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尧与赵避尘是民国时期有影响的内丹家。面对西方文化强势挑战,魏尧坚持以道融摄儒佛的传统,融合道儒佛三教性命思想来诠释内丹性命论,提出"先后天五行"性命论。而赵避尘除了坚持以道融摄儒佛的传统外,着重援引西方生理学、解剖学等来诠释内丹性命论,主张道教内丹学之精气神论是精气神生理学。但魏赵二人的内丹性命论实质上背离内丹学之性命思想。这对今日道教文化的现代阐释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论 文 题 目作者期数 页数道教神霄派渊源略考李远国 1—1彭耜其人其事考连镇标1—10论内丹学“性命双修”的思想戈国龙1—19王*'生平事迹考述唐代剑1—27甘肃省博物馆藏道教《十戒经传授盟文》杨富学 李永平1—97论成玄英《道德经义疏》中的圣人形象成守勇1—101六朝上清经的隐书之道朱越利2—1论道家的内圣外王和禅宗的不执著张松辉2—13全真道的心性道德修养论探析吕锡琛2—18从性命问题看内丹学与禅之关系戈国龙2—23壶中别有日月天——内丹隐语“壶”之源流及《壶天性果女丹十则法》 述要刘 直2—31钟馗神话的由来及其形象刘燕萍2—35…  相似文献   

3.
刘名瑞是全真南无派第20代宗师,是近现代道教史上有影响的内丹家。他的内丹思想上承南无、龙门两派,兼袭伍柳派思想,下启赵避尘千峰派。本文对刘名瑞丹道之筑基调药、筑基炼己、二五妙合、周天火候、大药玄机、温养圣胎、出定演神、回室安神和忘神合虚作了分析,由此可见刘氏既继承前人,又多有创新,如炼己即六根清净论、炼精化炁之聚火法、出神演练之收光聚神法等。  相似文献   

4.
《性命圭旨》是明代以来较有影响的道教内丹典籍之一,被誉为内丹学集大成之作,著者和成书年代均不详。《性命法诀明指》为北京桃源观千峰派创始人赵避尘所著,一般认为成书于民国二十二年,是近代道教内丹重要著作。细读二书就会发现,此二书均以性命双修为圭旨,融儒、释、道三教内修要旨于一炉,博采众家之说。无论是从书名、结构到具体内容,无论是从功理还是功法上,二书都存在很多相同之处。显然,《性命法诀明指》一书直接或间接受到《性命圭旨》的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作为先秦诸子尤其是儒家哲学的集大成者,《易传》对先秦尤其是战国时期儒家争辩愈来愈激烈的性命论这一哲学主题,给予了积极、正面的理论回应。《易传》确立的以"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为标识的性命合一论,既是对先秦儒家性命论的一次全面、深刻的理论整合与开新,同时对后世儒家性命之学的演变与发展,具有范导性的哲学意义。本文从性命范畴内涵的确立、性命合一论的理论建构等方面,分析、揭示了《易传》性命之学的思想精髓。  相似文献   

6.
李道纯内丹心性论具有浓厚的三教合一特色,他特别推崇禅宗的明心见性思想,将其运用到内丹心性论的理论建构中。无论是对于心性内涵的理论阐释,还是对于心性修炼的功法解读,亦或是对于心性教化的旨趣论述,李道纯的内丹心性论都体现出了圆融三教的成熟性和系统性。以比较研究为视角,从即心即佛与即心即道、明心见性与性命双全、顿悟成佛与顿修成仙三个方面来研究惠能与李道纯心性论的异同,以期能够较为客观地揭示出禅宗心性论对于道教心性论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全真道南无派第20代宗师刘名瑞不仅阐发了道教内丹思想,而且蕴有丰富而深刻的“三教贯通”的易学思想.以《周易》不仅演绎三才之道,而且尽修养性命之真机,由此对易学之《河图》、《洛书》、无极太极、阴阳八卦等一一展开解说.  相似文献   

8.
刘一明是清代有学有证的高道,也是内丹理论之集大成者.他提出了内丹修炼的三个原则,即在知行关系上"先穷性命之理,后了性命之功";在修行旨归及方向上"从后天入手,后天返先天";在修行内容及次第上"性命双修,先命后性".这三个原则是道教内丹学进一步体系化、成熟化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9.
明清之际,道教内丹学相当兴盛,不仅传统丹道派别活跃,而且还出现了具有不同特点的丹道新派,内丹学成为这一时期道教理论的主流,林林总总的较为通俗化的内丹著述流传于社会.而且,其时的内丹著述融摄道儒释思想特别突出,从一个方面反映了长久以来道教"三教合一"思想的影响.陆西星、李西月的思想颇具代表性,他们分别提出了"仙佛圣凡同具同证","性命双修,此本成仙作佛为圣之大旨",竭力将三教思想相融合.  相似文献   

10.
金丹派南宗第五祖白玉蟾以丹论名著于世,融通三教是其内丹性命思想的最突出特征之一。他援儒入道,摄禅融老,强调炼形以养神、明心见性以合道,究其实质是欲以道为本,融合三教思想于一炉,锻造出更为成熟圆融的内丹性命论。故其丹学呈现出圆熟、简要、通俗等特点,对后学影响深远,并对于南宗内丹学的实践与传播,以及南宗教派的发展壮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一全真道继承唐末五代的内丹学,进一步统摄儒、道、佛的思想,倡导性命双修,先性后命,建立起以性为主的内丹道心性修炼体系。全真道追求与道合一而成仙。在全真道看来,道是永恒的,而人生则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2.
内丹学亦可称为"性命学",即一套"性命双修"为特征的如何"成仙"的学问.本文从内丹学"性命双修"的宗旨出发,论述"性命双修"所体现的中国形而上学的特征,并从意识与物质、精神与肉体的关系、人生修养与生命境界等方面探索其可能有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3.
晚唐北宋以来,内丹炼养术风行一时,道教符箓派亦践行此术,遂产生出了一些新符箓派,如天心正法派、灵宝东华派、神霄派、清微派、净明派等.这些道派既承袭了北帝派、镇元派的道法传统,兼行上清与正一之法术,更援引内丹之法,出现了"内丹外符"的新气象.所谓的"内丹外符"或谓之"内修外法",即将内炼神气与外施符咒术结合为一.  相似文献   

14.
与明清以前的内丹学相比,民国内丹学面对道教在民国社会中处境极其不利的形势下,特别是面临强势的耶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的冲击,以及藏传佛教在内地的影响日益增长,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既坚持内丹学的三教合一观基本内容,又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如民国内丹学主张三教一道,即三教义理都来自道,都是道的一部分,是"流",却提出耶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也是道的一部分;佛家重炼性,仙家重炼炁,但到了无上根源是一样的;孝亲即是行道等。可见,民国内丹学的三教合一论继续发展,是民国社会形塑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出现于明中后期的内丹著作《性命圭旨》 ,主旨是论道教丹道 ,认为内丹修炼分为“炼精化 ,炼化神 ,炼神还虚 ,炼虚合道”四个阶段。书中通过对这四个阶段的阐释 ,表明了它对道、儒、释三教的态度。在这个问题上 ,该书既具有此时期道教内丹著作的一般性特征 ,而又有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16.
清末内丹学家黄裳以饱学之儒生而入道,其著作表现出浓厚的儒道融通色彩。本文从“执中”与“守中”、“去欲存理、变化气质”与“性命双修”、孟子养气之论与内丹效验、人道与仙道的关系等方面阐述了黄裳内丹学中的儒道融通思想  相似文献   

17.
药物、鼎器和火候被称为内丹三要,历来丹家对此虽多有论述,但皆详一而略一,且语多用喻.明代后期著名内丹家伍守阳的内丹三要论既继承前人,又发前人之未发,语言通俗易懂,内容详尽,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伍守内丹三要论的分析介绍,有助于人们对内丹三要思想的了解.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老子”这一老学发展的共同规律为背景 ,对宋元时期道教南宗的代表人物张伯端、白玉蟾、李道纯等的老学思想进行了简要分析。他们把内丹心性与《老子》之道论互相贯通 ,借《老子》而发挥道教性命之学 ,此种解释不仅反映了宋元老学新的时代特点 ,而且使我们了解到南宗对内丹理论的独特贡献以及宋元道教哲学在义理上的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19.
多数道教学术著作将道教内丹学的流派分为东西南北中五大派,其划分的方法就是以道教内丹修炼的人手工夫为依据.如北宋张伯端的先命后性工夫被视作南宗,宋金时代王重阳的先性后命丁夫被视作北宗,明代陆西星的阴阳双修被看作是东派,清代李西月的性九命四为西派,元代李道纯的修中和为中派.这样划分有利于道教史的讨论,但也容易引起误解.因为,道教内丹学无论是东西南北中哪一宗、哪一派,其人手功法均在性命二字上下工夫,不是先性后命,就是先命后性.就是性命同修、阴阳双修也有倚重,不是先重性就是先重命,总有一个倚重点.李养正主编的<道教手册>,认为东派,也即陆西星这一派,"实承南宗双修一系之学".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内丹学在宋代思想史上之意义为题.试图透过对宋代道教的时代特征的分析,以探索道教与时代的关系。文章通过“内丹学的思维特征”、“内丹之心统性命”、“内丹的自我超越”等三个命题的讨论,认为:道教发展至宋代,孕育出了内丹学。宋代内丹学不断地追求自我提升,以达到自我超越,复归于生命的真正本源,并自觉认识到与传统养生学及炼丹的区别。作者将此称之为“内转”,且指出它与宋代的文化趋势一脉相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