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天风》2008,(21):48-48
路德会启动"路德10年"庆祝宗教改革500周年近日,路德会在德国以及世界范围内展开了一个纪念新教宗教改革10年的庆典活动,在未来几年直到2017年,基督徒将会庆祝马丁·路德的改革,并推进与其他信仰对话和更深的神学交流。近日,  相似文献   

2.
中国学界对马丁·路德的研究综述李长林马丁·路德发起的宗教改革运动席卷欧洲,结束了天主教对西欧的封建神权统治。他提出的宗教改革学说为新兴的资产阶级提供了革命的思想武器。路德领导的宗教改革,不仅是教会改革,而且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路德成为了震撼欧洲、并...  相似文献   

3.
林辰欣 《天风》2017,(9):31-31
你对宗教改革推手——马丁·路德了解有多少?今年是宗教改革500年纪念,我们借此重新认识路德——这位外号“火山”、教会史上杰出的先辈。经常在英国、西班牙基督教杂志撰稿的传道、作家威尔葛雷汉(Will Graham),揭晓你可能不知道的有关这位基督教信仰改革先驱的七项事迹:1.路德成为修士的原因多数人都知道路德是奥古斯丁修道院的修士,  相似文献   

4.
本文考察了德国宗教改革时期新教宣传品木刻版画中的路德形象,以及其所包含着的激进内容.既可以让我们对以往根据笔载文献把路德说成是保守者的观点进行商榷,也可以利用图像这种完全不同的原始材料,来对德国宗教改革运动进行重新解读.通过文本材料和视觉材料的对照,来重新解读马丁·路德和宗教改革思想的核心观念,是我们目前必须做的一件事情.  相似文献   

5.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诉求与神学主张,都是围绕着圣经展开的。通过探讨路德早年对《诗篇》的注释,以及他后来对律法与福音辩证关系的关注,对"因信称义"的强调,尤为重要的是,通过讨论他的德语圣经的翻译,本文呈现了路德的圣经经验与文本诠释的实践,以及它们对16世纪宗教改革的重要意义。同时,本文试图将路德的圣经诠释置入圣经诠释的历史而进行述评,突出他承前启后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重点分析了路德在宗教改革时期提出的重要神学观念之一—天职观。简单描述路德天职观提出的背景后,本文重点通过路德的三大改教檄文对天职观的含义进行词源和文本分析,同时强调路德神学诠释的处境化特点,最后指出路德的天职观在当今基督教中国化的过程中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它把基督徒从消极出世引向积极入世,用敬业精神去成就事业,用爱心去服务人群——荣神益人。  相似文献   

7.
文革 《天风》2017,(10):38-40
一、引言 马丁·路德倡导欧洲宗教改革至今已有500年。众所周知,路德的贡献不仅体现在教会内在的教义反思和道德重建,也为欧洲进入现代社会奠定了思想基础。这两个方面可以同时在路德具广泛影响力的神学突破之一——对基督教天职观念的理解上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8.
赵鑫 《天风》2014,(3):46-47
<正>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1483年11月出生在日耳曼中部的艾斯里本。他是十六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对于新教来讲,他是回归圣经、渴慕恩典的属灵伟人。今天,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位历史人物。马丁·路德出生于一个德国农民家庭,他的父亲经营铜矿业,家境不富裕。路德在父亲的期望下,在爱尔福特接受大学教育,1505年开始学习法律。本来要成为律师的路德,在去往爱尔福特的路上,  相似文献   

9.
<正>前言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在维登堡大教堂贴出《九十五条论纲》,打响了宗教改革的第一炮。以此为节点,今年(2017年)是宗教改革500周年,各国各地都举行了纪念活动,教宗方济各也参加了在瑞士举行的新教的纪念活动。不仅基督教认为宗教改革意义重大,普通学者也认同这一主张,天主教也认为路德的宗教改革触动了天主教的反省,倒逼了天主教内部改革。无论从哪一角度看,宗教改革运动都是人类历史最伟大的改革运动之  相似文献   

10.
2017年7月30日至8月4日,第十三届世界路德研究大会在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地——维滕堡路德城召开。此次大会正值宗教改革运动500周年纪念,来自世界不同地区的200余位学者齐聚维滕堡,展示和交流近些年来路德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大会分全体会议、研讨会和简短发言三种形式,对1517年的马丁·路德思想与中世纪晚期天主教传统的一致性和断裂性做了全面审视,主要集中在九十五条论纲的争论和对话、圣经解释学和方法论意义、神学思想的灵性来源和心理学要素、讲道词中的神学思想和宣道中的教理训练、教牧工作和祈祷思想、历史和当代处境中的路德神学思想。大会首次设立中国分会场,来自中国大陆的四位学者做了简短发言。  相似文献   

11.
《天风》2017,(12)
<正>相比圣经翻译者的身份,路德更为人所知的是宗教改革家、牧师、神学家、大学教授等响亮的名号。事实上,路德也是以现代民族语言翻译圣经的先驱,是名副其实的圣经翻译专家。在被保护期间,路德为圣经翻译付出的辛劳和努力,既造福了德语文化~1,也对基督教新教产生了深远影响。宗教改革500周年之际,简要回顾  相似文献   

12.
十六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中,茨文利主义是另一种以国家教会形式出现的新教教派。茨文利主义因瑞士著名的人文主义者、布道师、神学家和爱国主义政治家茨文利而得名。茨文利主义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路德的工作,但和路德主义又有着显著的差别,因而引起福音运动中的分歧。茨文利发动了瑞士的宗教改革,成为加尔文以日内瓦为中心的教改运动的先声。他是十六世纪瑞士最优秀的人物之一。他为了建立一个强大的团结的瑞士,且以军事行动捍卫自己的事业。茨文利的宗教信条为瑞士富裕城市的资产阶级新偏爱。一.茨文利在苏黎世的宗教改革乌尔利希·茨文利(1484——1531) 是一个人文主义者而不是神学家。虽然他主要学习古典  相似文献   

13.
马丁·路德与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之间的关系,一直是西方文明史和路德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从路德的学习、教职和改教生涯来看,他对人文主义学术基本上持积极和肯定的态度,人文主义学术对路德的圣经注释、改教发现以及教牧实践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是,不能过分地强调路德与人文主义之间的一致性,还必须注意到这种一致性是建立在深刻的分歧之上的。作为一位宗教改革家,人文主义对他来说更多的只具有工具性的意义。路德对待人文主义的态度、认识和立场,反映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之间的一致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14.
王嘉玮 《天风》2003,(3):46-49
圣经常常被基督徒视作教会及信徒的生命之源,是不可缺少的精神粮食,是我们灵性起步的根基。这就使我们要熟悉圣经、尊重圣经。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在三个“唯独”中,提出了“唯独圣经”的口号,号召信徒们要回到根源中去。由此,路德的神学著作都是以圣经的权威及教会传统遗传的权威为先决条件的,这种试图解释圣经的解经学形式的神学值得我们借鉴。“与经院主义的神学著作相比,路德的神学著作显得更新、更有特色,这种特色贯穿路德的神学研究方法。作为解经学家和讲道人,路德不断地与圣经对话,这是没有先例的。他在神学领域里取得的每一进展,都以圣经作为基础和指导。”(1)路德从不怀疑圣经权威的可信性,“他的目的是让圣经和教义里那些朦  相似文献   

15.
柳松 《天风》2017,(8):44-45
16世纪,德国人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年-1546年)所发起的宗教改革,带来了一场消除当时天主教内部赘疣的变革,一场神学理论和宗教实践上的变革。而对于路德这位伟大人物影响最大的,也是引发其进行宗教改革的源头,乃是圣经。马丁·路德曾起誓忠于圣经,终生捍卫圣经真理。中世纪,一般人很少接触圣经,通常只在弥撒中听神父用拉丁文诵读几段经课。  相似文献   

16.
汤士文 《天风》2017,(6):40-42
正"因信称义"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三大原则之一~1。这一原则对于信徒明白真理,接受福音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这一原则在历史上,甚至在今天,有时会被人误解和滥用,从而导致"因信废行"和"因信废德",背离了路德提出"因信称义"的本义,也严重损害了基督教的形象。在纪念宗教改革500周年之际,笔者以"因信称义,以爱体信"为题来思考马丁·路  相似文献   

17.
胡玉明 《天风》2022,(9):13-15
基督教中国化的本质是神学中国化,灵修中国化则是基督教中国化的重要表现.马丁·路德以圣经为最高权威,重申"因信称义"的教义,不仅推动了宗教改革,也回应了时代的挑战.路德以信心为特征的灵修观,是在其灵性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基督教中国化不断走向深入,神学思想建设成果向信仰实践转化时,路德的"信心灵修观"为灵修中国化提供了启发与借鉴.  相似文献   

18.
马丁·路德通常被视为政治保守的象征,在西方政治思想上备受争议。实际上路德针对中世纪晚期的政教乱象有着清晰的思考,并在实践中重建了宗教改革时代的政教关系。路德的国家观深深扎根于基督教的传统之内,对国家本质的认识并没有太大的改变,但以"两个王国"与"两种治理"理论为基础,在政教关系上做出了对国家更有利的权力划分。路德认为世俗政府应该维护基督教信仰,教会应该专注于属灵事务,同时反对宗教战争,由此进一步划清了属世治理与属灵治理的界限,有利于近代国家世俗化的发展,奠定了近代政治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马丁·路德继承了奥古斯丁的“两座城”理论,发展出“两个王国”理论,初期认为两个对立王国基础上存在两种对立的治理,后来转变为超越了二元对立、转而进行合作创世的两种治理思想,天职的作用从与魔鬼斗争到末世转变为与上帝合作创世,因此,路德神学的重点从末世论转变为创世论,反映了路德从出世到入世越来越积极的尘世伦理.以“两个王国”理论为基础,路德促进了近代国家的世俗化进程,对宗教改革以来的政教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4.信义宗教会教制创设与神学伦理学传统从历史文献来看,新教教会诸形态起源于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而信义宗作为最早的新教教会却并非以分裂大公教会为初衷,或者说,路德及其改教同道的确是以改革教会积弊为己任。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路德一直是承认罗马天主教是大公教会,尽管他从未停止对罗马教廷的批评和反驳。他写到:"尽管罗马城比所多玛和蛾摩拉更加败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