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丰盛 《天风》2018,(9):19-20
今日中国教会的牧者,应当效法"道成肉身"的榜样,使基督教的信仰"道成肉身"于中国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新元素。探讨"基督教中国化"这一主题时,两个不变的要素,分别是"基督教"与"中国化"。"基督教中国化"必然是在"基督教"真理基础上去谈"中国化",其目的一定不是"去基督化",而是用"中国化"去诠释"基督教",用"中国化"去发展"基督教"。  相似文献   

2.
恩佑 《天风》2018,(2):46-47
《哥林多前书》12章讨论了属灵的恩赐,这些恩赐有"智慧的言语"、"知识的言语"、"信心"、"医病的恩赐"、"医病"、"行异能"、"先知"、"辨别诸灵"、"说方言"、"翻方言",保罗一一列出,然而并非包罗所有,他也没有说这里己经罗列了所有的恩赐。  相似文献   

3.
启蒙运动开启了现代理性的圣门,同时也确定了"在场"的哲学特质。自然,"理性"、"主体性"、"自由"等术语在"现代性"那里都得到了属于自己的合法地位。然而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现代性"仅仅是哲学意义上的概念。因此,笔者更愿意把"现代性"视为福柯意义上的"一种态度"或者思维方式。诚然,作为在批判意义上出现的"后现代"概念,笔者也把其视为一种与"现代性"对位存在的"另一种态度",即"后现代性"。据此,本文主要论述了"后现代性"如何在态度上批判了"现代性"以及两者在"批判"意义上的契合。  相似文献   

4.
严锡禹 《天风》2017,(11):31-31
16世纪来华耶稣会士不仅用"天主"一词翻译Deus,还经常使用"天"、"上帝"和"天神"等词。利玛窦担任在华耶稣会士负责人期间,这些称号都是允许的,奉教的中国士大夫更习惯用"天"和"上帝"的称号。  相似文献   

5.
汪维藩 《天风》2011,(12):58-59
(八十九)大浪淘沙 "浪淘沙"是一个词牌。在古代,指一首曲子,是可以供人填词的,如"满江红"、"西江月"、"念奴娇"、"水调歌头"等都是。  相似文献   

6.
农村经济精英带领村民致富既是社会问题、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农村经济精英带领村民致富受到意愿和能力的限制,因而有"有心有力型"、"有力无心型"、"有心无力型"和"无力无心型"四种类型。对于不同类型的农村经济精英应该有不同的态度,支持"有心有力型",提高"有心无力"者的能力,让"有力无心"者变得"有心",淘汰"无心无力型"。  相似文献   

7.
爱需要理性     
计文 《天风》2012,(10):1-1
构思这篇短文时,正遇日本政府上演"购买钓鱼岛"丑剧,从而激起了亿万中华儿女强烈的愤慨。民众"保钓"热情如火如荼,爱国热情猛烈喷发。但就在此时,少数人奉"爱国"之名干起了"打砸抢"行当,做出了一些"亲者痛,仇者快"的傻事,实在令人难以接受。于是,近日报端出现最多的一个词是"理性爱国"。"理性"与"爱",似乎难以达到统一。  相似文献   

8.
陈永涛 《天风》2018,(5):30-30
希伯来文明以"信"为其特征,希腊文明以"知"为其特征,而中华文明则以"行"为其特征。就如谢扶雅所指出的,中西文化的不同,在于知与行的分野。西方重求知,中国重践行。中西文化之不同,可以说是在"实然"(to be)与"实行"(to do)之间的分野,中国人对于"实然"立即看作"应然"(ought to be)。  相似文献   

9.
"无为"是老子之道的精髓。"无为"是"不为"中有"为","为"而"不违",即顺任自然,不逆自然规律而妄为强为。无为思想意蕴丰富,其要旨一言以蔽之,就是"保持和谐"。所提出的"道法自然"、"自然无为"、"处下不争"、"清心寡欲"、"知足知止"等观点、理念,对于今天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保持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己内心的和谐仍然具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漫谈福建伊斯兰教何绵山一、概况伊斯兰教在中国历史上曾有"大食法"、"回回教"、"天方教"、"回教"、"回回教门"等名称。金朝大定年间(1161──1189年)出现的"移习览",为伊斯兰教在中国最早的汉文译音名称。1956年,国务院通知恢复"伊斯兰教"...  相似文献   

11.
教育与宗教相分离是政教关系中的重要内容,因教会介入公共教育而带来的争议贯穿现当代政教关系史。中西方因历史文化和宗教传统不同,政教关系大不同。历史上的中国,"亚细亚生产模式"培育出"大一统"中央集权型体制,形塑为国人"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敬天法祖"的"家天下"宗法制度和政治伦理格局,配以"敬鬼神而远之"、"重今生轻来世"的现实功用型人本主义理念,使得儒释道信仰成为维护皇权的教化手段:虽有多神崇拜和泛神化信仰形态的长期浸润,但屡遭"毁佛灭道"、"灭洋"、"非基"和"破除迷信"运动的冲击,从根本上堵塞了宗教发展为中华文化主体的历史路径。这既使泱泱中华难以熔铸出"一教独大"的宗教情怀,也使中国免于陷入西方式的宗教狂热。中国秉承史上"政主教从"、"教用于政"的政府管控宗教模式,日趋多元的文化生态及政教关系诸问题正冲击国人的理念,考验执政者的智慧。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逻辑也是研究推理和论证的。推理和论证的主要目的是揭示一个命题为真的原因或理由。推理关系是一种 "必然地得出" 的关系。墨子提出了四种推理模式:"辟"、"侔"、"援"、"推",而且把 "推" 又分为两种 "止",即归纳"止" 式推论和演绎 "止" 式推论。特别地,墨家提出了 "效" 作为判定推理是否有效的标准。  相似文献   

13.
对齐桓公、管仲的评价,是两宋时期疑孟派与尊孟派论辩的重要论题。"如其仁"与"假仁以霸"、"君君、臣臣"与"君不君、臣不臣"、"正而不谲"与"谲而不正"是疑孟派与尊孟派争论的焦点。疑孟派站在质疑孟子学说的立场,肯定管仲"如其仁",肯定齐桓公尊王攘夷对维护周礼的积极意义及齐桓公"正而不谲";尊孟派则站在尊崇孟子学说的立场,批判了桓管"假仁以霸"、"谲而不正"。桓管的霸业,在疑孟派与尊孟派激辩的历史背景下,被赋予了不同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再释“齐”     
古文字的"齐"字多写作"品"字形排列的三个矢镞之形,笔者认为迄今为止的训释均未探寻到"齐"字的本源。本文据甲骨文和金文字形以及文献资料,探求和证明"齐"字的本源和本义。齐地"五泉并出,有异于常",泉眼中间高四周低写作矢镞之形,"品"字形排列的三个矢镞之形实为多个上部平齐泉眼的象形,故"齐"字的本义为平齐、整齐。"齐"字象泉水之形,故可以看作"泉"字的异构字。  相似文献   

15.
"因"是道家政治哲学的核心范畴,"因者,君之纲"。道家"因"论包含有因循、因仍、因应和因凭四重内涵,其价值功用是"因则无敌"。道家"因"论作为一种"君术",强调"因臣之为"和"因民之性"两个基本面,其总的原则是"曲因其当",而核心本质则凸显为"舍己而以物为法"。  相似文献   

16.
沙光  天米 《天风》2011,(3):47-48
原文学:"谎言"一词的希伯来语原义为"说谎、不真实、虚假",相关译词为"谎诈、虚假、谎、假、谎话、虚谎、谎言的、哄人的",字源于"撒谎、欺骗"一希伯来语单词;而"谎言"希腊语原义为"撒谎、说假话、诈骗",  相似文献   

17.
五音戏是山东淄博五音剧院专有剧种。"五音戏"之名称,因其戏曲音乐由五个音阶组成而得名,其前身是全省广为流行的"肘鼓戏"声腔系统的一个分支流派。"肘鼓戏"应写作"扌周鼓戏","扌周"为山东东、南部方言,意为"扭"、"拧"、"转","扌周鼓戏"之名称则因为摇晃鼓的伴奏方式而得名。"扌周鼓戏"源于原始巫戏与道教结合后形成的带有宗教性质的以敬神、驱邪、还愿等为目的说唱。  相似文献   

18.
叶乐峰 《天风》2018,(7):56-56
据"网易新闻"报道:近日,一则"严书记落马"的消息在网上不胫而走,有人为红颜祸水的严妻出招"实力坑夫"表示点赞,也有人为躺着中枪的严书记面临"牢狱之灾"表示遗憾……石激起千层浪,两指弹出万般音。该起事件的起因还得从5月11日严妻的"高调诉求"说起严的女儿就读于成都金苹果爱弥儿"贵族幼稚园"。某日,严的女儿打同学的顽皮之举遭到陈老师的批评,陈老师表示要让其"单独坐在一边"以示教育。  相似文献   

19.
孙赫 《心理学探新》2009,29(6):16-22
"生命需要心理学理论与生命教育方法"是研究者开展了为期五年的生命发展研究后获得的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研究成果。五年中,研究者以0~6岁正常学前儿童为对象,对其实行生命发展教育,获取了大量的生命发展事实,证明了:1)人类生命具有人人可遵循的生长发展规律——"需要"的生长发展规律;2)"需要"的生物性基础的早期建构是"需要"生长发展规律的核心内容;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中心理需要的低级阶段——"安全需要"之前还存在一个生命的原始需要——以"新奇、探索、操作"为对象的"需要",其贯穿在0~6岁的儿童早期生命阶段;4)0~6岁时期,"儿童需要"不是恒定的、稳定的、成熟的心理机能,而是处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强度的提升是0~6岁时期以"需要"为核心的心理整体建构的鲜为人知的生命法则;5)0~6岁时期"需要"的良好建构,使"需要"水平达到推动生命走向"需要"的最高层次——"自我实现需要"的强度;6)"需要层次"与生命质量存在着内在关联;7)儿童"原始需要"满足的方法为:在儿童"原始需要"机能强度与寓含"新奇、探索、操作"属性的"原始需要"对象即外部刺激之间建立起犹如昆虫与花类般默契的真正联系。  相似文献   

20.
王春华 《天风》2013,(5):32-33
"阿们",又译"阿门"(天主教昔译亚孟,今译阿们);希伯来语是Amen,意思是"但愿如此,实实在在的";是犹太教、基督宗教和伊斯兰教的宗教用语。"阿们"一词的使用,可见于圣经。"阿们"最初用于犹太教,后来为基督教所采纳。基督徒常在祷告或赞美时,运用"阿们"作为总结和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