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风》2017,(10)
<正>理查·尼布尔曾清楚地指出,在一些基督徒看来,文化在本质上是没有上帝的,它与耶稣基督的上帝既无积极的关系也无消极的关系;而另外一些基督徒则认为,文化的无上帝有消极的意义,它与上帝对立,其具有偶像性;还有一些基督徒认为,文化乃坚固地立基于人对上帝及其律法的天赋  相似文献   

2.
刘若民 《天风》2004,(11):18-18
基督徒生活在世界上,与非信徒生活在一起,而不是生活在真空中。日常的生活中难免会有一些疙疙瘩瘩的事发生。基督徒,就是已经认识上帝,接受耶稣基督为个人救主,与上帝、与耶稣基督有正常关系的人,应该对那些来自别人的误解、他人的毁谤、一些闲言碎语能正确地对待与处理。处理得好,不是一味地忍受,而自己的内心却并不能放开;而是个人因着真诚的信仰、与上帝有合宜的关系,并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广大的心"去看待和化解那些来自他人的伤害。  相似文献   

3.
张秀敏  杨莉萍 《心理学报》2018,50(1):115-129
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探索基督徒祷告过程中人神依恋关系的形成与发展。研究者以“局外人”身份, 采用逐步暴露方式进入研究现场开展客位研究。运用强度抽样方式和综合式抽样策略, 抽取14名(男女各7名)正式受洗(受洗时间从2年到32年不等)的基督徒作为样本, 通过深度访谈收集资料; 运用扎根理论对收集到的资料依次进行初步分析、类属分析和理论建构; 运用参与者检验法、非参与者检验法对研究结果进行效度检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祷告是基督徒以“信靠”作为承诺, 向上帝袒露心迹, 提出心理诉求, 进而与上帝建立亲密关系的沟通方式和重要渠道, 它提供了人神依恋系统被激活的情境。“信靠”是基督徒通过祷告与上帝之间形成和发展人神依恋关系的前提条件和关键因素; 人神亲密度的增加又反过来促进人对于神的信靠程度。现实生活的困难为基督徒祷告提供了刺激源, 并推动人神依恋关系不断向前发展。基督徒的祷告经历了三个阶段, 由Ⅰ期向Ⅲ期水平渐次提升, 最终形成“以上帝为中心”的困难应对图式。在此过程中, 随着“上帝”的观念越来越深地植入基督徒的自我, 有关“上帝”的心理表征不断得到强化, 相反, 有关“自我”的心理表征渐次弱化, 最终进入某种“无我”的状态。  相似文献   

4.
李汶道 《天风》2004,(11):32-33
基督徒对财富要有正确的认识,不要认为:一切赚钱的行为都是邪恶的。在实际的生活中,没有人不希望自己拥有较多的钱,基督徒也不例外,因为你可以拿去解决人的需要和自己生活的需要。 基督徒不是越穷越好、越穷越属灵,圣经里没有这样的道理,基督徒应该各样都是富有的人,这才是圣经的真理,因为上帝是让无变为有的上帝,是叫贫穷走向丰富的上帝!  相似文献   

5.
邵立良 《天风》2017,(1):40-41
新的一年来临了,有基督徒认为传统春节有很多活动带有迷信色彩,基督徒应当注重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和元旦新年,而非传统春节。的确,基督徒当怀着虔诚、敬拜和感恩的心对待这些基督教传统节日,感恩上帝的恩典和拯救。但春节作为中国最重大的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之一,基督徒不应该排斥,而应当融入和吸收。作为中国人,我们不能脱离中国文化的沃土,但传统节日中确实有一些不合基督教信仰传统的迷信活动,对此我们应当破除迷信,融入文化。  相似文献   

6.
我们常会听到教会中有人这样说:“信主的人死后进天国,不信主的人死后下地狱”。这是因为许多基督徒认为信主的人一旦去世了,他们真的就是蒙恩得救了,认为他们的灵魂已经进了天国享福去了。事实上,这与基督教“末世论”教义中有关天国的教导是相悖的。试想,如果基督徒死亡之后就进入了上帝的国,那么,今天世界上就不会存在有一个活的基督徒了,因为所有的基督徒都会因此去追求死亡。如果上帝在基督徒一死后就实现了他的终极救赎,将死去的基督徒接到他的国里,岂不是与圣经启示给我们的关于上帝的救赎发生了矛盾  相似文献   

7.
《天风》2004,(9):22-22
各位嘉宾、主内同工同道们: 我觉得很荣幸,能再次来到香港,并且参加"中国教会《圣经》事工展"开幕式,我相信这个展览将会让更多海内外朋友真实了解中国教会,进而真实了解中国。为此,我们共同预祝《圣经》展圆满成功。 中国基督徒大都拥有自己心爱的《圣经》。中国基督徒是爱读圣经的基督徒,《圣经》在中国基督徒的心灵和生活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圣经》和其他书不一样,它告诉我们上帝要我们做什么。上帝要帮助人理解上帝的教训,努力地追求认识上帝、理解他的旨意。  相似文献   

8.
《天风》2010,(3):37-37
<正>苦难中的海地教会坚定信心仰望神在废墟上,海地基督徒坚定信心不动摇,依靠上帝焕发勃勃生机。在主日,太子港的基督徒仍旧穿上最好的衣服参加礼拜。一些牧师在被毁坏的教堂外摆放凳子、桌子  相似文献   

9.
圣乐的美     
区别世俗音乐的基督教圣乐,有其特定的神学内涵,因此具有独特的审美本质,它是基督徒宗教意识与生命理想的美学表现。 两千年来,基督徒遵从圣经的指示,“常常以颂赞为祭献给神”,音乐成为崇拜活动不可或缺的仪式。而基督教圣乐所表现的神学内容来自《圣经》的启示。这部西方文学史、宗教文化史上的典籍,运用十分生动的文学语言叙述、描绘上帝创造万物的大能;表达了对上帝智慧和权力的敬畏;对人类始祖原罪的认同;对上帝舍子救人类罪恶的感恩;还具体生动地描绘了圣母玛丽亚受孕神灵,圣子降生在马槽等系列传奇色彩的基督教神话故事…  相似文献   

10.
俞国良 《天风》2002,(10):28-29
上帝的作为究竟是创造,还是拯救?是救恩为了创造,还是创造为了拯救?是否只是和救恩相关的事物才可以称得上“善”?基督徒的道德评价标准是否仅限于选民的标准?基督徒是否对文化有责任?如果有,是否仅限于批判和解救文化的责任?外在于教会的文化中是否有上帝的美意?  相似文献   

11.
<正>这本书提出了不能接受基督教信仰的四个理由:上帝的沉没;上帝的懒惰;信仰证据的缺乏;微调论(证明上帝存在的设计证明的一个变种)的不可能,即宇宙看来真正是无神的宇宙,而决不是看起来是基督徒的有神的宇宙。这本书简明务实,几乎囊括了所有相关问题。该著作不仅为世俗人文主义者、为无神论者所阅读,也为一些基督徒所阅读。从这里人们可以领略到人类理性的光芒和力量。  相似文献   

12.
信靠与责任     
袁世国 《天风》2002,(5):8-9
信靠你的上帝,负起你的责任。基督徒对上帝、社会、自己都有责任。对上帝:顺服是我们的责任,约瑟负起自己的责任,听从主使者的吩咐娶过马利亚;对社会:行善是我们的责任,安提阿的基督徒有善行,为基督徒的称谓赢得了美誉;对自己:心意更新而变化,追求完全是我们的责任。  相似文献   

13.
正作者从基督教福音派牧师转变为坚定的无神论者,被认为比很多基督徒和无神论者能更好地理解《圣经》。上帝的形象是怎样的?仁慈,公正,宽容?本书通过圣经《旧约》和《新约》的文本考察,却详细论证了:他妒忌(jealous)、不公正(urimjust)、残忍(malevolent)……并没有多少令人羡慕的品格。在英美,一些人信仰基督教多年却并未读过圣经,读过此书,认为:基督徒应该自己阅读圣经,更应该阅读此书,  相似文献   

14.
王剑华 《天风》2007,(11):16-17
基督徒反省人生是从更高的角度,是从神人关系的角度来反省人生,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亲迎上帝,就是人朝见上帝的情景。在与上帝朝见的过程中获得召命,作生命的省思,作生命的转向,重新厘定生命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编者的话     
《天风》2003,(3):1-1
当美国攻打伊拉克倒萨行动一触即发时,欧洲教会领袖与普世基督徒正积极努力呼唤和祈祷世界和平。在本期首篇己故的孙彦理主教的“和平,上帝的旨意“一文中他说,上帝的恩赐,是要我们过美好的生活,如同,耶稣降生时天使的歌唱:“在至高之处荣耀归与上帝,在地上平安归于他所喜悦的人”。 以呼唤和平到人类的安居乐业,中国基督徒与普世基督徒始终关注着自身生存的空间,正如丁主教所说:“中国基督徒敬拜一位爱我们,同情我们,与我们一道遭受苦难,循循善诱的上帝,这个转变是一种真正的释放”。的确“中国基督教必须根植于中国土壤中”,因为“基督徒的  相似文献   

16.
如何作个虔诚的人 写信给你是我的荣幸,得你欣然接受,使我深感喜悦。相信必然是上帝的灵赐给你对真理的渴慕,和在大事上寻求帮助的渴望。我极乐意帮助你。 当你愈寻找上帝,他就愈亲近你;你每迈向他一步,他就带给你平安和安慰。 许多人对做个完全的基督徒甚为畏惧,认为它加诸给人的是愁闷与约制;若是这样,那就不是完全  相似文献   

17.
西门 《天风》2003,(1):20-21
但以理是每一位基督徒都很钦佩的先知,所以大家都乐意效法他,这本来是好事,可是很遗憾,一些人效法得不像样,甚至走了样。 一、但以理如何对待巴比伦的文化? 上帝的先知但以理,既能直接得上帝的启示,也能重视读圣经  相似文献   

18.
刘忠国 《天风》2006,(24):46-47
“神造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又将永生安置在世人心里。然而,神从始至终的作为,人不能参透。”(传3:11)前几日,单位一同事在网上看到一则信息,便向我问起善与恶的问题。她在网上看到的这则信息,大体上是这样的:“某人向一基督徒提出下列问题,并请其解答。某人:上帝是善还是恶?基督徒:上帝当然是善的。某人:你承认现实世界中存在恶吗?基督徒:我承认。某人:上帝是全能的吗?基督徒:是!某人:宇宙和世界上的万物皆是由上帝所造的吗?基督徒:是!某人:那么恶当然也是由上帝造的了?这样,上帝岂不也是恶的吗?  相似文献   

19.
微仆 《天风》2004,(1):16-17
·圣经中不单强调“信”,更注重彰显“爱”。 ·保罗说:“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林前13:13) ·“信”是基督徒对上帝的关系,“爱”则是上帝赋予基督徒的生命属性,“爱”是基督徒生命的见证。  相似文献   

20.
陈永涛 《天风》2017,(8):27-27
林荣洪所说的第三种模式是基督成全中国文化模式。这个模式的提倡者认为,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是成全而不是废弃。民国时期的大多数基督徒知识分子都是采取这个立场去处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的。耶稣曾说,他来不是要废掉律法和先知,而是要成全。同样,使用此种模式处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关系的基督徒相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