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晓鸿 《天风》2010,(1):30-31
<正>咋一看这个题目可能会觉得奇怪,具有"东方莎士比亚"之称的我国明代著名戏剧大师汤显祖(1550-1616),似乎与基督教素无瓜葛,他的诗歌与基督教有关系吗?随着人们对汤显祖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汤显祖不仅与传教士有过交往,而  相似文献   

2.
关于孟子认识论的评价问题,学术界还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对此,我们应该作深入分析,不能简单地下结论。本文想就这个问题作一尝试,以求教于学术界的同志们。一、“良知”、“良能”的先验论人的认识是从何而来的?孟子认为是人先天就具有的。他说: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  相似文献   

3.
在明代剧坛上,江南才子汤显祖以他的一部《牡丹亭》赢得了众多佳人才子的倾倒,从而独领风骚数百年。《牡丹亭》作为一部杰出的戏剧作品,曾在社会上引起轰动,“几令《西厢》减价”,其影响之巨大与深远自不待言,它奠定了汤显祖作为一代剧坛巨匠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地位。此外,汤显祖还以他的《玉茗堂四梦》  相似文献   

4.
马六舟号纶三(1862年——1917年),四川成都人,回族;清末廪生,曾任黑龙江省木兰、巴彦知县等职。其政绩卓著,得以在《黑龙江省新通志稿》中以知县职而被立传。马六舟具有强烈的改良主义与爱国主义思想。1900年后,他在副都统程德全府中翊赞军政事务时,曾向程建议移民开垦之策,  相似文献   

5.
廖名春 《孔子研究》2019,(3):152-158
《论语·宪问》篇使者所谓"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既非谦辞,说蘧伯玉"想減少过错却还没能做到";也非其对蘧伯玉的非议,言其过多而无能。而是说蘧伯玉"喜欢舍弃他的过错",在喜欢改过,勇于改过上,无人能及。"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亦非谦辞,孔子是说"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这三件事"我无能焉",即没有人比得上我。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演进至晚明,出现了尊重人的感性生命和个性的哲学思潮。汤显祖当时对人做过深刻的哲学思考。他以宇宙论为这一思考的逻辑起点,认为宇宙是一个自然生化的过程,天地人同质同构在宇宙间产生恒动的生命效应。“生生不已”是宇宙的根本属性,寓于万物万象之间具有绝对普遍性。并以此为根据确立以生命力为本体的自然人性观。主张充分发挥人格化的生命力,创造合乎天性的人生,进入与天道合一的自然人生境界。这种人格理想使汤显祖最终关切人的个性自由这一现实问题。汤显祖的思想渊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但在基本精神上判然有别,而与本世纪初中国现代人文主义哲学思潮中思想家的一些思路大体一致。和西方柏格森生命哲学思想也有相通的迹象。  相似文献   

7.
“符号”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世界上的万事万物相对于人来说,都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起到符号的作用,即使象山与水这样的事物,在不同人的面前,也起到不同的符号作用。孔子说过:“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为什么呢?因为智者欣赏水的流动性,水就成了“知者动”这种特殊性格的符号;仁者欣赏山的静止性,山就成了“仁者静”这种特殊性格的符号。但是,就每个符号自身来说,它只是一个自我存在的事物,它要成为一个符号,必须处于一定的过程、一定的联系中才起作用。我们将这个过程,称为“符号过程”。简而言之,符号过程,就是某个事物起着一个符号的作用的那个过程。例如,五线谱中的音符  相似文献   

8.
王夫之的朴素唯物辩证法的认识理论有其固有的逻辑起点,这就是作为主体而展开认识活动的人。 什么是认识活动?“识知者,五常之性所与天下相通而起用者也。”(《张子正蒙注》,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页。下引该书,只注页码)在他看来,所谓认识乃是合五行之秀气的人的  相似文献   

9.
二难推理常被看作论辩过程中用于反驳对方的有力武器,其实,它还是分析解决实际思维中遇到的难题的重要工具。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清朝,由中央发往各地的机密文件叫“钉角文书”。所谓钉角文书,只是在文书封套右上角打个洞,穿上个纸捻儿,就算是机密了。传递途中,有的经手官吏就会拆开偷看。有个老知县,在他边抽鸦片边拆开偷看一份过境的机密文件时,不小心竟把文书落在烟灯上烧掉了一个角。老知县吓坏了,知道闯了大祸。急召师爷,寻求解脱之法。师爷沉思片刻,索性取过那被烧残的文书放在烟灯上烧个干净。接着找过一张同样的空白纸,封进那原封套里。照旧钉了角,让县官派人向下一站发去。并解释说:“这份文件  相似文献   

10.
见小利不动     
正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居住的县里,附近有一座寺院发生了黄金失窃案,知县大人断定为寺院监守自盗。但是张择端却通过蛛丝马迹,发现偷窃者另有其人,于是知县大人根据张择端提供的线索破了案,便想留他在县衙里当师爷,但是从小酷爱画画的张择端,却拒绝了这份美差,专心画画。几年之后,张择端已经在画界小有名气,宋徽宗将他招入  相似文献   

11.
袁宏道,他更为人所熟悉的名字是袁中郎,一直是有争议的作家。他生于明朝隆庆二年(1568),卒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只活了四十三岁,留下了一部诗文集,身后毁誉不一。明朝公安派和竟陵派的追随者,以及一些具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像李贽、汤显祖等人, 是极为推重他的。但是到清朝,就不大受重视了。  相似文献   

12.
蒲松龄原是一位十分关心政治的作家,他早年曾在江苏宝应县知县孙蕙身边作幕僚,后来同家乡的地方官又有过接触,对于公堂的或明或暗、官吏的孰廉孰贪,他是十分了解的。而使他感慨最大、印象最深的,乃是公堂之间明逊于暗,官吏之中贪多于廉。之所以如此,在很大程度上,他认为是居官者缺乏官德。因而他曾专意撰文或在一些书信中论及这一问题。如《循良政要》一文,从十七个方面简论循官良吏的职守和修养。在《上孙给谏书》中,  相似文献   

13.
正关俊声先生可谓我的良师益友,也是我的好兄长。八年前因为工作之缘我们得以相识;又因为对中国画共同的挚爱,使我们成为知音良友。关先生的仕途生涯中,曾经在豫西伏牛山区的一个县里任过县长,在工作之余的闲暇时间里,他喜欢画画国画,以墨竹自娱。这个经历与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非常相似。郑板桥曾在山东范县和潍县任过知县,为官清正,且以善画墨竹名扬天下。因此,朋友圈里和画界都喜欢称关先生为"当代郑板桥"——这既是对他墨竹画的称  相似文献   

14.
明灯 《中国道教》2002,(5):48-48
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这里先不说白居易在这首绝句里是从什么角度理解和思考的。《道德经》讲 ,有智慧的人 ,必是沉默寡言的人。还有“行不言之教”、“希言自然”等等都谈到“不言”的道教理论。有些好道者 ,习惯以“道不可言”来回答信仰群众 ,而多半这样的回答都带几分傲气。细纠其因是对道或一知半解 ,或知之甚少 ,以借“不言”而解脱。其实老君的“不言”、“希言”、“不可道”都是教化众人既不施政令于民 ,又要养自身真气 ,存阴柔之德 ,万事不可妄言 ,并非不言。就像白居易所说“缘何自著五千文…  相似文献   

15.
一提及“千里马”和“恐龙化石”来,可谓妇孺皆知。可关联这二者间的一种教益之论,知者就未必广泛了。  相似文献   

16.
枷上贴画郑板桥曾在山东的潍县当知县。潍县有个盐商,捉到一个贩私盐的人,请郑板桥惩办。按当时的法律,盐是不能私下买卖的,贩私盐是要惩办的。郑板桥为官一向很清正,特别同情平民百姓。他知道,那个盐商虽然是个官商,做生意的牌子"正当",却一向哄抬盐价,利用官商的牌子坑害百姓。至于那个贩私盐的,一看就知道是个做小生意的人,郑板桥反而很同情他。  相似文献   

17.
《中国宗教》2012,(5):45
正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道德经》第81章相传,一日晌午,李耳耕地回来,在村口遇一个自称卖牡丹根的人,此人逢人就夸耀自己牡丹根:"大家来看我这牡丹根啊,非一般的牡丹根所能比。把它栽到土里,无需数日就能开出五色的牡丹花,而且香气逼人,香味还能医治百病呢。"众人听得入神之际,他还唱起了顺口溜:  相似文献   

18.
情不由己     
爱情大概是无任何面貌可言的,只是一个化蝶的过程。经历种种作茧自缚之后,双双飞升…… 他说我是个不可理喻的女孩。那么,他所爱的竟是我的不可理喻?我问过他。而他只对我微微一笑,对我说:爱情本身就不可理喻。 我们是在大学里认识的,曾经一起办过一份校  相似文献   

19.
孟子殁后一千三百多年,直至北宋始有祭扫。那么,祭把孟子的首倡者是谁呢?他既不是封建皇帝,也不是孟氏后裔,而是孔子四十五代孙——孔道辅。孔道辅,字原鲁,初名延鲁。出生于宋雍熙二年(公元985年)。他的祖父孔仁玉,袭封文宣公,兼任曲阜县令,被孔氏尊为“中兴祖”。他的父亲名励,进土及第,以尚书工部待郎致仕。孔道辅于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举进上第。历任宁州军事推官,大理寺丞、仙源知县、大常博士、龙图阁待制,尚书兵部员外郎,徐、许知州,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龙图图直学士等职。孔道辅年轻时,就国以饬击蛇…  相似文献   

20.
人生点晴     
失败和成功在美国,有一个名叫雷·克洛的人。他出生的那年,恰遇西部淘金热的结束,一个本来可以发大财的时代与他擦肩而过。按理说,读完中学就该上大学,可是1931年的美国经济大萧条使其囊中羞涩而和大学无缘。他到社会求职,曾做过急救车司机、钢琴演奏员和搅拌器推销员等。后来他想在房地产方面有所作为,好不容易生意才打开局面,不料第二次世界大战烽烟四起,房价急转直下。就这样,几十年来低谷、逆境和失败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