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受认识水平的限制,生活在云南西部的阿昌族民众往往把妇女在月经期间正常的流血现象与恐惧和死亡的观念联系起来,认为经血会带来极其可怕的后果,进而把所有曾与月经有任何联系的人与物都看成是不洁的.在阿昌族社会,针对经期妇女的这种错误认知起到了负面的影响,行经妇女被看作一个特殊身份的群体而受到村民的歧视,她们的行为方式也受到各种传统禁忌与习俗的制约.  相似文献   

2.
阿昌族是中国西南古老的族群,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阿昌族的宗教信仰蕴含着原始宗教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土俗神崇拜的特质。原始宗教在阿昌人中有着深厚的社会积淀。阿昌族自明清以来就深受傣族、汉族文化的影响,随着南传上座部佛教、汉传佛教和道教在阿昌族地区的传播,阿昌族宗教呈现出多元宗教文化并存与交融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禁忌”除了对人们的话语和行为起到规范作用之外,也起到了积极的心灵约束效果。天主教信仰作为人类文明发展过程的成果之一,其“禁忌”对于信仰者“内心的道德法则”(康德语)极具重要性。下面将对天主教会的禁忌作简要记述。 1.独身禁忌。根据教会的传统,天主教的主教、神父、修女是不结婚的。教会的传统观念认为,凡进入神职界奉献生活的人,没有家室所累将使他们获得更多的自由去宣讲基督的博爱思想。天主教会“独身制”的产生,并非出于对现实生活的逃避,而是个体生命对高尚行为在体验中升华的过程。所以…  相似文献   

4.
阿昌族史诗《遮帕麻和遮米麻》由阿昌族神话传说发展而来,集创世神话、人类起源神话、英雄神话和洪水神话于一体。其宗教叙事表现为神鬼观念、巫术观念、宗教哲学观念以及创世始祖崇拜、葫芦崇拜、盐神崇拜、猎神崇拜、弩箭崇拜等多重内涵与价值,由祭司活袍在阿露窝罗节、婚嫁、建房、丧葬等民俗活动的仪式上念诵或唱诵加以演述。阿昌族史诗《遮帕麻和遮米麻》是阿昌族传统宗教信仰的重要载体,阿昌族传统宗教通过史诗《遮帕麻和遮米麻》的演述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L.兰格曼论1968年运动的数万字长文的导言和结论两部分。作者在概括西方新社会运动40年的发展,全面考察1968年运动的起源、后果和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观点:1.1968年运动是政治上进步的变革运动,继承了启蒙的民主化事业,是未来世界政治变化的先兆;2.1968年运动是关于包容和承认的文化变化的里程碑,标志着社会运动目标从利益到文化、身份和生活方式的转折;3.1968年运动不是对社会的根本改造,其主要成就是形成了构成运动本质的身份认同、共同体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回族穆斯林生活禁忌刘书祥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和生活禁忌。回族普遍信仰伊斯兰教,生活习惯大多与伊斯兰教有关。回族在中国社会的长期发展繁衍中,其生活禁忌随之成为全民族重要而显著的民族心理素质特征之一。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民族、宗教无小事”。尊重少...  相似文献   

7.
查尔斯·泰勒以世俗化研究而著称,他的世俗化理论的核心其实就是“框架理论”:“框架”是其核心范畴;“框架诠释”是其基本方法;“框架与信仰”是其逻辑展开。对于泰勒来说,宗教信仰与世俗化问题所首要关涉的并非既定社会事实,而是使得它们得以可能的条件。唯有从信仰条件入手,才能真正弄清宗教信仰何以可能、何以变迁、何以衰退的问题。“框架理论”就是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框架”是意义理解的先验条件,信仰作为特殊的意义形态,需要以框架为基本条件;“超越性框架”支撑超越性意义,宗教信仰作为超越性意义之信仰,需要超越性框架的支撑作用;“框架转型”引动意义转型,世俗化转型作为意义理解模式的转型,也需要“框架内在化”的引动作用。从静态的视角看,“超越性框架”可以解释信仰的可能条件、意义来源与稳定形态;从动态的视角看,“框架内在化”可以解释超越性的隐退与内在性的出场,进而解释宗教信仰的式微与世俗化的兴起。一言以蔽之,从框架出发,我们可以从“事实陈述”切入“意义理解”、从“现实性”转入“可能性”,最终洞见到信仰的语境条件与变动缘由。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文化生活中,不是神为本,而是人为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君为轻,民为贵,这是中国人本主义的传统特色。着重从社会制度考察伦理关系,从民生和人性角度解释和解决道德问题,是中国人本主义的又一特色。这种人本主义否定鬼神,但不拒绝“神道设教”,所以无神论与多神论并存,随意造神毁神则成为惯常现象。任何神都没有独尊的资格,也没有宗教迫害和宗教战争。新中国以人民的意志建国立宪,宗教信仰是个人的私事,受到宪法保护,在国家决策上,没有神灵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新无神论     
一股新的无神论潮流正在西方社会兴起。与传统无神论相比,它不但更具进攻性,而且它的倡导者说,是到了打破“宗教不可批评”的禁忌的时候了。新无神论还建议无神论者向社会公开表明自己的无神论者身份,并团结起来改变大众对无神论者的偏见。  相似文献   

10.
此次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对无神论认知水平普遍不高,并且学生的宗教信仰与其唯心主义思想倾向呈非常显著正相关,显然学生有神论思想对其宗教信仰起到了一定的思想铺垫作用。同时数据显示,目前学校无神论教育完全是教师个人行为,毫无教学保证;部分教师无神论知识储备明显不足制约了他们对学生的引导和垂范作用。应该说“成人”与“成才”始终是我们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在构成一个人现实生活的精神支柱和发展动力的问题上,诸如信仰与理想、理性与追求、生命与生活、幸福与自由、人格与尊严、个性与爱好等问题应该成为我们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在现实教育中,显然我们的学生在这些方面没有得到足够的教育和引导,这是影响目前中小学无神论教育实效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大致说来,禁忌在基督教信仰中并不是重要的内容。基督教并没有一整套繁琐的从外在约束规范信徒信仰生活的清规戒律。对此《圣经》中有一句话颇有代表性“凡事我都可行,但不都有益处;凡事我都可行,但无论哪一件,我总不受它的辖制。”荣神益人是信徒言行的总则。在具体行为上个人有作出选择的主动权。因此,所谓的禁忌会因不同教派、不同文化习俗等导致不同着重。 “十诫”在基督教信仰中具有教义和道德的指导性,我们可以先从禁忌的角度来看“十诫”的有关教导。 基督教所信仰的上帝是宇宙独一的主宰。十诫确认上帝的独一性并反对任何上…  相似文献   

12.
《工人日报》1998年2月7日第一版《社会新闻视点》栏目内,刊登了一篇署名三思的新闻报道,眉题是“寺庙香火盛,烧香拜佛多”,主标题是《现代迷信正在卷土重来人这篇报道存在严重常识性错误,与党和政府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相违背。在如此显著位置上发表,其它报刊争相摘登,广泛传播,给人们的思想造成极大的混乱。首先,眉题同标题互相矛盾。“寺庙香火盛,烧香拜怫多”,从眉题看,这句话实事求是地反映了在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指引下,信教群众重新获得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能够自由自在地到宗教活动场所进行宗教活动。寺庙,是信教群…  相似文献   

13.
许多针对伊朗社会宗教信仰的调查研究显示,一种新的宗教信仰动向正在该国发展,其表现是,虽然大多数伊朗人仍然将宗教信仰视为自己生活中最重要的元素,但是普通人参与宗教活动和对宗教机构的信赖程度都较低.本文将阐述这一现象的具体表现,并试图通过分析国家政权、现代化和身份认同等因素对个人宗教信仰变化的影响,讨论这一宗教信仰新动向产生的原因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宗教是人类历史上一种历久不衰,影响深远,普遍的社会现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对我国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宗教观念和宗教活动时常是伴随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产生和发展并受到制约的。同时,它也对各自相应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及各个领域发生影响。宗教信仰德,不但影响教徒的伦理道德观念,同时还规范教徒的社会行为:宗教仪式则维护了宗教活动的基本规范、价值和宗教感情。佛教提倡“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基督教提出“爱国爱教,荣神益人”等等,藉此陶冶教徒的人格,同时也主导着教徒的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15.
谭琳  徐勤  朱秀杰 《学海》2004,(1):121-126
在我国的城市中 ,“搭伴养老”现象的悄然兴起 ,已经引起社会公众和学者们的关注。“搭伴养老”指男女老人在不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情况下生活在一起 ,实现晚年生活的相互照料的一种同居生活方式。本文认为 ,老年人“搭伴养老”既是一种准婚姻模式 ,也是一种养老模式。“搭伴养老”的升温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由于男女性老年人的社会性别特征不同 ,因此 ,“搭伴养老”对男女性老年人的影响也不同 ,需要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出发进行分析。本文的研究发现 ,男女性老人的社会性别特征差异使得“搭伴养老”产生性别化的影响 ,除了使男女性老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孤独感受 ,实现相互安慰以外 ,实际上更多的表现为男性老人的经济养老资源与女性老人的生活照料资源的共享与交换。但是 ,由于“搭伴养老”没有法律保护 ,因此 ,常常导致女性老人的晚年生活处于风险之中。本文建议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步伐不断加快 ,丧偶独居的老人群体日益扩大的形势下 ,应高度重视“搭伴养老”现象 ,大力宣传相关的法律、法规 ,开展有效的社会咨询和救助 ,切实保护老年人 ,特别是处于弱势的女性贫困老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6.
徐朝旭 《哲学动态》2007,19(10):48-52
在原始社会中,原始的“科技活动”隐含在生产劳动的母腹之中。先民在生产实践中依靠社会组织发明了实用技术。那么,先民们是运用什么手段调整社会关系,维系社会组织的运行呢?禁忌是迄今人们知道的人类最早建立的行为规范,正如E.卡西尔所指出的:“禁忌体系尽管有其一切明显的缺点,但却是人迄今所发现的唯一的社会约束和义务的体系。它是整个社会秩序的基石。社会体系中没有哪个方面不是靠特殊的禁忌来调节和管理的。统治者和臣民的关系,政治生活,性生活,家庭生活,无不具有神圣的契约。”[1]在探索、改造自然过程中,禁忌同样承担着调整人与自…  相似文献   

17.
《科学与无神论》2013,(6):30-35
中国社科院国情调研重点项目《当代大学生信教群体状况调查》课题组选择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清华大学四所高校,开展专项社会调查。课题组撰写的国情调研总报告已经引起各界关注.现将其中重要部分以系列报告的形式陆续刊登。本文为系列报告之一.重点分析当代中国大学生信教不断升温的现状。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宗教热”的升温.宗教势力不断向高等学校渗透.其中教会体制外的“文化传教”成为主要的传教方式。调查的样本显示.在大学校园传教的现象比较普遍,其中基督教势力最为活跃。大学生信徒不断增长,呈上升趋势.基督教徒比例最高。田野考察表明,非注册类型的大学生基督教团契增长迅速,其神学倾向,认为政府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是干涉宗教信仰自由.只有参加家庭教会,才能获得“纯正的信仰”。这类基督教团契与现实社会之间的张力较大。在当代中国的公共教育领域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受到公开挑战。  相似文献   

18.
藏传佛教在近代安多藏区社会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在宗教生活领域中为信众提供人生的目标与意义,还成为安多藏区道德规范与部落习惯法的哲学基础,影响并重建了安多藏区的社会结构.这对于安多藏区传统的部落社会而言,无疑打破了以部落本位主义为基础的道德规范、法律习惯、身份认同,在更大的宗教信仰“超社区”范围内,有利于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但藏传佛教在近代安多藏区对社会的整合并非总是宗教教化,也存在以寺院为核心的对立与冲突.  相似文献   

19.
城市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络与生活满意度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社会支持网络调查表对上海市96位老人进行了调查,试图了解城市老年人社会支持的基本情况及其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城市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络得分为85.87±8.56(x±s);(2)社会支持网络得分与生活满意度之间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3)在各因素水平中,社会机构的支持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最大,子女支持的影响次之,配偶支持的影响最小;情感支持的影响作用大于认知支持和行为支持。  相似文献   

20.
伦理是一种智慧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古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 :哲学是使人聪明的学问 ,那么我们不妨说 :伦理学是使人明智的学问。伦理 ,也可以说是道德 ,其实就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 ,基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现实要求所形成的一系列共识 ,是一种“社会整体的契约” (弗兰克纳语 )。在早期的人类社会这种共识是以原始的宗教禁忌的形式存在着 ,人们相信 :不遵守这种禁忌将会给群体带来灾祸 ,即会威胁群体的存在和发展。因而 ,对于不遵守禁忌的社会成员 ,群体将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惩罚。人们为了避免受到惩罚 ,同时也是为了获得群体的认可而遵守这些禁忌 ,以求得融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