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幼儿园孩子的回答 有一天,幼儿园的老师问一群孩子:“花儿为什么会开?” 一个孩子说:“花儿睡醒了,它想看看太阳。” 另一个孩子说:“花儿一伸懒腰,就把花朵给顶开了。” 第三个孩子说:“花儿想跟小朋友比一比,看看哪一个穿的衣服更漂亮。”  相似文献   

2.
如果你仔细留心观察周围的孩子就不难发现:有些孩子的性格与他的名字颇为相似,真谓“人如其名”。比如“阿毛”随和不拘,有好多小朋友,什么东西都要吃,做功课比较马虎,表扬、批评都无所谓,“虎子”则刚强好胜,做事肯出力,在小朋友中有一定威信,常固执己见,容易做错事情;“婷婷”腼腆怕羞,爱  相似文献   

3.
筛选亮点     
日本幼儿园的一位女教师在介绍本班孩子的美术作品时,举起了一幅图画,那上面除了一些规则的横竖道道之外,什么都没有。这位老师微笑着向大家介绍。“我数过了,这位小朋友的画中一共用了24种颜色,”是我们班使用颜色最多的小朋友。我为他在这方面先行一步而高兴。”  相似文献   

4.
人生的金币     
生长在犹太家庭里的孩子,在他们生长过程中,负责启蒙教育的母亲们几乎都会要求他们回答一个问题:“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了,你的财产就要被人抢光,那么你将带着什么东西逃命?”自然大多数孩子会想到钱,也有孩子会说是家中珍藏着的价值连城的钻石,显然这些不是他们母亲所要的答案。她们会接着问:“有一种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 要是孩子们回答不出来,母亲会说:“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你只要活着,智慧就永远跟着你。” 是啊!怀有这枚人生的…  相似文献   

5.
实施小班化英语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要“阳光普照”,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得到自己的发展,各得其所,创设适应孩子们成长的教育环境,这是我们的教育理想。它的显著特点就是人数少,每班20人左右。这就大大提高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交流的频度、广度与效度,每一个人都倍受关注,每一个人都有充分表现的机会,每一个人都拥有成功的喜悦,没有“被遗忘的角落”,较好地体现了教育的均等性、个体性和充分性的原则。小班化教学正因为有如此多的优点,使得教师更容易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以下是本人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借此机会跟大家一起探讨。  相似文献   

6.
问号变句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教育情况,可以形象地形容为,幼儿园里叽叽喳喳。乱跑乱跳的,是一个个活泼的小问号;而中学高年级整齐的教室里被整齐的课桌分割成整齐的横排竖行的,却是一群静静的句号。曾有一位老师给高中的学生上课时,拿出一张纸,上面有一个红色的圆圈。他问学生:“这是什么?”静默了一会儿,有个学生回答道:“那是一个红色的圆圈。”班上其余同学也再没有给出其它的答案。老师非常遗憾地摇头叹道:“昨天我问幼儿园的小朋友同样的问题,他们有69种不同的回答!”这是个沉重的事实。怎么会越学越倒退呢?许多心理学家、教育家都认为,目…  相似文献   

7.
你知道这样一句话吗?——“要想对方成为怎样的人,就评价他是怎样的人。”这句话是有心理学方面的依据的。还是让我们引用下述两个实例来说明有关现象吧。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詹姆斯·温叙述说:一个大家都认为无可救药的孩子被带到他那儿去治疗。这个孩子刚到那儿时,似乎很不高兴,一句话也不说。但他从孩子父亲不经意地说出的一句话中找到了病因。孩子父亲对他说:“这个孩子没有任何优点,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糟糕的孩子。”于是,他努力去  相似文献   

8.
下语文课了,和平时一样一群孩子没有出去玩,围在我身边兴高采烈地说起自己喜欢的话题,一个稚嫩的声音传入我的耳畔“李老师,今天星期几?”“星期四”,我回答。“要不然我这么倒霉呢!早上,我妈骑车带着我在路上被一个大坑绊倒了,一进校门就被值周日叫住,说我没戴领巾,早上交作业的时候发现口算条又找不着了。您说我多倒霉呀!”还没等我说话,又有一个孩子接着说:“上周六我小姨结婚  相似文献   

9.
突围母爱     
有句俗语“有苗不愁长”,当今社会太多的不确定因素使“有苗怎么长”成为许多家庭关注的问题。“上帝不能亲自到你家,所以它创造了母亲。”母亲在家庭教育中是个重要的角色,她们在孩子成长、教育上倾注了无私的爱,每个母亲的教育方式、爱的方式不尽相同。然而母爱既会给孩子带来成长的动力和快乐,也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负担,成为孩子的羁绊。我身边有两个家庭证明了这一点。一个家庭:父亲是一个厂领导,他把精力都奉献给了企业的管理和改革创新,母亲就成了当然的后勤和“教育部长”。母亲自小包办了女儿生活上的一切,从头到脚,从床上到书包里,…  相似文献   

10.
“小朋友,听完了这个故事以后,我们要知道,做人要诚实,不要说谎……。 你看,小木偶说谎,鼻子都变长了……。” 我们在为孩子讲故事的时候,总不忘记适时地切入一些叮咛,生怕孩子只注意有趣的故事情节,而忘了这个故事的目的,所以讲故事往往就成了“说教”的工具,难怪有  相似文献   

11.
<正>如果说有什么问题让天下父母最困扰的话,那就是该用什么方式来教育孩子了。在中国,压力教育是有文化传统的,例如谚语“井没有压力不喷油,人没有压力轻飘飘”,讲的就是人要有压力才有动力。再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讲的是人要经历磨练和挫折才能成才。还有谚语“不管不成材,不打不成器”,讲的是严加管教才能激发孩子的潜能。现在很多虎妈虎爸奉行的就是压力式教育,父母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对孩子采取高压政策,严格管理。  相似文献   

12.
做什么事都得讲究效率,教育孩子也应该是,尤其处在这个信息蜂拥的“快时代”。如果你有心你也会发现:快乐教育总比枯燥教育效果好;感觉不到在教育他的教育总比气氛庄重态度严肃的教育效果好;孩子自己教育自己总比大人出面教育效果好。下面是一位年轻妈妈让孩子自己教育自己的实践活动,妈妈自己也是教师,孩子刚上二年级。妈妈有选择地记下孩用麻药,两腿直立,一动不动,任豆大汗珠簌簌直滴,硬是承受64刀,割去腐肉,摘除被子弹擦伤的[球,被沃克称为“军神”。录音放到这里,他看似在嘻笑,其实心有惭愧,放一次,愧一次,不知哪天开始,打针再不言怕了…  相似文献   

13.
近日读报,有这么一件事:一个5岁女孩的妈妈,下班后没有来得及换下工作服,就匆匆地去幼儿园接孩子。可是,孩子却不见了,老师急得不得了,说刚才还在这里做游戏,怎么说不见就不见了呢?大家找了半天,才发现躲在拐角处哭泣的女孩。老师和这位妈妈直纳闷,这孩子为什么躲到这儿哭呢?问了好久,女孩才抽泣着说:“妈妈穿着这身衣服来接我,太不好看,丢死人了!我不想见你!小朋友都在比妈妈,看谁的妈妈最美!”这位妈妈听了孩子的话,好不伤心。她说:怪不得这些天孩子总是督促我穿新的、好看的衣服,戴漂亮的首饰,甚至出门前还要检查我是否抹了口红呢?原来如此!我是印刷厂的工人,孩子觉得我的工作服不美。  相似文献   

14.
<正>家庭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父母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教师。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奠基的作用,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强调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这就说明了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  相似文献   

15.
“喜欢用孩子的成就来为自己脸上贴金,是中国父母的一个‘陋习’。”一位有海外求学经历的母亲和“好孩子育儿网”的专家讨论了育儿走入误区的一些话题。在海外留学期间,这位妈妈在帮老外看孩子的兼职工作中,开始对自己曾受到的教育和中国父母的心态有了比较。  相似文献   

16.
“你再调皮,妈妈就不要你了!”这是很多家长在教育不懂事的孩子时经常说的一句话,甚至有的家长还故意藏起来,直到孩子停止了某种行为后,妈妈才出现在孩子面前。然而,这个被很多家长惯用的招数,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很大伤害,甚至不亚于对孩子体罚。  相似文献   

17.
以琳 《天风》2006,(17):39
作为主日学的教师,每星期天与孩子们见面,喜悦中总会带有一丝的“恐惧”——因为孩子们都非常聪明,会带着各种可能我从来没想到的问题来问我。大约几个月前,就有一个孩子兴冲冲地问我“老师,鸽子粪也能吃吗?”我一愣,下意识张大了嘴巴“啊?!”他似乎早就预料到我会张口结舌,于是又赶紧拿出圣经,用一双胖胖的小手翻到已经夹着书签的一页,指给我看:“……于是撒玛利亚被围困,有饥荒,甚至一个驴头值银八十舍克勒,二升鸽子粪值银五舍克勒。”等我看清这几行字,也就明白了他提问的原因。赶紧在头脑里搜寻答案,“鸽子粪,鸽子粪,这到底是什么呢?”结果可想而知,那天孩子没有从我这里得到一个满意的答复。事后按着和孩子的约定,我带  相似文献   

18.
<正>从前,有一只小黑狗,它喜欢躲在小朋友的身边。哪个小朋友的身边有恐惧的阴影,它就躲在那个小朋友的阴影里。小朋友越是害怕它,它越开心,叫的声音也越大。小H(化名)就是那个被小黑狗选中的小朋友。小H是一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在五年级之前,成绩中等;上了五年级以后,明显感到成绩跟不上。开学一个月左右,他就开始不喜欢去学校,每天都要妈妈不停催促,还经常在校门口和妈妈上演“生离死别”。  相似文献   

19.
综观西方电脑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美国一项有关电脑应用范围的研究报告,2000年全美的电脑系统中有五成为“商业用”,有二成为“家庭用”,有二成为“教育用”,只有一成为“科学用”。而在2002年,全美的电脑系统发生了变化,有六成为“商业用”,有三成为“家庭用”,只有剩下一成为“教育和科学用”。由此看来,西方世界“家用电脑”的普及确实有着急遽增长的趋势。 然而在我国,近几年来学习电脑、进入网络已成为我们不可缺少的社会风尚。与此同时,由于广博信息的接触,也使得许多父母步入了另一个教育儿童的困境:我的孩子年纪还小,现在就去学电脑是不是太早?如果不学电脑,孩子将来会不会跟不上别人?我的孩子会不会因为使用电脑而丧  相似文献   

20.
<正>家庭中,相对于孩子,父母总是强势的一方。对于孩子身上暴露出来的“待人不礼貌”“不愿意与小朋友分享玩具”等等“小毛病”,父母总是倾向于把问题原因归结为“孩子天生性格如此”“自家孩子就是不如别人”等客观因素,很少从自身找原因。殊不知,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最重要的模仿对象,而模仿正是孩子习得技巧、获取行为规范的重要途径。毫不夸张地说,孩子身上的问题,基本上都能从父母身上找到影子;孩子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