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李大军 《天风》2003,(11):36-37
″今天,我很高兴参加重庆市基督教神学思想建设研讨会,一起思考神学思想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把过去五年的时间讨论‘信与不信’的问题转入到树立正确的,‘圣经观’这一新的命题上来……看到同工们的积极热情参与,我相信通过这次神学研讨会,重庆市神学思想建设会进入到树立正确圣经观的新阶段。″这是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季剑虹长老参加重庆市基督教神学思想建设研讨会的一段重要讲话。  相似文献   

2.
王从友 《天风》2008,(21):24-27
中国基督教进行神学思想建设已经10年了,10年来,神学院校始终是神学思想建设的基地,在推进神学思想建设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2008年9月23日至25日,全国各神学院校的代表相聚金陵,以"神学教育与课程设置"、"神学教育与中国教会"、"神学教育与中国文化"、"神学教育与社会责任"等主题展开研讨,勾画神学教育与神学思想体系的美好蓝图。本刊摘编部分与会者的真知灼见与广大读者分享。  相似文献   

3.
房赢 《天风》2008,(23):20-23
为纪念中国基督教神学思想建设十周年,2008年中国基督教两会举行了一系列的活动。2008年11月12日至13日,中国基督教两会举行了"讲台信息与神学思想建设研讨会"。这次研讨会主要从"神学思想建设与成果转化.神学思想建设与和谐社会、神学思想建设与社会关怀.神学思想建设与传统文化"四方面进行了讨论,以下摘编一些研讨过程中的论点。  相似文献   

4.
释经与处境     
唐卫民 《天风》2003,(3):44-45
历世历代使徒信经、尼西亚信经是基督教信仰的精髓,不能更改,但神学思想却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作出更新与调整。  相似文献   

5.
1998年,中国基督教“两会”全委会在济南召开,全体同工一致赞成和支持丁光训主教的倡导,并一致通过了《加强神学思想建设》的决议。我感到“加强神学思想建设”的“决议”充分体现了中国教会在思考,充分揭示了调整神学思想的必然,为基督教在中国──社会主义社会中国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新鲜血液和生命活力。神学思想与基本信仰 神学思想与我们的基本信仰之间虽有联系,但不是一回事,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 所谓基本信仰,是指我们所信的对象和所信的内容而言。基督教的基本信仰的对象和内容,都集中地归结在《…  相似文献   

6.
陈志民 《天风》2009,(1):18-20
神学思想建设对于造就信徒、建设教会、造福社会至关重要。这一点在上海基督教教牧同工中间早已形成共识。诚如许多同工们所体会的那样:当前我国正处于科技进步一日千里的时代.教会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必须“与时俱进”.神学思想建设正是“与时俱进”的有力体现。大家认识到.开展神学思想建设,不仅使教会在属灵知识上有更多的充实、在发展上有明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正今年是"神学思想建设"倡议提出20周年。20年前的1998年,在山东济南召开的中国基督教全国两会会议上,丁光训主教首次提出要加强"神学思想建设",会议做出了《关于加强神学思想建设的决议》。此后,中国基督教把开展"神学思想建设"作一项工作任务全面推进,20年来经过不断的努力,结出不少果实。  相似文献   

8.
《天风》2001,(2)
江苏省基督教两会召开第四次神学思想建设研讨会 2000年12月29-30日,江苏省基督教两会在信德大厦召开丁第四次神学思想建设研讨会。来自江苏省13个(省辖)市的教牧同工,金陵协和神学院和省圣经专科学校的毕业生,以及金陵协和神学院的部分学生参加了研讨会。研讨会围绕:信与不信的关系问题;信与行的关  相似文献   

9.
张远来 《天风》2005,(5):20-21
中国教会所推进的神学思想建设是具实践意义的神学在处境中的运作,与纯粹的人文科学的神学理论相比,中国教会的神学思想建设更强调的是"处境化"的教会的实践操作,即在教会的实际牧养事工中融入合理性的,合社会思潮的神学思想。它不仅注重"思想"体系的建设,还注重于教会意识形态和自身形象与功能的重整和建构。  相似文献   

10.
国内新闻     
《天风》2016,(10)
正各地消息广西壮族自治区基督教两会于2016年8月11日至14日,在南宁举办自治区基督教第二届神学宣讲暨讲道交流会,讲员经过认真思考和积极预备,围绕本次交流会"和好与和谐、关怀与服侍、更新与见证"的主题,自选圣经经文、自拟题目,把神学思想的成果与对基督教中国化的实践转化成讲章,在交流会上以讲道的形式传讲出来。交流会进一步推动了神学思想建设,使神学思想建设成果进教会,上讲台,促进了对基督教中国化的思考与实践。  相似文献   

11.
正历史地说,中国基督新教教会的信仰渊源与美国的奋兴主义和欧洲的敬虔主义密切相关。宗教改革时期高举的"唯靠圣经"、"唯靠基督"和"唯靠信仰"的原则,在中国教会从不会过时。因此,如果不基于上帝的启示,不以圣经作为神学的"规范",就没有中国教会所能接受的神学可言,也就没有真正的中国神学。尽管神学不可否认会含有一般信  相似文献   

12.
《天风》2020,(7)
正二、神学自觉是神学自信的逻辑前提神学自信与神学自觉是基督教中国化理论研究的一体两面,神学理论建构的神学自信必然涉及神学自觉,而神学自觉恰是神学自信的逻辑前提。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在教牧人才培养方面的落后,以及信仰阐释上的反智、消极、保守等负面的因素,影响了中国基督教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正面因素的表达。肇始于1998年以"济南会议"为标志的中国基督教神学思想建设,是以丁光训主  相似文献   

13.
自从20世纪90年代,刘小枫等学者提出汉语神学的概念与思路以来,汉语神学日益在华人学术界与基督教世界产生重要影响.刘小枫认为,"对汉语基督神学的发展而言,要考虑的问题首要是自身与理想形态的基督神学的垂直关系,即汉语思想之语文经验如何承纳、言述基督事件和反省基督认信."①但在拥有深厚传统的希腊语神学、拉丁语神学、德语神学等西语神学面前,汉语神学目前仍然十分单薄,不可避免地受到西语神学的强烈影响."鉴于基督神学是西方的神学,西方基督神学就取得了权威解释的地位,从而汉语思维者如若进人基督神学,则只能通过西语神学.这样一条诠释进路将使汉语神学永远是西语神学的尾巴."  相似文献   

14.
在纳粹行将就木前夕被盖世太保秘密处决的潘霍华是没有殉道者时代的殉道者。神学家潘霍华对于今天的教会来说,不仅仅是一重要的历史人物,他的神学遗产仍然对于现今的神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他的生平与他的思想是一致的——他所活出来的正是与他所领受、所坚持的信仰与神学是完全一致的。本文以潘霍华的《追随基督》中的神学要点作为研究的内容,概略性阐述了潘霍华写作该书的历史背景与写作目的。文中分析了潘霍华驳斥当时在德国基督教中广为流行的"廉价的恩典",提倡"重价的恩典"的神学理念,理清其背后重要的神学思想的出发点与基础——基督论的教会论。展开分析潘霍华在《追随基督》中有关"基督作为教会团契存在"、"基督界定基督徒与基督徒团契的生活"、"十架神学"、"基督徒的生活",以及"重价的恩典",这几方面重要的神学思想。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荷兰神学家亚伯拉罕·凯伯和美国神学家马克斯?斯塔克豪思在理解和促进神学与社会生活关联上各自的贡献:前者以"普遍恩典"和"领域主权"的观念为中心,后者则以"全球化与恩典"为考察重点。两者的公共神学存在着一定的思想联系,本文将进一步探析凯伯对斯塔克豪思的影响。这一研究意在表明公共生活领域对于神学思考的重要性,而时代的处境会提出神学必须面对的不同公共议题及其指向的特定神学信念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创造与救赎、人格塑造与学养、人文精神与灵命进深等角度,探讨了神学教育与基督教中国化、神学教育与神学思想建设的关系,呼唤更多的"基督徒君子"涌现于中国教会。  相似文献   

17.
刘刚 《天风》2005,(8):22-23
加强当前神学思想建设的途径是加强与中国社会现实的适应性,对于任何一个教会来说,它的神学思想越是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相适应,就越能促进自身的发展。神学思想建设是使中国教会建设更加符合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只有建立中国教会自己的神学思想体系,中国教会才能更好地与世界上其它国家的教会在信仰和神学上进行交流、对话。  相似文献   

18.
每当提及神学思想建设,都会让人想到丁光训的贡献。关于神学思想建设的提出方面,丁光训明确了神学思想建设之用意是针对中国的现实处境,建设中国教会自己的符合圣经的神学思想;关于神学思想建设的内容方面,丁光训主要从"淡化因信称义"、"正确的圣经观"、"建立人间宗教"三方面阐述了他的观点;在神学思想建设的本质一节,笔者透过分析,认清神学思想建设其实质是一场以服务信仰为本,政治或文化为辅的神学运动,而不是相反;在其贡献的形成一节,笔者试图从不断改变的中国现实,普世合一运动,和20世纪30年代的圣公会三个外围因素,及丁主教的虔诚信仰,人生经历,人格魅力三个内在因素共同来解读丁主教何以对神学思想建设产生这样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1998年10月,全国两会在济南通过的《关于加强神学思想建设的决议》,是近五十年来三自爱国运动中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在千禧年即将来临之际,如何推动中国基督教的神学思想建设?这是我们应思考的课题。 (一)圣经观问题、多元化问题及推进“三自原则”的教学和研究等是神学思想建设面临的主题 确保中国教会持守纯正的信  相似文献   

20.
正三、一个可能的"大神学"架构基督教中国化呼唤"大神学"意识,它要求人们更加深刻地将中国神学思想建设与普世神学潮流结合起来。就前者而言,它的主旋律是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对话,就后者而言,它的主旋律是新教传统与普世神学的对话。但它们实为一个硬币的两面,需要人们将国内与国际统筹起来思考。在此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