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雄 《佛教文化》2007,(1):102-117
宝顶石窟,位于大足县城东北15公里处的宝顶山,包括以大佛湾,小佛湾为中心的十余处造像,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公布为世界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
《法音》1994,(2)
本刊讯去年10月24日,圣寿寺住持大果法师从北京返回宝顶,即日晚,由寺管理委员会主持会议,法师就六届代表会议精神即时作了传达。大果法师特别指出,在赵会长所作《中国佛协四十年》的报告和《中国佛教协会第五届理事会工作报告》中,均提到大足宝顶山圣寿寺的政策落实一事,足见朴老及佛协对圣寿寺的重视和关心。在传达会上,寺管会委员释修凡、张和平居士等近二十人纷纷畅谈感想,并表示愿为加速寺院正规化建设和振兴地方经济作出贡献。大果法师向圣寿寺全体人员传达中国佛教协会第六届全国代表会议精神$圣寿寺管委会  相似文献   

3.
陈静 《法音》1988,(10)
四川大足县,素称石刻之乡。已发现石刻群四十多处,还有零星石刻散布各处。石刻内容大部属于宗教造像。宝顶石刻,艺术高超,造像庄严,内容丰富,俨然是一幅引人入胜的连环画。山上数里之内,田边地角,道旁荒冢,莫非佛像。登其山,如入佛国之境,别有一番风趣。宝顶圣寿寺在大足县城东北十四公里处,古木参天,殿宇庄严,红墙环绕,景色迷人。寺前一泓池水,碧波潋滟;池中竖碑,碑下一双大足迹,即“大足”命名的由来。于今水淹碑座,大足难窥。圣寿寺殿堂建制与众不同:大殿前为灵霄殿,颇有点像道教宫观。其所奉神像为帝释天、关羽、文昌帝君、川主、火神等,把天上的神明和人间的英雄都当做佛教的护法神。踏进寺门,依次是天王殿、灵霄殿、大雄宝殿、燃灯殿、维摩殿,依山势高低而建,错落有致。  相似文献   

4.
位于重庆市大足县境内的摩崖造像,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石刻艺术,其中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宝顶山摩崖造像最为出彩。居于整个宝顶山大佛湾的中央区域,有一尊右侧而卧的释迦牟尼涅槃圣迹像,正前方有一蜿蜒九曲的水渠与大佛头部方向的九龙浴太子造像相连接呼应。曲水与佛教造像的组合呈现形式,是大足地区特有的造像方式。通过考古学中的类型学分析法、图片与文献结合的方式分析出这种造像组合与南宋时期匠人凿刻时的因地循势有关,也是对文学艺术中"曲水流觞"形式的运用与演变,同时也体现了佛经教义中的特殊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5.
肖伊绯 《法音》2014,(3):48-50
正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县境内,西距成都271公里,东距重庆167公里,有74处5万余尊宗教石刻造像,是重庆市大足区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它是唐末、宋初时期的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题材为主,儒、道教造像并陈,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宝顶山摩崖造像为著,是中国著名的古代石刻艺术。1999年12月1日,在摩洛哥历史文化名城马拉喀什,举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3届会议上表决通过,将大足  相似文献   

6.
四川大足县宝顶山圣寿寺释照知,一贯勤俭自持、肋人为乐。一九八一年,他住在农村,当时农村因遭水灾,农作物歉收,他把自己节约下来的六十多斤小麦,支援灾区人民。一九八一年,他回到圣寿寺,听说宝顶公社六队六小队一户社员,  相似文献   

7.
位于重庆境内的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其中的道教石刻造像,以其丰富的造像题材、精湛的雕刻技艺,在国内石窟寺艺术、道教文化等方面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大足道教石刻主要集中在南宋初期,其价值“是全国其他石窟不能比拟的”。“如能将这些资料整理出版,将有世界影响。”  相似文献   

8.
大足南山道教醮坛造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足石刻,道教石刻造像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以南山石刻、石门山石刻、舒成岩石刻为代表。这些道教石刻造像,题材丰富、技艺精湛,可以说是我国不可多得的道教艺术珍品,民族文化的瑰宝。 南山石刻位于大足县城南面约五里处,现编号15号,其中以第五号三清古洞、第15号龙洞最为著名,这两窟的开凿时间皆在南宋绍兴年间(1131年-1162年)。  相似文献   

9.
石窟文化是丝绸之路的产物,是佛教东传后生成的宗教文化繁荣的形象化载体。须弥山石窟开凿于北魏至唐代,地当丝绸之路东段北道必经之处,是全国十大石窟之一,其佛教艺术对我国石窟佛教造像有过直接影响,也影响到日本佛教的传入。石空寺石窟同样缘起于丝绸之路,是唐代以前开凿的石窟,道教、佛教、藏传佛教造像皆备,西域、中亚、非洲人物造像栩栩如生,是丝绸之路多元文化在宁夏的独特体现。  相似文献   

10.
<正> 位于四川东部的大足石刻是唐宋时代的摩崖造像,是在我国北方石窟艺术逐渐衰落的时代崛起于西南的具有显著特色的中晚期石窟艺术。其中一个重要特点是:在林林总总诸佛菩萨造像中羼杂着儒教造像与儒家经典刻石,国内罕见。  相似文献   

11.
石雕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秦汉之前它就产生。随着佛教的传入,它被广泛地运用到了佛教的造像、建寺和开凿的石窟等方面。闻名于世的敦煌、云冈、龙门和麦积山的石窟造像,就是我国石雕艺术的精华。五台山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圣地,早在北魏时期就有了石雕佛像。唐代是五台山石雕艺术的顶峰,著名的南禅寺的千佛石塔就是唐代五台山石雕艺术的代表作。现在五台山保存最多的是民国年间的石雕。其中,佑国寺、龙泉寺、尊胜寺和普化寺的石雕就相当可观。其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形象逼真,技术娴熟,有的满可与唐代石雕相媲美。现将普化寺的几幅石雕公诸于世,以引起人们对五台山石雕艺术的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2.
李翎 《法音》2022,(2):50-52
<正>大足宝顶大佛湾北岩中部第17龛为所谓的《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经变表现了几段孝亲故事,且都有铭文说明雕刻内容。其中《释迦佛因地为睒子行孝图》的识读,因周边图像与文字的对应关系从而得到确认。但是通过观察,这里没有出现《睒子本生》的典型图像——睒子取水,与大家熟知的新疆、敦煌壁画系统下的《睒子本生》完全不同(图1)。  相似文献   

13.
大足石刻蕴涵着深刻的宗教文化,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足道教石刻①,以其丰富的道教石刻、精湛的雕刻技艺,在国内石窟艺术、道教文化等方面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现试以其中的女神造像作一简析,以窥其一斑。一、造像简介大足道教石刻中的女神造像,以其在龛窟中所占的地  相似文献   

14.
龙门石窟地处中原,多有王宫大臣主导开凿,延续两百多年,造像数量众多,佛衣的披挂方式具有相当的典型性。对其进行梳理可以获得佛教造像中佛衣披挂方式发展脉络。是石窟寺造像断代研究的一个重要类型!  相似文献   

15.
大足南山石刻,在人足县城南三华里左右的公路边,一九五六年八月十六日,四川省人民委员会宣布列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山石刻造像共有五百多身,属道教造像,开凿于唐、宋间,明清两代稍有增补。为何在唐、宋时期要在大足南山出现这么多道教石刻呢?笔者带着疑问考查了石刻碑碣。南山石刻区玉皇观三清洞之右外壁有以下碑文内容:“昌邻于合、旧号东州道院。文物彬彬;久稔闻见。人品有杨贤良、王文正之  相似文献   

16.
1月20日,重庆市佛协在罗汉寺召开五届五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为期一天.会议由竺霞法师主持,副会长惟贤法师作总结报告,市委统战部吴明伦副部长、市宗教事务处奚处长也到会作了重要讲话.会议补选了心月法师、陈文杰,陈世英为理事.会议对大足宝顶山圣寿寺的接管工作进  相似文献   

17.
石窟寺艺术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根据史籍的记载和对古文化遗迹的研究,一向以为这种起源于印度的石窟艺术产生的时代要到公元三世纪以后,而这个时期开凿的新疆拜城克孜尔千佛洞的塑像又早已湮灭。因此,人们以为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366)的敦煌莫高窟就算是我国石窟寺艺术中最古老的“母窟”了,其它石窟,无论是大同的云冈还是洛阳的龙门,都被认为是敦煌的“子窟”。  相似文献   

18.
在大足石刻中有19处存有佛教音乐的实物资料。这些石刻分布在65个龛窟中,包括伎乐天、伎乐人、罗汉伎乐、佛伎乐、童子伎乐和其它伎乐计151身,有大小不同的乐组76个,乐器31种,240件。其中北山佛湾、宝顶大佛湾两处有音乐题材的龛窟45个,为最多。一、伎乐和乐器在石窟中的表现形式在大足石窟中的各种伎乐天(人)和乐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一)伎乐天(人)的表演形式伎乐天就是飞天,是专门在“天宫”中奏乐、歌舞的,是佛教石窟中常见的题材。天宫佛国,歌舞升平,是佛教徒向往的极乐世界。伎乐天在石窟中的表现形式,多半是以两身对称出现在…  相似文献   

19.
正从早期"昙曜五窟"的印度服饰为主,到中晚期的南朝士大夫"褒衣博带"式服饰,云冈石窟佛教造像服饰的演变,体现了多元文化的交融,也反映了当时佛教造像艺术中国化的过程。一云冈石窟是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时期的大型石窟寺文化遗存。从北魏文成帝(440-456)复兴佛教开始,到北魏正光年间(520-525)止,开凿时间历经近70年之久。云冈石窟艺术气势宏伟、内容丰富、雕饰精美,代表着公元5-6世纪佛教艺术的最高成就,被誉为"东方石雕艺术的精魂",也是不同文化交流融合的典范,在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0.
敦煌造像是用心灵辉映民族情结;云冈造像是对生命、对理想以气势讴歌;龙门奉先寺造像则是对人格与真实性情的刻划。这是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作出的巨大贡献,更是三大石窟造像艺术千古永新的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