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先秦儒道面对死亡的时候有"无怨"和"无畏"的不同智慧,有描生与绘死的不同侧重,它们相异且又相融。其智其美与先秦儒道对死亡本质、对待死亡的态度、死亡价值界定和对死亡的超越路径的思考息息相关,是他们相同的"援天证人"的学术致思理路和"成仁"与"合道"的不同思想至高点在死亡观上的延展。  相似文献   

2.
张远来 《天风》2013,(4):8-10
对于“尊严死”的观点,笔者认为需要厘清几个基本的概念,同时尝试从基督信仰的立场做一点阐述: 一、基督信仰对死亡的定义 基督教所谈及人的死亡,不是指人生命的消失或者终结,而是生命的一种状态。有两个基本的范畴:  相似文献   

3.
从“念佛救度”和“中阴得度”看佛教死亡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兰闵 《法音》2009,(8):5-15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Being and Time)中说,人是“向死的存在”,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死。医学与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可以让人类死亡时的痛苦有某种程度的减轻,但由于目前科学家对人死后的情形仍无法用实证的方法进行研究,也就无法找到有效方式帮助亡者减少对死亡的恐惧。  相似文献   

4.
《易传》“死生之说”揆义王利民人类对生命存在意义的自觉思考是从对死亡的警惧开始的,死亡带来的人生虚无感和湮灭感破除了生命意识的混沌状态,刺激起寻找生命价值的激情。可以说,生死观是人生哲学之网上起头的纽结,只有从死亡这生命旅途的遥远终端返观人生,才能获...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一天五万一千人出生一万七千人死亡二万三千对夫妇结婚 (《文摘周报》)87年10月25日) 夫妇就是夫妻。夫妻就是丈夫和妻子。丈夫和妻子就是男女二人结婚后互相对对方的称呼。因此,“夫妇结婚”,就等于说“已经结婚的男女结婚”,同时也就等于说中国每天有二万三千对夫妇犯重婚罪,这是多么荒唐!  相似文献   

6.
一、“死亡”时的感觉 任何人都只有一次生命,也只有一次死亡。那么死亡时的感觉如何呢?这是许多人想知道而又无法知道的。因为这是活人无法体验到的,而有此体验的人却永远地死去了,无法向他人介绍这独特的经验。正如哲学家伊壁鸠鲁说的:“当我们存在时,死亡对于我们还没有来,而当死亡时,我们又已经不存在  相似文献   

7.
胡荣明 《孔子研究》2019,(5):151-158
为解释死亡发生的根本原因并应对死亡所带来的社会失序问题,朱熹从理气宇宙论与道德生命观出发,按照"常理"与"非常理"的死亡分类模式,一方面将"人死为鬼""人死气散"视为"生死之常理",并通过祖先与子孙间的祭祀感格弥缝因死亡所造成的人伦秩序的断裂;另一方面,又将强死为厉解释为气未散尽的非常理状态,并通过终归于散与道德生命的修养等途径予以安顿。朱熹建构了一套理学化的死亡知识体系,具有周全性与涵容性的特点,其中蕴含的儒家人文主义气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林孔华 《天风》2002,(2):19-19
得救是将灵魂、生活、肉体三方面死亡的阴影完全除去,给我们一个全新又永恒的盼望。这就是得救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阿弥陀佛”与“安乐死”浙江省中医院(310006)朱忠义“死亡”——这个人类生命的句号,不是悄悄地就是突然地出现在每个人的面前。死亡常常给人们带来极大的不安和恐惧。虽然人们在言论上常设法小心翼翼地回避着这个不吉利的字眼,但人类在行动上却一直在为延长...  相似文献   

10.
死亡是人类自身最大的困惑,是古今中外所有宗教、文化所不能回避的问题。中华文化和世界上大多数文化一样,在其发展中形成死亡禁忌的传统。早在西周时期,“悦生恶死”的观念已经积淀到国人的死亡心理中;先秦儒家则承接传统以生观死,形成“重生轻死”的伦理色彩浓厚的实用主义死  相似文献   

11.
“泰坦尼克号”人的生与死●逸雪由生入死在生者的眼里,死亡是一艘遥遥无期的船,尽管它有朝一日必然会驶来,但是青春的美丽和生活的忙碌总是把死亡隔离得远远的。然而,死亡却总是随心所欲地降临,并不是听凭人的意愿。当你不经意间,在欢乐和幸运的间隙,它悄然而至,...  相似文献   

12.
孙向晨以儒家重生、海德格尔重死来区分和展示中西文化哲理差异。此切入点没有看到儒家的"生生之论"中透露着死亡的"气息",而海德格尔的"向死而在"中同样蕴涵着"生生"之意。也就是说,双方都有一个将生死关联起来做整体考量的视角。但是,双方生死观上的结构相似性并不掩盖双方思想实情的差异。海德格尔的生死关联是以"个人"为中心展开的,在他这里,本真的死亡只能是个人的死亡。儒家不同,它是以"家"为中心实现的一种隔代的生死关联。借助并对话海德格尔的共在思想,我们将表明,他人之死,尤其是亲人之死,也可以是本真的、原初的死亡。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分析早期死亡-复活信仰和原型,解释了存在于古代神话中的"巫君"和"替代者"演变为"神"的现象以及在后来的神话和仙传中出现的"仪式性死亡"模式和相应的象征符号。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早期神话中"梦游神界"的故事以及早期神仙传记中"游历仙境"的故事都是由这种"仪式性死亡"的原型演变而来的,并可以由此溯源至死亡-复活的原始信仰和巫术仪式。  相似文献   

14.
吴志福 《天风》2014,(7):6-7
近日,发生在山东招远麦当劳餐厅的恶性杀人案,迅速登上了全国各大主流媒体的显著位置,中央电视台也在第一时间详细报道了此事.这件事的起因是“全能神”(东方闪电)邪教成员为了所谓“传福音”,向某餐厅内的顾客索要电话不成,遂对其进行殴打致人死亡.此事引起巨大社会反响,引发了更多人对邪教的痛恨!  相似文献   

15.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爆发至今,其蔓延远超过世界各地预防、治疗和干预的速度,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10日傍晚,全球累计新冠肺炎死亡病例超过150万例,我国至今确诊死亡人数也超过了4000人。这些都是曾经鲜活存在过的生命,疫情改变了太多人的健康和家庭原来的生活轨迹。  相似文献   

16.
重点梳理现象学相关研究中看待"死亡"的理论,探讨面对"死亡"的价值与意义,以深度挖掘传统丧祭仪式和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中的死亡教育资源;对仪式和节日的时序安排、内容设置、角色、布景等展开阐释,梳理其实现死亡教育的方式与内容;并从集体记忆与认同、生命教育、爱与敬的情感教育三个方面讨论这种死亡教育的作用与意义;基于对传统"死亡教育"的现代困境的分析,挖掘其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7.
人是一种承担着有死性的存在物,一切从人出发并为了人的事业都必须在“人固有一死”的背景中进行.首先阐述了死亡对于医学的背景意义:死亡是人类面临的客观的、必要的限制,关于死亡的立场对于医学具有源始性与优先性,最后从三个方面揭示了当代医学对于死亡的立场:遗忘.  相似文献   

18.
人是一种承担着有死性的存在物,一切从人出发并为了人的事业都必须在"人固有一死"的背景中进行。首先阐述了死亡对于医学的背景意义:死亡是人类面临的客观的、必要的限制,关于死亡的立场对于医学具有源始性与优先性,最后从三个方面揭示了当代医学对于死亡的立场:遗忘。  相似文献   

19.
正2016年11月12日,"第一届中国当代死亡问题研讨会暨华人死亡研究所筹建倡议会议"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召开。本次研讨会由清华大学哲学系博士后雷爱民博士和郑州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张永超博士发起,有来自内地、台湾、澳门30多位专家学者、学生、医护人员应邀参会并演讲。本次会议是中国内地第一届以"死亡"为主题,围绕生死学、死亡哲学、生死教育等相关议题展开的专题研讨会,旨在直面当代中国对于死亡问题研究不足、  相似文献   

20.
死亡在意识和潜意识层面都令人极度焦虑不安。死亡焦虑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重大挑战。死亡焦虑具有内隐性,人们有时并没有意识到自身存在死亡焦虑;同时它还具有两面性,既令人不安和恐慌,也促使人更加珍惜生命,努力发挥潜能,寻求生命的意义。死亡焦虑往往被转化为对于"永生"模式的欲求。人类常常从神话故事、宗教信仰和创造性活动中汲取"永生"的力量。每个人都需要探寻自己的"永生"模式,并为之努力,以纾解死亡焦虑。探寻不到"永生"模式,将有可能被死亡焦虑所压倒,陷入迷茫、困惑或虚无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