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实验室结构观察中穿插3个助人情境,观察119名7岁儿童(男42,女77)的行为表现,并考察其三种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结果发现:7岁儿童在三种情境中的助人行为无显著的性别差异,在"搬桌子"和"砸脚"情境中男孩的游戏行为显著多于女孩,观望行为显著少于女孩。儿童的行为表现与同性别的家长教养方式关系更强。  相似文献   

2.
《天风》2020,(10)
正据8月25日"新浪网"报道:日前,一个3岁"小网红"因吃播视频引发关注。最早的一条视频发布于2018年10月19日,此后她的父母陆续发布不少她吃烤肉、炸鸡、汉堡等各种食物的视频。最近有网友通过视频发现,3岁的女孩已重达70斤。视频显示女孩走路摇晃,面对盘子里不断添加的食物,女孩央求父母"别弄了、别弄了"。而其父母还兴奋地宣布"快突破100斤了"。  相似文献   

3.
最美的时光     
正时下"Cosplay(真人角色扮演)"比较火热,这不,网上发起了重回"父母最美青春"的摄像活动,引得很多网友参与。他们以父母的老照片为样本,按照当年照片里的背景、父母亲的打扮,以自己来代替父母,复制当年父母在照片中的模样,重温他们曾经拥有过的最美时光。一位24岁的姑娘扮演的是她母亲24岁那年的一幅穿红裙子的艺术照。女孩演得很认真,从衣服的颜色、拍照时的动作表情,都力图还原到逼真。都说孩子与父母亲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新旧两张照片对比,还真的很像。女孩说:"今天扮演24岁时的母亲,  相似文献   

4.
对300名6个月至3岁的儿童进行了抓物的实验。发现1岁以内儿童的左、右手率在50%上下,随年龄增长,右手率逐渐增加:1—1(1/2)岁为69.4%,1(1/2)—2岁为71.3%,2—2(1/2)岁为76.9%,2(1/2)—3岁为81.5%。男、女存在差异,男孩右手率较女孩高。实验中出现双手抓物现象,但1岁半后此现象迅速减少。父母双方或一方为左利者,其孩子的左手率比那些父母为右利者高。此外,孩子抓物时对不同颜色物品和玩具则呈现选择性倾向。  相似文献   

5.
3~5岁儿童气质活动性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实验室观察和问卷法考察3~5岁儿童气质活动性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3~5岁儿童气质活动性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存在相互关系。不同活动性儿童的父母在溺爱性和放任性上有显著差异。(2)父母对3~5岁不同活动性儿童的教养方式存在性别差异。3~5岁不同活动性的男孩其父母的教养方式没有差异。而3~5岁不同活动性女孩其父母教养方式在溺爱性和放任性上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6.
采用“校对改错法”对48名五岁至六岁男女幼儿的有意注意稳定性进行横断和纵向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幼儿期儿童有意注意的稳定性除存在个别差异和年龄差异外还存在性别差异。幼儿阶段女孩的有意注意稳定性优于男孩,五岁时尤为明显,由于五岁到六岁一年中男孩有意注意的发展速度明显超过女孩,因此六岁的女孩有意注意稳定性虽然仍优于男孩,但不如五岁时明显。在适当的作业速度下,五岁男孩有意注意持续时间可达5分钟,五岁女孩和六岁男孩可达10分钟,六岁女孩可达10—15分钟。  相似文献   

7.
放学时,男孩和女孩总是一起回家,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 他们住在同一个小区面对面的两栋楼里。男孩住在三楼,女孩住在四楼。每天清晨,隔着自家的窗子,女孩会看见男孩举着哑铃锻炼身体,男孩会看见女孩对着镜子梳妆打扮。  相似文献   

8.
葛藟 《天风》2018,(10)
正据《新京报》报道,四川德阳的安医生跟丈夫去游泳馆游泳,被13岁的男孩肢体冒犯。她很生气,要求男孩道歉。男孩拒绝道歉并做鬼脸、向她吐口水,安医生的丈夫一怒之下教训了男孩。孩子父母得知后,在更衣室打了安医生,经过警察调解,安医生丈夫向他们道了歉。但之后男孩家属又到医院闹事,要求医院开除安医生。同时,男孩家属联合媒体将安医生及其丈夫曝光,一则"疑妻子被撞,男人竟游泳池里打小孩"的新闻和视频开始在网络上迅速发酵。8月25日,事发五天后,安医生不堪舆论压力,吞药自杀。小小冲突酿成惨剧,谁之过?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父母监控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从北京市两所普通中学的初一到高二年级中选取了1090名中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要求他们分别报告父亲和母亲的主、客观监控水平和监控手段(控制、沟通和搜寻),以探讨我国青少年父母监控的现状。经过(2)卡方检验、相关分析t、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1)总体来讲,母亲在家庭里是青少年的主要监控者:母亲监控的客观水平高于父亲,并且母亲使用三种监控手段的情况均多于父亲;(2)女孩受到的父母监控超过男孩:母亲对女孩的客观监控水平高于男孩,并且母亲对女孩更多使用沟通手段;父母对女孩使用控制手段的情况超过男孩;(3)父母监控的年级差异并不明显,只有父母对初一学生会更多使用沟通手段;(4)父母对沟通手段和控制手段的使用都与客观监控水平呈正相关,但与主观监控水平呈负相关,而搜寻手段使用与监控水平之间的关系则跟沟通、控制手段相反;沟通手段对客观监控水平的正向预测力最强,搜寻手段对主观监控水平的正向预测力最强。  相似文献   

10.
采用亲职压力量表和对立违抗行为表现评估表调查了来自北京、山东和云南三地14所小学有ODD(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行为表现的301名儿童及其父母。通过为期两年的追踪研究,采用交叉滞后分析探讨了父母亲职压力与儿童的ODD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在第一年和第二年的数据中,父母亲职压力和儿童的ODD行为表现均存在显著正相关;(2)第一年和第二年的父母亲职压力得分显著正相关,同样,两年的儿童ODD行为表现得分也显著正相关;(3)交叉滞后分析发现,对于有ODD行为表现的男孩来说,其父母第一年的亲职压力能预测他们第二年的ODD行为表现,但对于有ODD行为表现的女孩来说,其父母第一年的亲职压力并不能预测她们第二年的ODD行为表现;而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第一年的ODD行为表现都不能预测第二年的父母亲职压力。研究结果揭示出男孩父母的亲职压力可预测男孩的ODD行为表现,而不论是男孩或女孩的ODD行为表现都不能预测其父母亲职压力,说明父母亲职压力可能是男孩ODD行为表现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采用自编的父母养育自我效能感问卷,对584位中小学生的父亲和母亲的一般养育自我效能感和特殊养育自我效能感进行了测查。结果表明,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对孩子的情绪、人际交往方面的积极影响最为自信,对孩子的纪律管束最缺乏自信。小学生父母的特殊养育自我效能感大于中学生。具体表现为,在纪律管束方面和学习方面,小学生父母的养育自我效能感大于中学生父母。父母对女孩的特殊养育自我效能感显著大于男孩,主要表现为,父母对女孩在纪律管束方面的养育效能感显著大于男孩。父母的学历影响父母的养育自我效能感,总的来说,随着养育人学历的提高,养育自我效能感增强。  相似文献   

12.
一个女孩子,小的时候腿不利索,常年只能坐在门口看别的孩子玩,很寂寞。有一年的夏天,邻居家的城里亲戚来玩,带来了他们的小孩一个比女孩大五岁的男孩。因为  相似文献   

13.
采用实验室行为观察法考察了114名2~11岁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变化及其性别差异。结果表明:(1)儿童的自我控制在2岁到4岁之间具有低等程度的相对稳定性,在4~11岁之间具有低等程度的相对稳定性。(2)女孩在2岁、4岁、7岁和11岁时的自我控制均显著高于男孩。(3)从2岁到11岁,男孩和女孩自我控制的发展变化存在差异。对于女孩来说,4岁时的自我控制显著高于2岁时,4岁与7岁、11岁之间以及7岁与11岁之间的自我控制均无显著差异;对于男孩来说,4岁时的自我控制显著高于2岁时,7岁时显著低于4岁,7岁与11岁之间的自我控制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男孩来的时候总带着一把口琴。男孩是堂姐夫的侄儿,堂姐回娘家时经常带着他。那时我也还是一个孩子,七八岁光景吧。因为跟男孩年纪相仿,男孩来的时候总跟我一起玩。跟男孩玩过什么?随着时光的流逝,我已记不大清楚,但听男  相似文献   

15.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者弗洛伊德指出了儿童大约在3~5岁之间对父母会产生一种性的情结,叫做俄狄蒲斯情结,男孩会产生恋母情结(女孩会产生恋父情结),当他发觉自己不能占有、独享母亲的爱时,会产生焦虑感及对父亲的嫉妒感,可又当他认识到自己的这种性冲动,而感到自己卑劣、无耻时,就慢慢地把这种情结压抑,沉到无意识当中。如果这个时候,父母亲能够理解孩子的心理冲突,给予及时指导,使他对母亲的爱正常化,与父亲的冲突缓合,那么孩子就能顺利地度过这个危险期,将来与父母亲保持一种良好的亲情关系。  相似文献   

16.
以345名12~17岁初中阶段流动儿童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学校道德氛围感知在流动儿童父母心理控制与道德推脱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以及性别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父母心理控制正向预测流动儿童道德推脱;(2)学校道德氛围感知在父母心理控制和流动儿童道德推脱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3)性别在父母心理控制与学校道德氛围感知间起调节作用,性别调节了中介模型的前半路径,具体而言,与男孩相较,女孩的学校道德氛围感知受到父母心理控制的影响作用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7.
池丽萍 《心理学报》2013,45(3):336-344
以往研究指出, 信任有其家庭根源。以116个家庭中的子女及其父母为研究对象考察在家庭中, 父母信任水平是否相似, 父母和子女之间是否存在人际信任的代际传递现象。研究采用投资博弈问卷分别测量了子女和父母的信任水平, 并以送出数量和估计返还数量作为信任的测量指标。结果发现:(1)子女和父母在投资博弈中均表现出一定水平的信任, 且父母的信任表现出相似性; (2)在估计返还数量上, 信任表现出代际传递, 且传递存在性别差异:父亲和母亲的信任水平不能预测女孩的信任水平, 能预测男孩信任水平; 父亲对男孩的影响呈J型曲线, 母亲与男孩的信任水平呈倒U型曲线关系。  相似文献   

18.
平分生命     
男孩与他的妹妹相依为命。父母早逝,她是他唯一的亲人。所以男孩爱妹妹胜过爱自己。然而灾难再一次降临在这两个不幸的孩子身上。妹妹染上了重病,需要输血。但医院的血液太昂贵,男孩没有钱支付任何费用,尽管医院已经免去了手术费。但不输血妹妹会死去。作为妹妹惟一的亲人,男孩的血型与妹妹相符。医生问男孩是否勇敢,是否有勇气承受抽血时的疼痛。男孩开始犹豫,10岁的他经过一番思考,终于点了点头。抽血时,男孩安静的不发出一丝声音,只是向着邻床上的妹妹微笑。手术完毕,男孩声音颤抖地问:“医生,我还能活多长时间?”医生正想笑男孩的无知,…  相似文献   

19.
以690名初一、高一和大一学生为被试,采用自制的词表,运用因素分析方法研究青少年心目中的理想父母形象,并比较不同青少年理想父母形象之差异。结果发现:(1)当代青少年心目中理想父母形象应具备的五项主要特征是:尊重沟通、与子为友,能力强、善于交际,正义乐群,正视现实,品德好、有原则;(2)女孩比男孩更重视父母与她们的沟通与相处;(3)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对父母与自己相处态度的要求逐渐提高,而对父母的能力、生活态度、品德的要求逐渐降低;(4)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收入水平对青少年心目中的理想父母形象也有一定影响,不同家庭结构青少年心目中的理想父母形象则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20.
意雯 《天风》2016,(10)
正[新浪新闻]近日,一件"小事"引发了网络热议。在西安某小区,当了二十多年楼长的毛奶奶有事与一户住户协商,但由于父母不在,独自在家的1 7岁女孩坚决不开门,由于双方僵持不下,被毛奶奶的敲门声吓坏的女孩甚至最终报了警。事后女孩表示,妈妈从小教育她"谁来也不开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