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父亲老了     
我想说一说我那年老的父亲。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突然发现年过花甲的父亲越来越像个孩子。走路时不知道抬腿,脚蹭着地,声音很响;天凉了,他总是忘记添加衣服。每次父亲一进家门,第一句话一定是:“你妈呢?”如果母亲在家,父亲就不再多说,如果母亲不在家,父亲就到处找,把母亲找回来了,他又没有什么事。有一次,父亲晨练回来,母亲说:“脸都没有洗干净就出去了,左腮帮上还有一点黑。”  相似文献   

2.
正1"人",多像两个人的身体在相互支撑着。不过,右边的那一个似在支撑着左边的那一个。若没有这一支撑,"人"就有可能要倒下了;若其中一个离去了,剩下的这一个也难以立稳。小时候,左边的那一个肯定是我,右边的那一个肯定是母亲。过去,是母亲用她的整个身体在支撑着我。后来,母亲走了,左边的那一个换成了妻儿,右边的成了我。将来,我老了,老伴也去了,右边的那一个又成了儿女;儿女老了,又换成孙子孙女……若没有一代代人的相互支  相似文献   

3.
我想有个家     
华冬梅 《天风》2006,(3):21
在我43岁,与丈夫、孩子在母亲家寄居18年后的今天,我忽然心里很强烈地想拥有一个家了。什么是家呢?仅仅是一所房子吗?不是,若其间没有了亲情,没有了爱,就不能再称其为“家”了。路加福音中的那个浪子,在外辗转漂泊,受人欺凌藐视,尝尽寄人篱下的苦楚之后,他才从迷茫中醒悟过来……他回家了。因为他知道,只有家才给他儿子的名分和地位,只有家才是他平安的港湾。今天,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大人孩子都生活疲累,不堪负荷生活各方面的压力,急需找一个休养身心的地方。家——就是一个满足疲乏之人安息的地方。作为一个基督徒,他的人生目标,莫过于营造一个“基督之家”了。全家归向主,蒙福得平安,一起唱诗赞美神。生活  相似文献   

4.
    
小时候,母亲经常生气地对我说: “你看,XX家的孩子多勤劳,整天帮忙做家务。哪像你,天天惦记着玩。” “你看,XX家的孩子这次考试又拿了第一名,你说人家成绩怎么就那么好,你呢?老是那水平。”  相似文献   

5.
心灵的家     
茆中新 《天风》2005,(12):27-27
我出生在贫穷的家庭,父母是本分的农民。在我的记忆中,父母都是沉默寡言的人,更不用说和我们交流感情了。他们给我的感觉就像母鸡带着一群小鸡。每当看到别人家的母亲关心孩子,心里总不是滋味。  相似文献   

6.
开心一刻     
坐吃山空 吃饭时,儿子不肯坐下,妈妈奇怪地问:“你今天怎么啦,干嘛老站着吃饭?” 儿子:“今天语文老师说“坐吃山空’………” 依次类推 父亲:你负责教好你弟弟。 儿子:如果他不听我的话呢? 父亲:那就证明你无能。 儿子:如果我不听你的话呢? 父亲:那就证明…… 遗传学 母亲:孩子,你是哥哥,怎么天天和妹妹吵架? 孩子:遗传学嘛?  相似文献   

7.
儿时的辫子     
十一黄金周,回到母亲身边,就像孩子一样偎在妈妈的怀里撒娇。多大了,都半百的人了,可回到家里就是一个孩子。晚上,陪着妈妈一起看电视,说说这说说那,仿佛有说不完的话。突然,妈妈对我说,找到了我小时候剪下来的辫子,问我要  相似文献   

8.
山在等我     
正在故乡,除了母亲,没有谁能够像它那样时时刻刻、心无旁骛地等我——山,是的,我说的是山。我离开家在外的二十多年里,它始终在那里,未曾挪动半步,就连那种眺望的姿势也不曾改变半点,只为等待。就像我的母亲那样,每次自知道我的归期以后,无论乡人谁邀约,她都不会出门,总是说,我在家等我儿子回来呢。  相似文献   

9.
一少年写了篇文章,自己十分满意,就将文章寄到晚报社,并告诉家里人,要给他们一个惊喜。很长时间过去了,没有任何消息。少年很沮丧,母亲见状,乐呵呵地抚摸着少年说:孩子,那篇文章写得很美,是我见过的最  相似文献   

10.
正儿子属九零后,出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那时,我任音乐教师且住在学校。有一首校园歌曲很流行:"海鸥,海鸥,我们的朋友,你是我们的好朋友……"我的母亲思来想去说:"就叫海鸥吧!"一来希望儿子成为人们的朋友,二来希望他能像我从小到大品学兼优。既生之,则养之;既养之,则教之。除照顾日常生活外,望子成龙的我给孩子讲故事,教孩子看图识字,写字画画背唐诗……以致儿子上学前就能背诵几十首唐诗,能认不少简单的汉字,能画一手像模像样的简笔画。我满心希望儿子能像我上学时一样,学习拔尖。入学后,没想到有失所望。儿子上课不认真,写作  相似文献   

11.
我的日子糟糕到了极点。曾经发誓要一生一世对我好的丈夫,两个月前突然销声匿迹,抛下了我和三个孩子。我的收入本来就少得可怜,下个月的房租,我肯定是付不起了,孩子们吃饭也将成为问题,生活看来难以为继。万般无奈之下,我给远在加州的父母打了一个电话。我有些担心,后悔自己五年来一次也没有联系过他们。听说了我的遭遇,母亲催促我说:“孩子,马上回来吧,这儿永远都是你的家。“  相似文献   

12.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离开妈妈的怀抱,幸福哪里找”。这首感人肺腑的儿歌道出了母爱的亲切、深沉和无私;也道出了母爱的温暖、坚强和伟大。 试想,孩子在人间认识的第一个人是妈妈,会说的第一个词是妈妈;生病时最依恋的是妈妈;夜晚睡觉时寻找的是妈妈;放学回家,问的第一句话是“我妈妈呢?”孩子从小学做人,第一个榜样还是妈妈。这种朝思暮想,这种魂牵梦萦,是怎样的一种感情!母亲们,在我们手中托举着二十一世纪即将升起的太阳,神圣的职责要求我们用自己的言行,甚至用自己的生命来培养孩  相似文献   

13.
儿时的辫子     
十一黄金周,回到母亲身边,就像孩子一样偎在妈妈的怀里撒娇。多大了,都半百的人了,可回到家里就是一个孩子。  相似文献   

14.
佚名 《天风》2012,(5):47-48
母亲是什么?孩子的回答都很特别。对一个婴儿来说,母亲是一个奶瓶,嘴巴一张开就有奶吃——随时随地,不必热、不必等;母亲又是一张床,孩子困了就可以马上躺上去,软软的,暖暖的;母亲又是一个枕头,孩子抱着她就可以安然入睡。长大一些以后,  相似文献   

15.
皿苇 《天风》2018,(5):18-19
如果是上帝,那么在他就没有难成的事寒假回家,发现院子右侧那只有一掌宽的角落里搭起了一个鸽子窝,看一对鸽子寸步不离的样子,就知道里边一定有鸽子蛋。院子里已经好几年没住过鸽子了,再次看到鸽子窝,我竟然也激动得像个孩子一样,跑到父母面前叽叽咕咕一顿说。  相似文献   

16.
王伟强 《天风》2013,(5):21-21
又是一年的"5·12",五年前的今天,下午2点28分,在四川,一场8级地震袭来,21万幢建筑物倒塌,近7万人罹难,约2万人失踪,37万多人轻重伤……救难人员从一位双膝跪着、躬着背、手撑着地,却已然死亡的母亲怀中,救出了一个毫发无伤的小婴孩,还有夹在孩子背后的手机,里面留下了母亲最后的短信遗言:"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母爱的伟大,再一次用鲜血写在大地上。全人类所有母亲的共通点是什么?"痛"。没错,就是痛,生产之痛中,一个小生命诞生了。婴儿的啼哭不止是呼吸,也是一种为母亲之痛而难过的泪吧。正因为这种痛,做母亲的才能更深地连结到人类种种更大的痛,譬如说看到无家可归的孩子的痛、  相似文献   

17.
我爱我的家     
王侠 《天风》2006,(18):37
家是人们熟悉的一个字眼,熟悉的一个地方。家究竟是什么?不同的人对家的理解也不同,有人说家是人的栖身之所,休养身心的地方,是避风的港湾;有人说家是丈夫的王国,妻子的世界,孩子的乐园;有人说家是……家在人的心里概念是不尽相同的,但相同的是家对每个人都是重要的,因为她是人一生离不开的地方。人可以没有钱、没有权、没有势、没有一切,但不能没有家。家既是重要的,每个人都会爱自己的家,我也一样。  相似文献   

18.
摇篮心曲     
正忆起摇篮,我的耳畔就宛若响起一首首温馨梦呓般的摇篮曲。我的思绪就朝着歌声的方向深情飞翔,在生命的源头看到母亲,发现一个船形的诗意的摇篮,在时光的深处荡来又荡去,而那被荡碎一地的如银如雪的月光,曾经照亮了母亲写满慈爱的脸庞……我不知道南方的乡村有没有摇篮,我能够知道的只是在东北辽阔的乡村,每一个行走在旅途的人,都是从曼妙的摇篮出发的。就像我生命的最初,当满怀爱意的母亲将我抱进摇  相似文献   

19.
果然回家     
那天回到家,发现母亲等在门口,看到我,欣喜地说:“你果然回来了!” 还是一个星期前的一个电话.我说,等到我休假,如果有可能,我回去一趟。这样的话以前也常说,但是说完了以后,常常不能兑现,因为我每一次用的都是“可能”,所以事后我也不打电话解释。而今天母亲看到我,说的是“果然”!我的心一惊,也许每一次,我的“可能”在她的心目中就是“一定”。母亲一定是把我每次不经意的许诺当成了一种最真切的期盼。  相似文献   

20.
李清超 《天风》2017,(6):32-33
正"母亲"是一个神圣的角色,人们往往把母爱看做最高形式的情感和最神圣的爱,是人间最接近上帝的爱。然而每当读到《创世记》27章,利百加帮助雅各骗取长子的名分时,就不禁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两个孩子都是自己生的,她却不惜与小儿子合谋欺骗自己的丈夫,伤了大儿子的心。利百加的偏心、自私和不平等的母爱,使两个孩子并没有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