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自从1671年(清康熙十年)俄罗斯原伊利姆斯克堡的修道院长叶尔莫根在雅克萨(今属俄罗斯)建立主复活教堂起,截止到20世纪40年代,在东正教在中国发展的近三百年时间里,共建立大大小小三百余座教堂。目前为止,就笔者所知,中国现存东正教堂不过20座左右,它们除集中分布在东北地区外,另有3座分布  相似文献   

2.
中东铁路又叫东清铁路、东省铁路,它于1896年根据《中俄密约》由俄罗斯人开始兴建,1903年建成通车。中东铁路西起满洲里,东到绥芬河,以哈尔滨为中心点,南至大连,全长2489公里。早在中东铁路兴建之日起,就有俄罗斯人出现在铁路沿线,铁路建成后,来中国的俄罗斯人逐渐增多。1917年十月革命后,中东铁路沿线俄罗斯人骤增。俄罗斯是信仰东正教的民族,每当他们的人数在一地聚集到一定程度,就建立东正教堂。历史上中东铁路沿线各地究竟有多少东正教堂,现在很难说得清楚。50年代中期,俄罗斯侨民纷纷离开中国,回国或…  相似文献   

3.
《天风》2012,(6)
陕西省三原东关教堂,原名“救世堂”,始建于1915年,系陕西境内最早建立的教堂之一。 教堂是以砖混为基础的土木结构的建筑,建筑面积288平方米,最大跨度约12米,可容纳500余人同时作礼拜。该堂在建筑上既有西方教堂的特点,又有中国建筑的模式,两种特色完美结合,成为中西合璧的建筑典范。  相似文献   

4.
顿设计的救世主大教堂初次竣工(1883年)座落在莫斯科市中心的救世主大教堂是当代俄罗斯的圣地。“俄罗斯的心脏在救世主大教堂里”———俄罗斯中央电视台现今最为流行的广告词,突出强调了这座教堂在俄罗斯精神文化中的核心地位。目前正在进行的救世主大教堂重建工程牵动着亿万东正教徒的心。救世主大教堂在俄罗斯可谓命运坎坷,它的沉浮反映了俄国19—20世纪历史的沧桑变幻。自远古时期起,罗斯人就有这样的习俗:每当战争胜利后,总要建一座教堂,以报答上帝的厚爱。信仰东正教的俄罗斯人习惯于把失败归咎于自己,把胜利归功于上帝。…  相似文献   

5.
提起俄罗斯东正教建筑,人们眼前便会不由地浮现出一幅幅竖有十字架的葱头圆顶教堂画面,这些宗教建筑可以说是俄罗斯东正教的标志。在基督教世界里,“教堂”一词源自希腊语Kryiakon,意为“上帝之屋”。在《圣经·新约》中,教堂是指教徒们为了共同的信仰而聚集的地方。自公元4世纪,即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以后,一批批为教徒提供宗教服务的教堂在基督教普及的地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逐渐地,教堂成为基督教徒与上帝交流的媒介和圣地:一方面,它能够引导人们通往天堂和接近上帝;另一方面,神的使者可以通过它与世人接触和交流,为他们提供帮助,传…  相似文献   

6.
伍艺 《天风》2003,(1):57-57
<正> 这位木匠出身的日本著名建筑大师,在80至90年代建筑界,是一位引起世界建筑界产生巨大反响的人物。 他的一组以“风”、“水”、“光”为主题的教堂将人带入赞美上帝的美善和奇妙中。安藤忠雄的教堂建筑蕴含着他对建筑内质的深悟,如同许多建筑大师的评论感悟到他充盈租驿动之心,凸现了建筑与人对话的追求和张力。当我们细细品读安藤的教堂建筑,都有如此感触。  相似文献   

7.
金怡  禾艺 《天风》2005,(9):31-31
建筑,尤其是教堂建筑,犹如连贯着的历史史诗,使人在欣赏、品读之余,心中涌动起那份感动,金怡姊妹是一位刚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系的“未来建筑师”,对于建筑包括她内心的“上帝的圣殿”,有着自己的想法。于是,把想法变成让更多的人看得见的图像,则是她“筑”在心中的梦。这幅取材于上海沭恩堂的摄影作品,试图在解构着一种“建筑中凝固的音乐”的诗意内涵。教堂与都市现代化建筑重叠映象,似乎是她内心想象的外化。  相似文献   

8.
俄罗斯古代遗留下来的木结构建筑不多,基日岛上建于1714年的有着22个"洋葱头"顶的救主显容教堂是俄罗斯保存至今的最著名的古代木结构教堂,它与建于1 694年的圣母幢幪教堂①和建于1874年的钟楼一道构成了俄罗斯北方特有的宗教建筑风格。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笔者几次赴俄罗斯,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几乎随处可见、坚实牢固的石头建筑—一东正教教堂。有人说,东正教教堂是几百年来这片“西风可以自由吹入,东风可以随意袭来”的土地上“不变的看板”和“永久的名片”。俄罗斯的东正教教堂建筑继承拜占庭式风格又独具特色。从建筑外观看,一般呈多面体,无论从哪个角度观察都能看到较为完整的形状。尤为显著的是其葱头形穹顶揉进民问帐篷顶式样,显得更加浑圆饱满,而且色彩十分华丽夺目。穹顶数目均为奇数,小教堂常见一个或三个,大教堂多为五个或七个(俄语习惯用语中七喻意多)。每个穹顶…  相似文献   

10.
李世峥 《天风》2012,(6):69
陕西省三原东关教堂,原名"救世堂",始建于1915年,系陕西境内最早建立的教堂之一。教堂是以砖混为基础的土木结构的建筑,建筑面积288平方米,最大跨度约12米,可容纳500余人同时作礼拜。该堂在建筑上既有西方教堂的特点,又有中国建筑的模式,两种特色完美结合,成为中西合  相似文献   

11.
2004年7月31日,哈尔滨市呼兰区天主教圣母圣心教堂广场上彩旗飘动,人声鼎沸。素有“东方的巴黎圣母院”之称的圣母圣心堂圣堂庆典仪式在庄严的礼炮声中开始。圣堂庆典由哈尔滨士课街教堂副本堂鲍广金神父主持。 呼兰天主教堂建于光绪34年(1908年),是东北三省现存的最大的一座法国双塔形罗马天主教堂,属欧洲中世纪哥特式建筑艺术风格,因其外观与法国巴黎圣母院相似,而被誉为“东方的巴黎圣母院”。教堂西侧有一个欧式二楼,是与教堂同时建筑的附属建筑,做为神父办公和休息之用。1945年教堂停止使用后,曾先后被多个单位占用,“文革”期间被毁严重。2003年5月13日,原呼兰  相似文献   

12.
毒蛇朝圣     
希腊一座名叫“西法罗尼亚岛”的小岛上,几百年来,有件怪事一直相沿至今:每年8月6日,总有上千毒蛇同时出现,聚集在岛上的两座教堂里,它们盘结圣母像下面,逗留10天后便悄然离去,直到翌年的8月6日又再度出现。这些都是剧毒蛇,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它们汇聚教堂期间(8月6日到15日)对人畜却从不伤害,而且这些毒蛇来去的日子恰巧是希腊两大宗教节日——8月6日上帝纪念日和8月15日圣母纪念日;更使人惊异的是,它们的头上都有一个形似十字架的记号。  相似文献   

13.
在广州市中心繁华的一德路上,坐北向南面向珠江矗立着一座哥特式教堂,教堂全部用花岗岩石砌造,被称为“石室”、“石室耶稣圣心大教堂”或“石室教堂”。教堂东西宽35米,南北长78.69米,建筑总面积2754平方米。它是天主教广州教区最宏伟、最具有特色的一间大教堂,也是目前国内甚至东南亚最大的一座双尖塔哥特式石结构、保存比较完整的教堂,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石室建筑的美与价值哥特式建筑艺术包括五个元素:高耸的塔楼、巨型的束柱、屋顶的尖拱、强劲的飞扶壁和花式窗棂。石室教堂把这几个元素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走近石…  相似文献   

14.
东正教作为基督教的三大教会之一,在东欧等国家地区占有非常重要的宗教地位。在俄罗斯,几乎有三分之二的人都是虔诚的东正教信徒,东正教在俄罗斯的社会文化发展中起到了直接的影响作用。而教堂作为宗教的活动中心,是聚集教会发展和社会历史的关键性事物。本文主要针对俄罗斯东正教的教堂进行研究,探析其所隐藏的文化意义,解析东正教教堂在俄罗斯历史发展中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2003年春节过后我去北京拜访东正教司祭杜立福老先生。谈话中老先生提到大连现存的一座东正教堂(祈祷所)。并且提供了它的详细地址。2003年12月杜先生去世,两个月后我在大连看到了这座教堂。  相似文献   

16.
何琦 《天风》2001,(1):40-43
80年代以来,中国教会在历经文革极左路线的封杀、停滞多年后再次获得新生。文革中被关闭的教堂重又开放,由于各地教会发展迅速,为满足会众崇拜活动的需要,各地教会陆续开始建筑了许多新的教堂。细心的人若仔细查阅近些年来的宣传介绍各地新建教堂的图片资料,便不难发现近些年来中国各地教会所新建的教堂大多是新哥特式,或“仿新哥特式”样式的教堂。似乎,新哥特式教堂已成了中国新建教堂的唯一仿效的建筑样式,这实实在在是中国新建教堂在建筑设计上的一个误区。  相似文献   

17.
苏喜乐 《天风》2018,(5):11-12
推进基督教中国化的内涵包括教堂建筑中国化在内的方方面面,过往人们总是以西方教堂的样式为教堂建筑的“样板”,其实,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其本民族丰富的建筑文化,基督教在某一处境中要生根开花结果,一定要与当地文化融合,而这融合当然也包括基督教教堂建筑方面的融合。本期我们邀请几位同工讨论教堂建筑应有的中国元素,敬请关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宗教》2015,(4):90
江苏省苏州市杨家侨天主堂始建于1892年,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教堂平面呈拉丁式十字形,南北檐墙每间辟五彩玻璃圆花窗。教堂清水砖墙、小青瓦顶、亮花筒十字脊顶的设计,很有江南苏州园林建筑艺术特色。今天,古朴典雅的教堂依然延续着中国江南水韵和天主教传统,展示着独特的中国式教堂的魅力和人文情怀。2011年,杨家侨天主堂被评为江苏省"创建和谐寺观教堂"先进集体。  相似文献   

19.
《中国宗教》2018,(12):F0004-F0004
武汉救世堂建于1930年,原名大通巷福音堂。教堂坐北朝南,面向汉江,是武汉早期的教堂之一。1993年被列入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名单。教堂系中西合璧式的建筑风格,红砖清水墙两层砖木结构,建筑面积约780平方米。教堂建筑最为独特之处,在于南立面顶部的具有浓郁中国南方地域色彩的单檐庑殿琉璃瓦屋顶。  相似文献   

20.
俄罗斯哲学与东正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百春 《哲学动态》2006,(11):44-47
东正教于公元988年从拜占庭帝国传入俄罗斯。狭义的、具有独创性的俄罗斯哲学传统形成于19世纪初。从东正教传入到俄罗斯哲学的产生,相隔了八百多年,这段时期被弗洛罗夫斯基神父称为“俄罗斯式的沉默”,“俄罗斯思想的姗姗来迟的觉醒”。[1]但他认为,这个长期的沉默只发生在哲学上。在其他领域,如绘画、建筑、文学等,俄罗斯思想都获得了具体的表达。确实,直到19世纪之前,在俄语中甚至没有形成一套哲学的专业术语。如果说有零星的哲学思想,它们也只是表达在与宗教相关的语境中。尽管如此,以东正教为核心的俄罗斯民族自身的精神传统毕竟是俄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