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陈小鲁 《天风》2005,(7):44-45
以中国基督徒作词、作曲或用中国民间曲调加以改编具有民族风格的赞美诗问世,是基督教赞美诗中国化的一个重要体现——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英国伦敦福音会传教士马礼逊抵达广州,成为第一个来华的基督教新教传教士。随后新教的各国教会派遣来华的传教士纷至沓来。他们带来各自编译的赞美诗,以供本教派在中国内地的教会使用。至清末民初,新教及其他教派编辑刊行的赞美诗集已不下百余种。  相似文献   

2.
罗黎光 《天风》2004,(3):34-35
赞美诗创作的根据是什么?杨周怀教授在《基督教音乐》这本书中开宗明义地提出来:“赞美诗的内容是宣扬基督教的信仰和灵性经验”,“所有赞美诗都是根据圣经创作的”,“其神学根据是《使徒信经》和《尼西亚信经》”。这些  相似文献   

3.
《民众圣歌集》虽然篇幅不大,但是无论从创作赞美诗歌词,还是采用中国曲调为赞美诗谱曲,在基督教音乐中国化的发展历程中,都可以说是创举,其经验值得借鉴。一基督教音乐中国化的早期探索,早在20世纪初就已发端。按照陈泽民教授的研究,其过程大致可以分为4个阶段:最早的阶段,是由中国基督徒独立编译基督教的赞美诗音乐作品。此后,中国基督徒自己创作的赞美诗作品陆续出现。  相似文献   

4.
1936年出版的《普天颂赞》是基督教在华六公会共同出版的一部圣诗集。《普天颂赞》中吸收了大量的中国元素,代表了其时基督教音乐的最高水平,反映了基督教本色化理论在音乐方面的践行。《普天颂赞》的出版是近代赞美诗经由个人编译、团体协作、最终联合编译的结果,其影响巨大,在中国基督教音乐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南伯 《天风》2002,(4):22-22
唱好赞美诗的关键是在唱赞美诗时注意歌词内容,深刻领会歌词含义。不要偏面地追求音乐美,只注重唱歌(声乐)的技巧,忽略了歌词的重要性,这对赞美诗的效果是有损的。听赞美诗确实很美,怪不得  相似文献   

6.
会议· 活动     
芒市镇基督教举行景颇文圣经、赞美诗发行仪式 云南省德宏州潞西市芒市镇基督教培训中心于2011年8月21日上午,隆重举行景颇文圣经、赞美诗发行仪式。德宏州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副主席、芒市镇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李发元牧师主持发行仪式,教牧人员、信徒代表约140人参加。此次发行景颇文圣经、赞美诗共1500套,为德宏州州府芒市镇景颇族基督徒提供了本民族文字的圣经。  相似文献   

7.
参与编辑《赞美诗《新编》补充本》感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圣洁 《天风》2009,(12):48-50
从“新编”到“补充本” 30年前,当教会重新恢复礼拜时,圣经和赞美诗是最急需的出版物。中国基督教协会成立以后首先主持这方面的工作。当时编辑部为了使《赞美诗(新编)》(以下简称“新编”)及早出版,曾经在金陵协和神学院和杭州思澄堂集中工作。感谢神的恩典,“新编”出版后已在全国各教会广泛使用。其中有些新创作的赞美诗(如“基督永长久”、“与主同去”、“圣夜静”、“早起赞美”等)且被外国教会诗本所采用。  相似文献   

8.
正基督教是歌唱的宗教。唱赞美诗是基督教宗教仪式的重要内容。赞美诗包括歌词和音乐。早在20世纪初,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基督教赞美诗就已经开始了中国化的历程。最初是以歌词的中国化为开端。1908年出版的《青年诗歌》是最早由中国基督徒独立编译的歌集。此后又陆续出版了一些歌集,其中1931年出版的主要由赵紫宸翻译的《团契圣诗》,被称为  相似文献   

9.
王雪辛 《天风》2002,(3):48-48
中国人创作的赞美诗不一定都有浓郁的民族风格,但由于长期的文化薰陶,总能在其中找到民族烙印,在总体上说,中国人创作的赞美诗无论词曲,都有意强调了民族风格,特别是在曲调民族化方面有较突出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之交,云南少数民族基督教仪式音乐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变异现象,例如核心经曲、经腔及表演方式的主流化倾向。一方面,循着传统的惯性,不同族群区域仍然使用本民族文字赞美诗;另一方面,由于基督教会的大力推广,汉文版《新编赞美诗》在不同地区都不同程度获得了应用。另外还有艺术化和旅游化(商业化)的倾向。当地人企图通过将基督教赞美诗作为艺术歌曲参加歌唱比赛和走进电视等途径,以争取进入体制化和主流化领域;借此扩大影响,拓展自己在旅游业中占据的份额。再如日常宗教歌曲的通俗化和音乐表演的包装化。一方面,基本的教理、教义和活动方式仍然保持过去的传统,体现出本土人眼中西方主义的文化景观;另一方面,通过与境内外其他教会及社会阶层的直接交流,形成了基督教音乐国际化——流行音乐化的现象。本文结合与以往变异现象的比较,以对该类宗教仪式音乐进行跟踪考察和阐释。  相似文献   

11.
杜鹏  吴新望 《天风》2018,(1):36-37
2017年12月15日上午10时,中国基督教两会在本会举行《圣经(研修本)》首发式,美国十字架之路出版社、联合圣经公会、英国圣经公会、爱德基金会和《圣经(研修本)》中文审读小组的嘉宾应邀出席首发式。首发式由中国基督教协会副会长单渭祥牧师主持,在赞美诗《赐我圣经歌》中开始,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徐晓鸿牧师祈祷,感谢上帝的带领和祝福,赐给中国教会一本新的圣经注释书。  相似文献   

12.
我爱《赞美诗(新编)》。改革开放后,刚恢复聚会时,信徒们都是靠记忆唱圣诗。这时,基督教全国两会出版了《赞美诗(新编)》,令我们如获至宝,这是雪中送炭,是饥饿时的食物,是干渴时的泉水。我爱《赞美诗(新编)》,因为这些圣诗,很多都是我从小会唱、爱唱的,看到它们如同见到了久别重逢的亲人。我爱《赞美诗(新编)》,因为这些诗歌的内容太好了,说出了我们想说但又想不到的话,供应我们灵性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事工快报     
《天风》2010,(3):35-36
长沙市城南堂诗班献唱《赞美诗(新编)补充本》,南京市基督教两会建堂获资助,泉州市基督教两会新年伊始到闽西永福、永定山区布道,  相似文献   

14.
商蕤 《中国宗教》2022,(8):88-89
<正>基督教赞美诗音乐中国化始于20世纪初,发展至今产生了一些颇具代表性的作品,反映了不同阶段基督教赞美诗音乐中国化的突出特点。中华传统文化和不同时期的时代精神为基督教赞美诗音乐中国化提供了重要参考,又经过曲式和演奏方面的不断地中国化的创新尝试,基督教赞美诗音乐逐渐体现出了更多的中国审美意趣。  相似文献   

15.
石衡潭 《天风》2018,(3):30-31
赞美诗是基督教文艺中传播最广也最为信徒所喜爱的体裁,是基督徒对神的感谢与赞美,是对神及其话语的认识与理解、回应与接受。西方的赞美诗有上千年的传统,涌现了不少信仰诚笃、旋律优美的作品。赞美诗的中国化也是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会通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6.
《赞美诗(新编)》的编辑出版反映了中国基督教界对基督教音乐中国化的探索,对基督教音乐中国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其所收录作品的艺术特点,对于当前继续深入推进基督教赞美诗音乐中国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赞美诗(新编)》是当代中国基督教最通用的赞美诗歌集。1981年,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决定编撰新的赞美诗集,并在《天风》刊登启事,号召全国基督徒谱写赞美诗。  相似文献   

17.
苏永新  石衡潭 《天风》2018,(4):13-15
三、八九十年代中国化赞美诗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各地教会恢复聚会,基督徒的创造力也进发出来,出现了许多带有中国特色甚至地方风味的赞美诗。在河南,特别是南阳地区,一些信徒自觉与不自觉地把基督教信仰与当地文化资源自然地进行了结合,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  相似文献   

18.
正《民众圣歌集》虽然篇幅不大,但是无论从创作赞美诗歌词,还是采用中国曲调为赞美诗谱曲,在基督教音乐中国化的发展历程中,都可以说是创举,其经验值得借鉴。一基督教音乐中国化的早期探索,早在20世纪初就已发端。按照陈泽民教授的研究,其过程大致可以分为4个阶段:最早的阶段,是由中国基督徒独立编译基督教的赞美诗音乐作品。此后,中国基督徒自己创作的赞美诗作品陆续出现。其中,光绪三十四年(1908)在上海出版的《青年诗  相似文献   

19.
王海东 《天风》2003,(7):27-27
教会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个自称是已经受过洗礼的基督徒来到教会,将她的圣经、赞美诗及一些属灵书籍一股脑倒在桌子上说:“我不信耶稣了,请把我慕道时填的表退还给我,并将我的名字  相似文献   

20.
《天风》1995,(2):23-23
中国基督教协会发行的高科技产品——赞美诗伴奏器是一位爱主的弟兄经过十年的祈祷和努力研制而成的,在生产过程中得到了海外肢体的赞助,使售价大大低于成本。 由爱德文化技术经济交流中心售发的赞美诗伴奏器将整本400首《赞美诗·新编》乐谱储存于机内,可以随意选择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