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7—18世纪,在华的天主教传教士围绕中国礼仪问题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论。在华耶稣会传教士内部分裂产生了两个派别。一派追随利玛窦的观点。利玛窦,意大利人,耶稣会传教士。明朝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利玛窦来华传教,为了能够在中国打开传教局面,利玛窦以传播科学知识为媒介,以天主教教义  相似文献   

2.
潘斌 《宗教学研究》2022,(2):249-255
关于“中国礼仪之争”,学术界比较重视对利玛窦等传教士及其文献的研究,而于中国奉教士大夫及其文献的研究则显得比较薄弱。本文以夏大常所撰祭礼文献为考察对象,以见夏氏的祭礼观,进而管窥“中国礼仪之争”中的奉教士大夫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所做的努力及其局限。夏大常因阎当在福建挑起的争论而卷入对中国礼仪的研究。他试图通过论证祭祖祀孔礼仪的非宗教性,从而让祭祖祀孔等中国礼仪成为天主教的同盟。研究中国典籍所载的祭礼,是夏大常传教的策略之举。他对中国的典籍进行诠释时,在内容方面是有选择的。夏大常与耶稣会士对于典籍的处理方式比较接近,然而在深层的理念上却存在差异。夏大常对中国祭礼性质的辨析有其局限性和片面性。  相似文献   

3.
西方天主教初传中国,利玛窦奉行“补儒易佛”的策略。所谓“补儒”,就是要把儒学基督教化(本文所谓“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以及后来分化出的“新教”);所谓“易佛”,就是要排斥中国本土的佛、道等宗教。这一过程因天主教内部的“礼仪之争”而中断,遂给中西文化交流铸成历史的遗憾。“礼仪之争”不仅发生在天主教的不同传教会(耶稣会与多明我会、方济各会)之间,而且发生在利玛窦所在的耶稣会内部(利玛窦与龙华民之间);更可注意者,它在利玛窦本人的传教著作中也潜存着。“礼仪之争”实质上反映了中国儒家文化与西方基督教文化之间的分歧,这种分…  相似文献   

4.
1 中国礼仪之争  传教士初来中国,因语言生疏,对“ceus”一词的中文译名,未能确定,采用译音“陡斯”。利玛窦来华后,才开始用天主二字。他研究中国古书,看到中国早已用天与上帝指天地主宰。而改用天和上帝,不用天主二字;但后来又读到朱熹对天的解释,谓天是苍苍之天,而上帝亦非指天地主宰,利玛窦又采取天主,天,上帝三个名词并用。因此引起传教士对此译名的争论。 崇祯元年(1628)正月为了统一此译名,耶稣会士在嘉定召开会议。到会的有阳玛诺、龙华民、金尼阁、高一志、毕方济、郭居静、李玛诺、鲁德昭、费奇规、艾儒略、黎…  相似文献   

5.
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不仅是传教士宣教中国人接受教义的过程,而且是中国人按自己的思维模式理解其教义、用自己的行为方式改变其礼仪的过程;不仅是传教士改变了部分中国人的信仰,影响到他们的思想、行为,中国的文化、思想等因素也影响、改变了传教士的思想、行为方式。特别是一些传教士采取了适应中国文化、环境的传教策略,主动或被动地接受  相似文献   

6.
《天风》2020,(7)
正三、尊重中国文化的"利玛窦规矩",却毁于教廷的神权至上明末清初天主教再次来华,以范礼安(Alessandro Valignano,1539-1606)、罗明坚(Michele Ruggieri,1543-1607)、利玛窦(Matt eo Ricci,1552-1610)、艾儒略(Jules Aleni,1582-1649)为代表的耶稣会士不仅自己是饱学之士,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也比较尊重,从而赢得了士大夫甚至皇帝的好感。在此期间,传教士不断摸索适应中国的主流文化,当然这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传教。那时的传教士之所以对中国文化存  相似文献   

7.
这次梵蒂冈册封中国教会120位“圣人”涉及到福建教会的有6位。这6位都是西班牙多明我会传教士,他们都是在清代著名的礼仪之争中被清政府处死的。礼仪之争说穿了就是天主教会要不要尊重所在国的文化传统,要不要与所处的时代社会相适应的一场大争论。这在今天已经不成为问题,可是在17至18世纪,这个问题却困扰了中国教会一百多年。由于梵蒂冈在这个问题上执行了错误的政策,不准中国教徒按照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尊孔祭祖,结果导致清朝禁教一百二十多年。福建的6位西班牙传教士,就是因为违抗清政府的禁教令而被处以极刑。显然,他们都是礼仪…  相似文献   

8.
这次梵蒂冈册封中国教会120位“圣人”涉及到福建教会的有6位。这6位都是西班牙多明我会传教士,除刘方济各外都是在清代著名的礼仪之争中被清政府处死的。礼仪之争说穿了就是天主教会要不要尊重所在国的文化传统、要不要与所处的时代社会相适应的一场大争论。这在今天已经不成为问题,可是在17至18世纪,这个问题却困扰了中国教会100多年。  相似文献   

9.
迟若瑟 《福建宗教》2000,(5):19-20,26
礼仪之争,是中西交往史上由在华西方传教士挑起的一场关于中国祀孔祭祖礼仪问题的大争论。从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在华耶稣会内部就能否用“上帝”与“天”称呼基督真神发生争论开始,到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教皇本笃十四世颁布《自上主圣意)通谕对礼仪之争作出最终裁决即”不准中国天主教徒祀孔祭祖”为止,这场争论整整持续了一百多年,对中西方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其最终结果是直接导致清政府全面禁止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  相似文献   

10.
《中国宗教》2018,(9):34-36
历史上,江西在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方面就作出了积极贡献。佛教“农禅并重”发源于江西,禅宗史上著名的“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发生在江西,禅宗一花开五叶,三叶在江西。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在南昌传教期间形成“南昌传教模式”“利玛窦规矩”,是天主教中国化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11.
范礼安:首倡学习中国文化的传教士●康志杰意大利籍耶稣会士利玛窦(MathieuRici)是明朝末年来华传教的代表,他与中国开明的士大夫联手进行的文化交流工作,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他所开创的“以学术辅传教”的方略,终于使来自远西的耶稣会士们在中国社会站稳...  相似文献   

12.
利玛窦易服是耶稣会中国传教史上的重要事件.本文在详细析探利玛窦易服过程的基础上,论述了利玛窦易服所产生的影响,指出利玛窦易服后采取的“学术传教”的曲线传教策略,在宣扬福音方面收效甚微,却在沟通中西文化交流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13.
利玛窦是明末来华传教的耶稣会士中最著名的人物,他只活了57岁,而其中的后28年是在中国度过的,并且死在中国,埋在中国。利玛窦在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和将西方的“实学”传播到中国两个方面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因此今天他成为举世公认的中西文化交流的伟大使者。一个天主教的传教士获得如此美誉,当然是教会的光荣。利氏在华传教28年  相似文献   

14.
明末清初天主教的传教士远渡重洋来到东土华夏,在传天主福音的同时也把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又把中国的文化带回到西方,促进了中西文化交融。耶稣会士利玛窦是在中国传天主福音的奠基者,也是最早把西学介绍给中国人的.他交给中国的士大夫,“为一切人成为一切人”,“入乡随俗”与当时当地社会相适应的传教方式和中西文化交融的楷模。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明末来华的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借助伦理哲学和自然科学传教的方式深受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代精神的影响,利玛窦首先在非基督教文明中找到中西方共同的人文价值,以此为传播天主教打下基础。利玛窦及其后继者通过交友和理性论辩等途径,使一部分中国士大夫皈依了天主教。在利玛窦的传教方式中,手段与目的之间达到统一与和谐。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儒、佛、道三教并提,没有人觉得有什么本质不同,所争仅在是非;与此相应,是孔、老、释迦均圣,没有人觉得孔与释、老有什么本质不同,所争仅在高低。利玛窦来华,儒服传教,遂倡儒教非教说。利玛窦死,继任者立即认儒教是教,并由此引起中国基督教内延续数百年的所谓礼仪之争。在清朝末年的变法自强运动中,康有为企图访基督模式改革儒教。在清朝灭亡之后的复辟与反复辟斗争中,陈独秀等人力倡儒教非教说,为新派学者所接受,遂成为关于中国古代文化性质的定论。从那时到现在,一切关于中国古代文化的著作,几乎都在这个基础上立…  相似文献   

17.
1697年,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G.W.Leibniz)编辑出版了一本题为《中国最新消息》的小册子。书中收集了葡萄牙耶稣会士苏霖(Jos6Soares)和其它传教土有关中国的报道。在该书前言中,莱布尼茨评价了中西文化的不同,认为中国儒家强调伦理,注重实践,西方文化则擅长抽象,侧重理论;中国文化注重观察,西方文化则提倡思辨。基于这一分析,莱布尼茨主张中西双方应该取长补短,共同努力,促进世界之统一与联合。《中国最新消息》发表在“礼仪之争”日趋白热化之际,莱氏之用意不言而喻。在前言中,莱布尼茨再次为耶稣会士中利玛窦一派的…  相似文献   

18.
多明我会传教士黎玉范是中国天主教史上著名的中国礼仪之争事件的主要参与者,他第一次在闽东传教区针对现实中的礼仪问题展开系统调查,并受命将托钵修会关于礼仪问题的疑问亲自递交给罗马教廷,从而打破了此前半个多世纪中国传教区只有耶稣会一种声音的局面,使中国礼仪问题从原本属于远东传教会内部的争端扩散到欧洲教会,促成礼仪之争的进一步扩大化.因为黎玉范的罗马之行,罗马教廷有关中国礼仪的1645、1656年文件,1661年多明我会兰溪会议,1669年教廷文件等一系列反应次第发生,中国礼仪问题逐渐演化为牵动东西方、延续数世纪的大事件.  相似文献   

19.
明清之际,西方大量传教士的来华,一方面是东方文明的吸引和朝廷当局的较为开明;另一方面是在华传教的热土有待开垦,传教的前途大有希望,于是,教皇当局把福音在东方特别是在华的传播,作为重中之重。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大批具有较高神学造诣,且精通天文、地理、算术等科学技术的传教士,不远万里,经过旅途的艰辛,来到中国传教,并在中国大地上取得传教和科学事业的双丰收。在这些传教士中,汤若望神父算得上是一位承前启后的人物,他继承了利玛窦的传教方式,以科学开路,为营造在华宽松的传教环境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为后来的传教…  相似文献   

20.
由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和中国天主教主教团组织编写的《中国天主教独立自主自办教会教育教材》与读者见面了,本书由中国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这本长达22万字的教材,分为十章三十二节,内容涵盖了天主教自明朝传入我国以后的整个发展历程,即从利玛窦身穿儒服,尊重中国传统文化,至礼仪之争爆发,使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百年受挫;随着鸦片战争,天主教再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