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道教兴起以后,根据社会变迁的需要,将泰山神纳入道教神灵体系之中,并延伸出道教的地狱信仰,重塑了中国人的“地狱世界”。与此同时,脱胎于传统民间信仰的泰山神信仰逐渐完成了道教化的过程,成为道教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对泰山神信仰的吸纳、利用、改造和扩容,不仅丰富、完善了道教本身的理论体系,也从侧面反映出道教中国化的历史路径和策略。  相似文献   

2.
刘伟 《四川心理科学》2014,(20):120-120
魏晋南北朝佛教和道教先后盛行,且有并驾齐驱之势。究其思想而言,大致有佛教的地狱说、轮回说和业报说,道教的“三一为宗”说,“长视久生”说,二者对于魏晋六朝志怪小说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道教,是属于神仙信仰的宗教。何谓神仙?在福州民间长期以来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神仙都是人做的,好人死后成神仙,坏人死后下地狱”,这是道教对神仙与善恶、观念的诠释。这种诠释是十分朴素、十分自  相似文献   

4.
冥界观是中古时期道教思想及神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真诰》对地狱中所见的官僚世界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说明。本文围绕《真诰·阐幽微》展开文献分析,立足于魏晋六朝时期的道教冥界说,重构酆都六天宫的冥界官僚结构及其管理机制。在此基础上,从酆都六天宫的地狱世界理解俗世伦理原则在冥界想象中的运用,同时在汉魏六朝职官制度的历史背景中理解地狱官僚结构,从而从不同层次分析冥界观的构成方式及其宗教意涵。  相似文献   

5.
《晚坛功课》“步虚”词解梁俊雄《玄门日诵晚课》卷首有一首“步虚”词:大道洞玄虚,有念无不契。炼质入仙真,遂成金刚体。超度三界难,地狱五苦解。悉归太上经,静念稽首礼。诵之日久,笔者认为这首“步虚”词五言八句短短四十字,实足为对道教整体之概括,它说明了道...  相似文献   

6.
李裴 《宗教学研究》2001,(4):106-111
孙思邈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济世良医和高道,在中国道教史与中国医学史上他都具有十分崇高的地位。然而,对于这位道教学者在其医学著述中所表露的对世界、人生的独特的审美观照,对神仙人格美的追求,却少有研究者论及。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探析孙氏美学思想,认为其“少欲终无事”、“非分”莫为及“大哲”不及仁医的观点代表了道教独特的人格美论。  相似文献   

7.
1991年9月26日至28日,北京白云观道众为台湾麻豆代天府迎请斗姆元君举办了三天隆重的开光道场。麻豆代天府,系台湾著名的道教宫观。代天府建筑宏伟奇丽,不仅是台湾省道教信仰的中心,而且被誉为“宗教纪念物观光区”。近年来,代天府又增建了“天堂”、“水晶堂”、“十八地狱”等殿宇。此次代天府迎请的斗姆元君,将供奉于新落成的“元辰殿”内,白云观还为该殿题写了大字匾额。 1991年台湾省到祖庭白云观迎请神灵的道观已达三家,共迎请各类神像71尊。由此  相似文献   

8.
宗善 《中国道教》2000,(1):19-21
古老文明的中华大地,是道教孕育生长的土壤,道教在这块宝地上历经了坎坷沉浮而又漫长的演化进程。道教精神思想曾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与发展起到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而今道教所倡导“尊道贵德”思想,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时期,仍可为现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起到更好的服务作用。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道教崇信“黄老之道”,道家是道教前身,二者一脉相承。道教尊黄帝为仙宗,奉老子为教祖,“黄老道”是道教思想的理论基础,以“道”设教,遵循“道法自然”的基本规律,追求修炼得道成仙…  相似文献   

9.
禅房花木深     
地狱与天堂 一名日本武士问高僧白隐:“真的有天堂和地狱吗?”白隐不正面回答,却说:“你有把剑,可惜钝得根本砍不下我的头。”武士被激怒,拔剑相对。白隐方道:“地狱大门由此打开。”武士心中一震,当下大悟,遂收剑:白隐又说:“天堂大门由此敞开。”  相似文献   

10.
位于重庆境内的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其中的道教石刻造像,以其丰富的造像题材、精湛的雕刻技艺,在国内石窟寺艺术、道教文化等方面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大足道教石刻主要集中在南宋初期,其价值“是全国其他石窟不能比拟的”。“如能将这些资料整理出版,将有世界影响。”  相似文献   

11.
“道教仙传”和“神魔小说”中的“去欲就善”思想苟波道教认为,凡人要成仙,除了依据一定的方法进行身体锻炼外,还需在精神上合“道”,超越凡境凡念,即在心性和行为中符合道教的伦理要求,这也是道教神仙观念的重要内容。道教伦理从“道”以“静”为本,道“常无欲,...  相似文献   

12.
《五岳真形图》在晋代就已作为道教修炼的重要物质材料,后发展出多种抽象的视觉形式。本文从文献和图像出发,分析其视觉特征;其次阐释“真形”乃是道教生命本真的状态,显现为千变万化的“气象”,道教徒借助特殊、神秘的符图实现与“洞天”世界的互动;在美学意义上,《五岳真形图》体现了道教的抽象思维和象征思维,道教徒企图通过特殊的视觉形象控制超自然的力量,维持体内小宇宙与身外大宇宙的平衡。  相似文献   

13.
4、超自然的官僚体制术语说明:我们要将中国的"彼岸世界"──天堂、万神殿或地狱称作"超自然的"或"精神的",就只有记住,这些术语在此并不表示超自然领域(包括地狱)具有优越性,也不表示精神世界与自然物质世界绝对分离。(a)社会性上面(四2)已提及最早的道派的神权组织,下面(五7)还将讨论早期道教仪式的'官僚"程序。1928年,马伯乐发表了全面描述近代中国神话(包括众多的道教诸神和神仙)的著作。他最早注意到近代中国诸神(有司雨、司雷的,等等)的官僚结构。当马伯乐从早期天师道中发现了同样的现象时,他(以及后来的法国学…  相似文献   

14.
2000年8月31日至9月3日,由中国道教协会道教文化研究所和江西九江道协、庐山仙人洞道院共同举办的第二届庐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在江西庐山宾馆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海内外研究道教的专家、学者及道教界人士80余人。会议围绕“道教文化与现代生活”这个主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提出了“生活道教”这个话题。现将有关会议的情况综述如下:一、关于“生活道教”的话题本次会议重点讨论了“生活道教”的问题,张继禹道长在这次会议上,作了“践行生活道教,德臻人间仙境”的主题发言。认为面对21世纪的来临,世界各种文化和宗教为了在社会…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至乐无乐”观点从道家到道教的转化、道教的生死“五苦”的宗教美感论、“乐—怒”的对立转化等三个方面,集中讨论了道教美感论的主要范畴,研究了道教以“苦”为“乐”的宗教、文化、美学根据,认为道教美感论有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主流的特点,发扬了传统美学注重精神世界、强调内在美的特色,同时又留下了审美无标准论和美学神秘主义的尾巴  相似文献   

16.
道教“遯”义考──道教伦理研究札记姜生崇尚世,是道教伦理的一大显著特点。早期道教伦理之重要文献《抱朴子外篇》的第一卷,即以“嘉”名之。尚“”,构成为道教伦理价值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尚精神也是虔诚的道教信徒入山修仙的重要原因之一。这里我们将考证和分...  相似文献   

17.
似非而是     
为别人留一步“生路”,也就是为自己留丁一步“后路”。 想把别人推进地狱的人,多半自己也住在地狱里。 人一旦失去人性,则比野兽还凶残;人一旦心怀鬼胎,则比鬼还可怕。  相似文献   

18.
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的道教神仙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道教的信仰核心就是得道成仙,道教文化孕育出“神仙情结”,并构筑了一个完整的神仙谱系,即天神、地祗、人鬼和仙真的总汇。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的洛神就是其中的一员。神仙世界是一个逍遥的世界,《庄子》书中记有“真人”、“至人”、“神人”和他们“不食五谷,吸  相似文献   

19.
洞悉道教文化,先要见识道教那神奇的“洞天福天”。 在我国的名山大川中,秀蔽着道教的“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它们以其独特而丰富的自然风光和文化遗产著称于世,成为历代文人道士、香客游人争相履足的神奇之地。 “洞天福地”,道教称之为神仙真人的居住之所。在那里,飘忽着一个庞杂的“仙真”世界。上至天帝,下到民间俗神,还有历代帝王加封的真人,无不在“洞天福地”中留下了清晰的印迹,  相似文献   

20.
文章依据佛典和六朝及唐以后道典中的资料 ,通过对“弃贤世界”及与之相关的“五方国土”、“九方国土”、“郁单”、“禅黎”、“禅黎赤明”、“阎浮黎”等的考察 ,对道教的国土观念 ,尤其是对道教国土观念的变迁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