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尊法师(1902~1980)河北深州人。俗姓温。1920年春,投五台山玉皇庙瑞普法师座下出家。法名妙贵,字法尊。是年秋,恰逢大勇(1892~1929)法师朝礼五台山,被邀于本寺开讲《八大人觉经)),次又讲《佛遗教经》,法尊法师遂对听经发生浓厚兴趣。1921年夏,在五台山广济茅蓬再听大勇法师讲《弥陀经》等。秋日,太虚大师(1889~1947)应北京佛教界邀请在广济寺讲《法华经》,大勇法师至北京听经,而法尊法师也要去受  相似文献   

2.
关于需卦上六爻当位与否的问题,自《需卦·象》所言"虽不当位,未大失也"以来,就一直争议不断。若从卦爻象上来看,阴爻居上六之位,乃是阴爻居阴位,所以是当位;但若从阴阳对应、爻位变化方面来看,阴上阳下,与《周易》乾为首卦、阳性为尊之精神不合,更何况,阴居上而三阳来,阴爻性柔顺,不宜为主来招待三阳,故为不当位。基于对《需》卦上六爻的诠释,在解《易》体例方面,除了要重视《彖》、《象》及《文言》与《易》经之间的思想关联,更应该在解《易》的过程中重视《序卦》的卦序次递推演关系,从而在整体思维的指引下进行综合性诠释,以有效化解碎片化、孤立化的研究模式。  相似文献   

3.
"蜀石经"与《十三经》的结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十三经"何时结集而成,自古迄今,众说纷纭。本文通过考察,发现始于孟蜀广政而成于北宋宣和的"蜀石经",已经将《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和《孟子》刻入石经,从而完成了"十三经"的结集过程。《孟子》之刻入石经,标志着儒学从"尊经重传",到"尊经重子"传统的转变;也预示着儒学从重视"经学"到重视"理学"的时代的来临。  相似文献   

4.
道 祖 老 子 之 著 《道 德 经 》,道 地 之 始 ,有 名 ,万 物 之 母 。 ”为 第 是 历 史 上 所 有 《道 德 经 》版 本 及教 尊 之 为 《道 德 真 经 》,奉 之 为 最 一 小 段 。 老 子 在 此 小 段 中 概 括 性 注 释 本 的 共 识 。 至 于 如 何 论高 经 典 。 千 百 年 来 ,上 至 帝 王 、下 地 阐 述 了 “道 ”的 本 体 ,但 老 子 并 “…  相似文献   

5.
《十四经发挥》由滑寿所作.滑寿,元末明初人,祖籍许州襄城,父、祖官江南,自许迁仪真,生寿.滑氏行医五十年,江、淮、吴、甬间,尊之为神医.滑氏所到之处人争延致,以得撄宁生一决生死为无憾,其时与朱丹溪齐名.著有《素问钞》、《难经正义》、《十四经发挥》等书.《十四经发挥》确立了十四经模式,现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2005年笔者在临夏调查回族古籍时,在州博物馆发现了一种回族古籍——《天方尊大真经中华明文注解》。2009年6月,在临夏州民委前主任马志雄和博物馆馆长马龙先生的帮助下,笔者拍照了这套国家二级纸质文物《天方尊大真经中华明文注解》。随后,笔者仔细研读了该译本,并翻译了该译本的序文、跋文和部分章节。这是兰州的两位穆斯林学者在一百多年  相似文献   

7.
《法音》2002,(3):43-43
002年第3期总第211期法尊法师(1902-1980)为当代著名高僧。他先后师承太虚大师和藏传佛教慈愿大师、安东格西、降则法王等,曾两次入藏学法,佛学造诣极高。返回内地后主持汉藏教理院十余年,培育了大批僧才。作为近现代首屈一指的“翻经沙门”,他将《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等藏传佛教名著译为汉文,又将《大毗婆沙论》200卷译为藏文,成就卓著,为增进汉藏佛教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新中国成立后,法尊法师先后担任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佛学院副院长、院长,在近50年的弘法生涯中,法尊法师一…  相似文献   

8.
《系辞传》总论《易》卦之象有四,曰:得失之象;曰:忧虞之象;曰:进退之象;曰:昼夜之象。此皆作《易》者设卦所观之象。方以类聚,物以群分,遂成得失之象。分聚必有尊践高下之位,于人成优虞之象。遂有动静之常体——道,变化之总名——易。究其本原,莫不寻言以求象。《左传》所载韩宣子适鲁见《易象》与《鲁春秋》及《系辞传》所谓“是敌易者,象也”;今人如台湾易学家吴康先生在其旧作《周易大纲》中尝云:“审是则元和惠氏以《象》为书名,谓《古易》只名为《象》,仪征刘氏谓《周易》本有《象经》,立说  相似文献   

9.
廖平与经学的终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历史以某种形式开端,也往往以某种形式结束。西汉经学大师董仲舒用春秋公羊学开创了经学,两千年后,近代经学大师廖平又用公羊学的素王改制说,建立了一个具有内在矛盾的尊孔尊经的经学理论,从反面宣告了经学的终结。在近代中国,廖平不但是著名的经学家,而且是一位奇特的思想家,以思想多变和怪诞闻名于世。他一生学经六变,一变平分今古,二变尊今抑古,三变大统小统,四变天学人学,五变天人大小,六变以五运六气解《诗》、《易》。他的经学六变,愈往后就愈是玄虚怪  相似文献   

10.
1、巩县石窟寺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序》河南省巩县石窟存一经幢,署文“前率府长史王元明奉为亡父母洎亡妻、见在兄弟、合家大小、六亲眷属、一切众生建立此幢,咸同此福”。时间是开元19年(731年)11月15日。该幢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序》一篇,言及五台山崇拜之由来。文云:“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者,婆罗门僧佛陀波利仪凤元年(676年)从西国来自此土。到五台山次,遂五体投地向山顶礼曰:如来灭后,众生潜灵。唯有文殊师利于此山中汲引苍生。……举首忽见一老人从山中出来,遂作婆罗门语谓僧曰:‘……然汉地众生多造罪业,出家之辈亦多犯戒律。  相似文献   

11.
敦煌道教文献是敦煌遗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我国东汉以来各个时期的宗教信仰、民间习俗都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是一片有待进一步开垦的处女地。笔者在研究敦煌道经的过程中发现《太玄真一三善行法发愿经》①与《天尊说三善发愿经》②,同属一部道经。以下几点,主要可以为证:1.经题用词大同小异(1)《太玄真一三善行法发愿经》和《天尊说三善发愿经》的经题,都有“三善”一词。“三善”之名,较早见于《吕氏春秋》。儒家经典也常见,如《礼记·文王世子》:“君之于世子也,亲则父也,尊则君也。有父之亲,有君之尊,然后兼天下而有之。是故养世子…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瑜伽密教的根本经典《金刚顶经》之第一会《真实摄经》三个汉译本进行了比较研究,梳耙并以文字图示的形式展现了金刚界大曼荼罗中三十七尊在位置、名称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结合大乘佛教晚期密教思想发展的趋势,深入分析了存在这种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伊斯兰教于公元7世纪传入中国,随之而来的是伊斯兰的经典《古兰经》。从唐朝到民国的1200多年中,《古兰经》始终没有被完整地翻译成汉语,不为广大中国人了解。目前学术界已知我国最早《古兰经》汉译本出版于民国十六年(1927),是我国汉族学者铁铮从日文转译过来的。然而,笔者在整理伊斯兰文献的过程中惊喜地发现,1912年由两位甘肃籍阿訇用"小经"文字以经堂语翻译了《古兰经》全文,命名为《天方尊大真经中华明文注解》。这一发现刷新了我国《古兰经》翻译的历史纪录,将中国汉语通译《古兰经》的历史提前了近15年。该译本对研究我国经堂教育的发展和经堂语的应用,以及明清时期的汉语言的特点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中国穆斯林用"小经"字母拼写汉语,是伊斯兰文化中国化或本土化的重大尝试,是对汉文化认可的重要步骤,同时,也是中国穆斯林对汉文化产生向心力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14.
道教尊神     
道教信奉的主要神灵,有三清、四御、日月五星以及四方之神等。道教崇奉的神灵众多,天神、地祗、人鬼皆受奉祀。但尊奉的主要神灵,明代以前,屡有变化。东汉时,道教初起,奉老子为教主,以天、地、水三官为尊神。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根据天经,列真七灵位,以元始天尊为最高。自六朝至唐宋,三清遂显。唐王朝以老子姓李,尊封其为太上玄元皇帝,加以崇奉。宋王朝又以传玉帝之命,宣传君权神授,累上玉皇尊号;又崇奉真武帝君。明清以降,无大变化。其主要神灵有:  相似文献   

15.
正道教是华夏民族的传统宗教,以贵生、养生为鲜明特色。道教重要经典《度人经》强调:"仙道贵生,无量度人。"生命的神圣、生命的珍贵,已成为道教徒的信仰与人生追求。全生作为道教另一个贵重生命的概念,早在《南华经》中就已有论述。南华真人在《养生主》篇中说:"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吕氏春秋·贵生》中也说:"全生为上",并说:"所谓尊生,全生之谓。"全生就是要体现生命的贵重与神圣,要保全生命的自然本  相似文献   

16.
1 “尊经法古”的准则与《脉经》的权威格式化“尊经法古”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大的特色之一。孔子主张“述而不作”、“君子不器” ,轻视自然科学规律本身的探索 ,开创“重道轻器”之先河。继而 ,以阐释研究《十三经》的“经学 ,则成为整个中国历史上最重要、最高深的大学问。”这种文化惯性 ,自然而然地影响到中医学及脉诊 ,而这种影响的时间之长、范围之广、程度之深 ,是其他学科均无法相比的。“不为良相 ,便为良医”、“秀才学医 ,笼里捉鸡”。随着“良相”、“秀才”等儒者从事医学职业 ,经学的法则也随之引入中医体系 ,从此注释《内经…  相似文献   

17.
克利姆特是一位具有高度情感的画家,无论是《吻》,还是《哲学》、《医学》、《法学》三幅顶篷绘画,都是他内心情感、意识的表达.克利姆特的众多作品都是将写实的古典主义造型与构图和工艺美术的装饰性色彩与线条相结合,创造出怪诞与臆想的风格,将矛头直指当时社会的道德准则,把人类的淫欲与疾病、疯狂与死亡结合起来表达自己对那些僵死的道德礼教的强烈厌恶之感.尽管克利姆特在当时被视为离经叛道,但在今天,人们则尊他为20世纪维也纳最伟大的画家.  相似文献   

18.
谈(弹)孔雀经是明清时期出现的孔雀经咒信仰新形式,即使用《孔雀经》以及《孔雀尊经科仪》之类仪式文本,按照曲牌诵唱、佐以乐器伴奏甚或分角色表演的宗教仪式。该法事盛行于江浙,亦见于北方、西南等地区,主要用于丧葬超度,可由尼女参与,亦为道教所化用,广受民众欢迎。其兴起与国家层面划定应赴僧有关,明早期钦定并颁行佛道仪范、法曲乐章,对谈孔雀的流行应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法音》1985,(6)
法尊俗姓温,河北深县人,一九○二年生。在俗时仅读小学三年,文化很低。一九一九年,因家境困难,到保定府学做皮鞋。因长时患病,学业无成,于一九二○年春末,厌世逃往五台山出家,投玉皇庙瑞普(法名觉祥)师座前落发,法名妙贵,字法尊,即在庙随众劳动,早晚学习念诵功课。是年秋,大勇法师、玄义法师等路过本寺,遂请勇师讲开示,勇师即日略讲《八大人觉经》,次又讲《佛遗教经》,遂对听经发生兴趣。一九二一年春节,广济茅蓬打念佛七,  相似文献   

20.
五台山高僧佛陀波利译《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台山高僧佛陀波利译《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考略何梅相传唐代有北印度宾国佛陀波利,此言觉护,远涉流沙,杖锡五台,冀睹文殊师利菩萨圣容。当他正悲泣雨泪地向山顶礼时,忽见一位老翁从山中来,谓僧曰:“师追访圣迹,然汉地众生多造罪业,出家之辈亦多犯戒律,唯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