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欺骗判断与欺骗行为中自我控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欺骗判断与欺骗行为有着不同的心理机制, 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增强人际间的信任和团队的长远利益。采用行为学实验从两种视角下考察自我控制对欺骗的影响。实验1采用材料评定的方法考察了识别他人自我控制能力状况对欺骗判断的影响, 结果发现对比高自我控制能力的人, 被试更倾向于认为低自我控制能力的人更有可能为了自己的利益产生欺骗行为和欺骗倾向。实验2采用颜色Stroop任务考察了识别他人自我控制资源衰竭状况对欺骗判断的影响, 结果发现当识别他人自我控制资源衰竭时, 在评价他人为自己利益去欺骗、为他人利益去欺骗以及在特定情境中欺骗倾向上, 没有发现任何显著的主效应或交互作用。实验3采用视觉−感知任务来考察不同水平的自我控制能力对欺骗行为的影响, 结果发现, 对比高自我控制组, 低自我控制组有更多的欺骗行为和欺骗倾向。实验4采用颜色Stroop任务和视觉−感知任务来考察自我控制资源对欺骗行为的影响, 结果发现, 对比控制组, 自我控制资源衰竭组有更多的欺骗行为和欺骗倾向。这些研究结果表明, 在进行欺骗判断时, 相比自我控制资源状况, 个体会优先识别他人的自我控制能力水平来判断其是否具有欺骗动机或欺骗倾向。在欺骗行为中, 高自我控制能力的个体, 能够更好地抑制自私动机, 更多的考虑长远利益, 出于自身利益去欺骗的可能性会更小; 自我控制资源充足的个体, 更有可能会经得住诱惑, 自私自利的欺骗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也会更小。  相似文献   

2.
自我控制是人们克服冲动、习惯或自动化的反应,有意识地掌控自己行为方向的能力。自我控制的力量模型认为自我控制的执行会消耗有限的心理能量。力量模型的证据主要来自冲动行为、人际交互以及决策和判断等领域的研究,影响自我控制力量的因素包括人格和个体差异、情绪和动机以及自我控制训练等。自我损耗与疲劳感的区别、动机和信念在自我损耗中的作用以及力量模型的应用价值等是未来研究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4个实验考察羞耻情绪对欺骗行为的影响, 并进一步探讨这一影响存在的条件及其机制。实验1考察羞耻情绪对欺骗的影响, 结果发现羞耻组的欺骗行为和欺骗倾向显著低于控制组。实验2将羞耻分为道德失范和能力不足两种情景, 考察羞耻对欺骗产生影响的条件, 结果发现, 道德失范羞耻组的欺骗行为显著低于能力不足羞耻组和控制组。实验3a考察道德失范所引发的羞耻对自我控制资源的影响, 结果发现, 羞耻情绪诱发组的自我控制任务成绩显著高于未诱发组。实验3b考察自我控制资源在羞耻情绪影响欺骗行为中的作用, 结果发现, 自我控制资源在羞耻情绪影响欺骗的过程中起完全中介作用。这些研究结果表明, 当个体的羞耻情绪由道德失范而诱发时, 会遏制其欺骗行为的产生; 羞耻情绪对欺骗行为的影响机制可能是: 感受到羞耻的个体, 为恢复和保护受损的道德自我, 通过调集更多自我控制资源的方法影响欺骗行为的出现。  相似文献   

4.
员工安全行为是工作场所安全的重要保障,而自我控制资源损耗会对安全行为产生负面影响。研究拟借鉴自我控制资源有限模型,结合行为和生理指标,探讨工作要求和辱虐管理通过损耗个体自我控制资源对安全行为的影响,并从特质自我控制和自动化安全趋近倾向两个角度探索上述效应的缓解机制。此外,研究拟采用心率变异性作为自我损耗的生理测量。研究有助于从自我控制资源的角度理解员工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发生机制和缓解方法。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通过3个实验验证和探讨了利他行为的自我控制过程模型。实验1采用自我损耗的双任务范式,考察了自我损耗对利他行为水平的影响。实验2考察行动控制导向在自我损耗和利他行为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实验3通过诱发道德情绪,探讨了道德情绪对自我控制资源损耗个体的利他行为决策的作用。研究得到了以下结论:(1)自我控制资源损耗会对利他行为产生不利影响。(2)行动控制导向对自我损耗和利他行为之间的关系起调节作用。(3)道德情绪能够缓解自我损耗对利他行为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6.
自我控制作为自我的核心功能之一,是个人成功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因素。而状态自我控制与人类情绪、思维、行为等方面密切相关。本文试图对状态自我控制的理论模型、实验范式、相关变量的研究成果予以梳理和阐述并提出了相应的思考,以供状态自我控制的进一步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7.
自我控制指那些帮助人们克服思想和情绪, 进而依据实际情况调整自我行为的心理加工。虽然良好的自我控制对个体的成功与幸福非常重要, 但自我控制失败仍然是整个人类社会的核心问题。借助于序列任务范式, 研究者揭示了自我控制失败的认知机制并建构了多种理论, 包括能量模型、加工模型、中央管理器模型和前额叶−皮层下脑区的平衡模型。相关脑成像研究主要聚焦于额下回、杏仁核、眶额叶皮质等脑区。未来研究应侧重不同理论之间的融合与补充, 强化自我控制失败潜在神经机制的探索, 并推动自我控制与社会决策行为的关系研究。  相似文献   

8.
叙述方式、自我视角与自我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新建  朱艳丽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12):1858-1863
叙事取向的自我研究认为, 个体在叙述人生故事与回忆自传体记忆的过程中建构与发展自我。新近研究探讨了影响叙事的因素及其对于自我发展的意义, 相关结果显示, 一致性积极叙事、叙事模式、人格特质等与人生故事和自我发展程度存在一致性关系; 一系列实验结果也证明, 回忆自传体记忆时采用的不同视角和不同人称会对个体的情绪、行为和身体生理等产生影响。在此基础上, 研究者应用研究结论进行临床干预, 开展脑神经活动机制等基础研究工作。未来的工作是扩大叙事材料, 更深入探讨影响因素, 如叙事方式和自我视角的跨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9.
自我控制是欺骗识别中一种重要的动机线索。但无论是在识别欺骗中, 自我控制扮演的动机线索角色, 还是在欺骗行为中, 自我控制扮演的监管机制的角色, 其认知机制和神经基础还不完全清楚。自我控制能力与自我控制资源对欺骗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 而这些影响的神经基础也还没有完全破解。因此, 有必要结合行为、事件相关电位(ERP)及功能性磁共振(fMRI)等多种技术手段来考察识别欺骗和欺骗行为中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控制资源在欺骗中的作用及其心理机制。旨在探求在识别欺骗中是识别他人自我控制能力, 还是识别他人自我控制资源在起主要作用; 欺骗行为中是自我控制能力, 还是自我控制资源在起主要作用; 自我控制资源对欺骗行为的影响是符合能量耗竭观, 还是符合能量保存观。  相似文献   

10.
高科  李琼  黄希庭 《心理学探新》2012,32(2):110-115
自我控制的能量模型是解释自我控制的一个重要理论模型。该模型认为,所有的自我控制行为依赖一种共同且有限的能量,执行自我控制会消耗这种能量,导致自我损耗效应的产生,但能量也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得以恢复和提升。该模型得到大量行为和生理层面研究的支持,但也有研究者从疲劳、情绪、动机、血糖指标、时间知觉等方面提出质疑。未来研究可从自我能量的性质、总量等角度进一步完善能量模型,同时结合我国文化探讨理想、信念、价值观对提升我国国民意志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基于自我控制资源理论,本研究通过2个递进实验探究自我损耗下积极情绪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实验1采用“非利手写作”任务操纵被试的自我损耗,并诱发积极情绪,以被试在独裁者任务中分配的代币数为亲社会行为的衡量指标。结果发现:相比于低损耗组,高损耗组亲社会行为水平更低;诱发积极情绪能够补偿自我控制资源。实验2在此基础上,诱发高、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考察自我损耗状态下不同强度趋近动机积极情绪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能缓解自我损耗后效。本研究证实了提高自我损耗将降低个体亲社会行为水平,诱发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可以缓解该效应。  相似文献   

12.
自我控制是个体成功的重要因素,但个体在自我控制的同时,也要为每次控制付出代价,产生自我损耗,导致随后自我控制的失败。本文回顾了双任务范式中诱发、测量、克服自我损耗的方法,认为未来研究应探索任务的有效性、多采用三任务范式等,在克服自我损耗方面,应同时关注短期克服损耗的方法和提高整体控制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According to the ego-depletion account of loss of self-control, self-control is, or depends on, a depletable resource. Advocates of this account have argued that what is depleted is actually glucose. However, there is experimental evidence that indicates that glucose replenishment is not necessary for regaining self-control, as well as theoretical reasons for thinking that it is not depleted by exercises of self-control. I suggest that glucose restores self-control not because it is a resource on which it relies, but because it serves as a signal of environment quality. I suggest that the evidence is better explained by a rival opportunity costs model of self-control than by the ego-depletion account.  相似文献   

14.
过去的研究表明感恩能减弱时间贴现,但是并不清楚这种现象是受对未来结果的考虑影响还是受与自我控制关系更密切的对即时结果的考虑影响。本文通过两个研究从特质和状态两个层面考察了感恩与自我控制之间的关系。研究一发现,感恩特质与自我控制特质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并且这种相关在控制了一般积极情感特质之后仍然显著。研究二发现,状态性感恩情绪启动补偿了自我损耗,并提升了状态性自我控制。本文对该发现进行了讨论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袁冬华  李晓东 《心理科学》2012,35(3):608-613
实验1考察了自我损耗对工作记忆的影响。40名6年级小学生被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分别完成损耗任务和非损耗任务。结果发现,与控制组相比,实验组被试的工作记忆容量明显降低。实验2考察积极情绪能否克服自我损耗对工作记忆的负面影响。40名6年级小学生参加了实验。在完成损耗任务后,采用自传式回忆的方法诱发实验组的积极情绪。结果发现,诱发被试的积极情绪体验,能够克服自我损耗对于工作记忆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Recent finding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implicit theories about willpower (the belief whether willpower relies on a limited vs. nonlimited resource) moderate the ego-depletion-effect. This study examines this moderating mechanism in occupational settings where employees increasingly have to deal with the unpleasant state of emotional dissonance, which requires the exertion of volitional self-control. By integrating findings on implicit theories about willpower, arguments brought up by the strength model of self-control, and notions from the spillover literature, we propose that believing in a nonlimited resource theory of willpower buffers the effect of emotional dissonance on ego-depletion at work and diminishes the spillover of ego-depletion from the work- to the home-domain. In a diary study covering 10 working days (N = 71), we examine a moderated mediation model in which ego-depletion at work mediates the relation between emotional dissonance and ego-depletion at home and analyse whether implicit theories about willpower moderate both paths (a and b) of the proposed mediation model. Our results provide support for the mediation hypothesis and show that endorsing a nonlimited resource theory buffers the effect of emotional dissonance on ego-depletion at work, thereby disrupting the indirect effect of emotional dissonance on ego-depletion at home. Subsequently, we discuss implications of holding a nonlimited resource theory.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基于有限自制力理论考察闯入性思维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及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和认知重评的调节作用。以371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闯入性思维量表、自我控制量表、认知重评量表和网络成瘾量表进行测试,结果发现:(1)闯入性思维和自我控制呈显著负相关,与网络成瘾呈显著正相关;自我控制与网络成瘾呈显著负相关。(2)闯入性思维通过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对网络成瘾产生影响。(3)“闯入性思维—自我控制—网络成瘾”这一中介效应的前半段受到认知重评的影响;与低认知重评的个体相比,闯入性思维对高认知重评个体自我控制的影响更小。表达抑制不能调节闯入性思维对自我控制的影响。本研究的结果表明,闯入性思维会通过降低自我控制来增加网络成瘾的风险,而且认知重评会削弱闯入性思维对自我控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This study replicated ego-depletion predictions from the self-control literature in a computer simulation task that requires ongoing decision-making in relation to constantly changing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the Network Fire Chief (NFC). Ego-depletion led to decreased self-regulatory effort, but not performance, on the NFC task. These effects were also buffered by task enjoyment so that individuals who enjoyed the dynamic decision-making task did not experience ego-depletion effects. These findings confirm that past ego-depletion effects on decision-making are not limited to static or isolated decision-making tasks and can be extended to dynamic, naturalistic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more common to naturalistic settings. Furthermore, the NFC simulation provides a methodological mechanism for independently measuring effort and performance when studying ego-depletion.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自我控制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于国庆 《心理科学》2005,28(6):1338-1343
时代进步呼唤自强精神,大学教育强调自我教育,个人发展需要自我管理。本研究以大学生为对象,探讨自强精神、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共同关键即自我控制。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创新提出了一种整合的自我控制自组织理论构想。通过开放式问卷调查、团体焦点问题访谈、结构式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建模等实证分析,揭示了大学生自我控制内部要素、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机制.总体上印证了理论构想。结论:自我控制是以自我为主体,在由生命圈、社会圈和字宙圈组成的立体三维时空中,以个人身心和行为、外在环境和事件为对象,以实现个人、社会和字宙内外和谐发展为原则目标的,自我觉醒、自我规划、自我执行、自我评估、自我激励、自我校正的动态阴阳变化自组织系统。该研究提出的理论及模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