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为什么东南亚华人基督教不再依赖中国教会与西方教会的外部支援,反而迎来令人瞩目的增长?针对这一问题,本文运用社会资本理论构建新的分析框架,从内部关系网络视角切入,通过对当代东南亚华人基督教内部社会资本结构面的考察发现:1976年以后东南亚华人教会间的互动频率大幅提升;以堂会为单位的网络密度较以往已有所提高;各种小团体间已逐渐建立联系;内部网络的群体中心性处于较低水平;上述结构面内部社会资本,为东南亚华人教会获取有益信息提供了频繁广泛且多样的接触机会,促进了信息的顺畅流动,并且有利于内部跨宗派、跨区域合作的形成。其实际成效就是东南亚华人教会可以通过内部网络获得更丰富的资源,并在较为一致的"教会增长"理念的引领下,通过地区联动、神学教育、大型布道等领域的合作,达成原有单个教会和机构难以实现的教会事工,最终促成华人教会在信徒人数和堂会数量的大幅增长。上述分析说明,内部社会资本的提升是促进当代东南亚华人基督教快速发展至关重要的动力,当代东南亚华人基督教的发展模式已从"外生型"转向"内生型"。  相似文献   

2.
在上世纪80年代,"共融"(communion)一词逐渐取代"天主子民"(People of God)成为天主教神学家解释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教会论的核心概念,随之而来的是"共融教会论"(communion ecclesiology)在天主教教会论中占据主导地位。本文首先将诠释新约以及神学史中的"共融"概念;其次将考察"共融教会论"的定义和特征,并从东正教及天主教传统出发梳理共融教会论在近代出现以及在天主教会内部确立的历史;最后将阐明此教会论的代表——天主教神学家卢巴克(Henri de Lubac)的共融教会论思想。  相似文献   

3.
20世纪50年代成立的中华东正教会,是俄罗斯东正教在华史上的重大事件。它产生于特殊的历史境遇:外部环境异常严峻;内部斗争复杂尖锐;中俄关系恶化;教会中的人员、经费、教堂情况非常困难。同时,在中国的东正教神职人员也为此付出了许多艰辛的劳动。"中华东正教会"特殊之处在于,她的命运是由中俄两国内部的政教关系和中俄两国间的国家关系决定的。20世纪50年代中俄关系的阴晴冷暖是决定中国东正教自治之路兴衰成败的主导因素。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俄罗斯东正教"中国化"的时机不成熟。  相似文献   

4.
黄幸平 《天风》2016,(4):12-13
正制度上墙,是建立制度;制度在手,是学习制度;制度入心,是贯彻制度。政府讲"依法治国",教会讲"依规办教"。教会活动、教会人员、教会财物等都要依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依法管理。与此同时,教会内部需要做好制度配套,就是在国家宗教管理法律法规的大框架内,结合教会具体实际,  相似文献   

5.
正香港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其中宗教也呈现多元结构,基督教在其中占有重要一席。香港基督教的主要教派,大部分与内地教会有接触和来往,两地的教会在总体平稳的情况下保持正常的友好关系。香港基督教会除了原有的教派、教会之外,有相当部分是由20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从内地进入香港的教会人士充实、拓展或建立起来的。从这个意  相似文献   

6.
教会在人类历史中的发展并不顺利,其间不乏挣扎和争执。这些挣扎和争执,或者是教会进入了不同的社会文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在其中生长发展时遇到,或者是教会内部因信仰真理带来的不同讨论而产生。当这些问题不解决就会影响教会大局的时候,各教会的  相似文献   

7.
张姚 《天风》2018,(3):38-38
近年来,很多教会里愈加凸显和嫉妒纷争相左的另一个极端——“内聚”。所谓内聚就是教会内部某些小组、团契、侍奉团队,甚至是整个教会,他们极为抱团,彼此享受在一起的时光,形成自己的一个小天地,外人根本无法融入,有意无意产生排他性气场。  相似文献   

8.
以勒 《天风》2007,(16):32-33
前两期介绍的初期教会遇到的曲折,主要来自教会外部的影响,这一期我们将介绍教会内部面临的严重考验,即异端的出现。这里,我们将主要介绍三种异端。  相似文献   

9.
陈志华 《天风》2017,(8):11-12
教会应当秉承"总要肢体彼此相顾"的教导,互相支援农村教会是中国教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农村教会的健康发展,健康的中国教会也就无从谈起。但放眼当今农村教会,其总体情况令人担忧,亟须引起必要的关注。但比关注农村教会内部问题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先关注当今中国农村社会的主要现状。  相似文献   

10.
<正>一、今日中国教会简介今日的中国教会处在一个后宗派时期,也许比世界上其他的任何教会都更早进入这一阶段。在中国,教会的联合在中西教会领袖之间的讨论在形式上开始于二十世纪初期,后来又在二十年代重新开始,三十年代后期日本侵略时促进了这一讨论。关于教会联合的讨论不仅在中国而且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当然也在日本得到了促进。日本人的压迫推进了基督徒的联合运动。那些在日本人委任统治  相似文献   

11.
李建国 《天风》1995,(12):26-27
在各地教会中,很长一段时间都异口同声地讲到,要“坚决抵制和防止外来异端邪说的渗透影响”。所以,在教会中往往是以防外为主,而忽视了来自教会内部的异端邪说的孽生暗长。在许多程度上,来自教会内部的异端邪说要比外来的异端邪说的影响还要大,且根深蒂固。等到明显露出来就已在信徒中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徐思学 《天风》2009,(5):50-51
编者按:据一些教会反映,圣灵充满、说方言等灵恩问题,常因不同认识而引起部分教会内部纷争.为此,我们特别刊出浙江神学院徐思学牧师在某地教会所作的专题讲座的部分内容,以帮助弟兄姊妹掌握圣经全面真理,纠正某些偏面认识.  相似文献   

13.
科学创新管理天主教会是当前提出的我们教会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之一,广大信徒也强调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创新教会管理。事实上,加强教会建设、创新教会管理已成为当前各界层教会内部十分迫切的重要任务。深入贯彻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亚历山大里亚教会发展历史来观察宗教内部力量和世俗力量对教会发展的影响。在教父时代,神学和礼仪成为主导各地教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并导致了早期的两次分裂。而天主教和东正教的分裂中,神学和政治所起的作用是相当的。在伊斯兰统治时期,政治力量几乎决定了教会的发展。在近现代社会,神学和政治力量对教会的影响都在持续减弱,而教会的本地化与全球化,教会的规范化,教会间的竞争、对话和合作,则日益成为主题。  相似文献   

15.
蒿志强 《天风》2017,(10):11-12
冲突处处都有,教会也不例外。而对于冲突的处理,不仅关乎教会内部合一,也关乎教会在社会上的形象和见证。如何正确应对冲突,并智慧地化解冲突,甚至化干戈为玉帛,使之成为教会发展的契机,是教牧同工应当思考的问题。本期的众议苑,我们约请了几位同工谈谈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6.
捍道 《天风》2008,(20):34-35
初期教会在兴旺发展的同时也隐藏着不少令人担忧的危机。行走在灯台中间的人子耶稣基督眼目如同火焰.洞察教会一切的内情.圣灵根据当时教会存在各种不同问题,对众教会给予及时的提醒和劝勉.责备和警告。纵观当前中国教会,尽管“硬件”方面有了令人欣喜的改善.但教会内部的“软件”建设却大有需要弥补的空间。出现在农村教会的一些危机,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和反思。  相似文献   

17.
<正>教会生活中,既会有很多美好之事,也免不了发生各种令人遗憾的事情。教会中的一些不良现象引起了不少关心教会的弟兄姊妹的关注,一些人纷纷撰文对此进行反思和劝勉,希望存在的问题能够被纠正,这对促进基督教会的健康发展和弟兄姊妹的生命成长是有积极意义的。不过对于如何面对教会中存在的问题,教会内部有不少争议,有些牧者、信徒对指出问题的做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20-40年代,全国兴起一场规模大、影响广的乡村建设运动,金陵神学院是其中的参与者。金陵神学院设置专门的乡村工作机构——乡村教会科,培养乡村教会教牧人才、训练义工,加强乡村教会实验、调查研究和推广工作,以"文字下乡"为辅助,有效地推动了乡村教会建设及基督教中国化进程,客观上促进了乡村社会改良。  相似文献   

19.
张忠诚 《天风》2013,2(2):19-21
基督教团体(各地基督教两会组织)和基督教活动场所(教堂或聚会点)的财务管理,关系到教会的内部团结,是教会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需要引起重视,对其进行必要的规范和管理。  相似文献   

20.
转型时期河北基督教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改革开放后,河北基督教大体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恢复,90年代的快速增长,进入21世纪后的平稳发展三个阶段;信徒、教牧人员数量增长的同时,信徒的"三多"现象也在改变。教会积极参与社会事业,开展对外交流,整体上呈现出与社会相适应的面貌。不过,教会也面临奉献意识淡薄、教牧人员短缺、异端的挑战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