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试图以先秦“天命”观、老子的“道”、道教天命思想及其政治作用、承负因袭的客体说、“我命在我不在天”的主体说等观念为主,对早期道教天命思想作一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2.
“道教养生学”是道门中人在致力于长生登仙的过程中形成的对自然、社会、人生及其关系的理性思考。它以贵己重生为价值取向,以形神合一、与道合真为行为范式,以超越自我、安顿生命为终极目标,形成养生范畴论、养生宇宙论、养生过程论、养生社会论、养生身心论、养生自然论、养生环境论等系统理论。由于养生范畴的鲜明指向性强化了养生效能,从而使道教养生的思想精粹世代相传。本文择其要,从生道互保、形神俱妙、性命双修、动静互摄、先天后天等方面展开论述。一、生道相保:直指养生究竟“生”不仅指生命,还包含有生长、生成、化育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主席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支持他们努力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这就为我们当代道教在新世纪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当今的道教,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进步要求,不仅是政府对我们的要求,而且也是我们道教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我们道门所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我认为:我们的道教必须要“把握时代脉搏,坚持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本文就道教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进步要求这个问题,从道教教义思想、宫观管理和人才培养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道门中人崇尚清静无为、素朴自然,凡事反对走极端,做事情注意做到适中、适度。道门中人这种对待宇宙、自然和人生的态度必然会体现于日常饮食起居之中。一、粥之妙用陆放翁有诗云:“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意思是说学道成仙之法是简单易行的,平时只要多多食粥便可以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选取“安其天地”、“用而安之”、“三才既安”等短语进行解读,认为这些短语是道教关于生态安全的独特表述.接着,本文阐述了道教生态安全意识赖以发生和流行的理论基础和社会历史原因,认为道教所信仰的“道”本来就蕴含“安全”的思想意义,而现实环境的安全问题又促使道门中人认真思考,从而形成了道教独特的生态安全意识,提出了维护生态安全的许多主张、措施.  相似文献   

6.
王福梅 《中国道教》2004,2(2):30-32
“我命在我不在天”,是道教的重要教义之一,也是道教徒向死亡宣战的口号,意为个人的生命同天地一样,都是由自然之气所化生,人如果凭借智慧通过造化之理,盗取阴阳之机,修道守气,返本归根,就可以与道同在,寿比天长。强调个人的生命,能由自我决定,不由天地掌握。这是一种以人生为本,肯定人生价值的积极态度。道教这种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观念,最早见于东晋炼丹家葛洪所著的《抱朴子》中。在葛洪看来,民间变化之术,无所不为,高山为渊,深谷为陵,男女易形为鹤、为石、为虎,铅性白而变赤为丹,丹性赤而变白为铅,等等。因此,他坚信,用异物烧炼金银,…  相似文献   

7.
记得在十多年前,香港道教联合会组团到北京访问,曾惠赠中国道教协会一枚纪念牌,上面“道一风同”四个大字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近来我再读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在明初为道教订立的《道门十规》,对“道一风同”这四个字有了更深一层的感受。我认为,“道一风同”这样一个重要理念,不仅反映了港、澳、台、内地及海外道教界对道教一脉相承,共出一源的共同认识,而且在现代道教的发展中也应该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在此,我想结合《道门十规》来谈谈对“道一风同”的一些感想。我们知道,道教以“道”名教,“道”自然是道教信仰的核心,更是道教修行和…  相似文献   

8.
由香港道教学院主办、香港青松观资助的“道教教义与现代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2年1月19日至21日在香港召开。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及日本、法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与会学者达30余人。会议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深入而热烈的讨论。一、道教的教义道教有没有固定的教义这一问题是由荷兰学者施舟人(Kristofer M.Schipper)提出来的。他认为,如果把道教的思想与西方的宗教做比较,道教是最自由、最自然和最灵活而健康的思想体系。这正是因为它没有一个固定的教义,所以没有偏见,也没有思想统  相似文献   

9.
道教与中国传统天文学关系考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先秦道家遗风之影响,“天人合一”、“身国同治”的思维模式,天体的崇拜与敬畏,求道证道的需要等几个方面探讨了道教与天文学的关联。指出:道教神学理论体系建构,道教各种内外丹养生修仙方术的发展和完善,需要道门中人掌握一定的天文学知识。道教神仙谱系的建立是以天体宇宙的模型为基本构架的,而道教天层结构模型的建构离不开天文学知识,道教神学信仰和思想需要通过一定的形式来表达。道教科仪仪式的实施,特别是醮坛的设计、步罡踏斗之类的科仪程式的编排也需要掌握一定的天文宇宙知识。早期天师道教区组织二十四治、二十八治的设置,即运用了二十四节气和二十八宿等天文知识,形成了一个有严密组织的教区系统。总之,道门出于星占的宗教政治诉求和延年益寿需要,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从而形成了夜观星象的传统。  相似文献   

10.
林舟 《中国道教》2003,(6):30-34
道教是我们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与其他宗教相比,道教的最大特点是除能给人以精神慰藉和精神寄托外,尤其重视自身生命、注重医学养生、追求健康长寿。道教的另一大特点是“我命在我不在天”,相信通过自  相似文献   

11.
传统社会的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的一次巨大 的转折。这一转折对各种宗教都是严峻的考验,传统宗教必须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来调整和改善自身,否则很难在现代社会特别是急速转型的时代中发展和立足。2002年11月5日至7日,“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在中国最现代化的大都市上海举行,传统道教的现代转型,成为与会的道教界人士和专家学者共同关注的话题。道教作为我国本土产生的源远流长的古老宗教,其教义思想有很多合理、积极的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千百年来,道教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对于维系民族精神,稳定民众生活…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在1918年8月20日(致许寿裳)的一封信中曾说:“前曾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以迎刃而解。”鲁迅先生的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血肉关系。中医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与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道德的关系十分密切。仙道贵生,道门中人普遍肯定现世人生之生命价值,高扬“生为第一”的“道理”。  相似文献   

13.
以先秦道家学说为核心教义的道教在许多人的眼里都是以一种消极的形象出现的。老子的无为而治和庄子的逍遥游,以及道教在某些方面的戒律更使人觉得道教是以一种避世的方式来对待人所生存的世界的,认为道教的思想主张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了。但是只要我们对道教作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之后,我们就可以发现,其实道教对人生采取的是一种有别于先秦老庄的避世的态度,从汉代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道教对人生采取了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14.
"道——生——美"是道教美学思想最根本、最重要的民族文化特征,以此为基础,道教美学又形成了"道——心——美"的"心——道"论或心性论;"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大无畏精神;"真善美"的仙格美以及"忠"、"孝"的伦理化色彩;天人同构、身国一理的生命政治学;"琴以载道"的艺术哲学。以上六点共同组成了道教美学思想的民族文化特征,也是道教明显区别于其他宗教的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5.
葛月潭是清末民国年间的著名道士,沈阳斗姥宫住持,沈阳太清宫方丈,关东道教总分会会长.葛月潭生活在中国近代社会发生剧烈变革的时代,在西方文化传入以及“庙产兴学”大潮的冲击下,道教的生存遭受严重威胁.葛方丈作为道门领袖,敢于直面危机,积极思考,不断探索,顺时应势,形成了自己的应对策略和维新主张,并躬行实践,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带领东北道教走上了相对平稳和局部繁荣的发展之路.葛月潭的道教思想和实践活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坚守传统,加强道教经典戒律的学习和道门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又与时俱进,关注时局,成立现代型的道教组织,维护道教界的权益,并积极投身公益慈善事业,扩大道教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6.
太虚科学技术观略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著名高僧太虚大师(1889——1947),是近代中国佛教改革运动的主帅。其揭橥的“人生佛教”的思想,使中国近代佛教,在保持基本教义的前提下,能顺应时代精神,在中国近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经历了巨大转变的情况下,不但仍然能“续佛慧命”,且能有所创造...  相似文献   

17.
戒律,是规范宗教徒宗教行为的警戒条文;戒律,也是教门中人必须遵守奉行的行为准则。戒和律又是有区别的,戒是戒条,主要以防范为目的;律是律文,主要以惩罚为手段。 道教戒律,不仅是规范道教宗教行为的警戒条文,是道门中人必须遵守奉行的行为准则;而且也是道教信仰的重要思想内容,是道教徒坚定信仰、实现信仰的一种手段;后世道教又将戒律与修仙联系在一起,所谓“学道不持戒,无缘登真箓”,将戒律作为成仙得道的基本条件。因此,道教戒律在广大道徒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并被历代道教徒所重视。明清以后,道教日渐衰微,道教戒…  相似文献   

18.
道教一向主张“自然无为”,对自然的博大、巧妙,充满无限的崇拜,主张世间的一切事与物都要顺其自然,人要与自然相互包容。《淮南子》中只着重论述了人怎样才能与自然和谐,并没有将自然作为审美对象。早期道教也是这样,张陵的五斗米道要人们崇拜天、地、水三宫,以及各种古代流传下来的自然之神,乞求神灵保佑长生久视。魏晋时道教提出了“我命在我,不属天  相似文献   

19.
道教认为人、人类社会、自然都是由"道"产生的,因而"物化"在道教思想中被看成是宇宙普遍存在的一种转化现象。随着道教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道教围绕"道化"、"仙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物化"思想体系,其本质在于人与"道"的对立统一,体现的是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统一。从审美主体的角度看,道教"物化"思想的审美性在于:"道"的审美需要、"虚静"的审美态度、"与道为一"的审美体验、"无我"的审美人生。  相似文献   

20.
张宇初(1359-1410)系明初正一派著名道士,道教思想家.字子璩,别号耆山,张陵第四十三代孙,江西贵溪人.他幼习百家之书,具有较高的道学修养,在道教教理教义等方面颇有造诣.张宇初所撰的《道门十规》在《道藏》正乙部第988册和《续道藏》中所收的《皇明恩命世录》卷3中都有明确记载.《道门十规》根据道教前代定规、群师遗则而撰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