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的意义     
沈承恩 《天风》2003,(12):6-8
信是重要的,但我们也不能把信强调过分。后,马丁路得改教,提出“因信称义“的道理来调上帝的恩典。这一个强调十分重要,因为上帝法就有功劳、有了功劳,上帝就要称他为义。 因为保罗说:“我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弗2:8)所以“因信称义”不是我们信仰的全部,我们不能强调信而把上帝的恩撇在脑后抨击天主教,“因信称义”就成了新旧两教的分水岭。近年天主教与新教的信义宗在“因信称义”的问题上达成了协议。协议书十分强调的恩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人的信。如果我们强调信过了度,我们就会蹈犹太人的覆辙。犹太人认为人可以靠行津法称义,因为行了津现在我们如果撇下上帝的恩不说,过分强调因信称义,就会把人的信变成一种功劳,在上帝面前换取称义。这是极端错误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尝试从三一论的角度,指出在中国教会的现实处境中,将救恩理解为关系的恢复是必要而又可能的;并尝试从四个不同的向度指明救恩包括人与上帝关系的恢复,人与其它被造物关系的复和,人与未来关系的恢复,以及人与自我关系的恢复。上帝的救恩因此是上帝在耶稣基督里为人类以及整个被造的世界所带来的更新与复和。因着上帝的救恩,人可以进入一种全新的关系中,从而获得一个更完满的存在。对救恩的这种的理解既不与《圣经》的教导相背,也更具有包容性。  相似文献   

3.
夏新穗 《天风》2012,(7):25-27
在当时的社会都是有身份的人,他们也都听见了耶稣基督的福音,最终却没有选择接受救恩……那些听见福音,却拒绝没有接受的人,面对神未来的公义的审判,他们也是无话可说无可推诿的了。经文:可6:20;徒24:24-26,26:27-28神藉着他儿子耶稣基督所做成的救恩,是面向全人类的,但所读的这三处经文中提到的三个人,他们都听见了福音,却没有选择接受,与救恩失之交臂,令人扼腕叹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4.
“因信成义”是圣保禄宗徒在《罗马书》中的名言,是《圣经》中的话,有绝对的权威。历来的神学家们都公认,《圣经》是一部救恩书,其救恩福音是不会有错的。因此“因信成义”这句话的本身是没有问题的,而且是无可置疑的。  相似文献   

5.
冀慎杰 《天风》2007,(21):12-13
神是万有之源(参出了3:14),他是全能的主宰。"他说有,就有;命立,就立。"(诗33:9)他能叫流泪谷变成泉源之地(诗84:6),叫坚石变为泉源(诗114:8)。他是我们救恩的泉源,智慧的泉源,活水的泉源,生命的泉源。一、救恩的泉源圣经中提到:"你们必从救恩的泉源欢然取水。"(赛12:3)救恩出于神(约2:9),神是救恩之源。"他既得以完全,就为凡顺从他的人成了永远得救的根源,并蒙神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称他为大祭司。"(来5:9—10)神有丰盛的救恩(诗130:7),他的救恩永远长存,直  相似文献   

6.
若霖 《天风》2008,(20):26-27
新约圣经,以主耶稣按上帝的应许临到世界,并通过十架受死、复活成就救恩、订立新约,以色列人拒绝基督,救恩扩展到外邦两条线索互为经纬,阐述了圣灵的工作和教会的建立与扩展,广涉基督、天国、教会、未世等重大神学命题,同时也兼顾了对信徒信仰生活和教会仪礼的指导。  相似文献   

7.
梁朴 《天风》2013,(5):12-15
你得救了吗?这个尖锐的问题可以更细致地表述为:当我们敞开心门接受耶稣,接受他为我们所成就的伟大救恩,我们能否肯定主已经确实进来?他的救法是否已经应用在我们身上,使我们知道我们有永生?我们能否确知,当我们接受他时,他是否也接受了我们?你得救了吗?对于这个问题,有些人坚持说我们现在不会知道,得救是一个未知数,只能作为美好的盼望。另有人会警告说,宣称自己知道是犯了骄傲和放肆的罪。以上这些错误的思想来自撒但,我们并非不知道他的诡计。他指着"罪"对我们说:"不一定死。"又指着"恩"对我们说:"不一定活。  相似文献   

8.
“天国好像一个人,在自己田地撒了好种子;但在睡觉的时候,他的仇人来,在麦子中间撒上莠子,就走子。苗长起来,抽穗的时候,莠子也显出来了。家主的仆人就前来对他说:主人!你不是在你田地里撒了好种子吗?那么从那里来了莠子?家主对他们说:这是仇人做的。仆人对他说:那么,你愿我们去把莠子收集起来吗?他却说:“不,免得你们收集莠子,连麦子也拔了出来。让两种一起长到收割的时候好了;在收割时,我要对收割的人说:你们去收集莠子,把莠子捆起来好燃烧,把麦子却收入我的 仓里。”(玛13:24-30) 我不知大家有没有见过…  相似文献   

9.
曹起凤 《天风》1995,(12):38-40
前期提到了神的救赎计划和耶稣基督的救恩。神的救赎计划是针对人的犯罪而言的,耶稣基督的救恩是为了罪人。正如主耶稣所说的:“无病的人用下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我来本不是召义人悔改,乃是召罪人悔改。”(路5∶31—32)那么谁是罪人呢?圣经上清楚地告诉我们:“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罗3∶23)究竟罪的标准是什么呢?主耶稣说:“你们听见有话说:‘不可奸淫。  相似文献   

10.
董元静 《天风》2018,(7):35-35
主啊,我来了耶稣对他说:"有一人摆设大筵席,请了许多客.到了坐席的时候,打发仆人去对所请的人说:'请来吧!样样都齐备了。’"(路14:16-17)救恩的盛宴预备好了,圣主发出了至诚的邀请:"请来吧!天国的大筵席为你,为他,为所有在死荫幽谷中挣扎和寻求的人预备。  相似文献   

11.
天国的福音     
本文根据相关经文分析了何谓"天国的福音"、"因信称义"、"义人",什么样的人能进"天国",指出因信称义之"信",乃是信上帝、信主耶稣所赐来自上帝的恩典,并因此而有爱兄弟、爱众人的实践。如此才是遵行天父的旨意,才能进"天国"。  相似文献   

12.
行为与救恩     
杜冬兰 《天风》2003,(6):28-28
认识行为与救恩的关系,会使我们对自己的信仰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现在有许多的信徒认为,救恩完全是出于神的,不在乎行为,认为我们只要相信了主,就可以得救,不在乎我们的行为;又有一些信徒认为:神是一位圣洁的神,恨恶罪恶的神,于是就努力地照神的话去做,追求圣洁,远离罪恶,一旦有失败的地方,就软弱灰心,担心自己是否得救,怀疑神的救恩。人之所以对神的救恩和自己的得救存在不同的态度,其原因  相似文献   

13.
刘必元 《天风》1996,(9):37-38
安徽和县小胡教会义工讲道员王群和弟兄,以自己的好行为见证主的救恩,赢得当地众信徒的称赞。 王弟兄接受神的救恩已有29个春秋(61岁),他和爱人杨姊妹除了农忙在家生产外,农闲时间便在周围一带传讲天国福音。主将得救的人数天天加给这个教会。1995年春,在他和教会其他几位同工的带领下,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将原来的四间平房。  相似文献   

14.
一个人信主受洗,并不就此万事大吉,好像已经坐上一架飞机,可以立刻被送到天堂会。信主受洗不过是灵程的开始。一旦走上了这条道路,就要努力向前。主耶稣说:“天国是努力进入的,努力的人就得着了。”(太11:12)使徒保罗说:“我不是以为自己已经得着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记背后,  相似文献   

15.
梵二会议对教会在社会生活中作用和角色的论述,是这次会议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牧职宪章》指出:教会"其唯一目标是在圣神领导下,继续基督的工作,而基督降世,则是为替真理作证,是为拯救人类,而不是为审判人类,是为服务人类,而不是受人服务"。基督建立的教会是人类通往天国的桥梁,既是一个救恩的团体,又是一个有形可见的团体,是社会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一团体应担  相似文献   

16.
魏珍葆 《天风》1997,(9):15-16
读经:林前4:1—2;路10:2;赛6:8。 “耶稣差这十二个人去……宁可往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随走随传,说:‘天国近了’”。(太10:5-7)这是主耶稣差遣他的十二个门徒向以色列家传扬天国的信息。“他又对他们说:‘你们往普大下去,传福音给万民听。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不信的必被定罪。’”(可16:15—16)这是主耶稣在世的最后差遣,要将拯救世人的福音传到普大下,我们外邦人也同样的得着主的救恩。  相似文献   

17.
郑计寿  ;吴新望 《天风》2014,(12):22-23
在耶稣一生的讲论中,不仅有极其精彩的"登山宝训",也有令人难忘的"个人谈道"。他智慧的道常使人茅塞顿开,他温柔的话又使迷羊返栏。但是,此次他与青年财主之间的"谈道",从效果而言却是以"遗憾"告终。缘何一位主动寻求永生的青年财主,在与耶稣相遇之后,却"忧忧愁愁"地离开,与永生的救恩擦肩而过?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相似文献   

18.
天下事不了了之 记者:有媒体称您为“佛商”,或者说是“钱眼见佛心”.您赞同吗? 曹德旺:“佛”是指大彻大悟,谁能做到大彻大悟呢?我做不到。如果成了佛,那肯定就不是商。  相似文献   

19.
读经:林前4:1—2;路10:2;赛6:8。 “耶稣差这十二个人去……宁可往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随走随传,说:‘天国近了’”。(太10:5-7)这是主耶稣差遣他的十二个门徒向以色列家传扬天国的信息。“他又对他们说:‘你们往普大下去,传福音给万民听。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不信的必被定罪。’”(可16:15—16)这是主耶稣在世的最后差遣,要将拯救世人的福音传到普大下,我们外邦人也同样的得着主的救恩。  相似文献   

20.
"重生"历来是救恩教义中一个至关重要的主题。然而,相比论述"称义"、"和好"等救恩主题方面的著作,这一主题的文章却并不多见。同时,笔者又见很多地方的信徒或传道人对"重生"有着些许的误解:比如有信徒仅仅会把生命中以往某一次特殊的"属灵经历"定义为"重生";也有信徒把接受"洗礼"时那一刻的口头宣信作为"重生"的标志等等。所以本文着重从《约翰福音》这一处经文文本的叙述角度进行诠释,进而再分析"重生"的原文词义并用圣经一致性的原则方法来探究"重生"的丰富内涵,然后从普世信仰的角度进行神学历史中对此主题的不同理解,最后结合中国的当下处境做出一些思考和回应。故此,本文总体上采用了诠释学的方法对《约翰福音》中的"重生"这一重要主题做出诠释和理解,希望这能够帮助当下的中国信徒对救恩的基本要道理解得更加准确和清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