体的关系、人类与宇宙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与自身的关系全景式地进入“非常时代”,遭遇“非常风险”,期待“非常伦理”。“非常伦理”有“非常伦理智慧”“非常伦理形态”“非常伦理觉悟”三个层次。人类社会发展史和个体生命发育史表明,伦理是人类文明的原色和理想,但在现代性文明中已然迷失。面对“非常时代”关乎“种族的绵亘”的“非常”挑战,亟待推进“非常伦理觉悟”,进行文明观的伦理革命,其要义是使人类和人类文明学会“为伦理思考所支配”,实现伦理文明观的回归与重建。伦理文明观是文明内部诸要素关系的价值生态的文明观,也是人与自然关系、国家与国家关系以及诸文化实体关系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观。伦理文明观的“非常伦理觉悟”,具有“最后觉悟”的文明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吕欣 《哲学动态》2023,(4):61-70
《论语》中的“文”含义丰富,既反映了不同语境下的多重含义,更折射出诸子时代前后思想史上的重要转折——由德礼体系向仁礼体系的创造性转化。西周春秋时期的思想史围绕且聚焦于“德”,并塑造了德礼体系;孔子则进一步突出“仁”的意义,在仁礼互动关系下重新阐发了“文”。孔子和儒家学派将六经作为经典之“文”的重要代表,亦通过天人之道来论说“斯文”,进一步深化“文”的哲学价值,由此建构出基于秩序性与神圣性的思想文化传统,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思想世界和儒家哲学史的发展脉络,至今仍有重要的启发与意义。  相似文献   

9.
伊斯兰教孝道观与中国传统孝道观的互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作为人类诞生以来父母与子女之间相生相养的一种自然情感,在中国传统社会被推崇为“德之本”、“仁之本”,是“众善之首”、“人伦之始”,成为支配中国古代社会两千余年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在伊斯兰教中,孝是主命善行,人道之首,与天道一起成为伊斯兰教不可缺少的两大基础之一。从文化类别来看,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属于两种不同质的文化,但两种不同质的文化在关于孝道的规范方面,却出现了惊人的相通,体现了不同文化关于人类基本问题思考的一致性和共通性。伊斯兰教与中国传统文化既然如此重视孝道,那么,其伦理内涵究竟在…  相似文献   

10.
孔子的中心思想可以说是“仁”。而“仁”的实质则是“克己复礼”,重点在“克己”、“敬人”。他从人性论出发,对“仁”与“礼”进行了心理分析,阐述了二者的内在联系,总结了古代统给者德治的经验和礼的社会作用,从而把“礼”的总评价提高到仅次于“圣”的“仁”(价值观念)的高度,使古代道德观念理论化,为中国古代伦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中心思想是“仁”,还是“礼”,是中国学术界长期争论不下的重要问题,一直到现在还是各持己见,评价不一。由此影响到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看法,这一现象吸引着广大的中外学者对孔子进行广泛研究。现在已经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和争辩的论著出版,然而继续从各个角度去分析探索还是有广阔余地的。  相似文献   

11.
当我们断言中国古代没有逻辑学的时候,并不否认中国古代有逻辑思维。问题就在于:为什么中国古代的逻辑思维不能发展为逻辑学?通过文化比较可以发现,文化的终极关怀对逻辑学的命运有决定性影响。何以希腊文化能完成从逻辑思维到逻辑学的发展,希伯来文化却不能?根本原因在于希腊文化以知识作为终极关怀,使认知主义成为主流,而希伯来文化以宗教信仰作为终极关怀,使反智主义成为主流。中国文化不能产生逻辑学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内圣外王之道"作为终极关怀:一、在"内圣外王之道"的支配下,由道德与政治结成的价值体系的霸权与逻辑学的价值中立的本性不相容;二、在"内圣外王之道"的支配下,逻辑思维没有充分发展的余地。  相似文献   

12.
当我们断言中国古代没有逻辑学的时候,并不否认中国古代有逻辑思维.问题就在于:为什么中国古代的逻辑思维不能发展为逻辑学?通过文化比较可以发现,文化的终极关怀对逻辑学的命运有决定性影响.何以希腊文化能完成从逻辑思维到逻辑学的发展,希伯来文化却不能?根本原因在于希腊文化以知识作为终极关怀,使认知主义成为主流,而希伯来文化以宗教信仰作为终极关怀,使反智主义成为主流.中国文化不能产生逻辑学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内圣外王之道"作为终极关怀:一、在"内圣外王之道"的支配下,由道德与政治结成的价值体系的霸权与逻辑学的价值中立的本性不相容;二、在"内圣外王之道"的支配下,逻辑思维没有充分发展的余地.  相似文献   

13.
在齐灭纪一事上,《公羊传》的作者贤齐襄公能复九世之仇,引起历世争讼。质疑者往往从事理与经义角度批评"九世复仇"为无稽之谈,却不明乎《公羊传》本以《春秋》为借事明义之书,托齐襄能为远祖复仇,实为张大复仇之义,并非真许复仇于九世之后。不过,一些学者以"复仇"违背"尊王"质疑"九世复仇"的观点恰恰补正了《公羊》学者历来在诠释"九世复仇"时的阙如。一方面,"尊王"首先意味着"尊天子",若推本公羊学诞生的历史情境,认为"九世复仇"隐含了导向"仇天子"之抽象可能亦未为不可;另一方面,《公羊传》所谓"尊王"本非尊时王,而是尊王道、王义,故"复仇"不仅不违背尊王,而是以推明王道正义于"无王"之世为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4.
先秦时期孔子与墨子关于 “爱人”的伦理思想, 有相同之处, 又有相异之点。本文比较两者之间的异同, 提出现代伦理建设应从中汲取的积极因素和历史经验: 凸显 “爱人”伦理原则在现代伦理建设中的地位; 坚持平等互义互利的伦理模式, 维系调处现代人际关系; 立足现实, 开展道德宣传教育, 建设富有生命力的现代伦理学。  相似文献   

15.
优秀的传统伦理文化在民族和社会发展史上曾起过重大的作用。这种作用在今天仍然不可低估。我们应该利用它来养育、熏陶我们的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的精神品质,并使之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相衔接,以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服务。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之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并深深植根于民族的心灵,为世界所仅见。其内容决不象有人所讲的仅仅是“三纲五常”、“男尊女卑”,其功能特征,也不能仅仅归结为只是压抑人的个性、为封建剥削压迫制度服务,而是  相似文献   

16.
“天下体系”:帝国与世界制度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就理论可能性而言,帝国可以只是个文化/政治制度,而不一定是个强权国家实体。古代伟大帝国的兴衰留下了神话般的历史故事,是耽于梦想的人的永远梦想。现代的“民族/国家’’体系终结了古代模式的“伟大帝国”,使之成为并仅仅成为社会记忆,  相似文献   

17.
为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建设的关系,本刊自这期起,开辟“古今谈”专栏。这个专栏将就现实存在的文化现象,开展广泛深入的探讨。最近电视连续剧《渴望》在广大电视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这一文化现象——“《渴望》现象”值得学术界重视。为探讨《渴望》与中国传统伦理的关系,以及引起如此广泛效应的真正秘密,《孔子研究》于1991年1月21日在北京孔庙举行了“《渴望》伦理思想座谈会”。中国孔子基金会常务副会长宫达非、副会长辛冠洁、著名诗人林之、著名剧作家吴祖光,以及北京学术界和新闻界30余人出席了座谈会。下面的一组笔谈是与会者为座谈会提供的发言稿,也有的是会后组织与会学者写的。这组笔谈反映了北京学术界部分人士对《渴望》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社会转型时期的民族凝聚力:危机与新生彭泗清1、对中华民族凝聚力必须作具体分析和动态考察。①民族凝聚力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它既有显著的历史继续性,又有鲜明的时代性。②民族凝聚力包括个体对本民族的向心力,把它看作一个已完成的作品,一个特立独行、超越于民族成员之上的抽象实体是错误的。2、传统中国人对中华民族的向心力有以下几种主要成分。①故土情怀;②亲缘情感;③文化认同;④共生意识;⑤和合观念;③重国伦理;③报国赤诚。3、上述思想观念的历史烙印和面临的时代挑战。①工业文明兴起。地缘、亲缘关系为业缘关系所替代,故土情怀,亲缘情感丧失其存在的社会、经济基础;②文化开放与文化反思导致文化多元局面,原有文化认同动摇;③国际交往加强、民族隔离减少、个体生存空间扩大,原有的巢覆卵亡的共生意识削弱;④伦理规范重建、思想观念更新使旧式的和合观念、重国伦理、报国赤诚受到冲击。4、唤醒忧患意识,探索民族凝聚力的新生之途。民族凝聚力是一个民族将其全体人民吸引在一起,团结成为一个整体的内在力量。它是在本民族的全体人由于长期在相同的地理疆域和文化背景下共同生活、由于相同或相似的民族特质(语言、文字、肤色等)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9.
孔子生态伦理思想发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孔子最早阐述了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主要有 :“知命畏天”的生态伦理意识、“乐山乐水”的生态伦理情怀、“弋不射宿”的生态资源节用观。这些思想为我们今天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有益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20.
<正> 近几年来,研究孔子的兴趣,不仅在一部分专业学术工作者当中重新抬起头来,而且吸引了一批业余研究工作者。目前已有不少关于孔子及其后学的论著问世,更有专门研究孔子的学术团体和学术刊物肇兴。孔子研究之风方兴未艾,正是我国学术文化日益繁荣的具体表现。孔子是春秋时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他所开创的儒学,战国时代即已发展成为“显学”,汉代以后更进一步成为享有“独尊”地位的官学。儒家思想作为历代统治阶级的正宗思想,曾长期支配过人们的思想言行并渗入整个社会生活,对稳固封建社会秩序起了重要的帮手作用,其思想影响至今犹存。儒家学派作为最古老、最庞大的一个学派,经过自身的长期积累,在我国学术文化史上构筑了一座宏富的殿堂,并丰富了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